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第二期編輯部語


期待大家鼎力打造台南地區最具張力的閱讀平台
「王城氣度」創刊號上個月發行,獲得台南地區各界的廣泛迴響與鼓勵,咸認為月刊內容豐富多元,版面設計用心。對於讀者們的愛護,編輯部在此致上最深摯的謝意。

在正面的觀點背後,也很自然的普遍藏有一些問號:接下來,「王城氣度」將會怎麼發展?會不會只是創刊號一鼓作氣,後繼乏力?甚至只是曇花一現,熱情過後便煙消雲散?關於未來的路,「王城氣度」月刊以「期待大家鼎力打造台南地區最具張力的閱讀平台」自許,將精益求精,持續呈現面向寬廣、層次深厚的文化論述,與讀者共同演繹府城風華和台南人的故事,誠如許董事長的願景,打造一座真正的文化王城。第二期的具體成果,就展現在您手中的這本月刊裡,除了懇請各界不吝賜教,也於此感謝陸續熱情投入的團隊、夥伴。

由於讀者的熱烈支持,創刊號供不應求,6000本在月中已被索取一空。對於未能拿到月刊的民眾,編輯部深感抱歉。有鑑於此,本期月刊已加印4000本,同時也希望關心文化的民眾,熱情捐助協力。願舊雨新知共襄盛舉,閱讀、書寫、討論、傳遞;編輯部也將不斷精進,繼續為台南文化的深化、廣化而努力。

城市慶典:城市節慶活動與文化觀光結合之探討─以鄭成功文化節為例

一、文化與觀光效益
觀光事業一向為歐洲各國帶來可觀收益及就業機會,雖然歐洲以得天獨厚的自然景緻、保存完善的歷史文化資產及豐富的文化資源,讓她比世界其他地區更有發展觀光業的本錢與實力;但是,文化遺產和歷史古蹟是死的,人的思維卻是活的,重要的是如何將創意的想法融入這些既存下來的文化資產之中。在歐洲,經由政府、學界、民間各領域的通力合作以及專業的經營模式,再度賦予這些文化資產新的生命力,不但成功的帶動文化觀光,也增進更多的文化產值。

由上述「歐洲經驗」可知,文化就是觀光事業發展的基礎,唯有以「文化」為基礎而產生的觀光活動,才能夠長久吸引觀光客們的一再駐留。像是以世界各地的童玩、兒童戲劇表演吸引80萬參觀人次的台灣宜蘭「國際童玩節」、有「世界劇場首都」之稱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或是英國的「愛丁堡音樂節」等,都是文化觀光的代表性例子。這些活動以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節慶主軸,所以年年可吸引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和表演藝術者共襄盛舉。由此可見,觀光與文化實具有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的關係。

當我們在思考城市節慶活動的發展走向時,所關注的課題是:如何發揮創造力,將歷史時空與人文思維巧妙的連結起來,以創造更大吸引力。一項成功的文化節慶活動所帶動的週邊效應是相當可觀的,除了可以為當地帶來不少就業機會,同時將促進觀光周邊產業(如紀念品製造商、明信片印刷、餐旅業等等)的商機。因此政府在挹注文化節慶經費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每一次的節慶活動可以留下什麼樣的紀念性產物。目前台灣的文化節慶活動比較缺乏有特色與高質感紀念品的累積傳承。如果各個文化節慶的紀念品可以一年一年留存下來,以全台灣每年舉辦20至30個重要文化慶典來看,則10年之後必能總和出可觀的文化產物。不論是基隆中元祭、台灣燈會、彰化的花卉博覽會、屏東的熱帶農業博覽會、屏東黑鮪魚文化季、台南七夕國際藝術節、台南世界糖果文化節等等,這些年度節慶活動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與經費挹注下,辦得有聲有色。但活動過後是否能累積一些足以帶動地方發展或讓遊客印象深刻的事物,則頗值得大家省思。


二、以「鄭成功」為主題,構想文化節慶
台南市是台灣歷史發展的源頭,而經營台南卓有貢獻的鄭成功,台灣人稱其為「開臺聖王」,更是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鄭成功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鄭軍登陸,設置郡縣行政區域。雖然鄭成功在台灣只待了短短的十四個月即病歿,其子與孫三世共統治台灣也僅二十二年,卻開創了台灣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一個城市擁有一位像鄭成功這樣的歷史人物,在國外可形塑出主題文化活動,形成都市的榮光與認同;只可惜,過去基於政治意識形態,將其冠上「民族英雄」的頭銜,反而降低了這種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反觀世界各地以知名歷史人物吸引觀光客的例子相當多,如:法國普羅旺斯的亞爾小鎮,因畫家梵谷在此作精神療養,而成為觀光客到普羅旺斯的重要觀光景點;丹麥哥本哈根的安徒生童話美人魚雕像、法國Prade因西班牙大提琴家Pablo Casals的音樂節而聲名大噪等等,這些知名歷史人物經由文化內涵包裝後,皆帶給當地極大的觀光效益,給予遊客深刻的印象和難得的體驗。

台南市政府基於上述原因,同時有鑑於每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央都會舉辦鄭成功開台祭典之相關紀念活動;再加上台南市與鄭成功淵源甚深,相關的名勝古蹟多達十餘處,各種傳說不勝枚舉,甚至台南著名的美食「虱目魚」、「安平煎食追」、「仙草茶」都與鄭成功有關。因此台南市政府舉辦「鄭成功文化節」,即是以「鄭成功」為主軸,興立城市節慶活動,一方面宣揚台南市文化資產的價值,幫助各界重新認識這一位英雄人物與台灣歷史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從本土文化中尋找藝文題材及其展演形式,提昇本土文藝復興的信心,以建構府城的榮光與認同。

近年來「鄭成功文化節」的舉辦,除了持續沿用鄭成功與台南市相關文化古蹟為推動主軸,一方面藉此增加古蹟文化內涵的魅力,另一方面塑造文化深度旅遊體驗,形成學校鄉土教學路線,引導學童探索鄭氏所遺留的歷史空間。同時,並串連鄭氏足跡行經之地的社區生態、產業、地理特色,配合點心小吃、傳統行業、人文掌故,以帶動週邊產業經濟發展。此外,台南市政府亦積極聯繫鄭成功出生地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成長地福建泉州、南安,練兵處漳州、金門等地,以文化交流、城市觀摩為課題,拉近彼此距離,共同建構以「鄭成功」為主軸的歷史文化圈,達到城市外交之目的。


三、結論
近幾年來,台灣的「文化藝術節」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上演,但不可諱言的是,某些活動被隨意冠上「文化節」的頭銜,往往徒具文化城市節慶之名,然而實際上欠缺應有的內涵及水準,導致有些藝術節往往舉辦一、兩屆就消失無蹤。若欲永續經營足以呈現城市深度文化內涵的節慶活動,將之充分運用於文化觀光上,則須發揮文化產業的三大核心要素:「美感、故事與價值」,來帶動整體的文化意象與觀光想像。在此考量下,「鄭成功文化節」公部門每年以參佰伍拾萬元預算,逐年整理鄭成功相關文獻資料,掌握歷史文化詮釋權,創造、傳播論述話題,以累積城市文化內涵。一方面藉由不斷的論述、展示、文章撰寫、出版、傳播,甚至影像化、電影化等種種途徑,構成節慶的文化內涵,進而讓遊客產生更多歷史想像,並致力於開發系列產品或遊程,以滿足遊客旅遊的需求。另一方面則透過優質化的城市節慶活動,促進社區居民向心力的凝聚,並有效整合地方原有資源,使民眾正視、關懷自己的家園,對地方活動產生認同及榮譽感。如此一來,將有助於煥發城市吸引力,帶動城市觀光事業蓬勃發展。



文/吳建儀
圖片提供/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組織領先鋒--美國博物館協會百年經緯

2006年是美國博物館協會AAM(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成立一百年的日子。這是奠定美國博物館邁向專業、中立與非營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塑造博物館成為知識的殿堂,以及領導文化觀光產業的火車頭機構。它的成立,代表理性的文化力量,經由博物館的研究、保存、教育與展示等功能,提昇了文化機構的力量,開創自由論述的博物館經營型態。

縱觀博物館歷史,雖然可以溯及西元前290年以前的希臘時期,為追求知識而成立的亞歷山卓(Alexandria)博物館。但是,隨著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商業活動,透過了學者的自然紀錄、蒐藏,以及商人獵取珍奇寶物的貪婪,發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物質文化。也因此,創造自然史的發展內涵,衍生出人類學的新學域,此期間,隨著傑尼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國家主義〉--人民、土地、政府、主權的學說建立,觸動了博物館成為知識的蒐藏櫃,為國家與社會而存在的文化機構。

這些經由商業活動所搜羅到的文化資財,滋養了博物館的蒐藏需求,也由此促進了美國博物館協會在1906年成立。其目的是將各類博物館的研究、保存、教育與展示等工作,經由專業化的組織,為公眾的文化需求與利益,訂出了以非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原文是這樣寫的:

Founded in 1906,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is dedicated to promoting excellence within the museum community. Through advocac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exchange, accreditation, and guidance on current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performance, AAM assists museum staff, boards and volunteers across the country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有組織性的博物館協會成立後,整合了全美國博物館機構經營的型態,確立了從業人員的專業職能,讓博物館成為知識的燈塔,以及美術品的詮釋機構;並經由博物館教育的功能,擴大了博物館為大眾利益存在的價值。

當然,這些成立之初的理想,是經過長時間的整合與修正的。因為在沒有戰爭的美洲大陸,提供了博物館協會每年為期一週的「年會嘉年華」,經由許多專業人員的講座發表,漸漸地結合了博物館上層從館長、研究員、蒐藏政策,中層到教育、展示、募款,基層到義工、公共關係等,才建構出一系列緊密的關係。

美國博物館協會的操作方式,是由委員會選出次年開年會的城市,經過一年的籌辦,在每年的四月至六月間,由該城市的博物館協會的成員,會同總部的指揮中心,一起辦理會務。 首先是訂定主題。例如2000年是「Reflection Vision and Change」,2001年是「The Spirit of Community」,2004年的是「A Defining Moment: Museums at the Crossroad」等。

主題的擬定,是一項重要的視野(vision),目的在建立議題,凝聚共識。再經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協調會,確立人、事、時、地、物等事項,將各種演講會議(Session)主題安排定位。最後,用歡樂的宴會(event),促進會員間的情感交流,在七天的時間中,完成「文化學術交流」。

年會結束後,協會將所有演講會議的錄音帶製作販賣,成為另類的「文化商品」,傳播博物館知識。各大學的博物館學、藝術管理或是教育類科的教師與學生,更將以此「論壇」的有聲書籍為補充教材,擴大了「文化流動」(culture current),塑造出博物館經營的新方向。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博物館的功能,隨著意識型態的對立,除了表述國家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之外,以猶太人受到納粹迫害為主題的大屠殺(Holocaust)博物館,廣為設置在美國各大城市。這類同質的博物館,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特殊的發展類型,其目的是藉著博物館的建築、展示、教育,警醒世人,猶太人在大戰中,遭受屠殺的慘痛歷史。

這樣以紀錄災難而建立的博物館概念,替代了過往以樹立「紀念碑」,來記錄歷史事件的作法。也由此,延伸了博物館功能,成為族群論述立場的社會機構,展現出多元的觀點。

大屠殺(Holocaust)博物館的形式,成功塑造後,也引發了各種「裔」的博物館建立,例如非裔美國人博物館(African American Museum),日裔美國人博物館(Japanese American Museum),華裔美國人博物館(Chinese American Museum)等。由於美國各項法律規章成熟,捐助金錢與社會資源,不斷的進入到這類型博物館,使博物館的功能,從代表知識的殿堂,變身成為融合「國家意識」的工具。

這些新型博物館建立的新思惟,更造就了所謂「新博物館學」的論述,建立「文化自主」、「空間哲學」與「觀光美學」的鑽石稜角,顯現出多樣學域的博物館面相。

美國博物館協會成功建立的專業平台,不僅促進了博物館塑造社會價值與形成議題的實務經驗,更提供194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世界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效法的典範。這些原本是屬於國家級的文化工作,藉由世界性的組織架構,展現出全球性的視野,不僅串連各國家、種族間的文化,更提昇理性的知識發展。美國博物館協會在這上面的努力指導,值得台灣博物館界學習。

一百年前,美國文化在西方的國家,一向被歐洲大陸國家視為淺薄與短視,自從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後,建立了文化專業的操作手法與經營方式,沉澱了為人所詬病的速食文化。相反的,以強大的科技力量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創造了新的思維向度,將博物館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美國的物質文化,因為博物館協會發揮統整與研究的精神,將博物館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文化機構,也因此,創造了「博物館新古典主義」,成為領導西方文明的旗艦。一種新潮流,一項新作風,一股新動力,隨著這樣的絞合,深耕了美國文化,增添山姆叔叔無限的光彩。



文/周晶生

作者周晶生簡介
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碩士,曾擔任規劃臺鹽博物館經營管理計劃主持人,美國克禮福蘭美術館音樂教育規劃,以及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專案經理,現任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秘書。他以博物館學的國內外實務經驗及專業訓練,撰寫美國博物館協會的運作過程,值得博物館界參考與學習。

奇美珍藏-再現法蘭西的榮耀與璀璨



展覽名稱: 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
時間與地點:2006.02.23~2006.04.02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6.06.10~2006.11.19 /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6.12.09~2007.03.04 / 國立台灣美術館


「沙龍」(Salon)一詞最早源自17世紀的法蘭西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該學院的院士和教授應當時國王路易十四的要求,需將作品進行公開的展出。1667年第一屆的沙龍展於巴黎羅浮宮「方形大廳」(le Salon Carré)展出,而「沙龍」(Salon)一詞逐漸脫離原始的意義,成為一般展覽的統稱。

「學院」與「沙龍」

1667年法國政府成立了培養藝術家美術教育的「學院」,並建構出獎勵制度的展覽會。17、18世紀時的「學院」是美術活動的中心,亦是籌辦「官辦沙龍」的主要單位。早期在舊體制的時代裏,藝術家的作品要進入「沙龍」,必先成為「學院」的正式會員或準會員,才有參展資格。直到19世紀法國大革命後,基於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革命政府取消皇家學院的特權,開放沙龍給所有的藝術家參與,使得沙龍成為眾多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的場域,也是他們邁向榮耀和成名的第一道門檻。「沙龍」雖對藝術家開放,但並不是誰都可以展出自己的作品,所有作品都須經過嚴格的審查制度,並經由制度判定作品是否能陳列展出,然而掌握這些審查制度的委員仍以學院的院士為領導中心,因此沙龍的藝術創作主題就在學院派的帶領與時局的影響下,仍以「歷史畫類」( 包括宗教畫和神話畫 ) 被公認為最卓越的畫類,其次是以「人」為主題的肖像畫、風俗畫;最後是以「物」為描寫對象的風景畫和靜物畫。

展覽的時代背景

本展的歷史背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至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期間法國經歷帝主、帝國及共和等政治階段的轉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展覽活動的舉辦和創作品味。專制王權的崩潰,促使許多貴族流亡海外,亦帶來以宮廷為中心的藝術保護政策的消失,原本由王公貴族和教會所支撐的藝術活動,就如同政治和經濟發展一般,轉至中產階級的身上。為了迎合新階級的藝術品味,藝術家們逐漸放棄大型具宣揚性的作品,加入大眾喜愛的題材和創作元素,調整作品的尺寸大小。再加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的興起、鐵路網絡的發達、萬國博覽會的舉辦以及各種工業技術的創新與改良,都成為藝術家靈感的創作來源和創作技術的增進。本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具備與官辦沙龍展的密切關係外(作品都曾入選沙龍或獲頒特別獎項),也希望呈現這漫長時期裡,各種藝術流派的創作表現及因沙龍所引起的相關延伸議題,包含似可亂真的臨摹作品、大師準備參展的練習畫作、作品獲選「沙龍」後,被買家指定同主題的創造以及再複製。

主題和作品介紹

本展參考學院派畫作的分類方式,一共展出基金會64件繪畫與雕塑,依當時受重視的程度依序排列。分別為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宗教、近代歷史、文學、肖像、農村生活、城市生活和風景。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得以瞭解近一百五十年間官方沙龍展的豐富樣貌。

主題一: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
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是當時沙龍裏最為「高貴」、「宏偉」的題材,討人喜愛也讓藝術家得以飛黃騰達。不論是繪畫或雕塑,這類作品偏好呈現遠古諸神理想的身軀與撩人的姿態,尤其吸引藝術愛好者,例如這次展出的【賽姬甦醒】 (Le Réveil de Psyché)、【月神賽勒涅】(Séléné)及【獵神黛安娜】(Diane chasseresse)等創作。

主題二:宗教
在皇室貴族藝術訂購者的鼓勵下,整個18世紀學院派畫家的創作方向多以宗教畫爲主。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連帶的拋棄基督信仰風潮,使得基督教題材的創作逐漸減少。就風格來説,直到19世紀中葉,學院派在新古典主義潮流下,接續一個兼容並蓄的時代,有的畫家著重色彩,有的強調線條,但細節中一定有著當代寫實的風格。例如學院派大師布葛赫(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Sainte Famille)。

主題三:近代歷史
19世紀的法國,有著許多政治上的轉變,君主政體、帝制,以及共和政體不斷相互輪替。每一個新政府雖替代前政權,但都熟知藝術家所能帶來的好處,而積極推動宣揚新政府勢力的藝術表現。因此,不同政府附會古代的偉大人物,來強調自身的偉大,某些與法國相關的歷史人物重新出現,讓新政府能夠重塑良好形象。

主題四:文學
整個19世紀,印刷業的進步、大量文章與圖片的再製,都造成了出版業驚人的發展。從上古到18世紀的古典文學,不僅持續發展,出版社亦不斷再版這些文學作品。隨著報紙的發行、連載小説的刊登,日報、週報或月刊都有非常重要的發展。附帶插圖的印製方法也愈來愈快速,例如蝕刻法,以一塊金屬板可印製大量的圖畫,並維持同樣品質。這些因素不僅對畫家,同樣也對插畫家與雕刻家產生重大的影響。

主題五:肖像
每次沙龍展都有數百幅的肖像畫懸掛在展場牆上,其根據訂畫者的能力及藝術家的技術,從極小的袖珍畫到巨幅華麗的全身肖像畫都有。儘管攝影技術的出現可能威脅到肖像的生存空間,但肖像畫還是受到藝術家和民眾的歡迎。這次展出的肖像畫亦包含藝術家的自畫像、貴族及一般平民的畫像。

主題六:農村生活
就本展所涵蓋的百年期間,繪畫中呈現對鄉村的看法或農村生活有三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一為受文學作品所激發出的靈感,與現實無關聯,呈現出純樸美好有如田園詩歌般的畫面。二為1860年後,大批的鄉下人湧入城市,藝術家們開始描繪另一種面貌的鄉村生活,此種繪畫觀突顯了農村為失落的天堂。第三種層面,則是因為城市的集中造成大自然的消失,許多藝術家陸續揭露農村生活的真實面,意圖表達政治對與土地緊密相關之農民的迫害,因而促使寫實主義的產生。

主題七:城市生活
如果鄉村最能讓人聯想到伊甸園的話,那麼城市就不同了,相對而言它很晚才成為常見的風俗畫題材。城市是墮落沉淪的最佳勝地,好比無根的人所朝向的未知目的地,也是悲劇最常發生的地方,即好與壞、富裕與窮困直接交鋒的所在。這些對立是屬於街頭的景象,而屋內、工作場所或機構等則是家庭及互助團體的庇護所,在冷酷無情的城市中,充滿了溫暖與笑聲。屋裡的色彩明亮,與屋外的灰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主題八:風景
藝術史上沙龍盛行這段期間,風景的描繪一直具有裝飾性的特色,不具深厚意涵。法國或義大利的風景,一直受到畫家的青睞。在畫室中創作風景,多少依照原始風光,因此與實際景色並無太大差別。1830年代開始,表現風景畫的手法逐漸變得更寫實,除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同時也展現多重國際風格,譬如受到東方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潮轉變,其表現也十分多樣化,特別是浪漫主義引導的「心境風景畫」(paysages états d’âme)的誕生,畫家用畫筆描繪其熱烈的思維與心境。

百年後的今天,沙龍已演變成各種展演形式,亦脫離原始的樣貌。隨著「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的推出,我們將帶觀者重回十九世紀的法國,感受官辦沙龍的時代氛圍,體驗藝術家們百年前一舉成名的辛酸與榮耀。




文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世界奇美:奇美博物館

世界的奇美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企業體,而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則是企業對社會的一種回饋。基金會於民國66年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指示下成立,明定宗旨為「創造、追求幸福的人生」。緊接著在民國79年2月成立奇美藝術資料館籌備處,民國81年奇美博物館誕生,同年4月1日對外開放提供民眾免費參觀,完全不收門票費用。另於民國90年在台南科學園區,增設奇美博物館南科館,陳列人類從手工到機械的演變歷史。

奇美博物館佔地近2000坪,位於奇美實業大樓第5-8樓,是由西洋藝術、樂器、古文物、自然史以及古兵器等五種不同性質的展示區所組成。館藏品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從西元前古文物、世界頂級的珍貴名琴,到數百年前的日本武士刀、文藝復興及各畫派之經典作品。此外,還包含鳥類、動物標本等多元化的收藏,讓觀眾即使不出國,也能欣賞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讓大眾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目前充實館藏仍是奇美博物館的首要目標,根據這項方針,奇美博物館在收藏方面可說是投入了相當可觀的心力與經費。



豐盛的典藏饗宴
藝術類
奇美博物館的藝術收藏以西洋藝術為主,從1988年開始有系統地蒐藏西洋藝術史上各流派的代表,包含古羅馬帝國的馬賽克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甚至到二十世紀初的後印象派等各家各派的經典傑作。其中又以十九世紀法國的繪畫和雕塑收藏最為豐富。

樂器類
奇美博物館的樂器收藏從世界名琴起步,之後開始收集世界各國古樂器、自動演奏器等,並且有系統地展示,讓觀眾了解樂器的歷史淵源和演進。而最受觀眾喜愛的自動樂器區,常常以美妙的樂聲與機動的運轉方式吸引大批的觀眾駐足欣賞。其中有如小型樂團的【美國1920年製自動演奏鋼琴】,最受到觀眾喜愛。這台最大型的自動演奏樂器,以音樂紙捲操控,裡面除了鋼琴,還有排笛、木琴、鼓、曼陀林、三角鐵、響板及鳥鳴聲等樂器。

古文物類
奇美博物館所收藏的古文物,以具有文化特色的古文明文物為主,範圍包含了埃及、希臘、羅馬、中國和伊斯蘭世界等古文明的文物,希望藉由藏品讓觀眾了解人類文明的璀璨風華,再現其無以倫比的魅力。

自然史類
自然史類的收藏約有2000餘件的動物、蝴蝶標本,以及有一小型化石館。動物展示的區域分為非洲、北美、南美、亞洲、歐洲、澳洲、印度、南、北極等區域,配合生態造景的佈置,讓觀眾可近距離的了解不同區域動物的分佈情形和自然生態。豐富的鳥類收藏,多采多姿的蝴蝶以及身軀龐大如北極熊、海象、海獅等動物標本,更讓小朋友和大朋友忍不住駐足觀賞。

古兵器類
古兵器因功能及使用場合的不同,有適用於戰爭、運動、自衛、狩獵等不同的功能,而人類很多發明其實是伴隨著兵器的發展而來,技術與科學於是有了演進的軌跡。然而經由兵器的製作技術與裝飾藝術,更可看到人類文明的演進與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奇美博物館的兵器蒐藏以歐洲、印度波斯、亞洲、日本等地區的兵器與盔甲為主,包括豐富的日本刀、盔甲和歐洲槍劍等,質量皆很精美。

展望未來
推廣「聽得懂的音樂、看得懂的畫」是奇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文龍先生對基金會的期許。在這樣的理念下,奇美博物館所收藏的西洋繪畫和雕塑都以「具象」、「寫實」的作品為主。他認為藝術教育應該從欣賞和接觸美好事物開始,進而創造、追求幸福的人生。奇美博物館是為大眾所設立的,未來的經營目標也相當單純,大眾需要什麼樣的博物館,奇美博物館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將是一座永遠屬於眾人的博物館。



圖文/奇美博物館

傳統街區是城鄉的新魅力

傳統街區歷史、地理與生活的內涵獨一無二,
府城廣大的傳統街區正脫去舊塵換上新妝…


作為一個城市發展見證的傳統街區,正面臨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多樣的衝擊,其中對街區歷史意義及城市表情之衝擊要從「城鄉風貌景觀改造」說起。

近十年來,臺灣地區掀起一股城市地貌改造運動,這股運動挾著新的設計思維,新的人性思考,新的生態保育理念,新的藝術人文創意之旋風,一下子襲捲了全臺各地,徹底地「改革」公共建設的風格,讓原本單調枯躁的城市景觀瞬間發生了質變,也因為這波期待改變的潛在能量及需求相當劇烈,引起內政部也編列「城鄉風貌計畫」經費,全力推展各地推動都市景觀改造工作。總結來說,這股城市地貌改造確實打開了設計思維,放大了景觀視野,帶動本土工法提升,融合了藝術的素養,為城鄉景觀帶來脫胎換骨的改變。

這一波景觀改造風潮,各地市容似乎變漂亮了,但是景觀卻相當程度的「同質化」,幾個具指標性的城鄉工程成為大家競相模倣抄襲的對象;或許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經驗,當旅遊到外地的時候,眼睛看到的都市景觀,瞬間覺得似曾相識。像早期冬山河令人驚艷的河岸親水景觀設計被引用之後,全台多多少少都發現了冬山河的影子;小葉欖仁樹被廣泛採用之後,儼然成為台灣的「國樹」;這種「同質化」情況隨著地貌再造範圍與程度的擴大而增加,雖然拉近了所謂景觀上的「城鄉差距」,但也使得城鄉喪失各自的特色。

城鄉風貌支持下的都市景觀再造的硬體成果,環境水準提昇了吸引遊客流連在優美的景觀氣氛,當然帶來了商機。鄰近的土地(建築)所有人利之所趨開始拆除舊屋或改裝舊屋立面或擴建新房,使得原本依附在傳統建築(環境)的文化因子快速流失,例如眷村拆除眷民他遷後,各省的風味美食缺乏消費市場後也跟著「香消玉殞」。拆除的行動對舊市區的傳統建築空間尺度、歷史風格之衝擊最大,這是都市景觀質變下的隱憂,而且正擴大蔓延。

所幸台南市在這種蔓延的風氣中尚能脫身於外,維持台灣的「文化府城」美稱,繼續保有歷史城市的印象並與台灣其他城市間豎立「市場區隔」,其原因不外乎城市內留存有跨越荷鄭、清領、日治、民國等各時期數目龐大的歷史建築與古蹟,以及傳統的聚落與曲徑小巷,讓城市處處充滿濃濃的傳統意象與鄉情,台南市展現出與台灣其他城市不同的歷史特色,而這些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曲巷組合而成的傳統街區就成為台南市特有的歷史象徵與城市標誌。

近五年來府城推動「五條港傳統街區」、「安平傳統街區」的保存計畫,已經整建街區內的「北勢街區」、「中興街區」、「効忠街區」內的古蹟、傳統建築與曲巷環境,其成果除了改變街區令人不悅的環境外,也阻止街區人口的外流與建築的閒置,有越來越多的原住居民回到街區,有許多「特色商店」與「街道美術館」設立,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及國外旅客以自助方式探訪這片傳統街區,深度體會府城常民的的生活、傳統建築、聚落空間、宗教民俗、傳統產業及美食小吃,是目前「體驗觀光」流行的方式。

俗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旅人希望得到與他習慣領域或經驗不一樣的旅遊內容,所以我們會到澳洲參觀當地毛利人的戰舞,就如同外國旅客來到台灣參觀阿里山鄒族的豐年祭一樣。傳統街區的旅遊風氣逐漸地升高,正是因為傳統街區歷史、地理與生活的內涵是獨一無二的,也因這樣的特質吸引旅客不辭勞頓遠道而來。

傳統街區由水平向度而言是『空間面』的概念,由垂直向度而言是『時間層』的累積,這二種向度相互交叉之後,形成豐富的歷史風情與流行品味的「新文化網路」,旅客能夠在網路中各自尋找適合他們自己的交叉點,滿足旅遊的目的,這符合「體驗觀光」時代的「深度旅遊」條件,所以傳統街區旅遊能擴大古蹟定點觀光的功能,增加觀光的趣味性,形成城市旅遊的魅力。

傳統街區擁有城市旅遊的吸引力,已經是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的領域,日本京都的「產寧阪」、北海道金澤市的「小樽運河」、中國雲南「大理古城與麗江古城」、新加坡的「牛車水」、澳洲雪梨的「岩石區」(The Rocks)的傳統街區都建立獨樹一格的城市特色,也是旅人如織,回憶滿懷的意象代表,也是這些城市爭取舉辦世界級大型活動如奧運會、世界博覽會時加分的強項。也有如英國古城愛丁堡舉辦的國際藝術節,已成為世界的藝術盛會,每年兩週的活動時間為古城帶來將近10億台幣的觀光收益及近3000人就業機會,經濟效益無窮。

當然,傳統街區一向是屬於城市早期發展的地區,以現時的環境衛生標準與公共開放空間水準來看,已經是落後或不足,會影響城市旅遊的品質、形象與壽命,因此要建立傳統街區旅遊功能時,必須積極面對這些問題。所幸幾年來學術界積極參與街區保存活動之下,由都市計畫,歷史風土保存計畫,再利用計畫,觀光經營行銷計畫,社區營造計畫及形象商圈計畫,整合各方的資源與專業,逐漸提高了街區旅遊環境品質,吸引旅客回流,使得街區深具文化創意潛力並延長街區旅遊產品的壽命。

澳門的傳統街區經過當地市政府的大力整頓,成為城市旅遊的重心,是澳門除了賭場以外的新魅力。2005年澳門的傳統街區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登錄「世界文化遺產」,澳門及中國政府除歡欣鼓舞慶祝外,並且再接再厲訂2006年為「澳門傳統街區世界遺產年」,大幅刊登廣告吸引觀光客,除世界各國見識到傳統街區觀光旅遊的經濟威力外,也證明用心經營保存的傳統街區具備登列世界遺產之條件,為傳統街區的保存注入一劑「興奮劑」。



此外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會議」發表的「西安宣言」第二點:「不同規模的古建築、古遺址和歷史區域(包括城市、陸地和海上自然景觀、遺址線路以及考古遺址),其重要性和獨特性在於它們在社會、精神、歷史、藝術、審美、自然、科學等層面或其他文化層面存在的價值,也在於它們與物質的、視覺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層面的背景環境之間所產生的重要聯繫。」強調文化遺產與週邊背景環境的聯結關係,這種關係體現在風貌上就是文化意義與環境品質的延伸與一致。傳統街區成為城市的新價值,不再是人見人厭的落後象徵,府城廣大的傳統街區正脫去舊塵換上新妝,市民可以拭目以待。



圖文/林韋旭

書香藝境別有天地-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的家南書房

我不在宿舍,就在教室。
我不在教室,就在家南書房。
我不在家南書房,就在家南書房咖啡廊。
或者,就在往家南書房的路上。


電影「You've Got Mail」(中譯:電子情書)中,凱薩琳(梅格萊恩飾)擁有一間溫馨可愛的兒童書店,也是地區的精神指標,但喬福斯(湯姆漢克飾)開了一家大型連鎖書店,複合式的賣場,低價折扣外兼賣咖啡,使得這家「福斯書店」門庭若市,在互動競爭中,最後兒童書店關門,凱薩琳和喬福斯終成眷屬。電影終究是電影,總是喜劇收場,不過劇情倒也反映出現實面。作為小眾精英書種的藝術書類,大多只能躋身國內綜合書店的一角,無法真正獨立。近年來隨著幾所藝術大學及相關科系成立,以及「美術館時代」進入成熟期,國內藝術消費人口增加,藝術專業書店遂開始茁壯,成為新興現象。


為了擴大藝術書類的通路規模,提升公民整體藝術閱讀的品質,國內第一家由校務基金自主營運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附加藝大書店,在屆滿兩週年之際,特別發起,成立常設的「藝術書店聯盟」。書店結盟對象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書店、北藝大附設藝大書店、南藝大家南書房、亞典書店(美術及建築設計類)、書林書店(戲劇及文學)等五家。在維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透過水平聯盟的力量擴大藝術出版品的流通,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滿足公民藝術閱讀的新興需求。未來五家書店將結合藝術學界、美術館界及出版界的力量,共同舉辦兩年一次的「藝術圖書國際交流展」,並聯合推薦本土產製的年度最佳藝術類圖書(含美術、建築設計、表演藝術及電影等分項)。

藝術書店聯盟成員之一的南藝大家南書房,在三月底正式掛牌營運,編輯部特別專訪南藝大主任秘書成群豪先生,帶領大家進入書香藝境。

創設書店的構想
成主秘:
一個大學沒有書店是不完整的,大學是文化機構,而絕大部分的學校本身會有出版品,例如老師的著作,也可能是著重在師生的創作等。出版品的定義很廣,不同的創作區塊,都需要有一個展售的地方,或是替師生作品出版規劃發行的單位,大學應該要有出版社和書店來做這些事。再者,在學習過程中,必定會使用文具或是教科書,如果學校位於都會區,資源豐富,但是以南藝大來說,最近的生活圈在六甲,開車也要20分鐘,常常有學生反應校內生活不便,所以學校近年來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改善校園的生活機能,例如校內的7-11,就是幫學生爭取的福利。以7-11來說,師生人數1000多人,根本不構成設點的基本要求,但經過學校和7-11的策略分析合作,遊客可以看見造型特殊的7-11在校園內。書店成立,小至文具,大至師生創作,都有展示空間,提供學生最大的方便性,以上幾點是客觀上的需求。

至於主觀上的需求,以國內大學的書店來說,多半是外包給廠商經營,不外乎是金石堂、復文等,外包的條件同樣受限在人數上,雖然中間有小廠商來接洽過,不過不適合學校屬性,既然外包不可得,學校轉而思考自主經營。另外也考慮到如果外包給廠商,學校通常不會干涉書店風格,雖然大部分的書店已經脫離過去賣場型態,重視書店氣氛美學,雖而漂亮歸漂亮,但卻缺乏學校風格,只能算是實用功能性文化消費的場所。南藝大決定參考北藝大附設藝大書店經營模式,設置由校務基金自主營運的書店,考慮到校內對書店的多元訴求,決定打造一間「類」個性的書店。個性書店的特質強烈,而家南書房比較適合稱為類個性書店,維持個性的風格,個性定位在藝術區塊上。未來在書店可以看到與歐美同步最新的出版品,或是老師教學所需藝術專業書籍,書店將同時兼顧師生生活和校園風格。我有一個使命,就是要推廣藝術生活化,讓每個來學校參觀的遊客,瞭解藝術是怎麼回事,也可以在這邊得到一些他需要的資料,而不是把藝術弄得很艱深。就像科學有科普叢書,把深奧的科學變成通俗化的讀物,書店的目標除了讓藝術維持專業度外,生活化在這邊也做得到。書店文化會一直維持在類個性風格上,尤其是師生創作品,更是絕無僅有,要讓來這邊逛書店的遊客,看到與市面上不一樣的書店。


未來如何行銷書店的理念和文化
成主秘:從遊客的角度來看,位於都會區的大學校園,就像是市區裡的公園一樣,可能不會刻意到公園去。不過到南藝大的遊客不一樣,他們可能預先規劃過行程。南藝大鄰近烏山頭水庫,這幾年變成熱門觀光景點,雖然假日也開放讓遊客進入校區,然而為了保護學校教學設備,除了博物館外,校內其他大樓都是關閉的,特地到此一遊的人,也只能看看風景。為了不讓遊客入寶山空手而回,有了書店後,可以帶些伴手禮回家收藏,作為紀念。就像國外的生活型態,只要遊客參觀任何形式的文化機構,在觀賞完通常會購買紀念品回家收藏,這是他們從小就養成的生活習慣。書店成立的宗旨包含服務師生文化藝術教研活動方面的需求,體現台南藝大校園風格、彰顯人文精神,創設校辦企業,發揮校務基金運作績效,作為南藝對文化休憩社群之衍生服務等四大主軸,將是書店持續努力的方向。

書店經營的優勢
成主秘:
在南藝大附近畫個同心圓,圓圈裡有人才濟濟的科工區和工研院,這些科技人平常接觸的東西都是科技資訊,需要文化藝術的調劑,這些人都是書店未來潛藏客群。在同心圓中,要找到一家有規模的書店已經不容易,更何況是一家有特色的書店,除了科技人才,一般民眾若對藝術書籍有興趣,也能就近購買,不用大老遠跑到台南市區了,這些都是書店經營的優勢。

書店和咖啡店的設置地點
成主秘:
校園內有兩處師生作品展示中心,分別為南畫廊和北畫廊,民國92年8月在台南市區成立藝文中心「藝象」後,學校希望師生的作品能在設備完善的「藝象」中心展出,也能和民眾產生較大互動。當書店構想成型後,決定重新規劃利用閒置下來的展示空間(北畫廊),對遊客來說,進入學校大門,就能看見書店所在,相當方便。目前書店和咖啡店都在一樓,未來將視書店營運狀況,適度擴展到其他樓層。

書店的空間規劃及營業時間
成主秘:書店內規劃為兩大單元:書店、咖啡店。書店包含服務台、網路書店、影音區、出版品區、圖書區、創作商品區、作品商品發表會場、特殊商品販售區、個性商品區、紀念品及文具區。店內陳設物品包含書籍雜誌刊物出版品、文具、影音出版品、藝文活動門票、紀念品、樂器、飾品,個性商品、創作商品、圖書及藝文禮劵、特定商品等。同時出版教職員生著作、畫冊,訂購國內外出版物,代客規劃設計及承包文化藝術活動。營業時間則自中午12時開始到晚上8時,每週營業六日(星期二至星期日),休假日正常營業。



資料提供/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受訪者/成群豪主任秘書
採訪˙整理/黃佩芬

十年有成-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校長的話
本校在2004年8月正式改名大學,規模與領域日益完整。一所藝術的專業學府,有如栽培繁花異卉的園地,期待每一個入門的學生,在園地中自由的學習創作,走出校門時成為傳播藝術、增益藝術內涵的專業人才。
南藝從籌備期對校園景觀空間的規劃,到系所的逐年新增,莫不在希望以建立一個自由而有秩序、專業而不脫離人群的環境,成為藝術教育領域的新力量。

南藝饒富園林景緻的校園是所有訪客遊人驚艷之所在,也成為雖僻處鄉間一隅,卻永遠在假日時遊人如織的地方。而南藝的四個主要學院,視覺、音像、音樂和文博,所分設的專業領域,也莫不在藝術教育和社會發展上走在前端。南藝以研究所發展為主,所設的音像紀錄、音像動畫、博物館學、古物維護、造型藝術、應用藝術等研究所都是國內第一個成立的領域,而音樂教育中的七年一貫制音樂系、國樂系、更是全國僅有的培育青少年演奏家的規劃。近年成立的應用音樂系、藝術史學系、材質創作與設計系,也均為藝術教育開創性之建置。

在台南縣縣境烏山頭水庫的一側,台南藝術大學創造了一個人文的勝景,以及培育藝術人才的搖籃,有志藝術創作和研究的朋友,盍興乎來!

平衡台灣南北藝術教育
國內的藝術高等學府一共有三所,其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和台北藝術大學都在台北地區,台北以外唯一的藝術專業學府就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南藝術大學不僅肩負平衡南北藝術教育的重任,更因為成立較晚(民國85年),得以就時代發展所需和他校所無為考量,所設學科領域往往為國內所創,數年間已發展為藝術教育重鎮。

發展結合科技的藝術

近年來,以現代科技為媒體的藝術形式,為藝術創作及應用打開了新的領域,藝術與其他領域的結合亦成為新的思考方向。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是台南藝術大學重要的專業的教育方向,在數位設計及動畫領域,成果均甚卓越。

精神中心建築-圖書資訊大樓
台南藝術大學秉持「研究生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研究」的設校理念,使研究生在最好的環境下做研究,因此將圖書館作為精神中心建築所在。列為優先營建的目標,圖書資訊大樓由三棟大樓合併組成,計佔地4200坪,採五層樓挑高建築,內部有四間閱覽室、研究小間32處、演講廳、遠距教學室等。目前藏書13萬冊,視聽資料庫計1600餘種,中(日)文期刊297種,西文期刊259種,為國內最完備之藝術圖書館。

提升地方藝術水平
台南藝術大學的發展突破國內現有大學之發展模式,建校理念為經營一結合學習、創作、展演、生活為一體的藝術教育環境。在正式教育體系之外,亦設置文化行政人員與藝術家進修等課程,期與社區之發展結為一體,提升地方的藝術水平。民國92年8月正式在台南市區成立藝文中心「藝象」,推展藝術專業之展演,近一步為帶動南台灣文化活動而努力。



校園大事紀
民國78年1月30日,教育部為平衡南北藝術教育,奉準於台南縣新設藝術大學。同年6月成立籌備小組,負責各項籌建事宜,建校用地則由台南縣政府無償提供官田鄉社子段之土地約57工頃。民國85年7月1日正式設校,漢寶德先生為首任校長,且開設音像紀錄、博物館學、造型藝術及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四個研究所。民國89年9月第二任校長由黃碧端教授接任,黃碧端校長亦為南藝大第一任遴選校長。93年8月1日改名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94年8月「大學校務評鑑」結果,南藝大於專業領域類的人文、藝術與運動項目和校務項目類的教學資源、國際化程度、訓輔(學生事務)及行政支援方面皆有優越的表現。


我始終覺得一所像樣的大學,若沒有一個讓師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核心校園,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不會有愛母校的感情。學校可以無限的發展,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代表這所學校的仍然是那座永遠不會變老的「老院子」(文/漢寶德,台南藝術大學首任校長)




文/黃碧端,現任台南藝術大學校長

古窯創意新妝-安平蚵灰窯文化館


座落在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號的蚵灰窯,是台灣本島僅存保存完整的蚵灰窯,日據時期興建至今,2003年由市府爭取納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進行整修,目的在於重現早期安平傳統蚵灰產業風華,為府城產業文化留下見證。而「蚵灰窯文化館」是第一個完成且正式對外開放的文化館,館內規劃有蚵灰窯文化館、蚵生態展示廣場、蚵生態展示館以及中央廣場等。其中,文化館主要作為蚵灰文史器物展示,蚵生態展示廣場和生態展示館,則是以戶外和室內兩種不同方式,呈現蚵的養殖和採收過程,讓參觀者在了解蚵民生活文化的同時,也能深刻認識蚵的生長及蚵灰窯的歷史。


安平灰窯尾
安平灰窯尾為安平舊部落「六角頭」(早期安平劃分為六社,俗稱六角頭。包括王城西、海頭社、十二宮、港仔宮、灰窯尾、妙壽宮。)之一,根據口述史料得知,安平地區於荷治時期可能已有官設灰窯之存在,「灰窯尾社」因而得名。灰窯尾社即是燒蚵灰之處,該社位於安平南方,燒灰時因火揚灰,空氣容易污濁,遂於季風來時再悶燒,藉以將濁氣流通至空曠海上,故名「灰窯尾」。

蚵灰燒製產業

一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時代淘汰的產業,它燃燒時濃煙密佈,勢必過不了現代環保的評量,然而,它卻真實的存在於安平,養活過安平人。

燒蚵灰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觀上述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即有灰窯工匠的記載可知,而台灣數百年來漢人傳統磚石房舍之砌造,常取蚵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作為黏著劑,或混加泥土、細砂、水等,用於抹壁粉飾,故蚵灰實乃「起大厝」不可或缺的重要建材;另外,木構船隻的建造與維修,也須仰仗以蚵灰為主要材料的桐油灰漿,作為細縫填補劑,使木板之間不虞漏水而更堅固耐用。由此可見,蚵灰和先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中亦有蠣灰工等三家記錄,其後蚵灰的燒製乃逐漸興盛,成為安平地區極具特色的重要產業。民國六、七十年代,由於面臨現代化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手工燒製的蚵灰因費時費工,遂日趨沒落,終而淘汰,一座座安平蚵灰窯相繼停產拆除,如今全台僅剩莊氏家族(以莊清森先生為代表)所擁有之蚵灰窯尚保存完整,亦即目前已規劃完善的「安平蚵灰窯文化館」。

規劃整建後的「安平蚵灰窯文化館」,除了將現有蚵灰窯旁破舊屋頂拆除,加設參觀棧道,並在外圍進行植栽,作景觀改造之外,大致仍保留原貌不變,留住歷史原味。2003年10月,在文化團體與地方民眾的鼓勵以及台南市政府的支持下,已閒置十七年的安平蚵灰窯舉行試燒蚵灰再製的紀錄片,成功重現珍貴傳統技藝。老安平人目睹蚵窯再燒,對久違的蚵灰氣味與濃煙百感交集,不但勾起過去的生活記憶,也為安平地區沒落的傳統產業悼念,希望藉此將蚵灰窯寫入台灣產業發展歷史中。

志工管理經營的「公共財產」
為了延續和維護蚵灰窯文化館的珍貴資產,在文化、教育界人士所組成的志工團力挺下,全部人員均採志工制,不支領薪水,市府只負擔水電及維修等費用。?健全團隊功能,蚵灰館積極辦理志工培訓,增進志工導覽解說、活動推廣等能力,讓志工充實自己的服務技能與文化素養;平時也舉辦讀書會,豐富自身內涵,享受心靈成長所帶來的喜悅。

   

「校館整合」之創新推動模式
基於整合社區資源,蚵灰館致力推動「校館整合」,招募社區人士、家長組成蚵灰館志工團隊,運用社區開發教材,提供學生學習;以社區產業為主軸,結合自然領域,推動生態教學與鄉土文化觀光,出版學習護照,舉辦各種研習活動,讓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情況下,對生活環境有更深刻的體驗。蚵灰館營造親、師、生共學園地,擴大古蹟參與層面,讓親師合作蔚為風潮。

蚵灰館永續經營風華再現
曾經沉寂好一陣子的蚵灰窯,在市府及志工團的努力下,蛻變為文化、觀光與教育相融合的文化館。蚵灰窯雖在產業轉型下走入歷史,但眾人的努力讓它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年,蚵灰館將持續舉辦志工導覽培訓、府城生態之旅及讀書會等活動,期待各界人士能共襄盛舉,讓蚵灰文化如源頭活水般的傳承下去。




※ 安平蚵灰館—免費參觀
館 址: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1號
開放參觀時間:上午9時30分~12時,下午1時30分~5時,週一休館
預約導覽解說電話:06-2286336
※有興趣報名文化志工請洽林勇成主任
聯絡方式:06-2932371#811、sunny@tn.edu.tw





資料整理/謝依玲
圖片提供/林勇成

文化創意產業:從Hello Kitty看 文化經濟

「經營日本文化和文化符號」被日本列為21世紀成長型產業的發展重點,透過符號和實物的互動,把人們對夢想和感覺的渴望,附加在物質產品上,透過有符號意義的產品,來滿足人們對夢想和感覺的追求。日本在發展文化經濟的同時也融入了生活文化,精緻文化,娛樂文化,健康文化等特色,結合科技及國際行銷網絡,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值。「Hello Kitty」一位家喻戶曉,老少咸宜的玩偶明星於是誕生了!!

Hello Kitty 的傳奇
1974年,這隻年紀已經坐二望三的無嘴貓,剛開始被定位為「小孩子的玩意兒」,一筐大都市的日本小學生,在心靈寵愛及金錢充裕的情況下,對於售價不超過十美元精緻商品,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對Kitty開始著迷。它的誕生,讓日本原想以政治立國的勃勃野心,180度的轉變為以文化立國為目標,從被動地接收和吸收外國文化單向的弱勢狀態,轉而積極的挖掘日本所固有的深層的文化及文化符號向國際傳播,成為影響世界重要的一個文化衛星。

Hello Kitty 大眾化
1976年,日本積極推動國際藝術交流事業,向美國及世界各國輸出文化產品及文化服務,可愛的Kitty所屬經紀公司SANRIO認為要讓商品超凡出眾, 首先要有經濟規模, 也就是必需讓市場變大,而推出的時機及顏色也是首要關鍵因素, 於是毅然把風行多年的鮮紅色系Kitty 設計,改為比較軟性的粉紅色的PINK KITTY系,讓成年人及外國人士也可以輕易接受的產品,以擴大Kitty 的顧客層。

SANRIO創辦人信太郎精準的抓住日本人根深柢固的送禮文化,日本人藉由送東西和交換精品來取悅別人,贏得友誼。 Kitty成為最佳的「社交溝通」及完美的節慶禮物。Hello Kitty 的狂熱如颶風般的在市場上越滾越烈。


Hello Kitty 故事化
1981年,日本開始實施「下一代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開發制度」,Kitty不僅臉型變圓了些,個性上也有豐富的刻畫,明明在日本被創造的凱蒂.懷特(Kitty White),卻被描述為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一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上流家庭,個性善良,體重和三顆蘋果一樣重,喜愛練習彈鋼琴和烤餅乾,在森林中玩耍,喜歡旅行、聽音樂、看書和吃Mimmy烘焙的可口餅乾,永遠唸小學三年級,愛說:「朋友永遠不嫌太多」,每天最大的問題是決定點心該吃冰淇淋或餅乾。

這樣抽象化的人物,有著時空背景的描述,讓人多了許多具體的想像空間, 除了增進顧客對她的情感依附外,而她的親戚朋友越多,延伸品牌也就越多樣化!



Hello Kitty 流行化
1990 年,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Kitty微妙的再次流行。在大眾節衣縮食的情況之下,已無法再像泡沫經濟時代一樣大量購買高價的世界名牌,走在流行尖端的日本年輕女性,轉而逐漸把目標指向人人都買得起的Kitty身上,同時也帶動了一股將世界名牌和Kitty同時配帶的新流行。

一個時髦的東京女郎,手上提著名牌LV包及Chanel 手錶, 搭配Kitty 項鍊及耳環,已不再被視為是一種唐突可笑、不倫不類的裝扮,反而是可解讀為個性的時尚搭配,或許這正是日本的時髦女性應付經濟不景氣的最高智慧表現吧!

Hello Kitty附與人性化的故事, 添加流行性的色彩, 塑造集體的認同感,, 成功的商品化過程, 其重點歸納有以下五點:

1. 產品要有一致的形象,便於客戶接受。
2. 商品價格合理,目標客戶可以負擔。
3. 商品要無所不在,以方便客戶購買。
4. 商品形象要能夠反映客戶的心理需求,並成為客戶傾訴的對象。
5. 商品要建立話題,引起目標客戶群間的相互模仿。


成功的品牌行銷-
台灣Hello Kitty 狂熱現象

2005年,台灣7-11統一超商以ㄧ片Hello Kitty磁鐵,讓五月份營收寫下歷史新高,三個月的促銷活動共發出1億多片的Hello Kitty磁鐵,創造50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30%,創史上最強力之全店促銷案。冠軍達人,三十一歲的潘柏全動員家族二十多人狂蒐,以四百二十套、一萬三千多枚磁鐵奪冠。潘柏全說,至少花上一百九十萬元,其中買了上萬元的粽子、香菸和水果,才換到五十盒磁鐵,到現在還有一堆粽子在7-11冰箱裡,尚未提貨。

香港麥當勞五週內售出四百五十萬隻Kitty布偶,台灣曾經創造在五分鐘內售出五萬套電話卡,四個小時內賣光五十萬隻Kitty,平均每兩個人就擁有一隻麥當勞Kitty貓玩偶,並在十個月內有四十萬人申請Kitty 信用卡的記錄,這隻日本最賺錢、台灣全民一致迷戀的可愛貓咪,成為台灣最受歡迎人物的第三名,也是全世界五大搖錢樹之一。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ㄧ個能擾動全社會的現象,常是社會變遷的結果,絕非偶然,當我們走進7-Eleven,看到的不只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已,在它的每一個貨架上,蘊藏著社會新舊力量的消長、新舊世代不同的夢想;貨架面積有限的便利商店,有著嚴格要求最高週轉率的特性。因此商品的進與出往往就是社會生活方式的新生與死亡的足跡。「今天不上妝」、 「頭腦常當機」、 「好像吃太油」、「最近太操勞」、 「就快挺不住」、「應酬太頻繁」,每一個「我的健康日記」寫實的反映現代人工作愈來愈多,需要尋求自我抒解及心靈的撫癒。符號消費的社會,情報焦慮及戀物癖成為生活的寄託,Hello Kitty引起粉絲迷的瘋狂喜愛,隱隱然訴說著人們對特定圖像的崇拜與依賴,似乎已由過去宗教形式的圖騰崇拜,轉變為形象商品。

從行銷的觀點來看
SANRIO公司策略性的推出各式各樣無奇不有的Kitty形象商品,不但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商品分級式的價格,也易於引發各年齡層的蒐集癖好。7-11成功的贈品行銷模式乃充分掌握三項消費心理,一是有超人氣的「免費」贈品,二是貨真價實的「省錢優惠」,三是吸引人的獎品。所以,統一超商這次在磁鐵贈品中包含一份折價券,並提供1,000項與Hello Kitty有關的大獎。這三者缺一不可。 而Kitty系列商品的延展性與精緻度,使Kitty的形象不再侷限於兒時或女學生用品的範疇,無論是保有童心的年輕婦女,或是懷舊的中年族群,都可以藉著本次行銷活動,繼續沉溺在Hello Kitty的粉紅色世界中。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
台灣文化創意一再強調的特點,包括多樣性,小型化,分散化,並強調個人的創造力與創意,卻忽略了沒有經濟規模,商品的固定製造成本及研發成本無法有效攤提,將阻礙大眾化推廣,影響量產,無法創造普世價值,也就沒有流通價值及金錢價值,日本 Hello Kitty 結合台灣創新的整合行銷模式,創造一波波高度的營收成長曲線,強調的仍是「通路」這個火車頭,說明了文化創意的好與壞,最後仍需回歸市場機制,由市場消費來決定,只要有銷路、利潤,產業自然會形成。文化才得以產生經濟威力,百花齊放。




圖˙文/統一夢公園 吳旭慧

另類側寫:關於-府城的伴手禮

前日,遇到文化局文事課余課長,他說計劃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研發推出府城有代表性、紀念性的伴手禮,好讓前來觀光旅遊的外地民眾可以順手帶回去,一方面可以推展文化,一方面也可以帶動地方相關產業商機,希望大家協助提供意見。

我很認同此一行銷理念,便問他如要開發或徵選,有沒有什麼先決條件。他說目前已邀集民間觀光產業團體進行研討,尚未有較具體的執行方案、構思的原則,大致上必須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一、禮品本身必須具備普遍認知的府城文化特色,能引發民眾直接聯想。

二、以食品類、紀念品類為優先考量,如果能配套組合多元化行銷更為理想。

三、如食品類保存期限不能太短,以免帶回去,或收禮者沒有馬上食用而衍生走味變質的情形。必須容易攜帶,體積不宜太大。


我也很認同此一遊戲規則。原想就此擬篇甄選文章,協助其匯集各界寶貴意見,促成美事,可是開始構想動筆時,忽然覺得自己彷彿正騎驢找驢,他開出來的條件,「王城氣度」月刊都完全吻合,接近量身裁做,為了方便印證,不妨比照一下。

一、必須具備普遍認知的府城文化特色,這一點我想毋庸多作解釋,連品牌名稱都取自於發祥的歷史淵源,期待大家鼎力營造我們的城市文化,熱情的行銷出去,這樣的文化劑量應該夠重吧。

二、文化月刊不但可以歸類於紀念品,讓旅客帶回去閱讀收藏或贈與,也可以算是食品類,相信衛生署也會同意將之列為「精神食糧」,頂多要求在封面列印警告標語,比如:要直接啃食的話,建議請先以牛奶泡軟,酌加沾醬。再則,我們已儘量處理得吃起來沒有苦悶成分,容易品嘗到城市活力,和人文氣息。
既是紀念品,也是食品,裡面又有音樂、舞蹈、雕刻、科技等等超多元化,自然更不用再為配套組合的問題傷腦筋。

三、有效期限也沒有問題,只要好好保存,不撕下來摺飛機,點火烤肉,或泡澡時看的打瞌睡掉入浴缸,應該想放多久都可以。至於攜帶方面,不但可以順手帶回去,還有額外的好處,萬一吵架時,也被老婆順手捲起來敲打腦袋,總比選用其他紀念品如花瓶、木劍或紙鎮,安全很多。

據此,我想回頭找余課長善意推薦,不用再費心開發或甄選,不過也怕是一廂情願,老王賣瓜,所以還是幫他宣傳一下。

關於府城代表性的伴手禮,大家閑著時不妨腦力激盪,如果有好點子,請不吝提供給文化局文化事業課,共同協助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文/陳建成

莞爾逸趣

因為從事藝術文化性質的工作,可以不用太在乎世俗的儀容形象。前一陣子開始蓄鬍子,唇上很快的多了一列寬寬濃濃的八字鬍,且沒有刻意的修飾。

上星期上附近常去的理容店剪頭髮,剪洗完畢後,理容小姐問我為什麼突然要蓄鬍子,我也說不上來,就答說因為閑著沒事就讓它自己生長,反正也不會妨礙到別人。她聽了後,居然也沒有問我同不同意就一邊把椅子調低,一邊說她也閑著沒事,順便幫我修飾一下。

就這樣,免費幫我修出比較有型的八字鬍。就這樣,各有幾分隨性,各有幾分閑情,我享得一個愉悅的理容,想必她也一樣,難得有個客人任她揮灑一下。

文/痞子



常常,我會抱著小一的女兒天南地北的閒聊。

某日,她很貼心的說:「媽媽,等你老了走不動的時候,我會教哥哥揹你上樓,我還會幫你洗澡、餵你吃飯,好不好啊!」我抱緊她感動的說:「謝謝妳」心裡忍不住出現一段OS「親愛的女兒啊!媽咪老了還想行動自如、健步如飛呢!」

雖然是童顏童語,但是你小小的心意我收到了,當媽咪的好值得喔!

文/小諭

時空驛站:台南公園與吳園

從心裡緩緩駛向
歷史

從前喧囂的 現在寂靜了
曾經異國的 如今島嶼了

他們的臉,
就是我們的臉;
他們的腳步,
就是我們的腳步。

徘徊 旋即停住
思緒如不停轉動的
車輪,
捲起往昔的塵土,
拖灑門廊 街巷 森森草木 朦朧的身影
最後
帶著風景,回到了
心裡。


1912年的中山公園
今台南公園
船渡燕潭,轎行濃蔭,
水燕遊戲綠雲間。





台南公園
一同嬉遊的,
還有走棋,清談,散步,閱讀,
微微的思慕。





1830年的吳園
瀲灔不已的是一池清雅,
絃歌笑語,
撩亂了滿樹芳菲。




吳園
群芳散盡,
一蕊殘紅靜靜綴在鋼骨巨人腳邊,
精緻得不合時宜。








猜.猜.看

淑媛以死留下了身影,裙裳環珮隨風牽動人心。




撰文:施惠淇
攝影:黃郁雯
老照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人百年老照片」

電影文化的力量-台灣的國際新地標

敬李安
拍出好電影
導動一本淡淡平裝的小說
演出一波熱熱狂賣的童話
摘下奧斯卡
為美國
詮釋了他們領土上的文化
也順便
掏走了他們口袋裡的大獎

敬李安
堆砌斷背山
華人新高峰



在地的觀點
同性戀古今皆有,歷來站於不同文化觀點者,想出種種別出心裁的詞彙來形容,有隱晦的、輕蔑的、具體的……等等,多得讓不夠敏銳的人,不小心就可能誤觸一語雙關的機鋒,或被消遣猶不自知。但是,2006年開始,大家可能會有很具體的概念,因為主流的形容詞彙已經跨地域跨種族,全球統一制約,通稱「斷背山」。

本質一樣,性趣沒有改變,古人形容斷袖,因為李安,現在嚴重一些,必須斷背。這就是西方強勢電影文化的力量,無遠弗屆的影響。在文化跨國傾銷的時代裡,我們總是扮演被餵食的弱勢者,漂流於源源而來,洶洶強賦的價值觀、審美標準。

我們敬李安,對電影藝術的毅力和才華,一路走來不斷突破困頓,自我提升,在精英雲集,激烈競爭的電影領域脫穎而出,引領風騷。同時,也讓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即使被認為有點阿Q也無妨,這一次,是台南人登上全球電影文化的屋脊,借用懷俄明州鄉間的素材,炒一盤感性細膩的美食,餵食他們。
李安電影方面的事紀在全球媒體炒熱後,相信大家已耳熟能詳,我們不再大幅贅述。此一系列為相關之在地人 事觀點。


一、李安得獎年表
二、台南友人眼中的李安
三、台南人共同的懷舊影像-全美戲院
四、孕育國際名導的老戲院
五、李安與全美戲院
六、台南人
七、將相搖籃-台南一中

李安得獎年表

1974 在台灣國立藝專時期獲得話劇金鼎獎大專組「最佳演員獎」。

1983 以《蔭涼湖畔》獲得台灣金穗獎16mm「最佳劇情短片」。

1985 以《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學生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

1991 以《推手》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以《推手》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評審團特別獎」,以及第37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第12屆法國亞眠影展「最佳處女作導演獎」。
1993 以《喜宴》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法國杜維爾影展「影評人獎」、西雅圖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金針獎」、第43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第3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第46屆盧卡諾影展「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藍豹獎」,第4屆義大利國際影評人協會「金車獎」,第9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1994 以《飲食男女》獲得第31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39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第10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美國國家影評協會NBR「最佳外語片」。

1995 以《理性與感性》獲得美國國家影評協會NBR「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年度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德國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第四十六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

1996 以《理性與感性》獲得第五十三屆金球獎「最佳影片」。

2000 以《臥虎藏龍》獲得美國國家影評協會NBR「最佳外語片」,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美國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年度美國導演協會「傑出導演成就獎」,美國時代週刊選為「美國最佳導演」,美國電影學院選為「年度風雲導演」,第二屆美國亞裔艾美獎「最佳影片」,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2001 以《臥虎藏龍》獲得第七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五十八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第十六屆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五十三屆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第六屆香港金紫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十三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第二十五屆多倫多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第一大獎」。受頒母校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05 以《斷背山》獲得第六十二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2006 以《斷背山》一片獲得第6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原創歌曲」等四個獎項;獲得第七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大獎。



資料來源:文建會

台南友人眼中的李安

台南地靈人傑、「臥虎藏龍」,出了第一個來自台灣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李安,讓府城人也跟著沾光;身為台南市榮譽市民,可說是實至名歸。

 李安於民國43年出生於屏東潮州,就讀花蓮師專附小,後轉至台南公園國小就讀,初中考進延平中學,高中考上台南一中,李安的年少青春歲月幾乎都在府城度過,對他日後的電影創作歷程,影響甚大。

李安於台南一中時的數學老師黃重嘉,與李安年齡相近,亦師亦友。黃重嘉表示,李安從小即在文學、藝術與音樂等領域展露天分;高中時李安數學成績不好,但當他上「函數」課程時,李安竟跑來跟他說,函數中的對應關係,若以電影切割手法表達,會讓人更易懂,可見電影夢那時就已在李安的心中發芽。 




台南市基督教青年會副總幹事劉克全是李安的高中同班同學,劉克全說,他們是民國58年就讀台南一中,61年畢業,當年3年18班的同班同學們,都因班上出了位國際大導演李安而與有榮焉;畢業後李安也曾3次出席同學會,最近一次是他因「臥虎藏龍」得到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時。李安待人親切、隨和,儘管多年不見,還記得班上同學,熱情地向大家寒暄問候,耐心回答同學們在好萊塢打拼多年的心得,完全沒有大導演的架子。

劉克全回憶當年的李安,是個文藝青年,最愛看漫畫和文學作品,也許因此培養出他擅長說故事的導演手法;念高中時,還參加學校合唱團,對音樂的熱愛可能讓他日後創作電影時,對電影配樂特別重視,「斷背山」也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劉克全說,印象中李安高中時各科成績都中上,唯獨數學是他的罩門,兩次大學聯考,一考數學就直冒冷汗,甚至還考了0點67分這種分數,也因大學聯考考砸,他轉而念藝專,沒想到從此如魚得水,甚至成為一代名導。
李安對電影的天分,在高中時期就已展露。劉克全說,記得有次班會時間,李安主動擔任主持人,帶領同學們玩編故事遊戲,當時李安叫大家在紙條上寫上名字、地點及發生的事情,然後將紙條隨意拼湊成滑稽的故事,最好笑的故事主角還得學猴子。李安還自願擔任畢業紀念冊主編,在紀念冊上畫了座奧斯卡金像獎,彷彿預言總有一天他會一舉拿下金像獎。

不論是拍國片或是西片,「父親」一直是李安電影中很重要的元素,青少年時期的李安,對父親的敬畏也讓當時的同學印象深刻。劉克全回憶年少時期的李安,因為是校長李昇的兒子,在學校特別引人注意,經常被同學問:「在學校遇到校長,到底要叫校長還是爸爸」,李安常回答:「都不是。」因為對父親又敬又畏,在學校只要遇到李昇巡堂,李安一定躲起來。

身為台南一中校友,李安的成名,也讓母校引以為榮,李安曾在1995年獲得一中傑出校友獎,當時李安並捐出新聞局頒發給他的一百萬元獎金給一中,設立藝文獎助金,每年贊助一至二位就讀廣電相關科系的學弟,持續栽培電影創作後起之秀;而李安的部分資料,也收集在學校的校史室,包括數部得獎影片、劇照、李安手印及報紙剪報資料等。




圖/劉克全
文/玉嬌龍

台南人共同的懷舊影像-全美戲院

那個年代,看電影對我家來說是有點奢侈的娛樂。

我每天上學都會走過全美戲院,時常背著書包在張貼電影劇照的欄前佇足流連,用自己的想像力串聯劇情,有時候還會忘情的編造給和我一樣難得進戲院的同學聽,迄今,我仍記得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即使後來被揭穿,被歸類於「可惡的騙子」。

父親很疼我,答應我如果段考第一名,會帶我去看電影,可是這對我來說實在很難,不管怎樣努力,不是寫出錯別字,就是算錯數字,每次總是有人比我聰明一點點。所以,在回憶的影像中,我知道全美上映的每一部影片的劇情,只是和大家認知的會不太一樣,唯一可能相同的,大概只有「全美戲院」這部紀錄片吧!
編輯部——擷自一個朋友的童年記憶


CNN美聯社全球專題報導「從台南到美國的李安傳奇」,其中特別介紹台南全美戲院的屋簷下出現了一位國際大導演李安。在60年代,李安背著書包在全美戲院內看著無數美國八大影片公司製作的好萊塢經典電影,奠下日後啟迪靈感、揚名立萬!
在奧斯卡頒獎前夕,全美戲院特別從屋頂取下一片老屋瓦,送給李安大導演。屋瓦編號No. 1,祝福他是「全美第一」的李安。

全美戲院「弄璋弄瓦」屋瓦藝術創作比賽
詳細活動內容公佈於全美、今日戲院售票處,全美、今日戲院網站﹙http://www.cm-movie.com.tw/﹚,及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最新消息。
主辦單位:全美、今日戲院,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徵求老照片
歡迎民眾踴躍提供全美戲院、今日戲院的老照片!意者請洽全美戲院。

孕育國際名導的老戲院

建於1950年的全美戲院,前身為「第一全成戲院」,在國際影城衝擊,本土戲院紛紛不堪一擊的慘況下,仍堅持慘淡經營。這家老戲院不但見證台灣電影興衰史,也是不少台南人共同的城市記憶,更孕育出台灣之光——國際名導李安。

全美戲院的建築仍維持當年古樸原貌,是典型盒子狀的標準戲院建物,仔細觀察戲院建築物,樓頂還留著「第一全成」英文譯名,海馬圖騰則是這棟建築物的一大特色。戲院負責人特別還原建物原貌,讓這座緊鄰「大井頭」的老戲院,除了是戲院,也是極具歷史風貌的老建物。

民國58年,吳義垣從大舅子手中接棒,以妻子經營的「新全美百貨店」為名,改為「全美戲院」。原本播放首輪影片,但因不敷成本,約於民國60年代,由放映首輪影片改為播放二輪片,二部片同映只收一部片的錢,當時票價約6塊錢,由於收費低廉,到全美看電影成了年輕人最佳選擇。

 許多台南人的成長經驗都有到全美看電影的回憶,人們隨著電影落淚、歡笑,也因為看戲而戀愛、成長,這些經驗就是老戲院最迷人的資產,也讓全美戲院增添濃厚的人文氣息。

 年輕時住在戲院附近「米街」的老作家葉石濤,就是在全美戲院看完電影「紅鞋子」,回家後就因白色恐怖被捕入獄,後來還將這段經歷寫進小說「紅鞋子」中,成為記載那段苦悶歲月的象徵。

而大導演李安更念念不忘年少時在此一窺國際名導名作的感動,讓他即使貴為國際名導,仍念念不忘這家故鄉的老戲院。

 第二代經營者吳俊誠也因熱愛電影,儘管許多本土戲院都不堪國際影城入侵,紛紛倒閉,他仍堅持把戲院當成是文化產業來經營,還多次舉辦影展,提供年輕影人發表創作的園地。

最近老戲院因屋頂漏水而須翻修,吳俊誠還特別將打下來的老屋瓦碎片,將其中編號第一的碎片裱框,贈送給李安,象徵「全美第一」,就其虔誠的心意而言,果然為李安討了好彩頭,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吳俊誠還趁今年3月13日至3月23日,全美戲院翻修屋瓦時,把老戲院的老屋瓦碎片分送給所有熱愛電影的民眾,讓大家以分享李安擁有的回憶為榮;並舉辦全美戲院「弄璋弄瓦」屋瓦藝術創作比賽,以老屋瓦碎片為畫布,讓民眾一起來做藝術創作。

吳俊誠說,贈送屋瓦是一種城市記憶的分享,曾有民眾向他索取屋瓦時說,父母年輕時就是在全美戲院相識、相戀,這份禮物當作父母結婚30週年的紀念禮物,別具意義。



圖.文/玉嬌龍

李安與全美戲院

儘管已成了國際級大導演,李安幾次回到故鄉台南,幾乎都會造訪一家老戲院--全美戲院;年少時期的李安,就是在這家專放二輪片的老戲院看遍好萊塢名片,萌生日後偉大的電影夢。李安熱潮在全世界延燒,位於李安故鄉台南的這家老戲院,也意外登上國際媒體。 

  全美戲院負責人吳俊誠為迎接李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歷史性一刻,不但在戲院陳列一處李安照片牆,展示李安照片及李安在戲院留下的手模紀念品,供李安迷欣賞;也在戲院對面空地現場轉播奧斯卡頒獎典禮,讓府城鄉親透過國際傳送影像,與李安同步慶祝台灣導演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歷史性時刻。

  從小就喜歡電影的李安對老家台南的全美戲院印象深刻,雖然每次返鄉行程都非常緊湊,但李安成名後仍多次造訪這家老戲院,讓老戲院老闆十分感動。

2001年,因「臥虎藏龍」一炮而紅的李安仍撥空陪父母及弟弟李崗一起回到全美戲院欣賞臥虎藏龍,儘管當初行程保密,仍造成轟動,吸引不少李安迷爭睹名導風采,爭相合照、索取簽名。

  為了讓其他觀眾有機會「觸摸」李安,吳俊誠當時特地請李安壓了三個手模,其中一個送給李安母校台南一中收藏,另外兩個留在戲院永久留念,如今李安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加持」,這幾個李安當年留下的手模,價值更可貴。 

吳俊誠表示,李安當時行程緊湊,仍撥空回到全美戲院,讓人十分感動;李安曾表示,他在學生時代經常到全美戲院看電影,因為學生很窮,而全美專放二輪片,讓他在此看了不少好萊塢名片,舊地重遊,記憶中的老戲院仍維持卅年前的樣子,讓他感到很懷念。李安當時也透露,在全美看過的影片中,他對「羅馬假期」印象最深刻。

    

  吳俊誠表示,民國五十九年前後,全美戲院一張票約六元,可看兩部影片,到六十五年票價才漲為八元,兩片同映,對窮學生而言非常划算;從小愛看電影的李安,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全美戲院的常客。

  當年應金馬獎之邀返台時,李安也特別出席在全美戲院重新放映的「綠巨人浩克」特映會,與觀眾座談。全美戲院去年舉辦「南方影展」,提供年輕電影創作者發表機會時,李安還特別從美國傳真一紙賀電,寫著「歡迎加入電影人行列!加油!加油!」李安不吝提攜後進的熱情,讓電影人非常感動。 

  吳俊誠指出,全美雖然不是國際性的現代影城,李安仍然如此厚愛,這表示他是一個很念舊、惜情的人,這份支持,也讓全美戲院有了繼續為放映好電影打拼的動力,也將盡一己之力,繼續支持台灣電影人發表創作,希望再培育出更多個李安。



圖.文/玉嬌龍

台南人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葉石濤這樣形容台南,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他的樣子,台中像台中、高雄是高雄,但是在台灣,城市的面貌是模糊的,府城既然是台灣歷史文化的起源,那他是否有府城的樣子?古蹟很多就算嗎?城市的面貌應該是體現在許多看的到與看不到的地方,是氣味?是氛圍?或甚是觸覺或生活習慣,「府城的樣子」將透過文字與圖像一起來尋找,台南的應有樣貌,文化城市的氣味與未來…。

2006年初春,李安拿下亞洲人第一座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導演內斂的外表與他的電影實在很難讓人聯想在一起,對一個電影藝術家來說奧斯卡其實沒那麼了不起,坎城、威尼斯更吸引人,這是商業與藝術成就的對比,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我想談的是「台南人」。

李安,標準的台南人,公園國小、延平國中一路到台南一中,台南是他前半輩子養成的故鄉,在這裡唸書、蹺課看電影,李安的樣子有沒有台南人的影子?靦腆的笑容是李安給人的第一印象,內斂、謙虛,眼神卻充滿自信,有人說他外表憨厚,內心與作品卻熱情澎湃。

再看看另外一個台南人,文學家葉石濤老先生,傳統台南人住高雄,文學作品中大量書寫台南,同樣為人謙虛有禮,作品與內心同樣地熱情澎湃,與葉老聊天你就可以瞭解他的熱情與自信,這就是台南人的標準樣子嗎?

葉石濤先生稱自己是「沒落的貴族」,小時候住府城大街上的葉家大厝,標準的貴族大宅院,後來家道中落,住到萬福庵旁的小閣樓,二次大戰後小學教書,卻因為白色恐怖入獄服監,出獄後渾渾噩噩地度日子,騷動熱情的基因受到壓抑,彷彿是沒落貴族的寫照,其實這正是台南人形象的真實寫照。

府城,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這一個依著台江內海的丘陵坡地古城,自十七世紀荷蘭人開始,一直是台灣重要的貿易港口,平緩的丘陵地,彷若傳統台南人溫婉的個性,但臨近的河川卻是狂野的,北邊的曾文溪,多次改道,沖積台江成為陸地,地理快速變遷,但台南人仍保有一貫的步調,將城市慢慢地向西邊擴展,隨著地理與政經情勢的轉移,台南慢慢地失去舊有的政經地位,歷史的繁榮體現在台南眾多的古蹟中,也落實在飲食裡,台南人一直是台灣城市中對吃最挑剔的,台南人的舌頭尤其敏銳。

葉石濤在作品中也大量地描述他在府城的平民美食,台南人早餐吃虱目魚、粽子,下午吃小吃當點心,食物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有一些客家朋友不習慣台南的小吃,他說太甜了,客家人因為儉樸作的菜總是鹹、酸,台南人的小吃很甜,連醬油都喜歡用帶甜味的醬油膏。

我告訴我的客家朋友說,我們是「貴族」,糖是府城出口的大宗,加糖可以彰顯富有的氣味,這是我的貴族理論,只是這些貴族小吃吃東西的地方都是路邊攤,夠落魄吧!我這樣告訴我的客家朋友,連小吃都帶有「沒落貴族」的氣質。

帶點歷史的驕傲,又叫不出口來,過去台南這樣一座城市就是如此,去年台南市在遠見的城市「光榮感」排行首度超前成為全台第一,原因無他,就是悠久的歷史感,驕傲終於說的出口,沒落的貴族總比驕傲的貴族好,感覺光榮,就是歷史的貴族血液DNA在蠢動,但是還沒形成我們的文化,或者你我還說不出台南是個什麼地方,等待那一天,每個市民可以侃侃而談城市的歷史文化種種,那就是有自信的貴族府城人了!

在葉石濤、李安的身上我看到一種台南人的樣子,不只是他們倆人,我印象中的祖母是標準的台南貴族,萬川號的千金,他習慣對外人壓抑他的情緒,一副溫文的樣貌,壓抑、內斂卻也自信而澎湃,但她不是藝術家,可以用其他方式將熱情展現出來,只剩下生活了,我常在想在哪些地方呢?舌頭味覺?埋頭苦幹?這些是不是台南人的樣子?我想。

你的身上,是否也有台南人的樣子呢?是哪樣?也許你也可以想想。



文.圖/黃建龍(台鹽博物館企劃總監)

將相搖籃-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竹園岡話說從頭
清代《重修台灣府志》的城池圖裡,繪著一條可通海邊的河流(按:即德慶溪),其上游發源地註記為「竹林」,該處屬海岸沙丘地,地勢稍高,綠竹猗猗;這由今日民族路東段路面起伏幅度大,街上騎樓有多層階梯,可為驗證。當時,沙丘的最高點,市民稱之為竹園岡。民國11年,日本人在此設置了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內學生九成以上為台灣籍,而且是南部各縣市菁英學子;日本人子弟則就讀現為台南二中的州立一中。

大無畏硬頸精神
台南一中本著南部地區濃厚的漢族氣息,萌發強烈的民族思想。已故日籍教師秦 一則的回憶文章記載,太平洋戰爭時,南一中學生Q君(疑為邱媽寅)提問:「先生,《平家物語》說:『盛者必滅,榮枯盛衰』是世世代代不變的真理。對嗎?」「當然。」Q君又問:「有違反這真理的事嗎?」「沒有。」沒想到,Q君直接以三段論作結,說出:「那麼,日本也有毀滅的一天囉!」。秦 一則老師感慨,當時,他狼狽地無言以對。台南一中這敢於抵制強權不公不義的傳統,在日後的戒嚴時期,更是未曾消弭。

竹園意寓領袖居(竹園象徵皇家子)
由於學風優良,人才薈萃,台南一中歷屆校友莫不斐然有成,崢嶸特出(見附表一);為國家孕育出濟濟人才,雄霸一方,她真可稱得上是「將相搖籃」。其實,竹園是高雅之名,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註解〈梁孝王世家〉:「兔園在宋州宋城縣東南十里。俗人言梁孝王竹園也。」在日本,皇族也被稱作「竹の園生」,尤其是指皇太子或其住處。所以,竹園之典,正象徵著國家領導人物會在此地輩出。

因緣際會變一中
光復後,基於民族意識,長官公署將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名改易為台灣省立台南第一中學,兼收初、高中部學生,並派教育家蘇惠鏗先生為首任校長。「二中」於是變成「一中」,名實上,均躍升為龍頭學府。民國59年,一中改稱台灣省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招收第一屆國中畢業生。台灣精省後,則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一日奉令改稱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明星學校震北台
台南一中建校初期,英傑群聚,入學甄試競爭難度高,大約是台南州每鄉鎮錄取一名,學子畢業後,在醫學、法政、科技、文學領域深造,往往都是舉足輕重的秀異份子。畢業一甲子的老校友曾奇陞說道:「民國卅七年,台南一中投考大學錄取率為97%,也鞏固了明星學校的根基。」曾奇陞透露,光復初的台大、師大招生考試,南一中都由老師帶隊北上,每當團隊踏出台北火車站,都有建中等校來打聽人數,因為,不是猛龍不過江,凡是南一中學生在考場露臉,幾乎都會佔去應取名額。

積健為雄文武備
時至今日,台南一中規模現有60班,另附設進修部17班,學生三千(四百)多人,教職員工人數近二百餘。學校面積8.4公頃,由於勝利路切割,學校分成兩部分:校本部為行政和教學區,第二部則為運動場及宿舍區。一中教育文武並重,校方規定畢業生必須會游泳,每年年終也必定有盛大的運動會,以鍛鍊學生強健體魄。所以,該校的傑出校友也有軍警界的海軍鄭國南、葉仕文中將,以及前警政署刑事局楊子敬局長。而年初剛發佈的聯勤司令季麟連上將,也是出身一中。

薪火傳承永不息
台南一中校園裡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校本部的紅樓是日據時代建築,屬仿羅馬式建築,具古蹟保存價值。聳立於校庭的大榕,已成為學校標竿,前庭的鐵樹,已有百年樹齡,這些校園古樹,在在見證竹園人的發展歷史。另外,紅樓前「傳承」銅雕,寓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之意,也正象徵竹園岡承先啟後之精神。

聲名遠播海內外
台南一中重視勤樸學風,均衡五育發展,更兼顧科學教育與人文發展,歷任校長皆以「學生第一、教學為先」為辦學理念。目前,該校各項設備齊全,教學品質不斷提昇,除了高升學率績效外,學生在國內、國際各項競賽中,表現更為突出,屢獲大獎。由於聲名遠播,去年底,日本教育訪問團參觀南台灣行程中,僅安排拜訪台南一中一校;事後,文部省官員吉田梓更誇讚台南一中足為楷模,水準已臻大學層次。

未來展望開新局
台南一中現任校長張逸群表示,他努力帶領師生塑造健康、安全、快樂的溫馨環境,並建構「優質學習」、「關懷鄉土」、「國際視野」的理想校園。未來則要推動台南一中轉型,朝菁英教育邁進,使學校成為科技、人文、生命的科學高中,以維持傲人的競爭力。如果科學高中的理想能實現,預期將和鄰近成功大學等校合作,先鎖定光電、奈米、生命科學三領域為選修實驗課程,強化深耕。



圖文/台南一中

漫「話」人生--陳國進

翻開台灣漫畫史,你可能未曾注意過「南丁」這號人物,但你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早已閱讀過「南丁」的諸多作品。

筆名「南丁」的陳國進,民國35年出生在台南縣佳里,定居於府城。今年正逢耳順之年,也許是長期接觸漫畫的緣故,腦筋不僅要動的快,還要揣摩漫畫趣味的意象和本質,經常保有浮世,因此看不見歲月在他臉上刻畫的痕跡,甚至是把作品燒錄成光碟,現代的電腦美術作業,也難不倒這位幫小朋友素描的「爺爺」。

陳國進屬於台灣第二代的漫畫家,雖然那時已經有《諸葛四郎》、《牛伯伯打游擊》、《大嬸婆》等豐富作品可看,不過當時漫畫風氣仍屬封閉,沒有師徒制度。擁有繪畫天份的陳國進,先從觀察別人的作品開始,逐步練習。初二輟學後,開始創作生涯,四處投稿。首部作品是由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小俠季嘉麟》,旋即展露創作才華,大量作品問世。後來遇到「漫畫審查」制度,加上電視的出現,整個大環境的改變,讓陳國進轉換跑道,開始幫國立編譯館、出版社編畫兒童刊物,也曾在國語日報執筆,或是中華日報的「慈悲心、漫畫情」專欄發表漫畫作品。陳國進的漫畫主角,以小孩居多,主題則是圍繞在教育、環保議題上,寓教於樂。




不過也有較具嘲諷的政治漫畫,「南丁」就是政治漫畫的筆名。陳國進的畫風靈活,不受拘束,一步步走來,創造出「南丁」特有風格,獨樹一幟。畫了近千冊的漫畫,陳國進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早期的漫畫作品,都會帶回老家收藏,有次颱風天下雨,漫畫全濕,而陳父也忘記要曬乾,最後發現時,早已滿目瘡痍。現在,陳國進都會上網搜尋他的舊作,一旦發現有人在拍賣,就把自己的作品給「買」回來。

陳國進的創作力相當豐富,接觸的漫畫類型也相當廣泛,不管是單幅漫畫、四格漫畫、連環漫畫等,都是其拿手強項,連日本正熱的趣味漫畫,陳國進也不遑多讓,近年累積的作品已有上千張,預計年底要舉辦趣味漫畫的個展。努力求新求變的陳國進,開始將觸角延伸到其他美術領域,例如素描、粉彩、油畫,平面設計等。另外也到各個學校擔任漫畫指導老師,從事教學的工作,培育年輕一代的學子。

與學生接觸後,陳國進對目前台灣的漫畫發展憂心忡忡。除了學生在漫畫屋看的作品,百分之九八都是日本漫畫,台灣本土的漫畫,少之又少外,連大學漫畫社舉辦的同人誌,也是模仿日本暢銷漫畫男女主角的造型和文化風格,雖然好看,卻少了自己的想法,這種現象值得大家深思的。甚至學生的漫畫作品筆名,居然也學習日本人的複姓,如果以後出名了,也會被誤認為是日本的東西,等於是把自己的舞台拱手讓人了。陳國進不反對學生學習日本漫畫,但要兼顧創意,除了畫風要有所區隔外,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台灣早期的發展為方向,其實都是很好發揮的。漫畫是紙上電影,更是文化的縮影,不能一直依附在日本漫畫的羽翼下存活,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陳國進目前進行中的畫作,是受台南縣政府之邀,為31鄉鎮畫出具地方特色的產業漫畫,前陣子也到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登記,準備成立「台南市漫畫素描藝術推廣工作室」,建立漫畫行銷的平台,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與,共同為本土漫畫打拚。陳國進就像台南的漫畫園丁一樣,始終堅守崗位,默默耕耘。


陳國進個人檔案
經歷
.台南市美術設計學會第九屆理事長
.台南一週、國語日報、台灣新生報、中華日報、國立編譯館等執筆漫畫
.牛哥漫畫文教基金會董事

現任
.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常年顧問
.國進漫畫藝術推廣工作室負責人
.中華日報「慈悲心、漫畫情」漫畫專欄執筆
.台南縣報「看縣報學英文」漫畫專欄執筆
.國立社教館漫畫研習班講師
.牛哥漫畫文教基金會南部教學中心主任
.台南市立圖書館台灣漫畫研習營老師






文/黃佩芬
圖片提供/陳國進

台南市藝術家協會

成立時間:民國87年10月25日
理事長:曾子川
總幹事:鄭榮琪
會址:台南市公園路1066-1號
電話:(06)356-5588、2832211
傳真:(06)3559500


學會展覽大事紀
91.01 嘉義縣朴子市梅嶺美術館
91.04 台南市立藝術中心
91.06 國立台南社教館
92.01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分館
93.09 國立台南社教館
94.03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
94.05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95.01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藝術展覽櫥窗
95.02 國立台南社教館丙戌年新春會員聯展
95.03 曾文水庫曾文之眼展示中心
95.04 南區國稅局



台南市藝術家協會是由一群愛好藝術的同好,本著「藝海無垠好放舟,藝田無棘須勤耕」的理念,於民國87年成立。台南市藝術家協會會員們風格各異,藝術經歷資深且豐富,在國畫、西畫、書法、漫畫、寺廟彩繪、剪粘、陶藝、交趾陶、雕塑、木雕、石雕、紙雕、磚雕、皮雕、刺繡、攝影等藝術領域卓多貢獻,多位會員曾得過薪傳獎與國內外各大獎項,可謂人才濟濟。

協會每年均會辦理大型的會員聯展,足跡遍及雲嘉南地區,同時也配合政府推動藝術活動,如配合台南市立圖書館行政院服務品質獎審查期間的館內佈置與揮毫、國稅局稅務宣導配合揮毫活動,雖然忙碌辛苦,但是會員們甘之如飴。

95年開始,從1月1日至12月31日則配合台南市政府「藝術櫥窗」展出,展覽分為六個檔次演出,每檔展出內容皆為綜合類別,透過立體與平面的展示,希望能傳遞藝術的美學,引導市民認識藝術境界的多采多姿,瞭解藝術的本質是多媒材、變化多端的,藉以培養及薰陶市民的藝術素養及文化內涵。

95年3月1日至96年2月28日則在曾文水庫「曾文之眼」藝文展示區一年四檔期的會員聯展,4月1日至96年3月31日將於南區國稅局展出。聯展作品均為會員們的精心傑作,作品多樣豐富,誠摯邀請所有關心府城藝文的朋友前往欣賞,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府城藝術節的推手-台南人劇團


台南人劇團於1987年6月成立,在天主教會及華燈藝術中心紀寒竹神父極力支持推動下,凝聚一群各行各業的戲劇愛好者,共組「華燈劇團」,是台南現有各現代劇團中最早成立的劇團。初成立時,使用華燈藝術中心做為劇團排練及辦公室,使這群戲劇愛好者有一個能夠自由創作、發展的園地,在穩定中成長,漸漸發展其專業的規模。多年來,在戲劇製作及教育推廣上的嚴謹與用心深獲各界肯定,不僅改造劇場環境原是一片荒蕪的南台灣地區,自1998年起年年榮獲文建會「優秀扶植團隊」的殊榮,且評鑑成績皆名列前矛──分別於2002及2004年榮獲現代戲劇類組的第一名。


劇團在1997年6月正式更名為「台南人劇團」。新團名「台南人」更強調地方屬性,希望以台南這地方的人、事、物為著眼點,做為劇團關懷的對象,亦希望做為劇團另一個十年重新出發的新起點,並以「培育地方戲劇人才」及「實驗開發跨界且具本土特色的戲劇展演」為首要目標。台南人劇團早期的創作多以反映台灣的社會現象為主,且多採台語發音,近年亦嘗試翻譯劇本的演出。自創團以來已推出50多齣不同形式風格的製作演出,並且累積了三十多本演出創作劇本。

2003年呂柏伸先生接任藝術總監,李維睦先生接任團長,劇團遷移至新址百達文教中心三樓開始規劃經營「台南人戲工場」,並使其成為南台灣最受歡迎的小而美的新興展演場所。之後劇團的作品風格亦隨之改變,由新任總監所執導的「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計劃,先後於2001年推出台語版希臘悲劇《安蒂岡妮》,2003年改編自莎翁原著《馬克白》的《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以及荒謬戲劇大師貝克特的《終局》(2004),三齣作品皆獲得國內學者專家極高讚譽;2004年《終局》亦獲文建會邀請至法國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演出,廣獲海外僑胞及國外觀眾的讚賞,媒體並表示福佬話的音韻為這齣作品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境界。透過這幾個「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計劃作品的演出,不僅讓許多台灣觀眾重新體會台語文所獨具的聲韻美感,同時也展現台灣劇場人參與全球跨文化戲劇扮演的企圖與努力。
  

為積極推廣戲劇教育以及提昇台南戲劇環境,劇團針對不同族群提供更多戲劇學習的管道,於1999年起分別開始舉辦的教習劇場研習營和青年劇場:前者在於將戲劇與教育做更緊密的結合,藉以更有效地推展戲劇教育與社區劇場;而後者以學年為單位,每年增加一次新血輪,提供南台灣青年朋友接觸劇場藝術的專業管道,同時也藉此培訓劇團的創作新血。

2004年起開始舉辦《府城戲劇節》(《府城藝術節》的前身):預計每兩年舉辦一次,主要邀請國內優秀戲劇團隊以及台南當地團隊於府城聯合演出,藉以刺激活絡府城藝文活動。讓台南民眾不用到台北也可以欣賞到國內當今精彩戲劇作品的演出;並讓台南民眾認識本地戲劇表演團隊。2005年起與台南市文化中心合辦《搞戲囝仔》戲劇創作聯展與競賽,以青年學子為對象之校園戲劇比賽,透過演戲、做戲與看戲、教學相輔相成,使其得以真正走入劇場藝術,培養地方新興的戲劇人口,同時,也藉此活動之舉辦,逐年將各項戲劇資源如表演團體、學校社團、師資、表演場地及培訓活動等予以統合,成為地區之劇場藝術網絡,於通訊聯絡、活動參與、研習進修與其他資源協助方面得以互補,藉以擴大強化校園藝術人文課程的學習成效。

除了一般研習課程外,劇團亦於每年夏天舉辦「演員夏日學校」,邀請國際專業演員訓練大師來台舉辦表演訓練工作坊,藉以提供國內演員再進修及充電的管道,並提升國內演員表演素質。且鑒於國內表演藝術評論風氣尚未興盛,於2006年開始出版「劇場事(Theatre Matters)戲劇評論刊物」,希望成為一份能更深入去關注並記錄此地劇場發展,且能試圖去描繪未來台灣劇場可能面貌的刊物。

未來台南人劇團仍將以「培育地方及國內戲劇人才」及「實驗開發跨界且具本土特色的戲劇展演」為首要目標,並將長期提供發表平台給明日的優秀演員、行政、技術人員與劇作家,提昇整體台南當地表演藝術環境,讓台南地區所有想要接觸、了解甚至是深入、投入劇場工作的朋友永遠有一個最專業的平台施展才華。




文/蔡以淳
圖片提供/台南人劇團

台南大學-慶中街藝術特區

當你漫步在慶中街時,可曾注意到週遭的人事物?你可能是低著頭快速通過這條街,也許坐下來喝杯咖啡,或是來碗消暑的綠豆湯,再不然,尋幽探訪四周古蹟,享受閒暇時刻。2006年開始,慶中街的藝文風徐徐吹來,讓忙碌的人們,洗滌疲憊的身心,重新和城市對話,提升藝術內涵。

台南大學藝術特區--慶中街第一、二空間,是將具有數十年歷史的舊校長和教師宿舍改置成幾處替代空間,作為當代藝術多元創作實驗展覽基地,增加與藝文界和社區的互動,成為台南市一個新的藝術特區。此構想源於校長黃政傑上任後,注意到閒置的老宿舍,原本想整修作為進修部的辦公室,礙於經費短缺,再加上學校展示空間不足的因素,在藝術總監洪顯超和美術學系高實珩、許和捷教授共同推動下,藝術造街於焉成型。

坐落在住商混合的區域裡,相較於其他展覽空間,藝術特區更容易和民眾達成互動,例如打破藝術村只有在假日開放的限制,讓民眾在平常時段也能接觸到藝術。台南大學希望未來能長期開放此一替代空間,達到敦親睦鄰的成效。在藝術特區展覽的作品,現階段將以視覺藝術類的創作為主,藝術特區的屬性是替代空間,既非美術館,也不是營利藝廊,比較適合展示實驗性作品。未來,藝術特區也開放讓台南縣市各大學藝術相關科系參與展出,台南大學將視其作品需求提供場地,共同打造屬於慶中街的藝術氛圍、人文氣息,成為台南市新形象。下次,當你路過藝術特區時,別忘了停下腳步,欣賞俯拾即是的藝術創作。

     

City˙Play with the Art˙Home
藝術特區開幕首展為「城市/遊藝/家」,主要呈現的是年輕世代藝術家從象徵「家」的宿舍建築,擴張到「城市」的人為環境中,在原來幾近廢墟的空間內外試探,以遊戲本質所進行的創作,包含影像、裝置、複合媒材等作品。而遊戲本身所突顯的是個體自由和形象自身,同時揭示人與空間、環境的互動機制。




資料整理/黃佩芬

南藝造形藝術研究所專題展-結巴的感覺邏輯

一個句子藉由單字所以成形,句子內各單字的內在關係被推斷出一個全面性的意義效果﹙meaning-effect﹚,如同電影一秒內幾十影格所能製造出來的運動幻覺,句子意義的產生也是一連串符徵﹙符號的形式或媒介﹚運動出符旨﹙符號的意義﹚的幻覺,在這個幻覺系統下,我們有機會以邏輯的思考方式歸納和捕捉時間、記憶、認同、存在、歷史以及連續性的經驗,在其中主體得以安全存在,接受著意義效果交配出的-邏輯的感覺。

這次展覽思考著一個可能性,在意義效果所交配的感覺之外,非思、非意義效果下的感覺能否有機會製造邏輯的思考,也就是「感覺的邏輯」,對符徵間彼此參照所製造的意義效果進行無能的工作,脫離意義幻覺的深度操作下,進入非思的第一現場。這次展覽主題「結巴的感覺邏輯」試圖從作品的語言脫序中給出感覺先行的各種可能。這一次展出的藝術家有郭嘉羚、陳怡潔、侯連秦、賴珮瑜、陳廷宇、林育聖、竹下香織、黃彥穎、任大賢、張嘉穎、蘇美惠、林岱璇,由於篇章有限,我僅試著約略介紹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一位是賴珮瑜,另一位是陳怡潔,從談論她們的作品中勾勒出整個展覽所企圖呈現的大概。

「在作品中城市已經自成一種語系,從仰望間散落開,城市中的景象形成一種文明與文化的閱讀,招牌上的文字演變為一種傳播的媒介,成為消費文明的特殊篇章,它依附在建築體的外圍與邊緣,形成一種具有空間體的特殊書寫性格。」



「●的存在意義成為一種喘息,是一種世界過度膨脹感的喘息,它的消失與建立是一種矛盾感的,亦即,可辨識的符碼消除(或說 吸納)了,將它儲存在記憶空間,但在●的背後,人們仍知道它是指涉什麼,於是這種喘息造成一種虛無的狀態,因為所有符碼已存在,並不會消失,●是一種過度膨脹下的幻覺,在黑色的另一空間迷走。」-賴珮瑜

參展藝術家賴珮瑜的作品《●city-Taipei》,將城市內傳播媒介的符號置換成「●」,作一種極簡與極端的閱讀,我們依然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個城市的意向,而這個城市的意向卻以一種再次現身的同一化符徵建構呈現,同一化的符徵失效地對應著符旨,符旨透過回憶術笨拙地對號入座,只剩下「對應」的感覺,一次又一次地對應、一次又一次地失效,在一次次地失效下我們有機會再次面對符徵與符旨的關係,它們的關係可能只是一種瀏覽,觀者也可能進行符號的還原,在此必須注入個人深刻的城市體驗,或者就此困在符號的媚惑當中,至此,在我們感知這個城市的當下,城市的意向陷入了符徵與符旨鬆脫的隙縫中,身體也困在了符徵與符旨「死無對証」卻又「似乎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任意指涉」裡頭,或許只是輕輕地翻身,轉眼看見的卻是整個文化圖像壓縮的檔案,即使解壓縮,整塊扁平的版圖可能還原成記憶,也可能不再還原成什麼,還原的背後並不存在等待還原的符號。



陳怡潔的作品則是針對消費文化下的卡通形象進行符徵的解構與再建構,她藉此呈現出顏色的氣氛價值與消費符號下的默化。不過更好玩的是當觀者看見了她作品後,直接從嘴巴裡說出的「啊~我知道這是…」,卻又在同心圓環狀的顏色中失去了辯解的能力,看到的跟感覺到的怎麼好像是兩回事?我們確實是可以輕鬆地說是對顏色熟悉的關係,或者困難重重又雄心壯志地拉到消費系統所操作的閱讀慣性下來談,但在那種看懂了卻又看不到、感覺到了卻又看不到、說出來了卻又看不到裡頭,是一陣惹人發笑又有點害羞的寂寞感。開開心心地拍張照帶回家美美的放著會發笑,裝模作樣嚴肅地看會害羞,但老實說,我們都不知道在面對什麼,都挺寂寞的。

處在一個由符號建構、雜交、增殖的世界裡,意義並非穩固不變,也絕非先驗本質地存在,意義是透過符號關係內不斷地藉由差異、互文痕跡、句法軸線以及詞性軸線的變化所產生,意義更是權力運作下的產物。這一次的展出透過十二位藝術家的作品試圖呈現出,在破除穩固的意義幻覺後,在遠離一切概念辯駁下,是否可能給出最貼近身體的感覺,即使結結巴巴,或者,它注定結結巴巴。


地點:國立臺南大學慶中第一空間﹙台南市南門路209巷24號﹚
時間:2006. 3. 22(三) ~ 4. 13(四)
開放時間:每週三~週日pm 2:00~8:00(週一、二休館)




圖.文/蘇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