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在地的文化展望——從建立主體性開始


在地的文化展望——從建立主體性開始
文化工作須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
方能長期推展,有系統地運作。


這是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民國七十四年創立時所秉持的理念,在當時國內文化觀念方興未艾的階段,盼為府城的文化發展預留出超然的方位。二十年後的今天,面臨全球高度文化競爭和傾銷的時局,我們必須思考的不僅是維護此一初衷理念,更應積極營造出足以因應未來態勢的展望策略。

以哲學概念來表述,我們恆所追尋的目標,即是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反省與建構。在過去悠悠歲月裡,基金會致力於規劃、協調、推動台南市社會教育及各項藝文活動,一點一滴匯聚積累出策畫展覽、系列演講及演藝活動,培育輔導藝術團體、藝術創作人才、藝術欣賞人口,圖書形式的文化資產保存,補助地方藝文活動經費等實績。而今,在往昔「深耕鄉土」的基礎上,基金會除了延續「關懷在地藝文發展」的傳統之外,衡於時勢潮流,轉化歷來豐沛卻沉積的文化資源為動力,將進一步鎔舊鑄新,易守為攻。

在形塑主體性的過程裡,我們特重以下兩個想法的分疏與實踐。首先是建立在地觀點,也就是在親身經受歐美文化與台北文化行之有年不斷洗禮的同時,藉由深緻比較,彰顯彼我差異,從而自覺到「我」――台南文化――的特色和核心價值。換言之,如何在歐風美雨、首都觀點的傾銷及其所造成的在地文化遭受同質化,以致障蔽了主體性的情況下,視實際需要,智慧地擷取挪用異文化的資訊、商品、符號、生活方式,激發這座南方古城特有的文化創造力和生命活力,富厚它的文化內涵與文化走向,不僅是基金會思考的焦點,也是規劃月刊致力於論述和實踐文化創意的重大議題之所在。

而在地觀點的建立,並非等同政府決策或學術界理論研究,也不侷限於藝文工作者的創作展演。台南文化的全貌,乃所有關心古都傳統及府城願景的朋友們,依各自的思維感受,詮釋和努力而成的。無論男女老少,不分職業、族群、政黨、社團、意識型態,每個人皆可自由平等地盡情揮灑一己之長。這是個人能力的發揚、對個體存在價值的肯定。我們期待展現的,也正是延伸內化這份獨立自主的文化性格,讓「富藏於民」的文化深度、創意活力湧現,進而形成百家爭鳴、城市風華自現的活潑意象。

文化工作是提昇都市內在機能、豐富民眾心靈的一條必行之路。而唯有形成主體性,建立在地觀點和向心力,因地制宜,謀定而後動,群策群力用心經營,才能在此一充滿挑戰競爭的途程中,走得更長遠、更穩健,也更具普世及傳世的價值。



台南市長
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許添財

人文地標:終極武神-正氣和忠義的典範

桃園繼首陽或異姓或同胞千古難為兄弟
將軍與丞相一託孤一寄命萬世知有君臣

          ──祀典武廟楹聯


現年五十歲,生長於府城,對於神明事蠻有概念的阿財,年輕時擔任過八家將,提到那段畫臉執版,和弟兄們意氣風發出巡,四處為不幸的民眾除瘟消災,緝拿為惡的野鬼回去油炸,歷歷往事,仍描繪的活龍活現,聽起來比在陽間維持治安的霹靂小組神勇好幾倍。

不過,在出巡之前,依慣例有一道重要的手續,就是先上香向關帝爺請令,以求安心順利。阿財解釋基於正義為民除害,通常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天有不測之風雲,冥界也有不測之變數,冥冥之間臥虎藏龍,不乏法力高強神通廣大的厲鬼,萬一遇上無法妥善處理的情況,若事前請令知會關帝爺自然就會受到庇祐,或出手相助。

換言之,有點像買個意外保險,因為在認知上,他們已視關帝爺為冥界中最高層級的守護武神。而且,如出巡經過武廟正門時,必須以葵扇遮臉,儘速通過離開,因為八家將屬陰,如不低調迴避,稍一不慎便有被關帝爺攝走魂魄之虞。

現年七十二歲,在武廟附近長大,熱心廟務的高老先生,提到武廟,言詞間也是多了一份謹慎和尊敬。

他說祀典武廟是官方建造和祀拜的,地位非常崇高,以前是府城的「老大廟」,各方廟事都會約來這裡協商、處理。關帝爺威重如山,鎮城保安,除非重大瘟疫、歹年冬,否則不輕易出轎,即使現今為了配合廟宇間的「交陪境」出轎,也都由五帝分身替代,他僅僅在六十年前見過一次,以本尊前往南場。本尊出轎的陣仗非比尋常,必須有官員隨駕,還得動員南管樂團沿途演奏正氣歌才行。
  
另外,所有舞刀弄槍的陣頭經過廟口時都必須偃息下來,以示尊重,誠如應驗俗諺,不得在關老爺面前耍大刀。再則,要在武廟前搭棚演戲也必須儘量避開三國演義的戲碼,因為據說古早以前曾有人在其它武廟前演關公上陣的武戲,結果廝殺混亂之中,戲棚的柱子居然被道具木刀砍斷而垮台了。

這些,關於武廟林林總總的事蹟、傳聞或禁忌,今天仍如其鼎盛的香火鮮活的在府城街頭巷尾嫋繞流拂,到榕樹下乘涼,到轉角喝碗豆漿,都可能沾染幾許。穿梭過感性神秘的民俗趣妙,深撩入對天地神明懵懵懂懂的一份敬畏,我們可以領略到內蘊的精髓,塵世間普遍景仰的,奉為人格教化典範的──正氣和忠義。

這一期我們邀集熱愛府城的作家,以詩、歷史文物、側寫等不同的觀點來描寫祀典武廟,往後將逐一介紹其它歷史悠久的人文地標,傳述這個城市的殊勝風韻。

人文地標:台語詩-祀典武廟

不過是
忠肝一片
正史也愛 野史也愛

不過是
義膽一付
漢營也爭 曹營也爭

不過是
碧血一滴
佛教也欲 道教也欲

不過是
丹心一粒
百姓也拜 官府也拜

不過是
正氣一身
文人也服 武夫也服

不過是
大丈夫三字
千古以來
幾人會當






詩/陳正雄

人文地標:朱紅嬋娟-祀典武廟之美

數定三分扶炎漢,討吳伐魏      
  辛苦備嘗,未了半生事業
志存一統佐興朝,伏魔蕩寇       
  威靈丕振,始完當日精忠



祀典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距今三百多年,主祀「武聖關公」,民間敬稱「恩主公」,歷史悠久,推測應是明鄭寧靖王府後的關帝廳改建而成。1690(康熙二十九年),是武廟的第一次修繕記錄。1727(雍正五年奉旨由官方主持祭典,從此晉升為官方祀典武廟。傳統上「武廟」是相提並論於文廟「孔廟」,所謂「於文廟以習其禮樂冠裳之盛,於武廟以作其忠誠勇義之氣」,所指即是。1777(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蔣元樞捐奉勸募整建,格局更見完整,殿宇氣勢雄渾。

日治時期,1906年日人擬拓寬永福路,計畫拆除武廟,鄰近商家百姓群起力爭,終得日人妥協,繞道而行,武廟始終維持三百多年來的壯麗廟貌迄今,如同大片朱紅山牆延綿不絕。


關於關帝爺的信仰
祀典武廟主祀武聖關公,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為廣泛的神祇。關羽是三國蜀漢的名將,英烈神勇,義薄雲天,民間將他奉祀之「武神」,歷代官方也不斷給予敕封。清末時,全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在聖靈崇拜中,祂是聖哲英烈的,在道教信仰中,祂是屬於中央行政層級神格。關帝爺的信仰橫跨儒、釋、道三教:文人尊祂為「文衡帝君」,佛家敬祂為「護法伽藍」,道教奉祂為「伏魔大帝」。在整體信仰中,祂涵蓋四界:是商業之神,是結義之神,是勇武之神,是伏魔之神。


山牆
如果說妙壽宮的山牆是清秀佳人,那武廟山牆的一大片朱紅可以喻為嬋娟天妃。武廟建築獨樹一格,三進深邃,坐北朝南狹長巍峨廟貌。三川門的硬山燕尾脊頂,初拜殿的硬山馬背,廡廊的高直線捲棚頂,拜殿的歇山頂,正殿的歇山重簷頂,後埕的低直線矮牆,最終的後殿硬山燕尾脊頂,全長共六十六公尺,整條天際線波濤起落,宛如一闕宋詞,燕尾、馬背、翹脊、飛簷之造形或尖或圓、或起或平、或聳或緩,抑揚頓挫,造型流線秀美,也彰顯張顯倫常尊卑之序。令人在驚艷之外,更覺渾厚憾人。


三川門的屋頂與窗櫺
三川門的正脊「雙龍搶珠」,雙龍形體優美,飛揚生動;火珠則由獨角獸「豸」馱載。正脊左右段飾有「鰲魚吐藻」,微微起翹的燕尾曲線,予人富麗活潑的感覺。

正脊三段的收頭處則飾置龍頭、鳳頭,也有山水、人物、飛禽、猛獸的佈局,精緻有加。符合祀典武廟聞名的「雕飾量少而精」、「氣勢莊嚴而威」。

瘦長的窗櫺簡單無奇,「花心」是透光圓形幾何圖案,上下「抹頭」飾以少許雕花,「裙板」為實心木板。卻經營出端正簡樸的氛圍。



三川門的木雕
木雕飾三川門的欣賞重點,「雕飾量少而精」,屋樑下,雀替、員光、垂花雕工精緻優美;獅座、象座、瓜筒雕工渾然圓融。

值得一提的「豎材」,其為遮掩正拱與垂花的榫眼接縫,遂於垂花外緣嵌鑲的木構作。祀典武廟的豎材造型有鳳凰、仙獅,公獅張嘴吼叫,母獅閉口低吟,神態趣味生動。


三川門的石雕
三川門的門檻高架,石鼓分立中門左右。鼓面科有「山石靈芝」、「石榴多子」圖案,並有仙鶴、祥鹿刻飾,鼓座更有豸獸蹲坐喻「正義與剛直」。

石枕與石鼓基座承托並墊高門柱與門軸,避免木料接觸地面而受潮腐朽。石枕雕刻精潔,線條俐落,形態古樸簡單。


水廊
狹長的中庭,兩側水廊,斜陽與自己投下的影子形成對照,開闊的天井視野,肅穆莊嚴,靜謐素然。水廊的屋頂上設有「古布幣形」擱樑架,供慶典時搭棚之用,罕見的古老磚作構件,也是祀典武廟的建築特色之一。

在傳統建築中,重要建築物屋頂的瓦當常飾有紋樣,水廊「瓦當」飾有「祀典」,「滴水」飾有「武廟」字樣。正殿前螭陛斜出,蟠龍紋飾象徵祀典崇聖。



正殿
殿身高聳,屋頂採「歇山重簷式」,上下二簷之間的高窗設計,光線可以斜斜射入,投照關帝神龕,天光與香火裊繞交織崇敬之心。神龕內的關帝居中,協侍周倉、關平分立兩側。咸豐皇御筆「萬世人極」匾額高懸 。舉目環視四周諸多匾額、楹聯讚頌武聖關公聖德不絕,楹聯:「結桃園,兄賢弟義;扶漢室,君聖臣忠」「萬古著綱常,海邦砥柱;千年存俎豆,帝德馨香」「數定三分扶炎漢,討吳伐魏辛苦備嘗,未了半生事業;志存一統佐興朝,伏魔蕩寇威靈丕振,始完當日精忠」。


三代廳
舒朗明亮的後埕,一側是山牆,一側是拾階而下的觀音廳,素樸的後殿為「三代廳」,祀奉關帝三代祖先牌位。素樸,少雕飾。神龕上高懸「誕育聖神」匾,肯定尊長教化,「匾蹄」分別雕成半裸的金童玉女,表情嬌憨。
  
「吞腳」為桌椅腳部收束的修飾,呈現承重的力感和裝飾的美感,多以猛獸吞腳為造型,如龍虎獅象,以形寓意添增穩定的感覺。殿內神桌獅頭吞腳,威而不猛,下飾靈芝、捲草,線條柔美允為佳作。


觀音廳
  在後殿的西側,內奉觀音大士,法相金相,側首頃聽微語,狀至親切柔美,旁祀註生娘娘、土地公與十八羅漢,室內氣氛穆靜安詳。廳內懸有「天地同流」、「正氣經天」和「海日中天」皆屬珍藏文物。廳房簡樸素淨,雕飾量少質精,前簷下的夔龍飛天「雀替」精美細膩。廳內有四種造型的柱珠,有圓有方,八卦葫蘆,雕工簡樸,紋飾古拙,與廳內靜穆氣氛巧然妝點。


西社
主祀「文昌帝君」,其與孚佑帝君、文衡聖帝、魁斗星君、朱衣神君合稱「五文昌」,主管文運祿籍,為士子信仰的神祇。陪祀「月老公」,牽紅線,結良緣,香火亦盛。

院中石榴幾株,夏時綠葉紅實,冬時細枝瘦骨。此處昔日是士子吟詩唱和的「西社」,府城文風鼎盛,詩社林立。道光年間共有五個詩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北社在黃櫱寺、中社在奎樓書院,西社即在祀典武廟內。


六和堂
位於觀音廳後方。在道光年間是府城冬防指揮所,也是聯境辦事處。由於清朝中葉後,府城守城的軍力衰退,三郊興起,於是區域性地緣相近的廟宇聯合起來,共同維持地方治安,稱為「聯境」。並選出其中實力最雄厚,規模最大,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寺廟,稱之為「聯境主廟」,訂立章程,聯境自保,而祀典武廟就是「六合境」的主廟。武廟內原來的保生殿改名「六和堂」。如今聯境功能已失,堂內仍祀「火神爺」。
  


悄悄地在元月開花的古梅
祀典武廟歷史悠久,有學者推測應是寧靖王府的關帝廟改建而來。創建初期,相傳明寧靖王親手栽植此古梅,此樹已有三百三十多年。

每年元月冬末春寒之際依舊暗香浮動,梅花遍佈枝頭。紅牆綠蔭,藍堂白梅,此處是台南最美麗的角落之一,坐一會吧!這裡離鬧市才幾十步之遙,就安靜得天荒地老。


馬使爺廳
位於祀典武廟東側。根據蔣元樞的《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此建築位置原為官廳,而馬神廟則位於祀典武廟西側,前庭豎有旗杆。馬使爺廳供奉關帝的座騎赤兔馬千里駒,表彰協助跋涉征討,戰功良多,照顧馬匹的馬使爺也一併感念。廳內懸有「神周海表」匾,是乾隆時台灣知府蔣允焄所題。





文.圖/王浩一

人文地標:側寫武廟

府城廟宇之多, 可能冠於全國,
  這些廟宇較出名的有「七寺八廟」,
武廟(大關帝廟)
   即八廟之一




台南市的西部在數百年前為一片汪洋, 稱為「台江內海」, 明末清初的海岸線在今西門路一帶, 那時台江水可抵赤崁樓下。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 其子鄭經在赤崁樓南方建「寧靖王府」, 迎朱術桂以延明朝正朔。 王府依沙灘地形而建, 故呈現前低後高的模樣, 前為正宅、後為寢宮, 中間的兩神明廳供祀關公及明朝的主流神明「玄天上帝」。

明鄭滅亡後, 施琅怕功高震主, 就將戰功歸於「媽祖」之助,奏請康熙爺將王府改建成「大天后宮」, 從此玄天上帝淪為非主流, 媽祖躍升民間信仰「一姊」, 而關公廳即為武廟的前身。

滿清入主中原後, 難忘南宋岳飛曾將他的老祖宗「金國」打得「哀爸叫母」, 故刻意「貶岳揚關」, 提高關公地位, 以消除漢人「反清復明」的思想。 雍正五年武廟奉旨由官方主持祭典, 自此大天后宮和武廟皆成「祀典」之廟。 因屬帝后級廟宇, 大門(三川門)不繪門神, 改用突出的門釘。

武廟在台南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呢? 沿永福路往赤崁樓方向走, 武廟擋在路中間, 道路最後像河流改道般向右轉。 據說在日據時代, 因都市計劃欲拆除武廟, 引起附近居民和信眾群起抗議, 最後以路就廟, 道路得繞道而行。 早期醫藥、經濟不發達時, 人們一有病痛就到廟裡求神求符水, 近來因醫藥發達, 據說到廟裡拜拜的人比以前少了。 然而關公忠孝節義正氣凛然的形象早深植人心, 加上關公生前長於算術記帳, 是商人的守護之神, 所以拜關公的廟宇香火依舊鼎盛。

除了商人, 廟中「文昌祠」和「月老祠」也是許多信徒造訪的地方, 尤其「學測」前後, 許多家長帶著莘莘學子求文昌帝君保佑。 廟中工作人員表示, 三不五時都有信徒帶供品回來還願, 鮮花素果外, 拜月老要用「大餅」, 拜文昌帝君要用包子、粽子(有包中之意)、葱、芹菜、菜頭; 至於拜土地公則用麻糬, 工作人員也不知為何原因, 只說大概是要黏土地公的鬍子吧!



廟中六合堂前, 每週六時有平劇社練唱, 此社團成立二十餘年, 人數也約二十人左右, 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老太太, 還有遠自嘉義、高雄來的票友。 據其中社員說, 除武廟外, 社教館每週三晚上也有一個社團在練習, 成員大多是年輕的小姐。 參加這社團的人須自費, 因此不對外公開表演, 只有一年一度關老爺生日時會出來清唱演出。 因為練熟一支曲子, 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加上台南已找不到打鼓的師父, 社員們認為, 等他們逐漸凋零, 這社團大概也將成絕響了。



「武廟向後轉」- 赤崁樓
出武廟大門向後左後轉可抵赤崁樓, 除看古蹟外, 還有夜間音樂會, 秋天時舉辦的「夕照、喫茶」茶會, 是台南茶界年度盛事。 永福路上有著名的冬瓜茶、魚羹等著名小吃, 民族路的「石精臼」, 更是有名的台南小吃集散地。


「武廟向右轉」- 算命巷、抽籤巷
出武廟馬上右轉, 一條由上往下的小巷弄直通大天后宮, 據巷中「啟明堂擇日館」的第四代掌門陳林泓說, 巷子古稱「算命巷」, 曾祖父從光緒年間起開始幫人看相, 至今一百三十年, 清朝時此處還有七家算命館, 日據時代五家, 現在只剩三家。 原本學病理醫檢的陳林泓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 守著這條老巷子及家中那個小舖子, 只因不忍傳統文化產生斷層。

出了算命巷, 有一家傳統冬瓜茶店, 店裡擺上三、四個大鍋, 現場煮起冬瓜茶, 常引來遊客駐足參觀。 店門口放了幾條大冬瓜, 不識冬瓜真面目的老外比手話腳的說:「沒看過這麼大的『西瓜』!」

再往下到新美街, 往左是有「小關帝廟」之稱的開基武廟, 此處古時臨關帝港入府城門戶, 廟前小巷曲折綿長, 是初來乍到府城的人求籤、卜運之地, 又稱「抽籤巷」。 往民族路方向走, 有一家百年「木桶店」, 老闆蘇榮昌很熱心, 遇有遊客, 還會放下手邊工作向你娓娓道來。


「武廟向前行」- 大井頭、全美戲院
由武廟往前, 永福路上的「廟前」肉圓、碗粿、椪糖、花生糖,都是台南有名的傳統點心。 再往前就到昔日有「布街」之稱的民權路, 據說是全台第一條歐式建築的街道, 曾培養出吳修齊等「台南幫」的大老。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跨過民權路的永福路上, 就看到近來大大露臉的全美戲院。 除了在地人, 過去外地人很少知道這家曾伴我們成長的戲院, 但因李安的加持,不但「頂港有名聲、下港會出名」, 更揚名於國際, 或許有一天將成為台南的新「地標」。

或許很多在地人不知道全美戲院附近、永福路和忠義路交界有一口號稱「台灣第一井」的「大井」, 據說建於荷蘭據台前,是台灣古蹟之最, 當時還有「飲大井水, 不肥也美」的諺語。
站在武廟前, 很難想像當年它如孤臣孽子般佇立在沙灘、遙望故國的情形。 方圓數百公尺的彈丸地區就有大天后宮、武廟、赤崁樓三處國家一級古蹟, 實在是台灣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延平老街已成為台南重要觀光景點後, 如何再包裝「赤崁園區」, 為文化傳承再盡一份心力呢?




(註)據說台南有所謂的一宮、二學、三殿、四庵、五府、六部、七寺、八廟、九堂、十境之說, 「七寺」為開元寺、法華寺、竹溪寺、重慶寺、黃蘗寺、彌陀寺、龍山寺; 「八廟」則為城隍廟、武廟、媽祖廟(大天后宮)、藥王廟、倉神廟、風神廟、嶽帝廟(東嶽殿)、龍王廟。 但根據台南廟宇界的耄老、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齊明、哈老在網路上表示, 河洛話中的「廟寺」同義, 而且七寺八廟是「奇寺百廟」的誤傳, 泛指府城所有廟宇, 而非特定的七間(佛)寺、八間廟。




文.圖/陳俊傑

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籌建中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島是一座歷史舞臺
臺灣人是主角
斯土斯民 山河家園
承載我們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是守護臺灣土地
守護臺灣人心靈的基地

我們期望
營造一座
植根過去 展望未來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啟航:建館緣起及歷程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誕生,源自民國81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視台灣省立博物館,指示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籌建計畫於87年11月提報行政院核定原則同意。歷經精省、改隸文建會,於88年10月成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進入實質籌建階段。本館行政典藏大樓工程於93年初動土興工,預定民國95年底竣工啟用;展示教育大樓工程於94年初動土興工,預定於民國96年底前竣工,俟展示裝置完成後,於97年3月正式開館。

使命:建館宗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台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定台灣史研究傳統的基礎,推廣台灣歷史文化教育,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的主要目標觀眾,希望能向他們展示台灣史的多元面向,讓民眾體會台灣的歷史文化,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台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

透過典藏研究,本館將保存台灣的歷史文化資料,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進而珍愛家園,認同台灣,建立國民共同體意識。

研究:整合型核心計畫
本館的核心計畫有三:臺灣涉外關係史、臺灣族群互動史、臺灣現代化發展史﹐並以整合型研究、典藏、展示來建立本館特色與風格。我們將建構一個文獻、文物與影像資料的「台灣史研究多元資源中心」,以歷史學為核心,結合社會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進行科際整合研究。

典藏:台灣的歷史記憶
本館的典藏策略,以上述三大核心計畫為主軸,從研究、典藏及展示三個面向進行,以田野調查進藏第一手資料,並收集散落海外的台灣相關資料,逐步建立館藏特色。進藏的文物種類有:古文書及地圖、歷史圖像、照片及影片、歷史文物、農林漁牧生產工具、常民生活器用文物、民間信仰文物、戲曲、娛樂及玩具、史前及原住民文物等。未來將持續擴散典藏,搜羅的範圍從政治、社會到生活的歷史資料,從歷史文物到近代、當代收藏,並與國內、外相關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進行藏品資料交流。

展示:台灣的故事
博物館的展示分為常設展、企劃展、兒童廳及臨時展四部分,以深入淺出多層次的展現,帶給觀眾發現、驚奇、感動與希望。常設展主題為「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以「台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台灣人」為主角,建構台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展示理念是以台灣為主體,從世界看台灣,從台灣看世界;用開闊的心胸,容納多元族群與文化;建構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形成台灣居民共同體意識。

建基臺南:廣域的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於規劃之初,就選定建館於具有台灣歷史意義的臺南。建館基地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的和順寮農場,佔地約20公頃,昔為臺江內海之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內涵。為了區隔相關類型的博物館,建立本館的價值與特色,博物館將以臺南為經營範圍,結合臺南地區的遺址、古蹟,建構區域博物館網絡,規劃設計「臺南歷史地圖」、「行腳歷史大地」,以台南地區為廣域歷史學習場所,架構臺南地區成為廣域的臺灣歷史博物館。



基地:博物館公園
博物館公園將營造為一座自然與文化交融、教育與娛樂兼顧,多樣化的歷史公園。博物館的建築形式以干欄式建築為原則,創造建築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共生關係。建築樓地板面積約25,000平方米(7,500坪),為一座具有綠建築意涵的特色建築。公園所保留的發展空間將與台南縣、市政府及民間投資合作,整合城市與區域行銷,帶動文化觀光旅遊,提昇博物館經營效益。

效益:文教重鎮、地域觀光
本館的發展階段,首先是建構台灣史推廣學習網絡,成為學童校外學習中心。其次藉核心計畫逐步推動整合型多學科共同研究計畫,累積台灣史研究資料(文獻、文物、圖像),建構台灣史研究多元資源中心。最後整合台南地區博物館相關設施及組織、古蹟遺址等歷史空間,進行廣域保存、維護及教育宣揚。

經濟效益方面是以典藏研究奠基,進行展示教育,建立博物館為文化教育重鎮。以博物館營運行銷,吸引參觀人潮,配合帶動周邊地區之地域振興,加強博物館觀光遊憩功能,帶動周邊地區文化觀光事業。

願景: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是有理想、有使命感的機構,擁有生生不息、生命力旺盛的工作團隊,展現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眾服務的整體品質,應合社會脈動,與民眾密切互動,營造一座屬於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通訊資料
地址:709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電話:06-3568889
傳真:06-3564981
網址:http://www.thm.gov.tw





文˙圖/呂理政

藝文明日之星-街頭藝人

到國外旅遊,經常可在廣場或街角不經意看到街頭藝人即興演出,他們的特立獨行往往成為遊客的焦點。他們的表演形式相當多元,或許是笙歌曼妙的踢踏舞、高中低音的提琴組合、吹奏風笛、在地上塗鴉創作等,都令人驚艷,也成為城市中美麗的流動街景。

在台灣,部份民眾對街頭藝人存有刻板印象,以為他們是窮困潦倒、流落街頭的「乞丐藝人」,其實多數的街頭藝人都身懷絕技,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許多不只是為了賺錢求溫飽,他們之所以從事街頭表演,一方面因為正式藝文空間少,苦無表演舞台,另一方面亦是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選擇用最親切、易懂、直接的方式,讓藝術文化深植人心。



這些在各地流浪或體驗人生的街頭藝人,有時就像遊牧民族一般,穿梭在全台熱鬧的城鎮、文化藝術中心、民俗慶典等獻藝,只要是人潮川流不息的熱鬧地點都可見到他們的身影。旅途奔波,舟車勞頓是家常便飯,但只要能夠得到觀眾的掌聲與共鳴,就是街頭藝人最大的喜悅。

近年來台灣的街頭藝人有風起雲湧的趨勢,不論是素描、音樂演奏、舞蹈、行動劇、肢體表演、吹糖人、手工藝品創作都有。部份縣市或民間團體也舉辦街頭藝人選秀等活動,不少地方甚至讓人有置身國外的錯覺,高雄市民就自豪的說,愛河畔已有法國巴黎塞納河的風情。

不過,並不是想當街頭藝人就可以上街獻藝,現在許多縣市採取登記制、甄選制或認證制,以便管理,不像過去只要拿著樂器或憑著歌喉、繪畫技巧、特技,隨便找個地方就可表演。

雖然中央尚未研擬街頭藝人管理的母法,但部份縣市已訂定相關規定,包括台北市、台中市、澎湖縣、高雄市等,藝文團體只要透過合法程序申請,就可以像國外街頭藝人般,面對面與民眾直接互動。台北市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展演許可辦法」採實地演出審議制。高雄市政府亦為推廣街頭表演藝術,除制定街頭藝人展演暫行辦法、開辦街頭藝人證之申請及遴選儲備國際街頭藝術大使之外,另結合該市各個景點,開闢十幾個街頭藝人展演地點,提供領有街頭藝人證之藝人申請,並透過各項城市活動,安排街頭藝人參與演出。在有關街頭藝人的規定中,部份縣市還訂定表演時間,甚至規範街頭藝人不能有販賣或主動募款的行為,但可以收取現場觀眾自由捐助的獎勵金;美術剪影、傳統技藝可在現場收費創作;表演過程應避免音量過大,並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善良風俗等。

雖然台南市尚未制定街頭藝人表演辦法,卻已著手進行實際的相關活動。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曾於九十四年三月,以該中心為表演場地,開放接受街頭藝人登記。結果有十五人報名,其中五人更遠從外縣市而來,例如高雄、甚至台北淡水。演出內容除了樂器演奏外,還有素描等,相當多樣化。當年七月正式登場,利用台糖長榮酒店旁的好望角廣場平台,提供音響、麥克風等設備。不論團隊或個人,經過中心審查通過後,發給演出證,於週休二日或國定假日表演;演出雖是義務性,但可設置樂捐箱,接受觀眾自由贊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人報名後,因為上班或個人因素,總是無法配合表演時間而缺席,導致活動未能連貫,但這已是台南市推動街頭藝人表演的雛型。



二○○六年為台南市社會福利年,因應身障福利團體要求進入本市古蹟區及景點,藉由藝文才華的展現,增加謀生機會 ,同時為了營造台南市「街頭即舞台,處處有藝人」的表演環境,促進藝文活動多元化,豐富府城人文風貌。於是在參酌其他縣市相關辦法的推行成效及本地實際狀況,已完成「臺南市街頭藝人展演暫行辦法」訂定,先行試辦至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在作業需知制定完成後即可公告實施。採書面審查方式接受登記,受理審查單位為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本辦法試辦期間僅受理「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戶外畫家」等共三類街頭藝人申請;團體以五人為上限(立案身障團體不在此限),並推派一人申請,審查通過可獲頒許可證。第一批開放表演地點有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赤崁樓、安平古堡、安平樹屋、億載金城等五處,取得許可證的街頭藝人得向場地主管單位申請表演許可。

「臺南市街頭藝人展演暫行辦法」第五條規定,街頭藝人於本市公共空間從事藝文活動,應遵守下列相關規定:
一、 須依本府所提供之場地與時間,從事藝文活動。
二、 活動內容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或危害善良風俗。
三、 遵守各公共空間所訂管理維護之相關規定及其他相關法令規定應遵守之事項。
四、 藝文活動的進行之狀況不得影響環境安寧、場地清潔或公眾通行。活動結束後,應負責回復原狀。
五、 不得從事與藝文活動無關之營利行為,但接受民眾自由捐助或將作品標價出售者,不在此限。
六、 從事藝文活動之內容、販售物品或勞務等活動,與活動許可證之核准項目須相符。
七、 不得擅自將活動許可證轉供他人使用。
八、 展演所需之桌椅道具等,由街頭藝人自備。
九、 展演場所僅提供基本電力,不另行提供動力用電或照明設備。
十、 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時,應接受本府或公共空間管理人員之臨時查驗。

在擬訂「臺南市街頭藝人展演暫行辦法」時,參考其他縣市相關條文及實際執行時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得知在執行上確有相當多細節須考量。如相關辦法均未訂定罰則,除了第六條:街頭藝人如違反前條〈第五條〉相關規定事由之一,本府得視情節輕重予以撤銷或廢止其許可證。然而除了自撤銷或廢止許可證之日起,一年內不得進行申請外,沒有任何約束力。高雄市就曾發生未取得街頭藝人展演許可證者於公共開放空間演出,只要不違反公共場所相關規定,就無法取締的窘境,對於取得街頭藝人展演許可證者極不公平。又文化部門人員未賦予公權力,往往需警察人員配合,執行上有其困難。

台南市目前所訂定的只是暫行辦法,試辦至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先行開放的表演地點有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赤崁樓、安平古堡、安平樹屋、億載金城等五處,如試辦情形良好,將延長實施期限並逐步增加表演地點,塑造「街頭即舞台,處處有藝人」的藝術氛圍,創造充滿文藝氣息的健康城市。

另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應儘速訂定街頭藝人管理的母法,整合各縣市所制定的街頭藝人相關辦法,讓取得任一縣市街頭藝人展演許可證者,能一證走全國。





文/蔡明泰
圖/謝依玲

南藝大的傑作-虛擬藝術村



「虛擬藝術村」是一個建構在全球網際網路上的藝術學習環境。利用html語言,結合網路群播技術、網路教學平台、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 ) 、Web Server、瀏覽器及相關的應用程式,藉由藝術專業知識領域與網路科技的結合,建構出一可支援包含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數位化的多媒體藝術學習平台,以將藝術發芽的種子無遠弗屆的散佈在每個角落。


虛擬藝術村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黃碧端博士主持,結合校中七大領域,歷經四年所建置的藝術知識網站。它主要是以資訊科技來建構「虛擬教室」,借助於網路的溝通功能,建構一個「知識創造」的學習組織,使師生或其他瀏覽者共同體驗「在網路上學習和創新」。
本計畫就現有的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像藝術與文博四大領域,分設七個網路藝術學習中心:


南藝當代藝術中心:
http://art.tnnua.edu.tw/plastic/index.asp

南藝當代藝術中心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薛保瑕教授主持,網站發展重點為「當代藝術中心資料庫」及「策劃駐村藝術家個展」,目前已建立南藝當代藝術中心資料庫,並策劃多次駐村藝術家作品之個展,探討參展作品發展與特質,以具體呈現南藝當代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作品之特色。該中心更於九十四年舉辦國內首度之網路「當代藝術中心特展與研討會」,以特定主題規劃網上特展,並邀約數位台灣之藝評家、史學家、藝術家、策展人等專家學者參與討論,以具體呈現參展藝術作品的發展特質與時代性。



民族音樂中心:
http://art.tnnua.edu.tw/ethnomu/index.asp

民族音樂中心由國樂系鄭德淵教授主持,以「網路教學」為主要目標,建構內容包括1.網路之建置;2.傳統樂曲演奏與教學之錄製;3.虛擬教學之實施。該網站內容設有「中心簡介」、「登堂入室」、「演奏廳」、「連通館」、「論壇」、「世界音樂之旅」、「空中放話」等八大項,不但成功建立了中國及世界的民族音樂的網路資料庫,更使網路學習者可以直接欣賞線上演奏,獲取專業資訊、參與討論,使使用者實地體會中國音樂及世界民族音樂之理論與實際。



博物館學教育資源中心:
http://art.tnnua.edu.tw/plastic/index.asp

博物館教學資源中心由博物館學研究所張譽騰教授主持,發展重點以「博物館與社會線上論壇」及「博物館學基礎名辭解說」為主,針對博物館相關學術、實務等領域進行研究。主要將博物館學的具體與實務議題相互連結,並將博物館議題資料進行彙整,使校內外學習者得以分享對博物館相關領域的論點,進行自我學習和討論交流;藉由網路資源之整合與共享,成功營造有效的學習輔助機制,並建立更完整的國內外博物館學相關網站連結,完成系統及資料庫之整理。



文物保護中心:
http://art.tnnua.edu.tw/ciococr/index.asp

文物保護中心由古物維護研究所蔡斐文教授主持,網站發展以推展文物保護觀念、從事文物保護為宗旨;執行重點主要以「文物保護學基礎名辭解說」及「文物修復個案討論」為主,希望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網路特點擴大學生學習範圍,並能隨時透過網站的資料庫尋求疑難解答,以彌補因國內資源的限制致無法接觸文物保護新知之問題。



動畫學習中心:
http://art.tnnua.edu.tw/animate/index.asp

動畫學習中心網站由音像動畫研究所余為政教授主持,發展重點以「動畫製作奧祕教材研發」及「建立動畫中心網站」為主,旨在結合本校現有相關學門軟硬體資源,舉辦國際動畫科技研討會與工作坊,引進音像動畫之創作及技術理念,推廣動畫知識與製作概念。



機能建築藝術中心:
http://art.tnnua.edu.tw/arch/index.asp

機能建築藝術中心由建築藝術研究所王為河教授主持,網站發展方向主要以「建築資料庫建立」及「機能建築課程成果匯集」為主,希望提供國內建築一個實驗與文化並重的設計平台,在這個網站的架構下不但將本校學生參與課程之各項考評創作加以匯集,構成機能建築課程資料,以實現學術研究與教學資源分享之目標,更可以讓新一代的建築設計呈現在民眾的眼前,開展另一面台灣建築較罕見的前衛領域。



音像藝術管理中心:
http://art.tnnua.edu.tw/sisim/index.asp

音像藝術管理中心由音像管理研究所黃玉珊教授主持,年度執行重點以「獨立製片和紀錄片音像藝術資料檔案」及「國內外獨立製片及紀錄片網站資料庫」之建立為主,透過網站之建立,整合不同單位的資源,並將所有蒐集到的國內外獨立製片及紀錄片資料加以分類,建立資料庫供使用者檢索、學習並獲得電影相關訊息;使知識得以無遠弗屆地傳遞,而觀眾更能享受影視創造的成果提昇相關知識。






文/黃碧端、詹信德
圖/虛擬藝術村提供

玩心未泯的數位藝術-互動式混成數位學習系統

遊戲不再是對著冷冰冰的螢幕、滑鼠鍵盤,每位玩家只要戴上指套,不需鍵盤滑鼠的輔助,遊戲會自動追蹤指尖的位置,直接以手指來畫球、踢球、檔球,就可來一場足球大戰。手指的操作觸面直接融入畫面,直接對著球猛力一戳,你會覺得像真的讓球彈射出去,感受最身歷其境、緊張刺激的競賽。

工研院南分院數位藝術團隊在影像互動與數位學習方面有重要的技術突破,將影像辨識、互動模擬等先進科技導入課堂教學與線上學習平台,整合成「互動式混成數位學習系統」,融入幾何原理、數理模擬教學。整合多功能的圖形互動操作技術,老師透過手上的感測元件可以在投影的黑板上直接手繪幾何圖形,或進行物理模擬。此外,還可以與網路學習平台結合,讓學生在家也能透過網路上課、寫作業或考試。實際操作起來,老師就像表演大衛魔術,「輕描淡寫」,使精準的幾何圖型,物理的模擬也不再是空冷的想像。




工研院南分院雷射應用科技中心洪基彬副主任表示,「互動式混成數位學習系統」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可修正教學者的手繪軌跡、自動辨識形狀、對齊修整、編輯操作與物理模擬功能,幫助學習者理解,並將互動操作紀錄於檔案中,使其能透過網頁學習平台重現,而學習者亦能於網頁上複習和透過手繪軌跡驗證上課內容。另外運用互動科技,線上測驗的題目不再僅限於選擇是非填充等死板的題型,也能提供作圖或圖形證明等互動操作評量,更能掌握學習者的進度與障礙,使教學者更能針對問題提供幫助。

工研院南分院的數位藝術團隊,先後發表虛擬動物園、虛擬鯉魚池等結合藝術和數位科技的相關成果,頗獲好評,將來會繼續和南部相關大專院校如台南藝術大學、成功大學、南台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進行密切之合作,結合學研不同領域的研發與藝術能量,推廣至學習、藝術、遊戲等數位內容領域,推動高品味和極具商業應用價值的科技藝術。




文˙圖/王嘉域、陳柏戎

從冷僻的品味 建立豐腴的文化視野

去年年底,討論今年富立藝術春季的邀請演出名單,與企劃部同事幾經掙扎,最後選擇了「瘋狂劇場」王瑋廉的作品。可能很多人會問到,為什麼推薦這樣既小眾化又冷僻的肢體戲劇演出?簡單的說,瑋廉的作品之所以勝出的原因,正是因為它的小眾冷僻,但充滿著劇場表演者本身自我對話的獨特性。希望藉由這樣的作品,能繼續培養在地觀眾從肢體表演出發,看見不同的敘述邏輯,也看見更豐富的劇場文化。

如何欣賞冷僻?怎麼進入創作者看似封閉迴路的世界?這裡先強調,所謂「冷僻」的概念,比起一些具有既定故事結構、完整敘事邏輯的作品而言,只是相對的說法。我常常鼓勵讀者觀賞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表演藝術,也希望更多人去看跨界的演出,我不認為觀賞演出是專屬於具有表演藝術專業知識的觀眾,特別是在作品非常內化的條件裡,就是我所謂「創作者封閉迴路的世界」。
所以我強調「培養冷僻品味」的必要性。

欣賞一齣冷僻的作品,就如同欣賞一件藝術品。若把表演當藝術品看,自然就不會有「懂」、「不懂」的芥蒂存在了,觀眾不必理會敘事架構,或期待什麼聲光娛樂。它也許沒邏輯可言,任何跳躍式的剪接與斷裂性的表現都可能發生,所以觀看者若能放下主觀印象,放鬆心情,用更超然、更跳脫的態度來切入表演者本身的自我對話,無形中也間接涵養了個人品味與視野。

在南部,觀賞表演藝術的機會並不多,也就少了這種概念,大家進入劇場時難免戴錯眼鏡,或因為有了錯誤的期待而感覺難以入味,我想這種謬誤,大概就像受到電影預告的誤導而把愛情電影當成動作片來看一樣吧!

近年來,誠品書店嘉南區一直協助較冷門的藝術團體進行推廣,如「阿川行為群」的行為藝術展覽,或以台灣第一舞踏團為號召的「黃蝶南天舞踏團」,帶來充滿日台混血風格的《瞬間之王》;又或者「鐵支路邊」劇團與北藝大學生,改編了寺山修司的作品《狂人教育》……。不論是基於創作者還是書店的立場,協力啟動這些節目的最大意義,重點並非只關注於吸引多少人前往觀賞,而是更希望提供這種多元品味的選擇給在地認識。

因為冷僻,所以更需被看見,我們特別邀請王瑋廉與書店進行訪談,希望藉由對話的原始風貌,找到培養品味的條件。丟掉高傲的姿態,建立冷僻的口味,府城才有機會經營更多元的文化視野。




文/陳德安

台南誠品陳德安 VS 瘋狂劇場王瑋廉



對談者:陳德安(誠品書店嘉南區、高屏區企劃主任,英國里茲大學當代表演藝術碩士)
受訪者:王瑋廉(「瘋狂劇場」《在路上》編、導、演,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第一屆獲獎者)
紀錄:吳俞萱(成功大學中文系學生)


陳:透過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你隻身前往日本學習舞踏,為什麼想學舞踏?
王:在學舞踏之前,我沒接觸過正式的舞踏訓練,可我對舞踏有極豐富的想像──他們到底用什麼方法讓身體變成那樣?我覺得舞踏是身體的運動,2004年我做《小陽台》那齣戲時,操作過我想像中的舞踏表演。1996年我大二時看到《表演視界》裡的大野一雄,穿著橘色和服,頭上插著枯樹枝,手放在胸前,塗黑了眼睛,他看到的似乎不只是他的手,好像也看到了另一個世界,這神態讓我想到了外婆,於是我在2002年做了《在外婆的死之前》這齣戲,讓大野一雄帶著我外婆從病床上起來跳舞。戲裡我扮成大野一雄,用我自己想像的方式運動肢體。我覺得大野一雄和我的外婆同時身處在兩個時空,讓我看到另一個世界。


陳:這種講法很抽象也很有幻想空間,可否具體描述,怎麼用想像的運動方式表演或訓練演員?
王:當我操作《小陽台》時,整個上半場完全沒有語言,只有最後八分鐘有說話,其他時間都在進行我所謂的「虛物練習」。這練習就是在你腦中想像一個具體的物件,一開始先別急著與它有關係,慢慢地,透過各種想像的方式讓你的身體跟物件產生關聯。若身體本身是物體,就用「身體速寫」的方式練習,例如用身體動作描繪眼中的杯子,用意念穿透杯子,甚至想像、體驗杯中的水溫。在這樣的體驗裡,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學著「停止」,不要用慣性去動作,要用深刻的當下心境去連結,這就是我的表演方法或訓練方法。


陳:談談「瘋狂劇場」!為什麼會有這樣「瘋狂」的想法?
王:我對抽象身體有一定的掌握度,但我覺得「靜物化」是最瘋狂的行為。例如你看到了一個杯子,怎麼會採取寫實的方式去趨近於它?對我而言,抽象是最簡單的表演路徑,就像「鬼」是全世界最好畫的東西不是嗎?但寫實是瘋狂的,這真是瘋狂啊!



陳:我看過你去年演出《在返往孤獨園的路上》的紀錄影像,瞭解裡面有個故事,但這故事大概內化得很嚴重。倘若把自己物化變成可以穿透杯子的水,只有你自己能感受到水的溫度。你身體的流暢感也許可以呈現出水的意象,但我感受不到水的溫度,這可能就是我所謂的內化。那對你來說,觀眾為什麼要存在於劇場?
王:當然不是所有的觀眾對我的演出都能自己去合理化,但我希望觀眾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是想跟觀眾溝通的。我不知道跳舞或說話哪一種溝通比較有感染力?因為它們是不同的溝通方式,我想用身體說故事。在戲裡我放了一段十三分鐘說書的橋段,其餘只有字幕,戲劇架構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前往聽講的路上,遇見一個妓女,他被妓女誘惑,佛陀感應到了,於是佛陀將兩個人帶回來,讓他們一起接受聽講。
說書人說出佛經的故事,但阿難的表演卻不完全依據說書人所描述的情節,因為我想要強調人的「主動性」,一個人要怎麼敘述自己遭遇到的東西。但演出時,觀眾大概還是會比較注意形式上的東西。

陳:你說的形式,是指從「身體的表演」到「說書」到「去除語言」的演出流程嗎?
王:是的,但我懷疑這樣的戲,到底對觀眾傳達了多少我的想法?心怡說:「如果觀眾看不懂阿難在做什麼,也就是他看不懂表演者的身體在說什麼,但他覺得肢體動作很好看,這樣可以嗎?」對心怡而言,故事性的敘述不重要,但對我而言,故事性的敘述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用大量非語言的東西去做敘述,身體有沒有可能產生不同的敘述方式?如果音樂、雕塑、圖畫本身都有不同的敘述可能,那劇場中除了語言,還有其他的敘述可能嗎?「身體」就是我想呈現的敘述方式。


陳:你如何看待自己導演過的經典文本作品?
王:我處理過三個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惹內《小陽台》、契訶夫《三姐妹》和布萊希特《勇氣媽媽》。莎士比亞和這三個劇作家對我來說是同一個人,我覺得我和他們有一個相同的東西,就是「過剩的生命力」。他們生的慾望太強,想要真正地活著,於是他們就會像勇者般去打破疆界和規範。

陳:這幾個劇作家的際遇都很不一樣。
王:我不是說他們的人生,我指的是作品裡的共通性,他們雖然用四種方法去看待世界,但使用的力度和活著的態度是類似的,只要我也有這樣的態度,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我一定能建立起我的創作風格,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劇場語彙。


陳:你對生命的態度?
王:現在只想活著。第一次想活到老是看到大野一雄,我想像他一樣活到九十歲,還在舞台上跳舞。另一次是看張靜嫻的崑曲表演,我決定要活到六十歲。如果活到六十歲,一定要像自己曾看到的那個六十歲一樣美好。就像很多人問我去日本到底學了什麼?其實我設定的創作歷程已經不是學什麼或不學什麼這麼簡單,我也可以不做劇場啊,但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活這一輩子?」人可以花一輩子學習,但他可能什麼都不懂呢!

陳:這次的新作《在路上》如何?
王:這齣戲連結了胡心怡的《在不斷暈眩與失衡的路上》和我的《在返往孤獨園的路上》。我們抓取對方的創作概念,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彼此互為表演者和導演,她用她的方式說我的故事,我用我的方式說她的故事。她對身體的運用和身體發展的可能性充滿好奇。心怡問我:「一個表演者的身體,有沒有可能描繪出物件、時間、空間或距離?」。她之前拍過紀錄片,所以在戲裡運用大量電影分鏡概念分解我的肢體動作。我們都想透過表演者的身體講故事。

陳:建議來看你的戲的人要準備什麼?
王:抱持一種閱讀身體的方式來閱讀故事的心態。




「瘋狂劇場」《在路上》
演出時間:5/19(五) 19:30
5/20(六) 14:30、19:30
5/21(日) 14:30
演出地點:誠品台南店B2藝文空間
票價:300元(誠品會員、兩廳院之友9折,購票10張9折)
購票處:誠品書店台南店、站前店櫃台,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www.artsticket.com.tw/
主辦單位:富立建設

另類側寫:小巷淺酌 文心敘舊-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感性會友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
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




一件長袖黑色呢布便衫,一名隨行秘書,沒有驚動地方相關部門和媒體,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悄悄溜進了府城,勘查過安南區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安平港濱國家歷史公園和規劃中的火車站旁公賣局倉庫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等場地,評量於胸,與老同學,本會的執行長蔡金安相約敘舊,一起到南門路小巷裡的大頭海產店小酌。

週休的黃昏,南門路依然人車熙攘。只是多了幾許慵懶閑情。小巷冷清,大頭簡樸的老店,簡樸的鋪陳,開在巷子裡,就賣內行人。晚餐尖峰時間未到,突然上門的貴客讓老闆幾分驚喜,上的都是拿手菜,熟悉的在地風味,又快又好,適可讓宜蘭來的文化人,隨機領略府城的飲食文化。

邱坤良和蔡金安是同窗老友,雙重的文化人------都出身於文化大學,都從事文化事務。一瓶海尼根先滌僕僕風塵,順潤話匣:氣色都還不錯,小孩長高許多,還是喜歡熱情宴客,微醺時吟詩助興等等,都是文化人,任由話題天南地北千迴百轉,總是不自覺兜回文化事,從宜蘭傳藝中心到台北文建會,從歷史博物館到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啜一口,換一個城市;出一道菜,轉一個單位;不經心勾觸到年少輕狂、感性往事則痛快乾杯。
提到自己的業務,邱坤良表示絕對鼓勵創意,但更應顧及實務層面,上任後沒有循例提出新策略,新口號,是因為他前往各地視察後,發現都累積不少仍處於進程中的新案件,衡量只要能將這些業務據實用心執行,已足以展現相當宏觀的文化建設。以目前總量有限的資源,與其競逐龐雜、不易精確控管的量,勿寧先落實於質的精緻和深化。所以,現階段仍會朝此理念和原則施行。

提到老朋友的業務,《王城氣度》月刊的創辦和推廣,邱坤良多了一句勉勵和祝福,很高興看到老朋友一把年紀還一頭栽入爲城市的文化而努力。他知道辦文化月刊很辛苦,必須求取內容雅俗共賞,也須有廣泛的發行量和凝聚各界的投入、參與來展現交流平台的功能,才能漸進導出關懷城市文化力量,這一切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恐怕有得讓老朋友費心費力了,以後若有適當的稿件,也會協助提供的。

小巷淺酌,文心敘舊,有綿亙的情誼,無不散的筵席。只要大頭的店還在,總有一日還會再來,不然也還有其他的店可去。老朋友在夜色中道別,互相期許,台灣的文化,台南的文化,明天會更好。





文/陳建成

台南五月賞花記



五月的台南開始進入夏天的炎熱,旅途中的學子也將成就歸返,紅色系的鳳凰花也在這個時候開始開放,祝賀每一位即將畢業的學子,珍惜所學並綻放生命。

鳳凰花是台南市的市花,五片橘紅的花瓣是小朋友拿來做蝴蝶圖樣的材料,黑褐色的果莢,更是小男生拿來玩耍的大刀。台南市很多地方都種有鳳凰樹,小區域的幾棵到大區域的整條路,其中最具代表也是台南市最美的一棵鳳凰樹是在國家文學館前面圓環內(湯德章紀念公園,舊民生綠園),壯實的樹幹加上廣大的冠幅,有如一把綠色的大傘,這裡每天人來人往,是大家共同的城市記憶,日治時期還有用這裡的風景做明信片呢。

鳳凰花因為品系的不同,開花期自五月份開始一直到九月底都有,這段期間陸續都可以看到鳳凰花開。台南市也有幾個代表路段,如南門路文學館旁、小東路、東豐路、本田街三段、北安路三段等,尤其是小東路及本田街三段是東西向的,當傍晚時間夕陽印照在火紅的鳳凰花上時,真是金光閃閃的日落大道。

台南的五月除了鳳凰花外,還有黃色系的印度紫檀,分佈以健康路三段、永華路水萍塭公園旁、東寧運動公園門口旁等地,白色系的洋玉蘭也在這時節開花,台南市的代表在南門城公園大榕樹旁的草地上。







文.圖/晁瑞光

鳳凰側記:當鳳凰花染紅台江

多少老台南,多少遊子,魂縈午夜,
最深沈的積澱就是漫天火鳳凰………





台南府城的鳳凰花,可牽動很多人的情愫。

上一個世紀初,鳳凰木移植到台灣,至今,已近九十年。鳳凰花在台南開得最豔麗,台南市市花,當然是鳳凰花。

約二、三十年以前,每到夏天,鳳凰花盛開府城,紅遍赤嵌康樂台(赤嵌樓南側廣場,原本有一座像中山公園的康樂台,地方稱康樂台,相當於今天的赤嵌樓停車場東緣)、民族路、成功路、中山路、府前路、南門路、忠義路,還有,好多好多校園。看,一陣陣夏雨灑落花絮,為大地設色;鳳凰意象,竟如斯英烈。

盛夏,府城的美學,直撩動心弦。多少老台南,多少遊子,魂縈午夜,最深沈的積澱就是漫天火鳳凰。青少年時期曾經蝺蝺鳳凰樹下的李安導演,二○○四年初回台南,一辦完他父親,李昇校長的後事,就建議台南市府,恢復早年鳳凰城景觀。而今,李安因「斷背山」紅遍世界,可是,紅遍府城天空的壯美,依舊午夜魂縈能夠。

火鳳凰,可不只牽繫府城人的心。像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就充分體會燃燒般的鳳凰花,具象了台灣旺盛的生命力,曾持贈新舞台館長辜懷群,並建議她走訪成功大學,融入鳳凰花僨興的場域,聆聽花海撩撥的心悸。府城的外孫女辜懷群,從此深深愛戀著火鳳凰,還學會了「故鄉的鳳凰花」這首歌,每年南風起的時候,就想起鳳凰花。

不過,近三十年以來,郭柏川筆下,孔廟、赤嵌康樂台的豔麗,承載不了經濟開發、建設,繁榮、進步的冠冕,履帶和鏈鋸進出之間,鳳凰早已遠逸。胡乃元口中,不應該被現代化的城市,火鳳凰的美學,已然為柏油的灰黑所取代。李安不也說,他熟悉的台灣已漸遠去。

 鳳凰意象不再,府城變了,取代火鳳凰的,可是疏離、陌生的灰矇和漠然,且任令遊子忘了歸鄉路?

雖然十多年前,藝文界人士建議前台南市長施治明,廣植鳳凰木,但,由於種植成樹,斷根截枝,幾已斫喪樹靈的生機,以致於長得病懨懨的,而且,姿態多醜惡難忍,遑論陽剛之美。

許一個鳳凰花海的府城,並不奢侈。

重建府城意象,且從運河南岸廣植鳳凰木開始。而種下小樹苗,才可能期約茁壯,建構華蓋般的火鳳凰。

時序丙戌,鳳凰木移植台灣近九十年,台南運河完工通航恰滿八十年,亦逢新舞台九十週年慶。諸多因緣彙集,配合台南市第十六屆議會成立,辜懷群邀約出身府城的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以及台南市議長黃郁文共同發起,二○○六年三月五日,在台江故地,運河邊種植小樹苗,重新建構鳳凰意象。

當天,來了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任王士儀、京戲名伶李寶春、世界極地超級馬拉松冠軍林義傑,新舞台、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全體動員,以及多位專程搭火車從台北來種樹的可敬親子,還有,近百台南市民,一起在運河南岸栽種兩百棵鳳凰木。

「樹立心故鄉」,幾年期約,當鳳凰壯碩,每到夏天,鳳凰花不但紅透運河水天,還將渲染到台南舊城。

火紅的鳳凰花,溫熱了我們的心。






文/吳昭明

時空驛站:五妃廟與開元寺

隨想
詩/鄭光志

在歷史記憶中尋覓人們留下的痕跡
曾經蒼海桑田
幾經烽火歲月
悸動的思緒
不停湧上心頭

如今
殘牆,紅磚,石階,碑林
紅瓦,飛簷,藻飭,迴廊
悠閒自在的靜靜守候著
那人們一波波的感動
再次鎖入歷史的記憶中




1746年的五妃廟
他們建起了墳塋墓廟,傳誦為何而死的故事,「五妃」的令譽自此取代了姓誰名誰。然而,我們只願國無災殃,平靜生活。



2006年的五妃廟
他們準備了脂粉妝匲,獻上玫瑰與康乃馨的芬芳,牡丹、鼎爐、壺、桃、石榴寄予無限的祝福。然而,我們只願子孫相伴,漫賞秋月春風。






1690年的開元寺
有花則賞,有酒則飲,笑看歌舞娉婷。大明江山即是腳下樂土,先父未竟之志,則似朝煙暮靄,如影隨形。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避世的絲竹管絃,竟會劇變為濟世的暮鼓晨鐘。



2006年的開元寺
法輪常轉,轉出七彩瓊宮、樹枯樹榮;轉出風調雨順、風止風動;轉出青春與年邁,日昇日落。






猜.猜.看


沒想到,竹簍會從泥水地上移至檯面,魚蝦蔬果顯得格外鮮潔;更沒想到,異族會從遠方降臨到這邊,教我們做工,教我們說話,也教我們買與賣。






文:施惠淇
圖:黃郁雯
老照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人百年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