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簡介

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自民國七十四年成立,以規劃、協調、推動台南市社會教育及各項藝文活動,提昇文化水準為宗旨。

文化工作需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方能長期推展、有系統的運作。民國七十四年代理市長陳癸淼代主市政期間,有感於府城在文化推展活動上雖績效可觀,但卻因缺乏固定的財源有系統的組織及有計劃的推展而顯得無法連貫甚而難以為繼,乃推出籌募文化基金的構想,擬以財團法人方式成立文化基金會做為長程推展文化活動的基石,並研議利用基金孳息配合文化界及民間社團群策群力按部就班持續不斷的舉辦各類高水準的文化活動。

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並不附屬於任何公家機構,唯因所募基金來自各界,為求徵信,以本市市長為當然董事長並組有董監事會23人監督本會業務,下設執行長,由執行長籌組營運團隊。

九十四年底,在許董事長 添財先生及蔡執行長 金安先生的領導下,和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協助下,基金會成立府城文化智庫,並且在九十五年三月一號出版《王城氣度》月刊,積極協助政府及民間推行藝文活動,期望能夠為府城文化的蓬勃發展,有所貢獻。

創刊號序


風入林野,海納百川/邱坤良(文建會主委)

坐擁王城,天風勁烈,瀚海浩淼。

《王城氣度》文化月刊的自我定位,既是如風一般,承載台南市政府的文化政策,使之深入民間,人人都能親近了解;同時也像是深廣的大海,容納普羅大眾的多元思維,進而匯聚出當今府城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活力。風與海所共有的多向度的流動性,更象徵著《王城氣度》文化月刊所深自期許的,沿著時代脈動,以大台南地區相關文化觀點和事務為根本,並且胸懷台灣、放眼國際,此一普世價值觀。這個閱讀平台需要您的參與,讓我們迎風面海,共創府城的「王城氣度」!

打造一座真正的「文化王城」/許添財(台南市長暨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在台灣的發展史上,台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全台首府」,還是「一府二鹿三艋舺」,都訴說著這個「台灣第一古都」顯赫的政治、商業經貿發展以及豐富的人文內涵。

從古綿延至今的文化風氣,使得台南文教鼎盛、絃歌不輟;同時,綠樹與古蹟交映的街頭景緻,類多味美的在地小吃,民間社團和新舊產業的蓬勃發展,更與郁郁文風交織出獨特的城市風景。如何凝聚台南人對故鄉的愛?如何賦予古都府城的文化傳統以新生命?如何讓世人認識台南這座美麗的城市,願意到此觀光、在此居留?上述問題的思索一直縈繞於心,於是促成了《王城氣度》文化月刊的誕生。

這本文化月刊的性質不同於坊間其他文化刊物,既無拘執藝文本位的狹隘,也無學術化的枯燥和沉重批判,令人生畏。《王城氣度》文化月刊是以具文學質感的文字和典雅細緻的美術構圖,引領讀者知曉台南市政府的文化政策,認識周遭大環境的人事物,進入台南的歷史與現代。同時,《王城氣度》文化月刊更為讀者提供一個發揮想法、創意的寬廣舞台,集思廣益,匯聚出台南的主體性,為大台南地區和台灣社會的向上提昇,貢獻一己之力。

府城的昔日風華,要靠今人之手來復興;台南市的風土人情之美,更需要你我的營造、發揚。在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尋求台灣主體性的潮流沛然莫之能禦的時代趨勢裡,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王城氣度》文化月刊將肩負起協助市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動,為民間藝文界和產業界提供能見度寬廣的行銷窗口,反映台南在地的文化觀點和文化生活,與所有關心台南的朋友們攜手凝聚出城市的文化意象,共同打造一座真正的「文化王城」。

建塑「文化王城」的「王城文化」/許耿修(台南市文化局長)

西元十一世紀,中國北宋詞人柳永為浙江杭州寫下了〈望海潮〉這首歌:

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隄沙。怒濤捲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浸潤於古都文風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鋪列王城京華,留下思緒情懷?

《王城氣度》,一本屬於自己城市的文化月刊,正是敘說和記錄週遭鮮活的人事物,匯集城市的觀點和熱情,珍藏豐富的歷史,放眼無限的未來,一起分享大家的努力和成果。這不僅是文化界的盛事,更具有深遠意義。

籌辦月刊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尤其是以宏揚城市多元文化為主題,更是如此。如何多元化得勻稱、合宜,而不致流為零碎拼湊?如何鋪排題材的層次,進而勾勒出文化深度?如何營造導引讀者的閱讀情趣,可以雅俗共賞,在市面眾多同屬性刊物中建塑自己的優質風格?都是月刊規劃經營必須費心努力的。

感謝台南市文化基金會的團隊夥伴承攬了這項挑戰,文化局自然也願義不容辭地全力支援,盡可能提供相關資源,同心協力建塑「文化王城」的「王城文化」,不僅要讓這個城市的文化薪火傳下去,還要讓它更旺盛,更燦爛。

王城氣度 有容乃大/蔡金安(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接任基金會執行長職務後,在惶恐之餘,不禁思索:面臨大環境急速變遷與進化,府城現階段的文化發展中,基金會將扮演什麼角色?如何落實協助地方文化建設?如何賦予基金會適切的營運定位和方向?這些都是我一直汲汲尋思的主要課題。

在財務以及有限的人力資源之下,若將營運重點選擇性的投注於小規模、小眾的藝文領域中,恐怕對於整體文化不甚助益,且對無法普及受惠的層面也不甚公平,鑑此,秉於較長遠的觀點,我們選擇了營造可以儲才運用的「府城文化智庫」,階段性的先著力於集結各層級的人力資源,協助地方文化保存與發展。進一步,則是著手規劃創辦「王城氣度」月刊,提供大眾交流和閱讀平台。

文化智庫初步架構已經營造完成,持續招募中,所有對於文化有興趣的人士,都歡迎加入、分享,大家一起努力建構各類文化相關資源。

現階段「王城氣度」的推出,一本以府城在地文化為張力核心,秉於熱誠求深、求廣、求精采的雜誌,讓你我各界菁英能夠在文化上交流、互動,期待共同經營和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文化,展現出足以象徵當今府城文化意象的王城氣度。同時也盼請大家支持,協助和不吝指正,使這本月刊更益完善。


求深、求廣、求精采
我們同意無限上綱/編輯部


對於古都府城的城市文化,我們的詮釋是廣義、多元、活潑和情趣的,足以交光疊影出生動強韌的張力,挑戰和創造未來。

秉持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宏揚文化的宗旨,「王城氣度」文化月刊是屬於大家交流、閱讀的新園地。希望可以透過這個文化平台,更了解我們的城市,進而投入更多關懷。

在經費、人力有限的情況之下,我們抱著拋磚引玉的心情,啟動了創刊號。希望後續能引發更多關心文化的人士共同參與,群策群力,使月刊益趨厚實、完善。

「王城氣度」的創刊,我們要感謝很多人的協力。其中重要的催生者,董事長的開明創意觀點,為府城文化闢出更寬敞靈活的營運空間;執行長的籌組團隊積極策動,甚至自掏腰包不遺餘力;文化局長的全力協助,除了帶領文化局的夥伴投入之外,更出面邀集台南地區大專院校和藝文團體協辦、參與;以及週邊諸多熱情付出的朋友,如台南市電腦公會、統一夢公園等協助提供現代數位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的資訊及前瞻觀念,使月刊內容更豐富精采,我們一併於此致上最深摯的謝意。

壯闊領航 --2006鄭成功文化節

「鄭成功文化節」自民國九十一年開辦以來,藉由各項文化活動的展演,與民眾共同匯聚出鄭成功的文化精神和形象。同時吸引了國際的矚目,不僅中國福建泉州、日本長崎平戶組團前來共襄盛舉,也引發中、日兩國重視鄭成功的效應,分別依據相關之歷史緣由和面相,著力營造文化活動。

今年的鄭成功文化節,堂堂邁入第五屆,台南市政府除了延貫往例、盛大籌辦之外,今年特別選定鄭成功發展國際經貿、開發台灣的重要工具:「戎克船」,作為文化節的中心意象,籌辦造船計畫,期望跨越時空,再現鄭成功縱橫海陸的開闊胸懷,航向海洋文化的未來。
有關打造戎克船計劃,編輯室特別作以下的專訪報導,好讓大家先睹為快,並期待大家熱情參與,共襄盛舉!

遵古再造戎克船:
專訪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許耿修局長

一、 造船背景

三百多年前,鄭成功海商集團縱橫東亞海域,並且據有台灣這個西進中國、南下東南亞、北上日本的軍事貿易樞紐。三百年後的今天,台灣島的子民亟欲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性(locality)交互影響之中,追尋建構腳下這塊土地的定位;撫今思昔,則鄭成功經略海陸、置台灣於海洋網絡和國際交關的恢宏眼界,實為當今台灣的出路,創造了典範。

基於上述發揚鄭成功精神、推廣海洋文化的理念,第五屆鄭成功文化節於是選定「戎克船」及其復原重建,做為文化論述與中心意象。什麼是「戎克船」?「戎克船」的重現,與我們有何關聯?我們專訪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許耿修局長,請他為大家說明。

二、 造船事略

﹙一﹚和往年相比,第五屆「鄭成功文化節」具有哪些特色?今年的主題和理念是什麼?
許局長:第五屆鄭成功文化節仍延續著前四年的一貫思路,強調鄭成功是「開台」,到台南開發台灣,而不是「復台」。在這個觀念的基礎上,梳理鄭成功在台灣留下的足跡和貢獻,並串聯起鄭成功一生的行經居留之所,包括出生地日本長崎縣平戶市、讀書地泉州、練兵地金門、成就畢生功業至於去世的台南。

我必須強調的是,鄭成功文化節並沒有刻意神化鄭成功,或推崇鄭成功為「民族英雄」。相反的,鄭成功文化節視鄭成功為可親近的人,想要傳揚的是「人」的價值,以及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
前年及去年的鄭成功文化節,泉州、金門和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都組團來台,共襄盛舉。去年的鄭成功文化節,全台鄭廟也都前來參加。與歷年鄭成功文化節相比,第五屆鄭成功文化節有兩件大事:
1. 以往流落在民間鄭廟的鄭成功神像,是清乾隆年間所雕刻,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而今年將迎回至延平郡王祠。
2. 重建鄭成功渡海來台所搭乘的「戎克船」。
台南市政府及合作團隊將以打造一級古蹟的態度,遵循古法,來重造戎克船。目的即是建塑更道地、更原汁原味的台灣文化形象,呈現鄭成功與台南以外的其他城市的互動。

﹙二﹚關於重建戎克船的計畫,相關內容是否可請局長略為說明?

1.「戎克船」這個名稱有何意涵?在先民生活及鄭成功的事業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許局長:所謂的「戎克」,源自荷蘭人對古代中國大帆船的稱呼:junk,後來由日本人音譯為「戎克」,閩南語尚保留「戎」的發音。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則稱戎克船為「台灣船」,由此可見戎克船與台灣的密切關係。

戎克船屬於中式海洋船舶「沙」、「福」兩大類中的「福船」。戎克船在先民生活中,扮演著物資貿易、商業發展的角色,同時亦載著大陸移民渡海開墾台灣。

至於戎克船與鄭成功事業的關係,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建立起兼具商業和軍事性質的海商集團。鄭氏父子的海商集團,分為十鎮:金、木、水、火、土五鎮負責陸上貿易,仁、義、禮、智、信五鎮負責海上貿易,陸上貿易與海上貿易相輔相成。而鄭成功海商集團的商業範圍,比起他的父親鄭芝龍所經營的中日貿易,更擴大到巴達維亞、印尼、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寮國等地。

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後援之所以源源不絕,靠的就是「船」,也就是戎克船從事貿易所獲得的金錢和物資,以及戎克船所載運的軍力。戎克船對鄭成功事業的影響,據此可知。

2.戎克船的外觀和內部構造如何?
許局長:戎克船的外觀完全遵古建造,全長30公尺,寬7.6公尺,艙深2.8公尺,以檜木興建,價值非凡。內部則有航海雷達等現代化設施。

3.戎克船將作何用途?戎克船將來會不會下海航行?能為遊客和市民提供哪些活動?
許局長:戎克船復原重建計畫,採陸上造船廠與戎克船海上航行配套進行的方式。關於陸上造船廠,這個造船廠同時也是博物館,有專人導覽造船過程,例如上梁等等儀式的具體呈現,使之成為文化觀光景點。在博物館裡,同時販售戎克船相關商品,以建塑台灣的文化形象。博物館的另一個作用是,戎克船遠航返港之後,船將停放在博物館內,開放台南市民報名參加戎克船歸港洗船活動,這是博物館提供的遊戲之一。

至於戎克船的實際海航,戎克船下海航行,是有計畫的航行,重建鄭成功的航海路線。也就是訪問鄭成功當時停留過的港口,與該城市進行文化交流。目前預計造訪台灣各港口,包括高雄、台中、台北,金門、澎湖,以及國外相關地區,包括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東南亞、巴達維亞。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陸上造船廠和海上航行之外,台南市政府將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呈現鄭成功的歷史事蹟和鄭成功文化節的未來發展。

4.如何重建戎克船?相關工程可否請局長略做說明?
許局長:台南市政府將與中央研究院學者、成功大學等單位合作造船。因目前進度尚於初期規劃階段,待有具體預算,再做進一步的實務作業。所以尚無法安排或論及工程發包對象之事宜。

5.造船約需要多少經費?台南市政府是否編列造船工程相關預算?如果沒有的話,將如何進行?
許局長:估計至少需要新台幣5500萬元以上的經費,希望企業界共襄盛舉,支持此一有意義的事業。

遵古再造戎克船所凝聚建塑出的文化意象,層次豐富而意涵深邃。當戎克船御風而行,劃過萬頃波濤時,身在海船之上,或許更能令我們可以一種模擬鄭成功般開闊的眼光,注視婆娑之洋與美麗之島的交會。

流動中的歷史樣貌:台南縣知事官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歷史的樣貌

史學家問:「歷史是什麼?」人類的心靈感受則會追索:「歷史的樣貌是什麼?」披閱文獻,摩挲古董,或者如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一般登山臨水、精思銳感古風及古人遺範,都含有無盡的歷史想像在其中。而重新發現一棟古建築,梳理其結構,遙想其往日風華,擘畫其未來榮景,是考史覈實、古為今用,也是歷史樣貌的繪畫和書寫。

坐落於台南市前鋒路、東寧路、育樂街和青年路街廓的台南縣知事官邸,如今正褪去塵埃,重現風采。台南縣知事官邸的解體、修復、環境景觀再造、再利用規劃工程,是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興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樹德科技大學盧圓華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吳綱立助理教授研究,正宇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施工,以及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施工記錄。現在,就讓我們隨著文化局吳坤明技師及興興建築師事務所韓興興建築師的腳步,一窺台南縣知事官邸的堂奧。

二、以下我們以會勘訪談的形式,說明台南縣知事官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台南縣知事官邸的歷史沿革
吳技師:台南縣知事官邸﹙以下簡稱「縣知事官邸」﹚興建於西元1900年,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主要建築物為「洋館」和「和館」。在這一百年間,縣知事官邸歷經了五個使用階段:
一、「台南縣知事官邸」時期﹙1900-1901﹚,作為台南地區最高行政首長的官邸。
二、多用途使用時期﹙1901-1920﹚,由台南廳代管,和館部份曾借予陸軍使用,洋館部份則曾用作「台南廳廳員之讀書俱樂部」。然而,這個時期,縣知事官邸最主要的定位乃是總督至台南巡視時的「總督台南官邸」,以及日本皇族至台南巡視時的行館。
三、「台南州知事官邸」時期﹙1920-1945﹚,既是台南地區最高行政首長的官邸,同時也是總督與皇族的行館。而官邸和館東南側的防空洞,即是在這個時期為因應二次世界大戰而興建。
四、光復後公家機關分據佔用時期﹙1945-2000﹚,這五十年裡,多數時候為多個公家單位共用縣知事官邸的洋館部份。最後,整棟洋館皆作為軍公教福利中心使用。
五、市定古蹟修護再利用時期﹙2000年起至今﹚,先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由台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收歸市政府文化局管理,之後做為藝術家展覽空間,現正進行解體修護工程。

修護縣知事官邸的理念
韓建築師:台南縣知事官邸具有文化遺產的價值。首先,它是台灣現今除「台灣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以外唯一倖存的日據初期重要首長官邸;再者,與台南縣知事官邸同時期所興建的台北縣知事官邸、台中縣知事官邸等同系列同等級建築物,皆已不存。於是顯出台南縣知事官邸的珍貴。簡而言之,台南縣知事官邸的歷史價值有四:一,時代早;二,數量少;三,匯合了日本的工法和台灣的建材;四,「和館」與「洋館」日西建築型態並存。再加上解體工程所呈現的工法、建材,不啻為日據時期台灣建築史演變過程的縮影。此外,縣知事官邸的「棟札」﹙所謂的「棟札」,即是記載庇祐建築物的神祇、建築物工事名稱、上梁年月日、業主、設計者、監工、相關營建工程人員的木板,等同於建築物的身分證﹚,是現存最早的台灣建築物棟札。修護縣知事官邸,因此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工作。

韓先生過去曾經參與的古蹟修護工程

韓建築師:由於擁有建築經歷的基礎,加上本身對歷史的喜好,讓我一頭栽進古蹟修復的世界。參與過的古蹟修復工程有台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警察署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原臺南警察署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修復工程等,對於古蹟修復的心得,讓事務所順利參與此次工程。

縣知事官邸的修護紀事
吳技師:縣知事官邸的解體工程將在今年三月底完工。然而目前尚缺新台幣1700萬元左右的經費,整修費用的來源,是一大問題。同時,洋館業已被指定為古蹟;和館及防空洞部分,由於牽涉到土地撥用問題,尚屬較遠程的規劃。

縣知事官邸未來的營運風貌
吳技師:縣知事官邸的屬性,是古蹟和公園用地,是台南市第五十八座公園。
2006年5月以後,將開始展示建築物的解體。至於未來的營運方式,台南市政府將並行「公共展示」與「委外經營」兩種作法。

「公共展示」方面,縣知事官邸洋館一樓將規劃為建築史展示館;至於「委外經營」方面,洋館的二樓,目前所知較可行的方案是餐飲經營,此外,書局、北門路商圈的3C電子、旅館、博物館亦在招商範圍之列。

以建築史展示館和商業營運為核心,未來希望達到「古蹟串聯」的目標,例如將縣知事官邸與台南廳長官邸、台南神學院、台灣府城隍廟、台南東嶽殿等古蹟定點連結起來,帶動彼此之間及鄰近社區商圈的發展。

歷史的樣貌是什麼?悠游台南縣知事官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學術界釐清了日治時期台灣建築發展的相關史料,台南在地住民共同經歷了前代遺跡的「創造性轉化」;而漫步於縣知事官邸的廊廡和庭園,所喚起的,或許是一種因人而異、幽微的歷史感吧!




受訪者:吳坤明,韓興興
資料提供者: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訪問撰稿者:施惠淇,黃佩芬

想起那位為台灣鋪好舞蹈地板的人──蔡瑞月

談起我對蔡瑞月老師的認識,應從八年前在華燈藝術中心舉辦蔡老師的「 海燕」紀錄片中見過她與她的獨子雷大鵬;多年後,當我任職於台北市文化局時曾經承辦過「蔡瑞月舞蹈館」重建之業務,以及在去年七月二日參加蔡老師的追思禮拜,並閱讀過《傳記文學》雜誌中,由胡子丹先生所寫—〈綠島的舞蹈老師蔡瑞月〉的文章後,對於這位出生於台南府城,影響台灣舞蹈推展極為重要的舞蹈先驅有一種無限的景仰及感念。

蔡瑞月老師,2005年5月29日因病逝世於澳洲,享年84歲。關於蔡老師的生平遭遇、愛情和舞蹈作品相關紀錄片、舞台劇甚至於基金會或紀念館大都已做了詳細的陳述或紀錄。而在這裡我想說說我對蔡老師的印象。

記得去年7月2日,我獨自前往台北市濟南教會參加蔡老師的追思禮拜。那天,陳總統、行政院謝院長、文建會代表、一些舞蹈界的老前輩,以及蔡老師的學生廖末喜老師都到場致意,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蔡瑞月老師的孫子獻唱一首取名為「耶和華祝福滿滿」的台語詩歌,獻給她的奶奶蔡瑞月老師,當時現場無不為之動容。歌詞是這樣寫的:

田中的白鷺鷥無欠缺什麼,
山頂的百合花春天現香味,
總是全能的上帝每日賞賜真福氣,
使地上發芽結實顯出愛疼的根據…。

那天聽完這首歌後,讓我思索的是,「舞蹈」如何陪伴蔡老師度過這一生。

當「舞蹈」演出時,除了舞作呈現給觀眾美的饗宴之外,舞作又是如何陪伴創作者經歷創作過程中的生命轉折?在透過舞蹈的肢體創作以及教學當中,是否也撫慰及支持創作者對生命反射及紓解的能量?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更成為創作者生活中的親密伴侶或是醫生。舞蹈教室中的地板,僅僅只是反映踏出舞步的聲響嗎?舞蹈不再只是舞蹈而已,而成為生活中的能量加油站。

回想我在《傳記文學》中,從胡子丹先生的那篇描述蔡老師在綠島服牢時,蔡老師在岩石沙灘上,連挑大便都有著一種美姿,而且她還能享受那海風徐徐吹來,並且甘之如飴的勞動著的生活。蔡老師似乎將生活的遭遇均化為舞蹈創作的動機和創意,使舞蹈作品成為紀錄生活精華的日記本。

台灣的舞蹈環境與過去是不一樣了。學舞蹈的人多了,到海外留學的人多了,吸收各類舞蹈形式自成一格的人也多了。政府對於舞蹈的重視及補助機制漸漸地成形。記得蔡老師那個年代,政府的支持沒有現在那麼多,資源沒有像現在這麼豐沛,對於舞團的經營也沒有像現在如此專業人士的投入,但蔡老師當時卻能在不同的空間,創作出許多不同風格的舞蹈作品,並且培育出許多舞蹈人才。

台南府城也從過去舞蹈社的經營形式,漸漸以成立舞團來發展個人創作之風格,例如,芭蕾舞團、現代舞團、民族舞團甚至於踢踏舞團等。無論各家舞團的風格和走向為何,也嘗試結合當代藝術、跨領域及對在地文化的關心,作為舞蹈創作之動機及呈現的主題風格。這對府城舞蹈推展都是一種「助益」,但也是一種「注意」的警訊。

有所助益的是對府城舞蹈的推展及人才培育,但要注意的是對於舞團的成立,不要成為對政府申請相關補助的助益。因為目前的「藝文補助」機制其實就是「補助」,不就是補貼和輔助的意思嗎?其審查機制已完備嗎?舞團得到政府的獎助,一定就會被觀眾和「舞蹈」肯定嗎?

政府永遠要向民間學習,因為民間的經驗才是真正的文化累積及現象。蔡老師的故事,是個台灣民間故事。她的故事就在她孫子的那首歌中,她只有感謝而沒有怨恨。或許她的故事會一直流傳,因為蔡老師鋪起政府對舞蹈藝術創作的尊重及關心,鋪起台灣舞蹈與國際連結的橋樑,鋪起舞蹈工作者熱愛舞蹈的傻勁,鋪起台灣舞蹈教育的第一頁。

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為台灣舖了舞蹈地板開始,台灣的舞蹈地板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我已不那麼在意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後來將成為「舞蹈之家」或是蔡瑞月紀念館,因為那建築終究會老朽。但從蔡瑞月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堅持、創意、感恩的生命,才是最珍貴的記憶。朋友們,當我們下次起舞時,請多去留意舞蹈教室的地板。因為它不僅只是地板而已,它一直在為台灣舞蹈的歷史留下軌跡。


文/陳莎莉(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系、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講師

科技與藝術的對話--Epson故宮珍藏書畫

Epson新墨文化


在科技的領域中,開發與創新是最有價值的工作。Epson新墨文化團隊-台灣愛普生科技子公司印傑影像服務公司,即以科技創新應用為發展策略,於2002年開始著手與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中國古書畫的複製。

研發過程


負責此業務的印傑影像透過奈米級(Micro-Peizo)的微針點壓電噴墨技術、將其Epson獨特的墨水、結合專業的色彩管理校正技術,保證75年不褪色、可抗光的塗布條件下,並經過國立故宮博物院專家多次嚴格的審核取得認可。其間歷經了兩年的不斷測試與努力,終於在高科技的技術下,將每幅中國古書畫栩栩如生的呈現給世人。至今為止共開發了近七十幅畫作,目前仍持續研發更多的畫作。研發期間所費人力與時間,足以說明Epson與印傑影像保存文化遺產與將國寶文物平民化所做之努力。

Old is New – 故宮畫重現生活

由於開發故宮畫的技術贏得市場上口碑與品質的認可,印傑逐漸在藝術市場上開拓了另一片商機。除了傳統書畫的呈現外,印傑影像更複製畫廣泛用於居家裝潢與設計公司,結合印傑的優良輸出技術,將故宮畫結合當代室內設計,很巧妙的應用其中,並符合現代中西Mix混搭的潮流。

數位版畫的應用


除了發展故宮畫作研發之外,為了更能貼近生活,拉近與客戶的距離,印傑影像最近更致力於當代畫家的數位版畫開發。印傑影像與擁有20年專業藝術經驗的首都藝術合作,透過首都藝術篩選優秀並具有口碑的當代藝術家,開發一系列的當代數位版畫。至目前為止已開發了165幅的當代數位版畫,其開發的畫家從民初即享譽國際與拍賣市場最有身價的常玉、目前在史博館展覽的中國女梵谷潘玉良、老頑童劉其偉、現代寫實意象派韓舞麟、潑墨寫意山水大師劉國松、抽象派大師徐畢華等多位名畫家。除了得到畫家本身的肯定與背書外,此一系列的數位版畫開發已受到市場上的肯定與讚揚,也同時證明了藝術市場是具有潛力開發與遠瞻性的。

坐擁名畫輕而易舉

複製畫作的開發是希望藝術能貼近每個人的生活,讓每個人不知不覺融入藝術並帶入生活,使其坐擁名畫不是夢,而是輕而易舉即達成。科技事業雖是冷的,但有一顆藝術的心確是永恆的,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確實可以將這兩者原素結合得天衣無縫,故宮珍藏書畫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關於印傑】
為了使” 數位影像 ”時代早日到來, Epson 台灣分公司於1999年千禧年世紀末投資成立三家子公司, 其中印傑影像(Jetprint Image Service), 即負起”數位影像輸出整合服務” (Digital Imaging Printing Solution)的使命,印傑公司獲得Epson集團在最新列印技術以及網路技術方面的支持,藉以陸續開發各項網路列印服務。關於故宮珍藏書畫資訊,請點此網址詳閱:http://www.jetprint.com.tw/




資料/照片來源:Epson提供

當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流行音樂時--全國首創icash刷卡進場的演唱會

台灣超人氣偶像團體5566應統一夢公園文化創意事業部的邀請,將於3月18 日晚上在台北中山足球場演出「同一個世界 唯吾獨尊」演唱會。
當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流行音樂時,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在統一夢公園帶領我們進入「為吾獨尊」的演唱會,感受酷炫的音樂體驗之前,我們先訪問夢公園的吳旭慧協理,請她為大家說明有關本活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理念和操作策略。


這是場號稱全國第一個以刷卡進場方式的演唱會,那麼請問以晶片卡(icash)替
代傳統票卷,是基於什麼樣的構思,以及晶片卡將來實際推廣的可能性?
吳協理:採晶片卡的想法是源於消費者的需求,比如說,我個人本身非常喜好表演藝術,但欣賞過後,總覺得只留下半張撕碎的存根聯可紀念,有些遺憾。故本次演唱會夢公園特別貼心的為歌迷設計珍藏版的電子卡,除了可一卡兩用外(珍藏與加值) ,夢公園還計劃與藝文團體及7-11全省門市合作,提供紅利加值回饋,鼓勵民眾參加藝文表演活動,刺激國內藝文消費,提昇科技與人文的生活品質,開創台灣電子票券新紀元。

為什麼邀請5566舉辦演唱會,認為56代表台灣的哪一種文化,吸引哪一類族群?
如果消費族群以青少年為主,對icash的運用上,能否達到雙贏(青少年除了收
藏作用外,提升他們使用icash到7-11,或其它相關連結的商品消費?)

吳協理:台灣的流行文化主體向來受到美國、日本,甚至是近來的韓國影響,一直處於交雜混淆的曖昧身分,小部份的F世代正努力實踐以本土為主流價值的「台化」運動,5566的打扮大多採日台混合式風格,也就是吸收日本原宿、澀谷一代年輕人流行打扮,再結合台灣本土特色,融合出的一種不協調、矛盾另類風格。他們的歌迷也以此獨特風格與個性而自豪。7-11 icash 卡推卡數已超過三百萬張,其成功原因乃在於創意的將卡定位為「流行」的象徵。年青人使用icash 卡已是一種流行與現代摩登的象徵。兩方族群有相同的個性訴求及喜好傾向,異業結盟的撞擊將產生意想不到的綜合效益。

巴洛克的設計圖案和台客人物肖像的結合,所產生的衝突和張力,統一夢公園對
此賦予什麼樣的意義,又期望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吳協理:漢寶德先生認為中國人生活中容不下美感,在實際生活中不注意美感,中國人沒有真正的生活藝術。將巴洛克的設計圖案和台客人物肖像的結合,是藝術的一種解放,讓藝術可以海闊天空、天馬行空。

未來是否將此一策略聯盟推廣至國外的7-11,將台灣的文化事業行銷出去?
吳協理:倫敦、巴黎、紐約都是全球文化創意潮流中典型的創意城市,其豐富多元的文化樣態,獨特的生活風格,以美學生活作樣張。有美學的、風格化的生活條件才可能有美學風格化的產業發展。由發展的經驗可知,產業條件與生活條件相合者強,相離者弱,相悖者亡。這些城市將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自然融入人們的日常玩樂,幾乎成了「天天玩樂俱樂部」。創意的能量應運而生,玩樂成了滋養個人創意城市競爭力的溫床。

台灣的產業菁英們過著勤奮且嚴謹紀律的生活,有帥酷的Business Model, 但幾乎很少產業菁英有過豐饒美學品味的生活,更談不上什麼帥酷的Life Model。

夢公園文化創意事業部將以一個虛擬的文化超商的概念,提供食、衣、住、行、娛樂等自營或各類文創商品或表演藝術一個整合行銷平台,以期結合優質的創意,美學,人文與流行文化,融入年青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年青人的「天天玩樂俱樂部」。

以上是吳協理對本活動的說明,有別於一般演唱會,統一夢公園文化創意事業部特採差異化的整合式行銷手法,針對時下年青人的酷炫及標新立異的形象,從演唱會內容、票券包裝設計,限量紀念商品、溝通定價、各項文宣設計及售票通路等,期待創造貼心及加值的感受。

行銷創意

創新一:與7-ELEVEN icash卡策略聯盟,首創全國第一個刷卡進場觀賞的演唱會
本次演唱會設計二款5566幻彩版及酷炫版(內附公仔閃亮胸章)的限量夜光icash卡,共分為1800元的貴賓區、1300元搖滾區及800元看台區等三種入場票價,粉絲迷除了可永久珍藏, 平日還可至超商儲值消費。

創新二:巴洛克的設計圖案套上台客人物肖像的衝突,產生熾熱的「酷」與「 炫」
一般人對台客的認知造型是花襯衫、水洗褲、金光閃閃,「俗」氣千條。5566團體的打扮也近似於台客一族,有一股本土江湖的生氣與活力。為讓台客更有國際化,本演唱會的主視覺設計,是以古典巴洛克的華麗風格圖案搭配5566的本土霸氣,碰撞一股火熱的爆發力。全新的演出內容也以「世界」一家的概念,有許孟哲的狂野神秘的非洲鼓敲擊秀、紹偉的熱辣性感梭沙舞、壓軸的王仁甫表演亞洲風的中國大鼓及旋轉立體大繩,保證讓歌迷情緒High到最高點。

創新三:多項加值及公益回饋,粉絲歌迷超幸福
本演唱會也與公益結合,不僅贈票邀請清寒殘障的小朋友來看5566演出,還由贊助廠商PHS提供8支5566肖像手機在網路上競標義賣,所得將捐給伊甸基金會;此外演唱會現場也將送出15支手機給現場歌迷。

統一夢公園文化創事業部竭誠歡迎府城的青年學子在3月18日帶著icash夜光卡到台北中山足球場與5566共同搖擺歡唱,感受全新之夜光音樂響宴!
演唱會icash卡門票在全省7-ELEVEN門市及博客來售票網tickets.books.com.tw




採 訪:黃佩芬
受訪者:吳旭慧
資料提供:統一夢公園文化事業部

時空驛站:延平郡王祠與最高法院

從心裡緩緩駛向
歷史

從前喧囂的 現在寂靜了
曾經異國的 如今島嶼了

他們的臉,
就是我們的臉;
他們的腳步,
就是我們的腳步。

徘徊 旋即停住
思緒如不停轉動的
車輪,
捲起往昔的塵土,
邐迤門廊 街巷 森森草木 朦朧的身影
最後
帶著風景,回到了
心裡。





1874年的延平郡王祠


曾經人聲鼎沸,也曾經靜謐寂寥;從中國式的臉孔,到日本風味的衣裝——時間在這座古廟身上,繪畫了種種筆觸。




而今,石獅瞠目張口,正訴說著青瓦朱閣的故事。


1923年的高等法院


來去看展覽!緩緩漫步在蔥蘢綠蔭下,清風徐來,日頭也不再那麼熾艷了。



一樣是明朗的陽光,「現代化」的腳步走過,則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猜.猜.看


花樹搖曳,潭水清淺好行船。曾經存在的,如今請你喚起她的名字。

莞爾逸趣

偶爾,我會到公園散步,也常看到一些老人坐在榕樹下聊天。

前日,走過榕樹下時,湊巧聽到一段這樣的對白。其中一個老人提到這幾天好像都沒見到某人出現,另一名老人答說是呀,若未提及還真沒注意到,會不會是死了?記得前一陣子看見他在咳嗽。

尋常的談話,讓我覺得趣妙的是,那回答者提到死亡的口氣,就跟形容某人出門去進香,或上街去買止咳糖漿還沒回來一樣,沒什麼不安的,有點令人無法承受之輕。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莞爾想著,不知何時,或者須在榕下領悟多久,方能練得這等火侯,將生死大事等閑視之。



文/阿成

欠囝債 夯囝枷

無論是農事繁忙的農業社會或經濟不景氣的現代,生養孩子都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們小至孩子的日常生活所需、健康平安與否,甚至是他們日後的終身大事,樣樣都得操心煩憂。即使家裡再怎麼窮困,孩子們的吃穿、學費等可也是不能短缺。所以俗諺「欠子債,舉子枷」就是指父母上輩子一定是欠了子女的債,這輩子才要這樣爲他們辛苦勞碌。

現代人不想「欠子債,舉子枷」而因此不敢生兒育女,不願背負養育兒女的責任,導致生育率越來越低,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其實單就孩子和父母之間來看,生養孩子雖然十分辛苦,可是孩子能帶給父母的滿足與成就感卻是一點也不會少的。當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孩子也帶給不少歡樂的時光;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他們也能從中得到許多不同的知識。如果你曾經看過有子萬事足的父母,或是父母望著兒女所流露出的自然喜歡,你便不難發現或許養兒育女是「欠子債,舉子枷」,但是卻也有許多人甘願爲兒女奔波勞碌,那不單是因為要傳宗接代,那不單是因為怕年老無人陪伴,而是這些父母從孩子們身上所獲得的快樂等同或大過於這些負擔。

「欠子債,舉子枷」說明了生養孩子是一件難事,但這世界如果少了孩子變少了歡樂,少了進步的原動力,不是嗎?


文/吳玉淑(鯨魚)

民樂是一種風尚--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五年引領府城新樂章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成立已屆滿五年,這是第一個由地方縣市政府所成立的職業樂團,雖然編制上只有20員,不及台北市立國樂團、國立實驗國樂團以及高雄市國樂團動輒50人以上的編制,但是,無論在國樂的演奏水準與民間音樂採集錄製,都有令人稱道的成績。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在民國八十九年成立於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民國九十一年,改隸屬於文化局的文化發展課,肩負著創作本土音樂,發展府城文化特色的使命。

我們的團長許添財市長上任後,對屬於自己「台灣民族」的音樂,格外重視,在財政困難下,仍增編4名團員,希望讓團務能年年成長。雖然目前只是編制20員的小型樂團,在未來的規劃中,將循序漸進,配合著市政、財政與文化需求,擴編至30名團員。

現階段,本團除了每季有定期音樂會演出,尋求藝術創新外,更將台灣的民間歌謠與樂團創作曲,錄製在「民樂逍遙遊」與「安平追想起」專輯C.D.中,讓台灣音樂的文化資產有了最佳質感的表述。

九十四年九月,更出版「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新專輯,全部的曲子都是樂團總監李進輝老師二十多年來的創作曲,包含南胡、琵琶、古箏與笛子的協奏曲,以及整理編配的「太平歌」,並針對府城的延平郡王祠、安平與赤崁樓,寫出「南都三景」的大型管絃樂,建立原汁原味的本土國樂創作風格,成為台灣國樂界創作的經典人物。

除了聽覺上的演出外,平面宣傳是本團表述音樂最具特色的「無聲音樂」,每次定期音樂會的節目冊,都由具備作家頭銜的王貞君老師,精心編輯富涵哲學與詩幻的文字,以闡述該次音樂會的主題。樂友個個愛不釋手,視為珍藏,成為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重要的歷史紀錄。

年輕的樂團指揮劉文祥老師,接下李進輝老師創作的棒子,在編曲與創作上,洋溢著青春的曲風。編寫的卡通版國樂,例如:「魔女宅急便」、「無敵鐵金剛」、「神隱少女」等,都讓大朋友小朋友為之感動,成為國樂多方詮釋的代表作品。

在國樂的推廣與教學方面,本團是學校、社區、寺廟與機關走透透,將國樂中的人文內涵與文化思惟,透過細緻的文宣製作與音樂導聆,深入淺出的將國樂的深厚意涵,詮釋得淋漓盡致,並得到台南市民一致的肯定與好評。

另外,關於音樂會主持風格的型態,本人也一直嘗試將藝術理論與文學論述,化為淺顯易懂的辭彙,期待迅速掌握現場的脈動,讓現場成為另一種「文字的演奏」。

如此多樣的音樂內涵,不僅豐富府城特有的都市質地,更深耕台灣「漢」文化的主體,將文學、詩歌、樂器、空間一起帶入音樂流動的氛圍中,讓台南市有了新的藝術素材與沉澱。

民族音樂是現今世界音樂文化的主流,而府城是台灣歷史的源頭,在確立以國際潮流觀照樂團發展後,未來計劃融合東西方的音樂型態,建立樂團的在地音樂風格與創意精神,透過與不同的藝術合作,傳達多元的文化色彩。

樂團即將在今年八月搬回至市定古蹟「台南公會堂」的永久團址,該空間的展演設計與文化觀光的功能,是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樂團除了專注於音樂演奏與創造外,有關台灣的音樂與樂器的歷史,也將規劃至這個充滿人文內涵的巴洛克建築內,藉由音樂鑲接著食、衣、住、行的各項藝術,發展出充滿詩歌般的台南公會堂,成為府城新的文化驕傲。

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小而美」、「專而強」的民族樂團,希望表達的是屬於台灣民族的音樂與文化內涵。對於這些即將出發的任務,全體團員都以專注的歡喜心,來迎接這一系列的藝術空間營造工程。音樂是最純善的意識,在充滿詩般浪漫的府城建築中,民樂的內涵是嵌入台灣文化最佳的接合劑。我們從一開始就這樣認為,所以我們做到了,而且將來會更好。



傳統中有自己的腳步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三年奏出新旋律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民國八十九年成立於台南市文化中心,九十一年,改隸屬文化局的文化發展課,肩負創作本土音樂,發展府城文化特色的使命。

成立民族樂團,是相映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趨勢,音樂愈是在地化,愈有全球化的視野。這樣的音樂潮流,提升了國樂蓄勢待發的能量,尤其,這是一個以藝術科班畢業生為主的樂團,團員個個身懷絕技,藝術創造力十足。成立至今,對台南市的音樂環境產生質與量的化學作用,包括下列六大項:

(一)校園推廣:從九十年開始,每年的校園巡迴,走遍了台南市的國中小學80多所,讓學生們更能輕鬆容易的接近高水準的樂團演出,並輔助學校的音樂教學。

(二)國中小學校成立樂團:台南市原來有17所校園設立國樂管絃樂團,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成立後,增加為27所,並因為樂團老師的指導,使得崇學國小、東光國小、安平國小得到省賽第一名,崇明國中得到第二名,更進一步輔導鄰近的歸南國小與歸仁國中得到省賽第二名,大幅提昇學校音樂的素質與教學的成果。

(三)購票欣賞音樂會的人口增加:本團每季的音樂會均為售票演出,並保持七成以上的水準,不僅節省公帑,更帶動台南市觀眾購票欣賞音樂會的習慣,開拓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生存空間,創造文化消費的市場。

(四)活化古蹟的音樂演出,創造文化觀光的價值:由樂團首先擔綱演出的古蹟音樂沙龍,引導了動態「文化遺產」的展現,讓府城的觀光更有吸引力與價值。

(五)提昇優質的廟會活動:在傳統的廟會活動中,開創以大型管絃樂團方式引導優質的演出,建立市民廟會藝術化的模式。

(六)營造社區欣賞音樂的生活習慣:管絃樂團在社區中庭或是廟埕演出,創造府城民眾親近典雅與豐富的音樂,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原本吵雜的廟會活動,變成具有美感肌理的民俗禮儀。藉此塑造老歷史、新都市的魅力,讓靜態的古蹟建築,注入新的活水源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發展課除了涵蓋這些業務外,還負責台南市國樂與西樂專業樂團的統籌執行工作,並與教育局合作,安排樂團音樂系科班畢業的老師到各個國中小授課,培植學校樂團,使得台南市的音樂教育全面性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批愛好藝術表演的觀眾群。所以「雲門舞集」來台南市文化中心表演,座無虛席,不再成為票房的毒藥。

誠如近代的文化研究學者威廉士(William)所說:「城市要建立永恆的價值,音樂品味的塑造,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所以,這些平常看不到的推動工作,都是奠定市民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資糧。



文/周晶生

不只是打鼓而已...十鼓擊樂團

啓程
向來恬靜風雅的文化古都——台南府城,自1662年鄭王開台設府以來繁華至今,不止文風鼎盛,文學、音樂、美術的發展更是蔚然成風。於是,在千禧年孟春,首批在地的青年擊樂家集結起來,除了為數7位的鼓手外,另有數位「客席」團員擔任笛、簫以及其他樂器的演奏。團員都相當年輕,從二十歲至三十出頭都有,他們是熱愛擊樂的好手,鼓齡2至7年,多半是團長親自培訓,或對外招募音樂科班的團員。樂團中心為謝十團長,乃十鼓的靈魂人物、締造傳創鼓曲及推廣的行動舵手。謝十團長為「鼓藝薪傳」創團音樂會領奏,以精準的節奏、肢體張力、乃至揮擊鼓的狂放,讓力與美天衣無縫的結合,使全團凝聚為一體,創下成功的第一步。十鼓擊樂團隨即便將腳步跨出國門,到了澳洲,迎接奧運聖火。隨後,樂團的觸角更伸向亞洲(東北亞、東南亞各國)、美洲,不但結識了世界各地擊樂團隊,更建立起大量熱愛鼓術的族群。


Why十鼓?

「十鼓」的涵義是延續創辦人謝十先生的創團精神,「十」字代表匯集十方的能量,共同凝聚一股團結的力量。同時,十鼓擊樂團亦秉持:落實人本教育、推動特教啟蒙、開啟多元智慧、普及全民鼓術、傳創本土擊樂、廣納世界文化,為推廣鼓術之宗旨目標。有鑑於此,「十鼓」堅持以傳創本土擊樂藝術為定位,期望藉此喚起國人對傳統鼓術的重視,並集結所有鼓術愛好者,共同建立屬於這塊土地的鼓術風格,更期望能使台灣在世界上成為著名的「鼓樂之島」。


立足台灣
邁向世界


五年來,十鼓呈現了七齣傳創音樂作品,譜出台灣的民情、風景、歷史與人文,不但於2002年至2004年期間獲頒台南市音樂類傑出藝術團隊,更於2005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評選晉升為音樂類國家扶植團隊,為南台灣唯一音樂類入選團隊。在這段時間裡,從台北國家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校園禮堂、國內外各大藝術季,都曾留下十鼓的足跡,演出總場次共累計為425場次;每一年呈現面貌的改變,都代表團員實力的精進與舞台意境的轉換,從中,看見團隊的成長。
樂團不僅致力於本土擊樂的傳創及全民鼓術的推廣,更不忘與世界文化接軌,本著傳承與交流的熱情,創辦了天宇論鼓大賽。最初,僅23個團隊參與,且以台南縣市的團隊居多,但隨著推廣的腳步擴大,迄今發展為府城代表節慶之一——台灣國際鼓樂節,兩屆以來曾經邀集來自美國、土耳其、日本、韓國及台灣等知名團隊共15團,以團隊的力量串連起城市運轉的特色及風格,朝向打造「亞洲鼓樂交流平台」的文化發展目標努力,企圖為台南市開創出一個熱鬧、多元兼具本土,且具有前瞻性的優質文化節慶。2005年鼓樂節落幕之後,許多世界一流的團隊就爭相預約參與鼓樂節的演出。另外,每年度定期邀請國際知名擊樂家做短期交流與集訓,厚植團員的實力與內涵。


2005年:主體性的建構
是中國打擊樂?西洋打擊樂?還是日本太鼓?
多數人並不了解樂團的性質,滿懷內心的好奇前來探究!而認識十鼓的朋友們總會驚羨樂團進步的速度——是的,我們又要變了!!!

我們視2005年度「觀自在」音樂會為謝十團長個人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團隊跳脫晉升的分水嶺,在獲得文建會的肯定與奬助之下,舞台場景與曲目的舖陳有了交集,不需要言語傳遞,隨著主旋律的抑揚頓挫,觀眾彷彿進入作曲者所描述的情境與世界,錯落有致的鼓聲,從舞台溢流出一陣陣澎湃的波動,使觀眾精神也得到毫無保留的解放。謝十老師所創作的音樂自然並不是民間藝陣的風貌,而是以傳統鑼鼓和各民族打擊樂為創作基調;在鼓樂演奏中,更大膽融入運動、武術及強烈的肢體張力。十鼓之所以成功,在於剛柔並濟、陰陽調和、全團凝聚一體。儘管是傳統的演出型態,但富涵創意的擊樂風格卻代表著台灣多元、複雜的民族融合,在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下一步該如何使樂團特色更鮮明呢?一如團長的期待,所呈現的作品與台灣發展脈絡息息相關,更兼具在地人的創意與活力,就把場景設立在300年前的台灣吧!「開闢荊榛逐荷夷」,這樣一個畫面與故事在蘊釀著。但如何把這些歷史告訴e世代的族群呢?它們早已灰飛煙滅,如何引起共鳴呢?我們期盼透過劇作傳達些什麼呢?一切在團長心中似乎有了答案,2006年度鉅獻就此展開方向。年前透過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系鄭德淵所長的推薦,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夥伴陳明志博士,共同為「台灣之門」鼓樂劇從事音樂創作,將時空拉回西元1662年2月9日,荷蘭敗降撤退,當年的武將雷歐梵和米諾,成為鎮門宮裡威武的赤腳門神——鹿風和耳順,永遠守護祂們的第二故鄉。兩位荷蘭門神的出現,彷彿也在提醒我們:珍惜眼前這份得來不易的幸福!珍惜這個幾經戰亂波折、如今得以世代安居的美麗之島!愛惜台灣這塊土地!樂團更首次跨領域多元整合,除了邀請到音樂作曲家陳明志先生與謝十團長共同創作之外,同時還有編劇王貞君小姐、服裝設計家陳慧涼小姐、導演劉光桐先生、舞台燈光設計師劉國滄先生、鄉城歌仔戲團及十鼓擊樂團等各界精英的加入,期待誔生一部兼具本土關懷與國際視野的經典鼓樂劇作:「台灣之門」,使之成為府城及台灣的代表作品之一。


賦予傳統新生命
「鼓」是多麼熟悉又令人陌生的樂器。多數人一定見過這種場景:在香煙裊裊、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廟會現場,各陣頭賣力的又蹦又跳,全身汗水四處揮灑,祝禱聲與法器的鑼鼓聲透過揚聲喇叭並出,而社區的信眾及居民歡樂的慶祝神佛壽誕——這是我們文化與生活的一部份。然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我們接受資訊的方式不斷改變,一度結合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慶典也逐漸式微。於是,為固有擊樂元素賦予新生命、找尋新起點,一直是十鼓創團以來的使命。自2000年起,透過團隊的努力,從傳統「中國擊樂」風格,一路走到強調人文故事、揮灑肢體展放的「擊鼓運動」,從雙鼓棒的擊奏,到融入武術的單手創意演出:「風馳電掣」,再回歸到在地廟會呈現方式:「鼓舞歡慶」,益發多元精緻;無怪乎欣賞過十鼓表演的觀眾們,總要大聲讚嘆乃至於感動落淚。我們盼望,在樂團的努力下,帶給傳統藝術一些新的啟示,以嶄新的手法實踐古老的題材;我們更期盼十鼓擊樂團的演出,不只是打鼓而已,不但要以樂音震撼愛樂者的感官,更要提升本土擊樂的層次,強勢扭轉傳統藝術風貌,積極活躍於世界舞台。擊樂運動的風潮,恐怕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推行吧!



文/張靜芬

一針一線,刺出錦繡世界:薪傳點將-林玉泉

民國30年出生在台南市的林玉泉,因身為鹽工的父親,希望兒子遠離「日曬鹽醃」之苦,16歲即奉父命,隨台灣第一代福州師父嚴訓祥先生學習刺繡,學成後即全心投入傳統刺繡世界,迄今已47年。

刺繡,是一門手工十分繁複的技法,不但費時費工,學藝的過程也需耐心、毅力和創意,才能獨當一面,個性沉穩內斂的林玉泉,刺繡功夫精巧無比,有感刺繡業日漸式微,致力於推廣、挑戰刺繡新思維。

穿針引線度過大半世紀的林玉泉,如今信手捻線就能在繡布上盡情揮灑創作,作品神態鮮活,也深入校園薪傳教學,並屢次榮獲傳統工藝獎項,近年來更致力於刺繡文化推廣,立志將刺繡發揚到全世界;曾代表台南市政府參加澳洲布里斯本傳統民間藝術展,及澳洲雪梨文化展,獲得極高的評價。

此次,應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之邀請,除了展出繡工精巧的福祿壽、三國時代臉譜圖外,還有精緻細膩的吉祥掛飾八仙綵、廟會慶典神案桌裙、神冠、鳳冠霞披等生活化的刺繡精品,各自代表不同意義的傳統刺繡,希望藉由展出讓民眾更加瞭解傳統刺繡藝術之美。

「林玉泉--傳統民俗刺繡藝術展」展出時間為95年2月9日(星期四)到3月5日(星期日),地點於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美術館第二、三畫廊舉辦,歡迎喜愛傳統刺繡藝術的民眾,踴躍參加!


薪傳‧傳薪


臺灣傳統藝術百年來已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昔日鄉土社會裡,傳統建築裝置藝術一直文化展現方式之一。在台南,有這麼一群傳統藝師,經過時間的淬鍊,融合府城特殊的人文風貌,成為在地重要的文化資產。而鑒於傳統工藝日漸式微,府城傳統藝師們決定擔起推動工藝傳承之責,於91年7月15日正式登記立案為「台南市傳統藝術薪傳學會」。學會以發揚固有本土文化,傳統藝術工藝薪傳為主旨,透過展覽、觀摩及各式教學活動來傳遞文化的精隨。

學會於94年12月受邀至澳洲臥龍崗南天文藝季展出後,為了讓國人分享學會榮耀,於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辦「2006年臺灣傳統藝術文化行春」工藝展暨親子DIY活動,將邀請展的精華呈現給國人。除了彰顯傳統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外,更藉此創新展現臺灣傳統建築裝飾藝術之美。展出內容有藝師潘岳雄、蘇榮仁、蘇玉敏、黃春池的彩繪,以及楊振郎的木雕、蘇啟松的銀器、王郭挺芳的磚雕、陳瑞連的煵燙、林惠美的紙塑、林玉泉的刺繡、盧靖枝的竹編、郭水木的毛筆製作、呂世仁的交趾陶以及蘇啟松的銀器製作等。除了精緻作品供觀摩外,藝師也將現場示範創作過程。第一階段於文資中心展出已完美落幕,第二階段將於2月24日到4月30日在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展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觀賞。




台南市傳統藝術薪傳學會
成立時間:民國91年7月15日
會長:潘岳雄
會址:台南市海安路一段13號
電話:(06)222-1640
傳真:(06)222-5642
學會大事紀
90.12成立台南市府城傳統工藝博物館籌備處諮詢委員會
91.07登記立案為台南市傳統藝術薪傳學會
92.04台南新光三越新天地展出「府城傳統工藝大展」
92.05赴澳洲布里斯本文化交流展
93.05赴日本仙台七巧節文化交流展
93-94台南市政府文化櫥窗展
94.04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國際文化資產日」展,並作現場教學示範。
94.12赴澳洲臥龍崗文藝季展澳洲臥龍崗南天文藝季邀請展
95.01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辦「2006年臺灣傳統藝術文化行春」工藝展暨親子DIY活動。



採訪.整理/黃佩芬.謝依玲

放浪的藝師

他恭謹的雕出廟宇裡的神偶,詮釋信仰,自己卻任由黃湯銷蝕靈魂
自如的美化了讓他畫像的顧客,然終日叼煙宿醉的形象,則一塌糊塗。


大病初癒,帶著畫架替遊客素描,回顧前塵,阿水師自己都覺得荒誕好笑。

阿水師本名謝進水,49年次,出生於台南縣,讀國小三年級時,因家境貧困,或許也摻了一點潛藏的藝術天份和浪蕩基因作祟,即輟學到府城拜師學習佛像雕刻,略有所成,轉往豐原當駐店師傅,隨之又轉往三義從事藝品木雕。歷經數年在各派流工藝領域繞了一圈後,回頭歇腳新營,精縮範圍專注研習廟宇相關雕刻,最後回到府城定居,隨著機緣承接各地廟宇的訂單,全省四處駐留施工,或者隨著傳統民俗技藝的活動檔期而遊走各地。

因為滯留過太多地方,回想時常常無法確認是否去過,所以有趣的,往往以酒攤的人事為聯想主軸,比方說,先回想跟誰喝過酒,然後循線追憶當時場景,或醉倒在那一條巷子,即可分辨出是否曾到過花蓮、鳳山、澎湖..等等的某個地點。雖然有時候仍有無法確認的情形,那通常是同一組人開車連續喝了好幾攤,場景交錯所造成的記憶混淆。那也無傷大體,反正官方肯定不會因此而頒獎給他。

此間,三十多年來,如果包括在三義批售外銷日本的藝品,一生中雕刻過和局部加工的佛像多達數萬尊。雕壞的則沒有統計過,應該遠低於此。替人素描的畫像也到達數萬張,有一個結論,很奇怪的,太美的女人不容易畫好。

學藝精進的心,總是執著不輟,為了追求技法的突破,可潛心自閉揣摩,不惜昂貴材質,實驗性的率性揮灑,然一旦激情過後鬆弛了,形骸的放浪也如影隨形,為不願受困於現實的天性所漂泊,驅動而自我放逐般的遠行。每當縱逸疲憊時,便如倦鳥返巢般的回到府城原點,隨性的帶著畫板四處替人素描,等待浪蕩的念頭又逐漸凝集成形,再出發。醉鄉虛渺,聲色易倦,再回來、再出發,往往返返之間,按其滯留和清醒時間的比例,府城實至名歸可算是他的棲息地,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家鄉。


阿水師的作品,散見於台灣各廟宇,不管是木雕或是神像雕刻藝術,浮雕、壁畫、大型玻璃纖維,都是他所專長。其中,不少技法,竅門都是靠天份自行揣摩而無師自通的。如果一定要提的話,喝酒的功夫更為拿手,精妙之處,可細分微醉、小醉、大醉,乃至醉的沒完沒了,一句話重複五十遍還意猶未盡;醉得神乎其技,移形換位於杯觥交錯之間。比方說他去參與彰化花博會的展演,在附近的小吃店和人豪飲,結果醒來後發現竟然獨自躺在台南億載金城旁邊的公園裡。直到今天,自己仍無法說出個所以然。

前一陣子,掙扎於生命和嗜好之間,他戒酒了,很不情願的連煙也戒了,只剩浪蕩的天性無從戒起。因此,如果哪一天,你在文化中心、赤崁樓或隨便台灣的那一個景點看到他替人作畫,就表示他剛好漂泊至此,可能很快又會被風吹走,不妨讓他畫張素描,押上時間地點,除了可供留念外,日後也可以證明曾在三度時空中與他交會,府城真的存在這樣的一個藝師。



文/陳建成

心靈行腳

隨逐夢的鳳凰
海闊天空
王城在方寸閑情
起念間
織柔 豪邁 典雅 渾厚
容你雕琢
呵護
動心處
映化一抹小品雲彩



看海 文/施惠淇

一個書呆子所想像的「海」,經常是雅化了的形容詞,
「人山人海」、「腦海」、「浩如煙海」之流。
由於幾未踏出書房一步,
所以只是循就詩人的視線,
觀光客一般地看他們所看到的海;
所謂的「海」,
其實就是「字海」而已。

近半年來我丟開書本面向大海的次數,
是至今為止二十多年人生的總和。

我坐在火車上,灰色的海平線不斷被我拋向身後,又不斷迎面襲來,偶爾才會從鐵軌旁伸出幾株枯樹,截斷無盡的退卻和奔赴。

我站在汽船甲板上,與他各懷心事,避免彼此間視線的接觸,於是一致對腳底下屋瓦般的海浪及濁白的泡沫發生仔細探究的興趣。

月亮和燈塔熄滅的夜晚,從海底蔓延開來的黑暗,撲天蓋地,把我和我所坐的石階吞噬得一點也不剩。
最難忘的是,陰沉的下午,狂風翻攪起鹹澀的水氣,為我的臉孔戴上木然的面具,而內心正為著逝去的戀情,洶湧、拍岸、破碎、四散流失。

從海邊再回到書本時,
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觀滄海〉﹚所流露出來的雄豪氣勢、壯麗想像,令我欣羨不已; 而德國詩人里爾克﹙R. M. Rilke, 1875-1926﹚「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預感〉﹚的頏頡之姿,更帶給我某種安慰。

我想:紙上煙霞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的生命張力;
人生閱歷若是能與知識思想融合成如同武俠小說所標榜的「人劍合一」的至高習武境界,或許將會為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找出瞭解以及解決的方向。

美麗在哪裡



在城市裡仰望一片竹林

透過照相機的景窗,擷取了這片竹林的影像,它就茂盛的長在台南市立兒童圖書館旁,一個被許許多多人工建築物所包圍的地方。

在都市裡的人,看多了各種造形風格的人工建築物,更是看多了五光十色的商業廣告招牌、霓虹燈、布旗、櫥窗…。常常在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樹林和草地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心曠神怡,輕鬆自在。

這一天午后,抬頭看到這一片竹林,看到了溫暖的陽光照射了像翡翠一般剔透的竹葉,看見了往天際伸張再往下彎曲的長長竹竿,也發現了重重疊疊的綠葉正大大張開,隨風搖曳,吸取日月精華。

不經意間,一股悸動像電流一般微微震動著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而在細胞與細胞之間,似乎正傳遞著,從感官細胞所感知到極細微又豐富的訊息。這訊息,這悸動,應該可以稱之為「美」吧。因為,當下內心不由自主靜默的贊嘆「好美」。 在城市裡仰望一片竹林,發現了美麗在這裡!


工業設計與自然之美



在大多數人們的印象中,天空的顏色是天藍的,樹的顏色是翠綠的。在眼前我所看到的,天空的顏色是天藍的沒錯,但是,樹卻也像天空一樣是天藍的。這個新發現,是在路邊一輛天藍色貨車的引擎蓋上。

車體外觀的顏色,是經過色彩專家對色彩學的研究與精準調配後,在車體表面上進行烤漆、上蠟、拋光後,展現出令人所喜愛的色澤。當男人把綁著紅色綵球的新車開回家後,總會以「老婆」稱呼他的愛車,並無時不刻的清洗、擦拭、打蠟、拋光,若不能潔亮如鏡,絕不會善罷甘休!

今天,走過一輛天藍色的貨車。吸引我目光的不只是它的光亮與色澤,而是引擎蓋上,有點朦朧又清晰可見的藍天與藍樹。這個映照的影像不同於平常對天空與樹的視覺經驗,有點奇特又熟悉的畫面,讓我們的慣性認知與感受,有了新的觸動與改變,也有了體驗美的多個面向-關於車輛的工業設計之美、男人呵護愛車的惜物之美、自然景觀之美,還有工業設計之美與自然景觀巧妙融合的特殊美感。




文字.攝影/大明

找尋二手書店

我從來不買沒讀過的書, 否則, 不就像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
海倫.漢芙(Helene Hanff)



四、五年級以前的人大多有逛舊書店的經驗,在那個物質享受不發達、沒有麥當勞的年代; 在那個升學主義盛行的「聯考年代」及言論不自由的白色恐怖年代,到舊書店找參考書、翻翻禁書,都是美好的回憶。

拜現代商業機制所賜,一般書店所有的書大同小異,甲店找不到的書,乙店大概也沒有。 逛舊書店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那種人和書不期而遇、似曾相識的樂趣。

有人說,就人口數而言,台南應該是全台舊書店密度最高的都市,北門路上的「北門」及「成功」屬同一系統,一家專賣考試用書,一家專賣社會叢書(小說、雜誌)。 西門路的「全民」、大成路的「好望角」、北門路的「文城」則是前述兩家的綜合,其中「文城」還有些「新的舊書」(未曾讀過的過時書)。東寧路和長榮女中校門出來巷口三角窗的舊書攤(無店名), 專賣武俠小說及雜誌。民族路上南一中前的「校門口書店」,老闆有多年藏書經驗,專賣自己精心挑選的二手書及大學、研究所用書。

後火車站上有專賣廉價書的「富東」及堪稱後起之秀的「珍古書局」。老字號的「頂峰」聽說已從府前路搬遷到大光國小附近的自宅,規模則不如以往了。成大及南一中附近,還有一個流動書攤,老闆開著車「逐水草而居」,營業時間也比較不固定。至於規模最大、最老牌的非「金萬字」莫屬,而蔡漢忠的「思潮」等三家則是另類的二手書店。

台南舊書店的「一哥」─金萬字書店
看到「萬卷經書開智慧、字源河洛啟文明」這副對聯及店中那隻活了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歐吉桑」鸚鵡,想到的就是台南舊書店的「一哥」-「金萬字」。

「金萬字」已有五十年左右的歷史了,負責人李俊嶢是第二代傳人,正式接掌「金萬字」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了,歷經幾次遷移,民國八十九年「二二八」再搬回現址。同期的「頂峰」、東門陸橋下的「集古」、南二中附近眷村內的一些舊書店,有的不復存在,有的搬了家, 但已風華不再了,唯獨「金萬字」仍屹立不搖,為了因應時勢改建後,一樓賣的是文、史、哲等社會叢書, 二樓以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參考書為主, 其中也有不少大學原文書及原文小說,藏書規模及種類,均為全市名列前茅。

由於「金萬字」的歷史、規模,它的客源及貨源比別家充足,畢業生、搬家的人在處理舊書時, 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它了。李俊嶢說,二手書店是特殊行業,老闆必須事必躬親, 尤其在篩選書籍方面,這種功力是靠經驗累積的。

十年前,兩岸未正式開放交流時,「金萬字」曾和對岸人士合作,進口大陸舊書,因為數量不多,有過輝煌的銷售記錄。近年來因兩岸交流頻繁,坊間已出現了不少大陸圖書專賣書店(且賣的是新書),如洛水堂等,售價低廉幾乎無利可圖,多多少少也衝擊到「金萬字」的生意,店裏現在的大陸書籍大概只剩中醫及棋譜之類的書。

李俊嶢對舊書店的未來是悲觀的,除了客戶年齡層較高外,閱讀型態的改變是最大的影響因素。速食主義的盛行,許多年輕人習慣只看標題而不讀內容,而且網路上的東西俯拾皆是, 也就不會花錢買書了。再者,受大眾傳媒的影響,讀者口味變重,偏好聳動、血腥的雜誌。至於以前銷路相當好的參考書,因「教改」後,版本變多而增加經營的難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型、企業化、連鎖化的書店挾其強大的財力、通路宰制市場,小型書店及二手書店在市場機制下,生存空間備受壓抑。

雖然大環境使然,李俊嶢仍從中獲得許多樂趣;所以不少高雄人特地到「金萬字」來買書;甚至移居北部、美國的老顧客,只要一回台南,都會到「金萬字」尋寶;有些人看書成癡,往生前還特地交待家人,在「頭七」前不能將書賣給「金萬字」,生怕頭七回家時沒書可看!還有一個從台北回來的銀行退休員工,在「金萬字」發現一本自己數十年前送給友人的書(扉頁有自己的簽名),而友人早已辭世。唏噓之餘,不也訴說著人和書間的特殊緣份?

另類的二手書店

「直抵天花板的角鋼書架、堆滿地板的舊書、難以迴身的狹小空間,以及不時散發出來, 未經妥善處理舊書的腐黴味兒…..」,或許就是一般人對舊書店的刻板印象。

原本從事攝影工作的蔡漢忠卻顛覆這項「傳統」,剛好自己愛讀書,就一頭栽進二手書店的經營,從中發現不少樂趣,所以不做則已,一開就開了三家。

第一家是「思潮」,位於南寧街中山國中旁,因地處文教區、住宅區,所以規劃成社區型書店,所賣的書比較休閒、比較「輕」,當中還有一櫃原文小說。

第二家是位於新光三越中山店旁附近的「草祭水又中心」,是老闆將自己的名字拆了而得名,書店特別著重個人空間感,賣的大多是古書、英文及日文書、日據時期的文獻、地方志。 店中許多古早味的東西是收購舊書時順便取得的,如大同寶寶、鐵製香煙盒、味全味精盒、萬金油罐、老式縫紉機;所以常有「觀光客」造訪,不看書只看那些老東西。

第三家店位於大學路附近的「墨林」,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空間及佈置,且打破舊俗,寬敞的空間,柔和的燈光,老闆貼心的擺上幾條長椅供客人看書;一部老式留聲機、幾幅字畫、幾張電影海報,在寒流來時進入這家書店,心中的溫暖和店外冷冽的天氣成明顯的對比,會有種「這就是我想要的書店」的感動。所有書籍整理的「品相完好」並分類上架,顧客買的豈只是一本書,還有老闆的用心在其中!

蔡漢忠說,其他的二手書店如「金萬字」是老字號,營運上有其優勢,規模最大;近來觸角也延伸至大陸書籍。北門路上的書店因電腦商場帶動了人潮,目標鎖定年輕族群,除考試用書,電腦用書及較年輕化的社會叢書居多。他的三家店,「草祭水又中心」吸引年紀大、做學術研究的人;「墨林」空間大、藏書多,原本看上的是成大附近的學生潮,但實際上以上班族居多,下午五、六點後是人潮的巔峰。

書籍來源大多也是客人自己拿來及到府收購兩種型態,有時若得知有人搬家,也會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書可收。「墨林」有一櫃「珍本書籍」,大部份為絕版書。店中偶爾會有一些新書店買不到的書,例如有「遠流出版社」只賣給會員、「框金充」的精裝書,原價六百元,二手書才二百五十元。

至於書籍如何訂價?蔡漢忠說,一般介於新書價格的三到六折,但也不是絕對的,有時要看書的品相而定。不同年代的書因物價水準而有所不同,有時也因店主本身對某作家、某些書的偏好而給予較高的訂價;書店有時也提供「代客找書」的服務,除了有特定需求的人,更有瘋狂的「玩書」份子請託。

當一項工作變成樂趣時,其成就遠大於經濟上的數字。二手書店的書屬「買斷」,資金的堆積更是嚇人。或許是藝術家性格使然,蔡漢忠偶爾也憑感覺賣書,不會因客人開較高的價格就把書賣出。當遇到合適的買者而賣出一本書時,除了金錢的收入,也會很快樂,畢竟愛書人總是希望一本好書能一手接一手傳下去。

但蔡漢忠對二手書店的未來並不看好。他認為近年來產業外移情形嚴重,許多人想開店做個小生意,五年內可能會有人加入這個行業,但這是「短多長空」。台南雖是古都,閱讀人口多,但二手書店的客群大多是老一輩的人及上班族,當老人逐漸凋零,必定會產生斷層。書店的客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學生,大概是學生應付學校的功課後,比較偏好不花腦筋的漫畫,他感慨的說,「墨林」後面巷子的漫畫書店,晚上十二點過後仍然門庭若市。況且網咖及線上遊戲興起,願意花錢買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明明不看好,卻還開了三家店,或許就像《查令十字路84號》一書中序言所說的吧! 「 這是我熟悉、喜歡,也時常心存感激的瘋子,在書籍和閱讀的世界中,他們人數不多,但代代有人,這些人進行他們一己『哈薩克人式的小小游擊戰』,才讓強大到無堅不摧的市場法則,無法放心的遂行其專制統治…….」,這就是蔡漢忠的寫照。

後起之秀「珍古書局」

舊書店是個淘汰率高且速度快的行業,「金萬字」的老闆李俊嶢形容這是個「前仆後繼、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行業。有時在網路上看到一家未曾謀面的二手書店,見獵心喜下,前去造訪,可是一到那兒,才發覺「君何其遲」,原來「後浪已死在沙灘上」了。
「二手書店是個入門容易,但不容易做出口碑的行業。「珍古書局」的女主人許太太說,家族從事塑膠業四十多年的許國賓夫婦繼承家中事業有二十年的時間,大概是大環境使然,經營得有些辛苦,愛書的夫婦倆,就自己開店賣起二手書來。

許太太的經營理念就是自信、努力及合理的價格,所以一般的漫畫及言情小說主打低價策略,她說:「 就算不比別家便宜,也不能比別家貴。」加上貨色齊全,自然會招徠人氣。至於文學性高、不易被淘汰的書,價格就訂得高一點。

「珍古書局」比較欠缺的是考試用書,因為這類書籍版本太多且時效太短,經營不易。話雖如此,連同地下室,它的四個樓層都堆滿了書,規模在台南也算名列前茅了。許太太認為,有些舊書店的書很多,但是不擺上架,永遠都只是「藏書」而已。「珍古書局」的原則是「讓客人逛一家店就好」,可是就像「女人的衣櫃中永遠少一件衣服」,許太太也有「書架上永遠少一本書」的感覺。

踏入這行才兩、三年的時間,許太太已累積不少經驗,尤其是收書方面。她最喜歡「爸爸收書,兒子賣書」,因為兒子賣書絕不手軟。若是「阿公收書,孫子賣書」更好,因為阿公的壓箱寶可能更珍貴。最怕的是「爸爸收書,爸爸賣書」,因為被釋出的可能只是一些被淘汰的書。

櫃檯上方有一櫃「珍本展示區」,屬非賣品區,有《雷震回憶錄》、《自由中國》等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書」,還有老闆哥哥寫的書。有些愛書人來店時都會抬頭看看,明知非賣品,還是怕老闆把他心愛的書偷偷賣掉。也有些「玩書」的人三天兩頭就來逛逛,深怕錯過一些好書。

「珍古書局」另一項特色是兼賣二手CD及黑膠唱片。因為男主人愛玩音響,收集了不少老唱片、唱機,他的弟弟正是台南唱片界的奇人,中正路「唯因唱片」的「苦瓜」。要買黑膠唱片,除網路及他的店裏,瘋狂一點的人還會遠征到高雄跳蚤市場去尋寶。唱片的貨源,和二手書籍有一樣的管道,有時環保局也會通知他們有人釋出的消息。許國賓說,黑膠唱片所用的音響不同於現在的CD音響,但因許多DJ仍在使用黑膠唱片,所以不用擔心維修的問題,尤其是聽眾最擔心的「唱針」。 他說,CD的聲音太完美,但是黑膠唱片的聲音反而比較飽滿, 相信「玩」過黑膠唱片的人都有同感吧!


許太太對二手書店的未來是樂觀的。她認為新書店反而有利潤微薄及易被網路取代的危機,況且逛新書店,客人比較不會有驚喜的感覺。舊書店收的書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價格和新書店也有不小的落差,客人比較容易有驚喜感。為順應潮流,許太太還打算成立專屬網站以服務書迷。她說,雖然二手書店的生命週期不長,但只要認真經營,再加上「地點好、人氣好、書好」這三好, 二手書店還是很有前途的。

有空時,不妨到「珍古書局」逛逛, 除了看書外,聽慣CD音響的現代人,聽聽店主人用真空管的舊音響播放黑膠唱片那「偶而會跳針,偶而出現沙沙響,卻有CD音響沒有的圓潤聲音」。




圖.文/陳俊傑

感官復甦的城市記憶

台南、古都、一府二鹿三艋舺…然後呢?
安平古堡、赤崁樓、國家台灣文學館?棺材板、蚵仔煎、擔仔麵、泡沫綠茶?鄭成功、連橫、王育德、李安?溫吞的、閒散的、窒悶的、細膩優雅的?還有呢?

這座城市給了你哪些聯想?哪些可以具體經驗、可見可聞的人事地物?又有哪些是屬於台南擁有的「顏色」、「感受」、「風景」呢?

當你走過甚至踩過位於中區民權路與永福路交叉口,馬路邊上一塊大大的看來不很起眼的半月型水溝蓋,可知道那正是清初新移民來台登岸集水之重要登陸點,稱為「大井頭」的渡口?想像得到嗎——當時井畔汲水熙攘,熱鬧非凡,許多先民均會來此買賣貨物。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台灣八景之一。有句俗話說「吃大井頭的水,不肥也美」,聽說用大井頭的泉水煮愛玉,口感十分甜美,令人神往。

感覺這城市、想像這城市、書寫這城市。

出於如上的動機,2005年底,於誠品書店台南店B2藝文空間展演的「那個劇團」年度新作,《以人為尺——關於K城的N種感覺》,可說是從人的感官經驗、心靈體會出發,以人作為一種尺度,進行對居住城市的測量,呼吸的氣味、觀看的顏色、感受的人情冷暖等等,企圖塑造一場立體的抒情浮世繪。

創作過程中的某日,我們去了成功路與海安路交叉處的小巷裡頭,然後各自展開個人的冒險之旅,探訪曲折巷弄裡頭的種種幽靜的趣味的詭奇的。加上其他多次的尋幽訪勝經驗,這樣的材料經過剪裁,形成了作品中的「小巷之歌」,後來是獲得觀眾喜愛的片段之ㄧ。

正如表演者之ㄧ的妙妙所說︰走在台南的街道巷弄間,總是會有驚喜。蜿蜒的巷弄,宛如迷宮,巷子底連接的可能是另一條巷子、階梯、或者一個不小的院子然後沒路,必須再回頭繞回原路。……有些老牆,那上面斑剝的痕跡,灰黑乾巴的蘚和一點點胭脂綴飾的紅磚灰,好像在說著故事。

除了可愛的貓兒、閒晃的狗兒,溫煦的人的味道,更是迷人。像是隱匿在陳年小巷裡頭的旗袍店,妙妙如此描寫:店裏正在工作的人應該是坐在門口的阿公後代,阿嬤先用迷人的微笑看我,我則略帶靦腆,表示到此散步,不好意思打擾了,幾句閒聊後想要照相,阿嬤尊重阿公地向他詢問,阿公則大方表示拍照小事沒有關係的,雖然如此,阿嬤不好意思的害羞狀,讓我還是只拍了一張,便告謝離去。

其實,近年長住台南之後,越發認知到這座城市的美感如此細緻如此獨特如此含蓄,使人想起波蘭詩人Angelus Silesius的小詩〈天使般的漫遊者〉:「玫瑰花是沒有為什麼的,它開花,因為它開花,它不注意它自身,不問人們是否看見它。」

從2001年的台南市安平國際藝術村「樹屋」駐村藝術家經驗,開始關注在地空間的文化刺激,那次嘗試透過為期一週的工作坊與來自各方的成員共同完成了《溶解的記憶》;2004年「那個劇團」應台南市文化基金會之邀,協助執行台南市政府都發局專案委託「入口意象」系列活動裡的部份表演藝術類,推出了串連古蹟景點成線狀的環境行動劇《這城市,美得讓人恍神》,逐漸從中清晰形塑出「肢體劇場‧城市書寫」的創作脈絡。

同時,增加近年劇團夥伴的生命記憶以及國際旅遊經驗,以不同的觀看角度、集體的創意激盪,重新看待在地原生的這座城市,尋覓、再造劇場的表演語彙,展開一趟遊走於具體的五官感受、城市地形景觀與抒情寫意的表演手法之間的漫遊旅程,於是有了此次的作品呈現。

可想而知的是,從城市場域過渡進入劇場空間,從心情、文字提煉或轉化成為動作與聲音,從生活經驗萃取形塑出表演文本──猶如散步長長小徑,一路曲折,就像是劇中所言「不走到盡頭 不知道那兒會有什麼」!

唯一預存的期待是透過創作的探求與作品的展演,我們意欲尋找一種存在於劇場藝術空間之中,已經存有或者有待開發的某些召喚的手勢、召喚的眼神、召喚的吟詠、召喚的言詞……將我們跟這座城市、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自己連結得更深更深。

如是持續的努力著,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下回再度面對作家朱天心著名小說〈古都〉第195頁如下的文字時候,不至於感到膽顫心慌吧——

「是這樣吧,在死之前,若還有一點點時間,還有一點點記憶,你還可以選擇去哪裡?你會選擇這裡吧,因為,因為唯有在你曾經留下點點滴滴生活痕跡的地方,所有與你有關的都在著,說不定它們就會一直一直那樣再下去,那麼你的即將不在的意義,不就被稀釋掉了嗎?

你曾經讀過某人記憶他在死牢裡的自傳,他說,看到窗外如常的陽光,聽到警衛在聽收音機傳出的熟悉小調,只要這些明天如常在著,他的死,就顯不出來了。……

是這樣吧,在死之前,若還有一點點時間,還有一點點記憶,你 會 選擇去哪裡,…」



文/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講師)

城市間的味覺串聯—從火車便當開始

直到我習慣於台南的便當之後,有好一陣子我沒有買火車上的便當,也沒辦法再滿足於那塊排骨…


城市間的味覺串聯—從火車便當開始


到哪裡了?

那一天,我在高雄前往台北的自強號上被“旅行飯盒”聲叫醒,準備吃一個火車便當。望著窗外樹木一列列飛馳而過,一時間分不清時空的茫然感張望著車廂裡面,有點錯亂,我問自己,台南站,過了嗎?

裝載火車便當的小推車,輪子可能有些不滑順,吱嘎吱嘎的伴隨著叫賣聲。飯盒如常的,一打開就看見香腸半截,排骨一塊,雪花菜一小疊的堆在角落,和滷蛋。
這樣的鐵路便當,我從鐵盒時代吃到紙盒時代。

鐵路便當打開的同時,腦中也頓時被飯香味薰醒了一些:旅程已經快到一半,而這次我的目的地是台北,並沒有忘了在台南下車。

很多人說鐵路便當不好吃,菜色重複的總是那幾樣,多年來都沒變化,也沒隨著時代的變遷來塊照燒豬排或是炸雞腿。更生氣的是,萬一錯過了這樣的鐵路便當,你就要從中午餓到下車為止。

我不知道對別人而言,這便當難吃到什麼程度。對我而言,冷冷的車廂中,睡到雙腳微麻的同時,打開便當,咬下第一口多汁的排骨,那樣的溫度,馬上振奮了我。

這往往是我旅途中的第一餐,不管是往花蓮,台東,或是往台北。

我很開心的品嚐著這盒介於上個城市與下個城市間的味道。對我而言,這是介於兩座城市間的唯一味道;直到我習慣於台南的便當之後,有好一陣子我沒有買火車上的便當,也沒辦法再滿足於那塊排骨。

突然之間,看滷蛋顏色怪怪的,蛋黃邊緣好像黑黑的,雪菜看起來就好像不太能入口,飯粒有點硬,排骨吃下去喉嚨乾乾的,有點哽,而這樣的便當一個要六十元。

六十元在台南,可以吃到東門路黑記魚湯的魯豬腳,配兩碗白飯還找五元,魯豬腳的肉汁鮮美多是精肉,還有勝利路上紅番茄的海鮮炒飯,崇德崇道路口餛飩米粉,不加味素。




一個關廟的朋友說,他吃到的瞬間回想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鼻端的家鄉味叫他流淚,四十元。對面賣的古早味紅茶,搭一杯十元。東門路的古都碗粿一碗二十五元,加一盤燙青菜三十元。若不要吃飯,也可以來碗青年路樁之味的鹹薏仁,也一樣有飽足感…

住在台南之後,我的胃被慣壞了。

「台南什麼東西好吃?」連便當都好吃。

因為擇台南而居,常常被問為什麼,我也常常不知該怎麼回答,剛開始都說是因為劇場,到後來因為這個理由解釋起來太繁複,我會說,因為台南東西好吃。

「什麼東西好吃?」朋友問。
「連便當都好吃啊。」我說。
「誇張,受不了妳,妳根本就是被台南迷走啦。」
我想是的。僅僅是便當就俘虜了我的胃。

我的記憶繞著青年路民權路三叉路口的永吉便當。當我有時間的時候,恰巧往那個方向走的時候,下班時間正常沒加班的時候,想念媽媽的飯香味的時候,我就一定要去排隊吃個永吉便當。

我一直想每個便當都點點看,但是長長的隊伍排下來,輪到我的時候,我總是點魯雞腿便當。他們的魯雞腿嫩香,菜色清甘,常常附著一塊特製魚板,我不知道跟我一起排隊的人,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著迷她們的白米飯。對我而言,她們的白飯煮的香甜,黏度適中,有我媽媽的味道。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我總是吃光光,因為不捨得剩下。

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吃到永吉便當。

再次張開眼睛時,列車過了中部,在隧道中行進著。所以我知道我並沒有睡很久,只是睡得很熟。交錯在每段隧道間的景象,來不及一一的看,只是望著窗外發呆。這次上台北有許多的人要見:迎接新生的喜悅;跟舊友道別離;到中壢吃一桌喜孜孜的喜酒;跟摯友一起到母校走走。

我早已養成每次上火車,開始一個或長或短新的旅程時,就盡量讓自己安適的,如同在家一樣方便的行動。吃完便當,我會上洗手間去,然後刷牙,再喝一杯飯後茶好幫助消化。一杯茶後,透過熱茶的氲湮,瞄著窗外變化的景色,時而回到書本,等著下一個城市的到達。

因為在火車上的延續,我帶著這樣的速度,繼續下個城市的味道。

我很好奇,接續著我的火車便當後的,是一趟什麼樣的味覺串聯?
或許到了台北,我有另一個便當要吃,吃的時候會是唱著歌,還是迎著風?那盒子裡傳達著的會是什麼滋味?

對於我的期待,可能火車長也感受到了,我不禁覺得,車子的行進速度在過了隧道後,好像快了些。



圖文/吳惠燕

聽‧傳‧說

「聽‧傳‧說—台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
國家台灣文學館年度特展開幕了


由國家台灣文學館自行策劃的年度特展「聽‧傳‧說—台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自94年12月27日開始展出,預計展出至95年10月。且配合展覽,文學館特地於兒童文學書房規劃「原住民主題書區」,展出與原住民文學、文化有關的兒童圖書。國家臺灣文學館誠摯邀請民眾踴躍參觀,一同進入台灣原住民族的口傳文學世界。展覽地點: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國家台灣文學館展覽室D,電話:(06)2217201,網址:www.nmtl.gov.tw。

「聽‧傳‧說—台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展覽內容是從台灣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中,擷取有關人與動物的故事,包括:達悟族的「飛魚神話」、布農族的「黑熊的智慧」與「憤怒的百步蛇」、泰雅族的「占卜鳥希立克」、魯凱族的「雲豹的頭蝨家族」,以及邵族的「白鹿傳奇」等六個故事。文學館表示,兒童是未來潛在的文學閱讀人口,各種豐富有趣的民間傳說與神話故事一向是引領兒童跨進文學閱讀領域的重要題材,因此這次的展覽選定台灣原住民族的神話故事與傳說為主題。由於這次展覽的目標族群是小學生,因此展示設計特別針對兒童,製作可愛的道具與互動裝置,並以情境的方式呈現,希望可以吸引小朋友,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進而培養兒童對文學的興趣;而展示重點則在於原住民族的傳統生存哲學與在地生態智慧,因此,僅挑選與展覽主旨有關的故事,並非所有的原住民族傳說都在展示範圍內。藉由述說這些故事,傳遞人與動物間的互動關係,鋪陳原住民族的生態觀與土地倫理,以及在這種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生活型態下,所發展出來的社會文化價值。原住民文化與社會價值中藉動物傳說表達出來的部分,也是原住民與台灣原生動物、自然環境之間發展出來的緊密聯繫。例如,達悟族人藉由飛魚的神話,世代保存對海洋環境的尊敬,或許是用現代拖網船大肆捕撈飛魚的人所無法想像的。海洋餵養了人類,人類報之以敬畏尊重的心。原住民透過代代流傳的神話故事與儀式禁忌,維繫了傳統道德價值;而這個道德價值背後所隱含的寓意和現代生態保育的概念不謀而合,而且比現代保育理論更加優美、詩意地傳達了天地萬物共生共存的理念,並藉由各式禁忌確確實實地實踐出來。

台灣原住民族,一群奔馳在山中、航行在海上的古老民族,用他們生活中的所有細節,實踐著祖先的智慧,低訴著比他們更古老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蘭嶼美麗的海洋中,飛魚的長老托夢給達悟族老人;而在屏東遙遠的深山裡,雲豹是西魯凱人最親愛的獵犬…。一個充滿原住民人情味的野生動物世界,代代流傳在山林與海洋之間的神話與傳說,將在國家台灣文學館說給大家聽。


國家台灣文學館 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一號
展覽聯絡人:助理研究員 黃瓊儀06-2217201# 2306
新聞聯絡人:助理研究員 鄭少瑜06-2217201# 2302

借鏡京都—提升赤崁文化園區觀光產業

一、文化與觀光
觀光產業再提升是目前政府相關部門所追求之目標,行政院將「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第五項子計畫訂為「觀光客倍增計畫」,期藉此計畫能倍增來台旅客數量。文化特色結合觀光產業已是多數國家的觀光政策之一,不僅提升當地住民的文化涵養與爭取觀光客源的重要資產,在發展過程中亦無形地將文化薈萃深植於遊人心坎裡,這也就是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於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ㄧ書中所提到的「休閒的核心在於文化」的觀念。

目前台灣的國際旅遊景點多集中北、高、花蓮等區域,造成長期以來國內觀光產業過於依賴國民旅遊市場,導致旅遊市場結構性失衡(交通部政策白皮書:觀光,2002)。換言之,若台南市需要招徠更多外國遊客,應藉由文化主軸來突顯地方風格與表現地域特色,推動富有文化深度的觀光產業,方能開創獨特性。以歷史深度而言,台南經歷了西拉雅平埔族、荷據、明鄭、清領、日治與民國等不同歷史階段,豐沛的文化資產增添台南在台灣發展進程中的顯赫地位,堪稱名實相符文化古都。


二、日本京都觀光產業近年之突破
日本的古都─京都,與台南古都雖然風格迥異卻不乏相似處,舉凡古蹟眾多、料理獨特、街道狹窄等,更因古蹟而使城市富有濃郁古風。近年來京都市有鑒於觀光客成長緩慢,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積極推動新的觀光活動,遂於2003年舉辦「京都‧花燈路」,使初春的旅遊淡季透過光與景之結合,於夜晚增添新的視覺感受,而亦不失古都風貌─步道旁設置京燒‧清水燒陶燈、京銘竹燈、北山杉木燈、京石工藝燈、金屬工藝燈等五種,約2400座行燈,同時在公園內之溪流佈滿1000盞青竹燈,倒影飄搖在河面上,釀出幽幻的情景氣氛。主辦單位規劃出徒步即可抵達的範圍,這般舒適的步行區域能使旅人放慢腳步,歷史風韻方可佇留於心。故細緻的觀光活動不在量多而在於質精,適時運用季節特色來表現歷史古蹟之美,將人文風采融合在觀光活動中,心靈得以沉澱,是故遊客再次造訪機率將會大增。


再者,京都的大眾運輸有數條鐵路網、兩條地下鐵與綿密的公車路線,交通網十分便利。茲以特定三條公車路線來說明如何運用少量的線路即能將主要旅遊景點串聯。此三線公車分別為「洛100」、「洛101」、「洛102」,其票價與發車時間和一般市區公車無異,是依據旅遊景點分布位置所開創的新路線,車身有京都簡稱「洛」與路線名,易達性極高,便於遊客搭乘。「洛100」─代表顏色為桃紅色,由南邊的京都車站往東邊再折往東北方向行駛,清水寺、平安神宮、南禪寺和銀閣寺皆包含其中。「洛101」─以綠色為代表色,亦由京都車站出發,往北行經二条城、西陣織會館,再轉往西北邊到達金閣寺等地。「洛102」─黃色為其代表色,也是唯一起訖站皆不在京都車站的路線,目的是便於連接上述兩條路線,自東北邊的銀閣寺往西直行,接於西北邊之金閣寺。上述三條路線,單就任一條而言都是另外兩條的接駁路線,缺一不可的簡單路網成為京都推廣觀光之利器。


三、赤崁文化園區之未來願景
台南市觀光休閒公車的安平線與四草線分別編為88和99路,於週六、日及國定假日行駛,彌補先前市區主要景點間無公車路線可轉乘之不便,觀光休閒公車的加入使市區公車路網更為綿密,無論是轉乘或由台南火車站出發,皆可與赤崁文化園區有緊密程度的結合,透過大眾運輸的效用勢必能舒緩停車位不足與狹小舊街區嚴重的交通問題。但公車繞行路徑較為繁複,以安平線最為明顯,其行駛路線呈現W狀,本意是冀望將市區景點藉由此路線串聯,卻導致搭車所需時間過多、遊客搭乘意願降低。減少不必要的繞行,並選定幾處重要地點作為點對點式的公車路線,例如赤崁文化園區位於市區中心,可成為火車站與安平及新光三越新天地的中央轉乘點,既可帶來遊客也帶給市民搭乘公車時的時間效益。

旅遊資訊中心能提供遊客休憩、旅遊資料、諮詢服務或提供場地使具有當地特色之文物能於此展出。台南市除擁有交通部旅遊服務中心台南服務處外,尚有孔廟文化園區旅遊資訊中心與安平旅遊資訊中心。前者乃市府文化局整修舊稱山林事務所之市定古蹟,於2001年公開招標採委外經營方式;後者為安平形象商圈所成立。赤崁文化園區遲至今日尚無旅遊資訊中心,是因本區土地多為私有地,相較於孔廟文化園區多為產權一致的公有建物,便於整體規劃並大興觀光遊憩與古蹟維護工程,故本區執行層面困難度高;同時本區從古至今一直居於城市中心,不如安平地區有廣大腹地可供開發。2005年台南市政府提報「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代表台南市為觀光旗艦計劃景點,屬「挑戰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開發新興旅遊路線及新景點」,因此現階段台南市政府推動觀光景點多挹注於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與孔廟文化園區。相形之下,使富有文化資產的赤崁文化園區優勢盡失,期盼市府能有效主導並扮演社區與私人企業間的橋樑,規劃專屬旅遊資訊中心。

赤崁文化園區具有多元的商業活動,故商品種類呈現多樣化。不過目前的行銷與包裝似乎無法吸引遊客購買,到此消費多以小吃為主,常忽略尚有刺繡店、燈籠店、香鋪等傳統行業。以光彩繡莊為例,商品多與寺廟慶典有關,因此遊客至此僅是參觀製作過程。倘若研發更多貼近日常生活的產品,如手機套、印章盒、扇子、手帕、精緻被毯以及各式精美小飾品,更能將傳統刺繡之藝術表現於現代商品中。以上關於赤崁文化園區之探討,希望相關部門推動觀光發展時也能兼顧文化,使本區有別於台南市其他區域,也為古都增添色彩。



文/立德管理學院 周琮凱

水綠色的環保學校 -台南億載國小

遠離市區的喧囂,座落在郡平路上的綠色環保小學,外觀環境幽靜、結構宏偉,純樸清新的校園風光,總是深深吸引過路人的目光...


古蹟建築風格
走進校園,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億載國小的建築意象結合億載金城和安平古堡的風格,有鐘樓及城堡;仿安平古堡造型的鐘樓,矗立於大樓的樓頂;城堡則四處可見,學校的矮牆、生態池邊的「校園版」億載金城;校舍配置則採用早期安平聚落的集合院式,讓師生自然的體驗傳統和優雅的學習空間。

綠色生態小學
在校園規劃中,注重自然生態、環保,也引進太陽能發電、人工溼地、中水處理等裝置;中水處理將雨水、洗手水等廢水收集,經由過濾淨化後,再用來澆灌、沖馬桶,百分之百珍惜水資源。太陽能和風車的運用,不僅落實環保教學,也增添景觀效果,更榮獲綠建築的九項指標。

班群教學活動
為了配合九年一貫的統整課程目標,億載國小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實施「班群教學」,四位老師組成一個教學團隊,各自負責專長科目,進行班群教學活動,班級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班群教學可提高學習效率,共享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開放設置的研究室,更引導教師合作互補以發揮協同教學,讓教學臻於完善。



人性化的領導
學校如同家庭,成員們相互包容尊重,有問題則自發性溝通協調,吳文賢校長採取人性化領導模式,並力行「走動式管理」哲學,凡事以身作則,對於各處室充分授權。吳校長和小朋友的互動良好,平常在校園中相遇,彼此不甚執禮打招呼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反應已薰染內化,如家庭般溫馨自然的校園文化。億載國小從篳路藍縷到至今的美侖美奐,吳校長始終扮演鼓舞士氣的推手,將崇高的願景具體落實,給孩子們一個幸福的學習環境。

卓越辦學績效
在吳校長的帶領之下,學校經營績效深獲教育部的肯定,得到「標竿一百學校」的殊榮;在申請各項計畫案的過程,屢屢獲得教育部的專款補助;全校師生參與縣市或全國性的競賽,也每創佳績。這些精采表現在在顯示,億載國小旺盛的活動力與追求卓越的企圖心,並能分享、推廣自身經驗,創造優質的學校文化。

未來經營目標
創校兩年多以來,回顧團隊的深耕歷程,由於大家對教育的執著與熱忱,累積實踐的經驗,讓億載國小締造斐然的成績;在未來,會將重心放在課程教學的研究與創新,達到「老師有效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的效果;並積極推動「學習存摺」,以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此外,會持續參與環保署推展的環境教育創意教學、導動健康促進學校、提升資源班的教學績效、加強學生輔導等事宜,往後也將負責全國燈會花燈競賽組、二OO七全運會等許多重要活動的籌備,朝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 吳文賢校長個人檔案:
主要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育學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
個人年資:教師12年;主任8年;校長12年


◎ 吳文賢校長功蹟輝煌,不勝枚舉,酌列近年幾項:
九十三年帶領億載國小榮獲教育部「標竿一百」績優學校。
榮獲台南市九十三年度校長領導卓越獎、教學卓越獎第一名,代表參加全國選拔。
榮獲教育部九十三年度校長領導卓越獎及教學卓越獎銀質獎。
帶領教師參加教育部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站,「獲得二十棟樹屋408片葉子」,目前全國排名第一名。
億載國小榮獲教育部「2004-2005綠色學校」掛牌學校


◎ 綠建築的九大指標—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
生態含1.生物多樣性指標 2.綠化量指標 3.基地保水指標
節能含4.日常節能指標
減廢含5.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6.廢棄物減量指標
健康含7.室內環境指標 8.水資源指標 9.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受訪者:吳文賢校長
資料提供:億載國小
撰稿:謝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