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不只是打鼓而已...十鼓擊樂團

啓程
向來恬靜風雅的文化古都——台南府城,自1662年鄭王開台設府以來繁華至今,不止文風鼎盛,文學、音樂、美術的發展更是蔚然成風。於是,在千禧年孟春,首批在地的青年擊樂家集結起來,除了為數7位的鼓手外,另有數位「客席」團員擔任笛、簫以及其他樂器的演奏。團員都相當年輕,從二十歲至三十出頭都有,他們是熱愛擊樂的好手,鼓齡2至7年,多半是團長親自培訓,或對外招募音樂科班的團員。樂團中心為謝十團長,乃十鼓的靈魂人物、締造傳創鼓曲及推廣的行動舵手。謝十團長為「鼓藝薪傳」創團音樂會領奏,以精準的節奏、肢體張力、乃至揮擊鼓的狂放,讓力與美天衣無縫的結合,使全團凝聚為一體,創下成功的第一步。十鼓擊樂團隨即便將腳步跨出國門,到了澳洲,迎接奧運聖火。隨後,樂團的觸角更伸向亞洲(東北亞、東南亞各國)、美洲,不但結識了世界各地擊樂團隊,更建立起大量熱愛鼓術的族群。


Why十鼓?

「十鼓」的涵義是延續創辦人謝十先生的創團精神,「十」字代表匯集十方的能量,共同凝聚一股團結的力量。同時,十鼓擊樂團亦秉持:落實人本教育、推動特教啟蒙、開啟多元智慧、普及全民鼓術、傳創本土擊樂、廣納世界文化,為推廣鼓術之宗旨目標。有鑑於此,「十鼓」堅持以傳創本土擊樂藝術為定位,期望藉此喚起國人對傳統鼓術的重視,並集結所有鼓術愛好者,共同建立屬於這塊土地的鼓術風格,更期望能使台灣在世界上成為著名的「鼓樂之島」。


立足台灣
邁向世界


五年來,十鼓呈現了七齣傳創音樂作品,譜出台灣的民情、風景、歷史與人文,不但於2002年至2004年期間獲頒台南市音樂類傑出藝術團隊,更於2005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評選晉升為音樂類國家扶植團隊,為南台灣唯一音樂類入選團隊。在這段時間裡,從台北國家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校園禮堂、國內外各大藝術季,都曾留下十鼓的足跡,演出總場次共累計為425場次;每一年呈現面貌的改變,都代表團員實力的精進與舞台意境的轉換,從中,看見團隊的成長。
樂團不僅致力於本土擊樂的傳創及全民鼓術的推廣,更不忘與世界文化接軌,本著傳承與交流的熱情,創辦了天宇論鼓大賽。最初,僅23個團隊參與,且以台南縣市的團隊居多,但隨著推廣的腳步擴大,迄今發展為府城代表節慶之一——台灣國際鼓樂節,兩屆以來曾經邀集來自美國、土耳其、日本、韓國及台灣等知名團隊共15團,以團隊的力量串連起城市運轉的特色及風格,朝向打造「亞洲鼓樂交流平台」的文化發展目標努力,企圖為台南市開創出一個熱鬧、多元兼具本土,且具有前瞻性的優質文化節慶。2005年鼓樂節落幕之後,許多世界一流的團隊就爭相預約參與鼓樂節的演出。另外,每年度定期邀請國際知名擊樂家做短期交流與集訓,厚植團員的實力與內涵。


2005年:主體性的建構
是中國打擊樂?西洋打擊樂?還是日本太鼓?
多數人並不了解樂團的性質,滿懷內心的好奇前來探究!而認識十鼓的朋友們總會驚羨樂團進步的速度——是的,我們又要變了!!!

我們視2005年度「觀自在」音樂會為謝十團長個人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團隊跳脫晉升的分水嶺,在獲得文建會的肯定與奬助之下,舞台場景與曲目的舖陳有了交集,不需要言語傳遞,隨著主旋律的抑揚頓挫,觀眾彷彿進入作曲者所描述的情境與世界,錯落有致的鼓聲,從舞台溢流出一陣陣澎湃的波動,使觀眾精神也得到毫無保留的解放。謝十老師所創作的音樂自然並不是民間藝陣的風貌,而是以傳統鑼鼓和各民族打擊樂為創作基調;在鼓樂演奏中,更大膽融入運動、武術及強烈的肢體張力。十鼓之所以成功,在於剛柔並濟、陰陽調和、全團凝聚一體。儘管是傳統的演出型態,但富涵創意的擊樂風格卻代表著台灣多元、複雜的民族融合,在舉手投足間自然流露。下一步該如何使樂團特色更鮮明呢?一如團長的期待,所呈現的作品與台灣發展脈絡息息相關,更兼具在地人的創意與活力,就把場景設立在300年前的台灣吧!「開闢荊榛逐荷夷」,這樣一個畫面與故事在蘊釀著。但如何把這些歷史告訴e世代的族群呢?它們早已灰飛煙滅,如何引起共鳴呢?我們期盼透過劇作傳達些什麼呢?一切在團長心中似乎有了答案,2006年度鉅獻就此展開方向。年前透過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系鄭德淵所長的推薦,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夥伴陳明志博士,共同為「台灣之門」鼓樂劇從事音樂創作,將時空拉回西元1662年2月9日,荷蘭敗降撤退,當年的武將雷歐梵和米諾,成為鎮門宮裡威武的赤腳門神——鹿風和耳順,永遠守護祂們的第二故鄉。兩位荷蘭門神的出現,彷彿也在提醒我們:珍惜眼前這份得來不易的幸福!珍惜這個幾經戰亂波折、如今得以世代安居的美麗之島!愛惜台灣這塊土地!樂團更首次跨領域多元整合,除了邀請到音樂作曲家陳明志先生與謝十團長共同創作之外,同時還有編劇王貞君小姐、服裝設計家陳慧涼小姐、導演劉光桐先生、舞台燈光設計師劉國滄先生、鄉城歌仔戲團及十鼓擊樂團等各界精英的加入,期待誔生一部兼具本土關懷與國際視野的經典鼓樂劇作:「台灣之門」,使之成為府城及台灣的代表作品之一。


賦予傳統新生命
「鼓」是多麼熟悉又令人陌生的樂器。多數人一定見過這種場景:在香煙裊裊、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廟會現場,各陣頭賣力的又蹦又跳,全身汗水四處揮灑,祝禱聲與法器的鑼鼓聲透過揚聲喇叭並出,而社區的信眾及居民歡樂的慶祝神佛壽誕——這是我們文化與生活的一部份。然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我們接受資訊的方式不斷改變,一度結合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慶典也逐漸式微。於是,為固有擊樂元素賦予新生命、找尋新起點,一直是十鼓創團以來的使命。自2000年起,透過團隊的努力,從傳統「中國擊樂」風格,一路走到強調人文故事、揮灑肢體展放的「擊鼓運動」,從雙鼓棒的擊奏,到融入武術的單手創意演出:「風馳電掣」,再回歸到在地廟會呈現方式:「鼓舞歡慶」,益發多元精緻;無怪乎欣賞過十鼓表演的觀眾們,總要大聲讚嘆乃至於感動落淚。我們盼望,在樂團的努力下,帶給傳統藝術一些新的啟示,以嶄新的手法實踐古老的題材;我們更期盼十鼓擊樂團的演出,不只是打鼓而已,不但要以樂音震撼愛樂者的感官,更要提升本土擊樂的層次,強勢扭轉傳統藝術風貌,積極活躍於世界舞台。擊樂運動的風潮,恐怕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推行吧!



文/張靜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