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台南區特展專輯:西班牙玩具特展





我們一起玩吧!

喜歡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對孩子而言,遊戲是一種學習、活動、生活,甚至是工作。提及遊戲,即聯想到玩具,任何一種遊戲幾乎都與玩具有關。從孩子的遊戲世界中,玩具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同類型的玩具對兒童的遊戲行為會有不同的影響。透過遊戲,兒童不僅能獲得大小肌肉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思考、想像、解決問題能力的提昇,更能幫助他們淨化負面的情緒,促進社會行為的發展。從想像與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賦予玩具生命,讓每個玩具都變得鮮活又好玩。

玩具的發明與創作,其實是一種生活工藝的實踐與工藝精神的象徵,也是一個地區的生活形態縮影。它蘊藏著各民族的獨特智慧,也記錄著各地區的文化軌跡。在台灣經濟起飛之前,由於物質生活不甚富裕,孩童的玩具都取之於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甚至花果廢紙都是玩具的材料,在手腦並用下創作出來,自製的毽子、筷子槍、風箏等就可以伴隨著孩子渡過一個愉快的童年時光。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達,玩具愈來愈多樣化與複雜化,玩法也更精緻多變,因應不同功能取向所製造出的玩具,也讓現代的父母在為孩子選購玩具時,多了功能性的考量。

玩具是孩子童年的重要學習媒介,孩子可以由與玩具說話學習語言、搬動玩具發展大肌肉、捏拉玩具發展小肌肉、與其他小朋友一起遊玩中,豐富孩子的生活並奠定孩子社會行為發展的基礎。而玩具的造型、色彩、設計與不同時期的演變,也是一部生動精彩的玩具史;一個看似造型簡單、色彩豐富的玩具,其中蘊含著材質的取向、手工的美感、傳統的創新與歷史的意義,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獨特智慧與生活形態的縮影。

童年的生活經驗往往對個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不論兒童是生長在那一個國家民族地區,藉由玩具或遊戲本身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感,他們純真無憂的生活打動了大人的心,不由地回到自己的快樂童年。府城此次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商借來自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玩具博物館館藏珍貴展品來台展出,添財與台南市民都感到無比的榮耀與欣喜。希冀透過西班牙與台灣的玩具總動員,能豐富府城的視覺饗宴,也為南台灣孩子的童年時光增添一筆快樂回憶。






台南市長暨
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許添財


---------------------------------

參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展出——費格拉斯/加泰隆尼亞(Figueres / CATALUÑA)玩具博物館的遊戲與玩具會讓參觀者感受到濃濃的懷舊心情,因為看到的都是一些我們祖父祖母,父母親年代所玩的玩具。

同時有一系列的懷舊照片,表現出許多兒童玩各種玩具的樣子,讓參觀者更能體會這些玩具所製造的年代及玩法。

這個展覽可以讓我們看到科學的演變、歷史的印證及藝術的牽動,它們的軌跡將反應在這些玩具的設計上。

我們可以看到加泰隆尼亞非常有名的由Agapito Borrás de Mataró(阿卡畢多.柏拉斯.瑪塔羅)所製造的餐具組及頻閃觀測器;巴塞隆納的Paluzié及Seix & Barral(巴魯協及西斯巴拉)所製造的建築物及迷你舞台;巴爾被拉.聖塔馬利亞的Penas de Sabadell 及 de Pascual(貝納.沙巴德及巴斯卡)的紙造動物及馬匹;巴塞隆納的Nocolau(諾可勞)兄弟的Nic電影;加西亞鎮的Enrique Rais(賴安里格)的白鐵廚具及馬車;伊比市(阿利坎特)的Paya(巴雅)兄弟及Rico S.A(里戈公司)的平板印製的白鐵交通工具,動物及人物;Montgat(蒙特加特)製造的瓷器咖啡組及餐具組;巴塞隆納的G. de Andreis(安德列斯)的模型車;巴塞隆納的Novedades Poch(波其新作)的金屬建築物。

這些都是屬於20世紀到目前為止所製造的玩具,均以平板印製或白鐵上色,模製或繪製的硬紙版、木材、賽璐珞、皮革、瓷器、紡織、鉛、塑膠、紙、等等的材料製作。

為了讓參觀者可以看到加泰隆尼亞(CATALUÑA)玩具博物館呈現出不同空間的展示,及一些動態機構的玩具,在特展中也將撥放不同的DVD供民眾欣賞。



Josep Maria Joan Rosa
加泰隆尼亞玩具博物館館長


---------------------------------

玩具是給孩童玩的東西,但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玩具的造型、色彩、設計、演變,也能讓我們從中窺探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風俗民情與生活習慣。本項展覽透過三百多件的玩具及遊戲作品來道出西班牙及世界性的玩具趨勢,展品主要向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費格拉斯市「加泰隆尼亞玩具博物館」商借,該館的玩具均為館長胡安‧羅沙(Josep María Joan Rosa)所收藏。他是一位建築師,對玩具愛不釋手,他走遍世界各國收購玩具,並尋覓全西班牙這一世紀以來的玩具。

此次展覽以環保、關懷、收藏、親情為出發點,以玩具作品訴說時代,並透過許多推廣活動及系列採訪,搜尋國內名人玩具,暢談兒時記憶,教導小朋友們珍惜玩具,也讓大朋友們重溫童年,同時體會手動的樂趣,欣賞材質的美感與設計的創意,增進自我的挑戰與心靈的感動。雖然絕大多數的人兒時的玩具早已丟棄,但是社會上仍有少數人寶貝地收藏著玩具,歲月的刻痕似乎停了下來,收藏者的滿足感也難以言喻。

本展展品涵蓋二十世紀初期至現代,展品主題多樣化,內容豐富,包括交通工具、戰爭遊戲、團體遊戲、建構遊戲、動物造型、鐵皮玩具、益智玩具、科學玩具、樂器、玩偶、摺紙、立體書、面具、袖珍模型、魔術玩具、玩弄視覺的遊戲、虛擬表演的世界、動手操作的競賽遊戲等等,另外也特別商借了一些專供盲人休閒娛樂的玩具,讓視障朋友藉由觸感玩玩具。展覽也將搭配許多珍貴的史料照片及影片,照片呈現以前的小孩子玩玩具的合影或玩遊戲的可愛模樣。雖然,大部分的字典對玩具下的定義是給兒童玩的東西,但是玩具卻也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議題,例如:文化、科技、時事、材料、流行趨勢等。

加泰隆尼亞玩具博物館為了配合此次展覽,製作了唯一的一隻陪伴著西班牙著名藝術家達利童年的小毛熊複件參展。這隻小熊是達利送給胡安‧羅沙館長的紀念品,當然也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此外,就某種層次而言,小朋友可透過玩具參與現實生活,玩具成為他們自我表達的媒介,孩子透過玩具盡情地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所設計出來的遊戲及故事,整個過程實際上跟創作藝術雷同,因為小孩對玩具投入的情感絕非虛情假意的。所以,玩具不只單純地拿來娛樂和玩耍,還可以讓人動動腦筋,活動智商,利用玩具的設計與操作啟發我們的智慧。本館希望藉由玩具的趣味性架構出一個具有歷史性、啟發性、教育功能強烈的優質展覽,期盼大小朋友們共襄盛舉。也藉這個機會向西班牙TIMSORT, S.L.國際文化策展公司、加泰隆尼亞玩具博物館、聯合報系等機構表達誠摯的謝意,並祝所有參觀本展的民眾玩得開心,小朋友有一個愉快又充實的暑假。



黃永川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

台南區特展專輯:南方影展

南方影展的舉辦,打破了影展活動長期「重北輕南」的不平衡現象,並讓主流之外的獨立製片,得以擁有自在發聲的空間


清新、熱情、平易近人的南方影展


南方影展六歲了!與國內大型影展金馬獎動輒幾千萬的預算相較,它可以說是台灣經費最少,但卻充滿熱情與生命力的影展。影展的開幕活動,沒有所謂的走紅地毯大型排場,也沒有大師級的電影名導,更沒有艷光四射的大明星蒞臨。少了官僚式長官貴賓席的刻意安排,影展的觀眾席上,可能坐在你身邊的人會是某部參展影片的導演。可以說南方影展讓人聞不到一絲絲商業掛帥的喧鬧,反而專注在影展專題的策劃,與南方獎——華語影片的競賽。影展期間,它充分提供了一個電影工作者、影展策展人、影評人、觀眾們間都能輕易相互交流的場域。充滿熱情的工作人員與每年死忠參與的影迷,不可思議的創造了一個平易近人的觀影環境。與國內其他影展相較,已經邁向第六屆的南方影展,難得的顯現出它清新的特質與魅力。

長期以來,台灣影像傳媒一直以台北看台灣。在狹隘的台北觀點詮釋下,南台灣的思維與觀點相對地成為被忽視、沉默的邊緣。南方影展的舉辦,打破了影展活動長期「重北輕南」的不平衡現象,並讓主流之外的獨立製片,得以擁有自在發聲的空間,逐步建立起南台灣創作與觀影文化的主體性。也因此從2001年高雄創展以來,南方影展規模年年擴大,逐漸發展到跨台南、高雄、嘉義縣市的大型影展,南方獎得獎影片如「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到去年首獎「海巡尖兵」,都在後續的國際影展中大放異彩,成為發掘優秀電影人才絕佳的舞台。

連續三年來,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能夠一起參與影展的策辦,是一件極具意義與充滿美麗記憶的過程。我們看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影音所策展團隊不辭辛勞爲堅持電影夢想所投注的熱情與努力,這份執著經過五年的播種,不僅累積起豐富的策展經驗,也培育了南台灣眾多的觀影人口。讓我們看到台灣電影的希望。

今年的南方影展即將開展,精采的電影盛會,將再次點燃觀影人的熱情,這場年度電影盛會,你豈能錯過!請帶著敏銳與溫柔的心 一起爲南方影展加油!




文╱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葉重利
圖╱南方影展提供



---------------------------------

南方一生一次的觀影對話


你有去過影展嗎?你有看過影展的電影嗎?如果答案是有的話,那麼必然知道我所說的:人潮、排隊、選片、規劃最佳看片行程表,以及繼續排隊。當然每個人的影展經驗都大不相同,但對於熱愛電影的影迷來說,面對影展這類的活動安排無疑是有種又愛又期待,但既擔心錯過又怕打瞌睡的心態;因為小規模影展少則一、二十部影片,更大規模影展卻是多到五十至一百多部影片,要觀眾在一至兩個禮拜的時間內看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為什麼各大小影展還是絡繹不絕地冒出,而熱愛影展的觀眾依舊樂此不疲呢?我想驅使著眾多影迷努力看影展的動力,還是來至於有機會看見前所未見的好電影吧。當然每位觀眾的品味喜好不同,為數眾多的影展電影也不是每一部影片都能夠符合自己的脾胃,但無法在台灣商業院線作放映或發行DVD的這些參展影片中,萬一真有讓你驚為天人的絕佳電影,那麼恭喜你,這或許就是你唯一一次只能在影展在戲院觀賞到,而無法輕易地透過其他的管道再目睹到的影片,變成了有可能是一生只能追憶的觀影經驗。這也就是為什麼影展永遠不缺乏努力排隊等著入場的熱情影迷。



單車上路


藍色花園.Garden


達爾文惡夢.Darwin's Nightmare


今年在府城所舉辦的2006南方影展,一樣也有許多極為難得的影片正準備著與台南的觀眾見面。尤其是好幾部在台灣尚未曝光放映而較無知名度,但在國外各大影展卻是獲獎無數的影片,更需要來看今年南方影展的各位觀眾注目以及幫忙推薦的。首先來自以色列的影片「藍色花園」(Garden),由一對夫妻檔的導演(Ruthie Shatz, Adi Barash)花了三年的時間,紀錄了在台拉維夫的一群男孩們如何在街頭流浪求生存。南方影展的觀眾不仿拋開一切對於在街頭暗巷所進行的性與毒品交易的刻板印象,隨著導演旁觀而冷靜的鏡頭觀點,一起更深入地去認識理解這群離家少年的面孔與背後故事,將可以發現到更現實糾葛的種族問題,或是街頭生存險惡因而愈加滄桑世故的年輕靈魂,以及彼此激勵對方避免墮入更黑暗深淵的動人友誼,確實是一部平實描述卻又非常感人的紀錄影片。

去年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在歐洲各大影展屢獲大獎的「達爾文惡夢」(Darwin’s Nightmare),是透過導演(Hubert Sauper)的個人觀點,紀錄了位處於非洲西坦桑尼亞(Western Tanzania)的世界最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在湖旁生活的人們面貌與地理景觀。初看這部影片,可能會讓觀眾誤以為不過是另一部宛如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的旅遊景點紀錄片,但在導演高明的影片編輯手法之下,影片前半段的所出現紀錄的人事物,毫無關聯與散亂,卻在電影一步步地呈現了各種事實面貌,這些無關緊要而被紀錄的人事物卻可以相互牽引,而串聯出令人震驚的真象,環保、戰爭、生存與剝削等等的沉重議題就在這舉重若輕的手法下,一一地被揭露,因而強烈重擊觀眾再去思索這一切表象背後的事實。這是一部議題宏觀卻又引人入勝的精采影片,請務必不要錯過。



三個憂鬱的房間.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另一部主題背景放置在俄國車城戰爭的影片「三個憂鬱的房間」(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看似描寫戰爭本身的殘酷暴力與不人道的電影內容,卻在女導演(Pirjo Honkasalo)的獨特觀點下,避開了直接去討論沉重複雜的車城戰爭本身議題,而卻把影片的焦點放置在三個不同空間的小朋友們身上。南方影展的觀眾將可以透過深邃凝視的鏡頭觀點,去觀看生活成長在俄國海軍學校、車城首都格羅尼斯以及附近的回教聚落印古什,這三個迥然不同環境背景的小朋友們的真實面貌,但卻都一樣充滿了個人故事;加上整部影片以富有詩意而難以言喻的優美攝影影像,無一不是再再地暗示著「戰爭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喻。「三個憂鬱的房間」整部影片雖以紀錄片為形式,但強烈獨特而詩意的影片風格,卻讓它跳脫了傳統紀錄片的框架,也藉由突顯出屬於熟睡小孩的純真面孔,因而更深刻與撼人地直指戰爭意義背後的本質與醜陋。

連續兩部格局主題宏大的電影之後,「起司與蟲」(The Cheese & The Worms)這部在2005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獲得亞洲新潮流大獎的影片,在題材內容上雖是平易近人,但一樣是深透靈魂的作品。透過女導演加藤治代(Kato Haruyo)的小DV攝影機觀點,她紀錄了癌症發病的母親與家人生活共處的日常點點滴滴。這部影片以宛如家庭錄影帶的生活畫面的積累,傳達了生活中的平淡卻動人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影片後半段與高齡八十幾歲老祖母的獨自兩人生活及對話,給予了必須去面對生命逝去的意義,以及活著的價值。影片成功地展現了女性創作者在事物觀察上的細膩與敏銳,而且在人生的生死問題上勇敢地提問,充滿著感人卻不煽情的力量。這是一部日常卻又凝視生命美麗風景的影片,令人激賞感動。



盛夏光年


上帝的私生子


綠草地


後革命時代


裸體舞台


而「靜靜的嘛呢石」是中國藏族青年導演萬瑪‧才旦的第一部電影,以一個在寺廟修行的小喇嘛回家過年作為影片劇情主軸的簡單故事。影片出現的角色幾乎都是當地村落的居民直接扮演,雖然非職業表演卻又十分地貼近自己現實的身分,十分有趣。所以整部影片的調性很接近台灣觀眾所熟悉的,伊朗導演阿巴斯的兒童電影,寫實自然卻又有著生活的趣味性。這部影片平實細膩地描述了藏族人過年事物的生活細節,這其中的主人翁小喇嘛所引發的事件,透露了外來文化的新事物的影響,與傳統藏族文化之間的衝突融合;以及家庭和週遭人對於小喇嘛的關心,也無時無刻地傳達出動人的溫暖。難得作為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卻是不炫其技巧手法,反而以遠觀平靜的形式,展現了西藏當地的過年時刻的生活片段,平常淡淡的故事之中,卻是有著難以忘懷的人物情感與生命輪轉的道理存在,值得南方影展的觀眾細膩地去品賞這部影片。

上述這些在國外影展都大受好評,卻在台灣本地無緣作商業放映及發行的好電影之外,其實南方影展還有許多值得被推薦的影片,如被台灣眾所矚目的青年導演作品「盛夏光年」和「單車上路」,以及同樣在中國大陸備受好評的電影「綠草地」與「後革命時代」,都正在準備等著在南方熱愛電影的觀眾進戲院觀賞。今年十一月,南方影展將會給你一生一次的觀影經驗與生命對話。





文/南方影展 賴育章
圖/南方影展提供

台南區特展專輯:優雅生活、體驗美學-2006年第4屆台灣設計博覽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427-347 BC)在其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了對「美的本質」的疑問:什麼是美?我們會說一個人美、一個杯子美、一幅畫美,但人、杯子、畫作是不同的東西,而我們都用「美」來形容,表示在這些不同的人事物中,有一種共同的東西讓我們稱它為美,因此柏拉圖問,是什麼決定了這些東西是美的?柏拉圖不是問何種具體的東西是美的,他問的是「美的本質」。柏拉圖本身並沒有給出答案,只說:「美是難的」。





品味與美感的素養不只是需要環境的薰陶以及社會的教育,
更需要自覺性、自發性的投資與學習。

在適合旅遊的季節裡,台南縣政府誠摯邀請您,
暫時拋開繁重的工作壓力,放慢忙碌的生活步調,
參與這充滿創意與美學的設計博覽會,
讓創意與美學的思惟,活化您每個生活細節。


於9月底在台南縣佳里鎮蕭壠文化園區再度與大家見面,呈現的面貌將有別以往。今年「台灣設計博覽會」的主題「優雅生活、體驗美學」,展出內容除了有我國多項獲得國際設計大獎肯定的傑出設計品外,還有來自歐洲及環太平洋國家令人驚艷的創意設計精品,除體驗流行趨勢風潮外,更邀請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知名美學專家,以多元化的設計和大家分享他們對「優雅生活」的看法;同時帶領我們一起透過專家們的獨到眼光,品味及欣賞國際級設計大師和大師們揚名世界的傑出作品。期待經由此次的參觀,讓設計創意與美學的因子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的生活能過得更自在、更優雅。

歷屆台灣設計博覽會的差異
歷屆台灣設計博覽會,2003第1屆在台北華山藝文特區、2004第2屆在宜蘭羅東運動公園、2005第3屆在高雄衛武營;以往辦理方式是採用統包作業,因為統包的關係,有些內容政府機關較難以掌握,所以這次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就想自己辦理及策展。也因為經過前幾次的經驗後,執行單位發現場地因素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甄選共同合辦的縣市政府。

以往設計博覽會都比較偏向靜態展示,不是針對一般的普羅大眾,因南部地方民眾的生活模式及型態比較不一樣,所以增加一些動態的活動,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群眾,不只是大專院校學生或對設計有興趣的人,也希望能推到學齡兒童藉此活動的參與而增加親子關係的互動,暫時拋開繁重的工作與課業壓力,放慢緊張忙碌的生活步調,共同來參與這一年一度的設計博覽會,一同體驗創意、設計與美學,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輕鬆優雅的色彩。

台南縣政府以蕭壠文化園區作為本次甄選辦理的不二地點;據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表示,與2005第3屆高雄衛武營比較起來,因硬體環境的關係,使得活動經費大部分挹注於硬體的改善上,導致承辦的成果及感受未盡理想,所以台創中心這次才要做一個特別的甄選。純樸、寧靜又復古的蕭壠文化園區就雀屏中選,因為蕭壠文化園區硬體設備都整修過了,而經改造過的倉庫群,本身即為創意設計概念的直接體現,且展場戶外空間大,可供戶外活動之辦理、增添了民眾休憩、懷舊、品味蕭壠文化園區與眾不同的地方。

台灣設計博覽會的展場訊息
本次博覽會的內容,共推出15個展館(1.生活美學館、2.國際對話館、3.亞太設計館、4.歐洲設計館、5.設計玩家館、6.兒童益智館、7.台灣品牌館、8.設計故事館、9.優良設計館、10.商業設計館、11.創意生活館、12.台灣主題館、13.南瀛設計館、14.設計新秀館、15.南瀛美食館),13個展館是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設的館,另2個館(南瀛設計館、南瀛美食館)是由台南縣政府負責的。活動是採免費入場方式,而新宅農場會開出台糖五分車,因為營運緣故,凡搭乘者酌收50元,以供營運管銷費用之所需。



UMDOG


光年光廉


SNUG


紙手機


.15個.展.館.內.容.
01 生活美學館
以「優雅生活」為策展方向,邀請名人從與民眾關係最密切的「家」的空間(如餐桌、更衣室、起居室等)出發,提出對優雅生活的看法與思維,並藉由展出內容呈現出多元的想法與生活風格,讓參觀民眾可以透過名人對優雅生活的詮釋,思考如何營造屬於自己、表現自我風格的生活空間與方式。

02 國際對話館
邀請國內在設計與美學方面具有獨特品味的20位專家名人,推薦他們最欣賞的20位國際級設計大師。除展出這些國際大師令人驚艷並印象深刻的美學作品外,也將由這20位名人娓娓道來其之所以欣賞這些國際大師的緣由,並介紹國際大師們的美學設計風格、設計理念與產品特色,讓名人欣賞美學的獨道眼光,帶領民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窺國際設計大師與其美學作品的風采。

03 亞太設計館
邀請來自美國、日本、泰國等泛太平洋國家之產(作)品參展。在美國方面,以大型家俱為主要邀展內容;日本方面網羅日常生活當中符合 (1) 令人微笑的體貼設計 (2)尊重自然的環保設計兩大主軸精神之產品為主;泰國則以手工藝作品為主,以此突顯不同國家的設計特色與風格。

04 歐洲設計館
邀請來自瑞士、法國及北歐等歐洲國家之產(作)品參展。透過法國及瑞士等國家的設計協會推薦優秀傑出,具有代表性的設計作品前來參展,讓您在南台灣卻能感受歐洲優雅、簡潔、典雅的設計風格。

05 設計玩家館
以「設計樂活族Design LOHAS」(Design 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作為策展主題,LOHAS被視為新世紀的生活方式,提倡人們應該放慢步調、體驗生活的核心精神。本館邀請國內作品風格具有LOHAS精神的設計團隊參展,以融合時尚、室內、建築、工業與商業等多元化的設計領域,呈現設計樂活族的創意巧思,以及具有多樣性與故事性的展出內容。

06 兒童益智館
邀請獲得國際設計獎項肯定之廠商參與展出,結合兒童活動空間與益智遊戲設計產品,讓大朋友帶著小朋友前來參觀「台灣設計博覽會」時,除了培養小朋友從小欣賞美學的能力外,同時提供親子休閒遊樂的空間,增進良好互動的親子關係(園區既有之長期設施)。

07 台灣品牌館
以台灣長期耕耘品牌及本土原創設計的優質企業為主角,以及2006國家產品形象獎的得獎精品,展現台灣本土原創設計品牌充滿特色的產品、包裝及品牌設計實力,透過品牌精神勾勒出企業整體形象,本館分為6大區,分別為「來自台灣的品牌力」、「來自海洋的活力」、「來自東方的魅力」、「來自亞洲的競爭力」、「來自華人的設計力」、「來自青春的運動力」等,讓您認識國內傑出的設計師和品牌所展現實力。

08 設計故事館
以說故事的活潑表現方式,帶您一起看看2006「國家設計獎」入圍及得獎的精緻產品,以生動有趣的故事,串連這些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產品,一方面以輕鬆、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台灣豐沛的設計力量,另一方面讓大家認識「優良設計」(Good Design)的產品認證,讓您知道如何選擇具有美感又實用的優良設計產品。

09 優良設計館
展出台灣優良設計暨入圍國家設計獎產(作)品,以及2006年度台灣廠商獲得國際各項重要設計大獎,如德國IF、Red Dot、日本G-Mark及美國Idea等大獎肯定之傑出設計產作品;除了將台灣豐厚的設計實力展現在大家面前外,同時也推廣國內廠商致力於設計與創新時所付出之努力與貢獻。

10 商業設計館
展出商業設計及廣告設計創意產作品,呈現運用視覺、廣告、多媒體以促進商業、活動、意念傳達、行銷、品牌形象提升之成果,讓您能夠認識商業創意之應用與發展。

11 創意生活館
以「體驗生活提案.遊覽產業風情」為主題,帶領您深度遊歷創意生活中飲食文化、生活教育、自然生態、傢飾時尚、工藝文化、特定文物等六大體驗類別,體驗特色產業文化與主題生活風格,並展現台灣傳統產業與創意、科技與人文特質融合之豐碩成果。展出共為三大區,分別為「產業風情大觀園」、「生活提案遊覽廊道」及「創意秀出來」,讓您可以同時享受深度體驗和愉悅美感的生活樂趣。

12 台灣主題館
台灣的特色文化還真不少,今年台灣主題館就精選了四大主題,要展出設計師們萃取台灣特色文化所發展的創意設計產作品。
◎時尚故宮區:展出「摩登 T恤設計大賽」入圍及得獎作品,及「設計達人精品」精緻創作產品。
◎客家桐花區:以台灣客家桐花為主題所舉辦的創意產品設計大賽得獎作品,及異業結盟廠商之桐花衍生性設計產品 。
◎鶯歌陶藝區:展出「第三屆台灣陶瓷金質獎」得獎作品,展現台灣精湛陶瓷工藝結合創意設計的驚艷成效。 ◎原住民文化品:展出原住民特色文化產品,包括織布、服飾、首飾等。

13 南瀛設計館
展出台南縣農業局舉辦的「農特產品創意包裝加工設計競賽」得獎作品,讓台南在地的農特產品除了美味好吃以外,同時具有別出心裁的包裝。除此之外,更邀請到台南縣在地著名的企業展出他們傑出的產品;同時也請社區營造成果豐碩的社區藝術家,展出他們獨特、饒富有地方色采的文創商品,讓大家可以一睹台南縣豐沛的創意能量。

14 設計新秀館
展出2006年國內重要創意設計競賽之得獎作品,呈現不同設計競賽作品之巧思與特色。競賽項目包括: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新一代設計競賽、光寶創新獎、、全球自行車設計比賽…等,展現年輕新秀設計師們蓬勃的設計力量及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

15 南瀛美食館
以台南美食為主題,讓大家在體驗設計美學的同時,也能品味南瀛特色小吃及飲品,滿足視覺與味覺的雙重感官。



Seek Slider


標籤TAG


2006第4屆台灣設計博覽會
展出地點:台南縣蕭壠文化園區(佳里鎮六安里130號)
展出時間:9月30日(六)至10月15日(一)
每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開放參觀
導覽服務
固定導覽時間:週一~週五:上午11:00至下午3:00
       週六~週日:上午11:00至下午2:00、4:00
機關團體導覽,請洽專線預約(02)2655-8199 分機185顏先生,分機120楊小姐






文/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謝鳳春
圖片提供/經濟部工業局、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展場介紹-歷史文化與綠蔭建築之美-蕭壠文化園區




初到蕭壠文化園區,映入眼簾的是349號蒸汽火車頭,它似乎想向我訴說著曾經風光的事蹟與走過的歲月。與它一起度過或曾經參與過這段歲月的人,應是最能深刻感受風華流逝的滄桑。

300多年前,居住在佳里這一帶的居民為平埔族西拉雅族人,稱此地為「蕭壠社」,「蕭壠」是佳里的舊稱,原為平埔族社名,意為「契約之地」,與新港社(今新市鄉)、目加溜灣社(今善化鎮)和蔴豆社(今麻豆鎮),號稱西拉雅系(Siraya)四大社。「佳里」此一名稱出現的時間約略是在明鄭時期,但當時只有「佳里興」的名稱,而無「佳里」稱呼,一直到西元1920年才開始用「佳里」作為行政區域名稱,而到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本地區才稱作「佳里鎮」。

蕭壠糖廠創立於1905年,1908年開始製糖,是日治時期「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設立的第一個新式糖廠,台灣光復後,政府大力整修並恢復運作,之後辦理原料運送及客貨運輸業務,客運班車至二重港、隆田,貨運班車更遠至北門鹽場及七股鹽場,於60年代達最高峰,堪稱佳里糖廠黃金時代。製糖事業一直到二次大戰末期始因盟軍空襲而被迫停工,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國際砂糖市場日漸萎縮,糖業終成夕陽產業,糖廠陸續關閉,廠區設備大多撤離遷往國外。民國87年佳里糖廠因糖業沒落閉廠而淡出歷史舞台。

閒置空間再利用
台南縣長蘇煥智現勘時,驚豔於佳里糖廠的歷史文化與綠蔭建築之美,尋思將閒置空間加以運用,以藝文基地的嶄新面貌重回人們的生活中,為佳里糖廠注入新生命,以記錄蔗糖產業對台灣的經濟貢獻,並成為重新凝聚文化創造力的最佳舞台,「蕭壠文化園區計畫」於焉成型。為了推動「蕭壠文化園區計畫」,蘇縣長召集專家學者成立「蕭壠文化園區計畫諮詢顧問團隊」,親赴台北台糖總公司拜會當時的董事長吳乃仁,洽談開發事宜,並獲文建會列入地方文化館輔導點,成為「蕭壠文化園區」發展的新契機。

文化觀光展風華
近年來,台灣文化意識抬頭,對在地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加重,許多潛藏著人民過往記憶的歷史空間,透過文化資產活化以及閒置空間再利用兩項概念的結合,重新換上新裝,賦予新的精神、新意象及新生命,在此潮流下,台南縣政府積極辦理一連串動靜態的展演活動,尋求與藝文團體合作,結合資源提供台南縣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進而提高縣民對文化活動的認識,「蕭壠文化園區」成立迄今陸續辦了多項活動,如知名的糖果文化節活動等。

蔗糖產業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蕭壠文化也薰陶出台灣人的人文情感,不僅讓佳里成為新興的南瀛藝文重鎮,更希望將舊有的糖業歷史與文化,透過糖廠如記錄器般的空間,與現代科學、文化交會激盪,創造出台灣土地的新生命、新價值,成為台灣最閃亮的一顆文化明珠。




--

台南區特展專輯:新時代的文化啟蒙-國家台灣文學館三週年館慶





今年的10月17日,是國家台灣文學館成立三週年的日子。八十五年前的這一天(1921年10月17日),以「文化啟蒙」為宗旨、喚醒台灣民族自覺意識為目的的台灣文化協會正式成立。該協會會員來自民間各階層,成立讀報社、辦理通俗講習會、演講會等方式,進行文化啟蒙運動並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選定這一天作為國家台灣文學館開館營運的日子,別具意義。三週年的館慶,文學館配合文建會「文化啟蒙日紀念活動」,仿照當時文協發展的路線,自興起台灣民族文化運動的大本營,霧峰林家──萊園(今明台高中)出發,一路行向南方,從而完成串連全島的文化運動。

除了響應文化啟蒙的時代意義,文學館另安排一系列的三週年慶祝活動,包括:「東方白《浪淘沙》等創作資料捐贈展」、「台灣歌謠歌詩之夜」及「文學少年‧青春情事音樂會」及「旅行與文學主題書展」、「古都與巴黎的異想世界」,還有兩場搭配了2006文化日講演座談會暨系列活動的精采座談。並將於館慶期間推出籌備已久的成果,即《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及《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的新書發表。

這次所出版的書籍《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雜誌篇》,內容是關於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等資料整理與翻譯,呈現出戰前台灣文學史的另類書寫角度,期能提供喜好台灣文學人士以及從事台灣文學史研究之學者,對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史料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透過《龍瑛宗全集》的出版,則期盼能對龍瑛宗一生中的書寫軌跡有全面性的了解,且對台灣文學研究、推廣與教育有所裨益。

為了讓民眾更能感受文學館慶生的喜悅,10月14(六)、15(日)兩天,文學館將舉辦音樂表演活動。14日晚上七點在南門路文學廣場舉行「台灣歌謠歌詩之夜」,15日下午舉行「文學少年‧青春情事音樂會」邀請知名歌手陳綺真及1976樂團演唱,需索票入場,國家台灣文學館文學之友可優先索票。三週年館慶系列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詳情請上網http://www.nmtl.gov.tw/或電洽(06)2217201。





文‧圖/國家台灣文學館

台南區特展專輯:來自北國的文學驚豔之旅-「走向人民——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

俄羅斯——一個你以為認識、但似乎永遠掩著一層紗的遙遠國度。
俄羅斯是芭蕾與歌劇迷的聖地?是文學愛好者必讀的托爾斯泰?
或者只是昔日輝煌的克里姆林宮與醉人的伏特加?
過去的我們,一直從別人的眼中觀看它,
現在,第一次,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俄羅斯。
三位文學巨擘的手稿、古書、作品插畫、生活文物,
遠渡重洋來台展出,不僅述說著俄羅斯百年來攝人心弦的歷史變遷,更讓您透過文學作品的動人文字,親炙俄羅斯文化的美麗與深邃!




文學創作是社會最誠實而深沈的聲音和良心
從沙皇帝制到人民共產,寫實的文學創作如實地反應了社會狀況
俄羅斯文學三巨人:普希金(1799-1837),托爾斯泰(1828-1910),蕭洛霍夫(1905-1984),這三位文學巨擘在19到20世紀間用他們的筆詳實記述了時代的故事,也影響了當時代的思潮,在俄國史上奠立其獨特、開創性的歷史地位。
這次展覽展出借自三位文豪故居博物館的三百餘件文物,除了有文豪們的手稿、畫像等可以讓我們親炙作家風采,更有當時的生活文物--從奢華的貴族生活到儉樸的農民用品--可以一窺文學故事中的場景重現。

這次展覽將引領我們去認識俄國的民族詩人--普希金,他那熱情洋溢的筆如何寫出一首首憾動人心的詩篇,不僅受到當時代的俄國人喜愛,一直到今天,還是人人能夠朗朗上口;了解托爾斯泰長達82年的人生歲月中,內心世界的起伏轉折又是怎樣地表現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巨作之中;以及蕭洛霍夫筆下《靜靜的頓河》中那群左右為難、受盡內心煎熬的哥薩克人,又是為何選擇在俄南草原自由的生活。三位文豪透過動人的文字,不僅撼動了當時代的俄國人民,百年來仍然深深地感動著全世界的讀者。



展期及地點:
2006.11.11(六) ~ 2007.01.12(五):國家臺灣文學館(台南)
2007.01.26(五) ~ 03.25(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國家臺灣文學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作單位:ROSIZO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及展覽中心)
(俄)晴園托爾斯泰紀念館
(俄)普希金博物館(主館)
(俄)蕭洛霍夫博物館
承辦策畫單位: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圖提供/國家台灣文學館
整理/黃佩芬

y-axis,櫥窗,機器人

驚艷y-axis櫥窗
我們總是路過許多櫥窗,在往返城市裡一點與另一點的時候。一面面平滑的玻璃,收納而其實也鏡映自漫遊者雙眼迸流而出的「追求美好宜人生活」的想望,視覺隧道牽繫的心靈和外物聯手建構或拆解內在自我拼圖。

台南市海安路上,裝置藝術時間刻痕與露天咖啡座歡暢氣氛隨風飄送,之中生長出一座年輕的櫥窗,它透明的身影綻放出鮮豔豐腴能量,靜靜蔓延令人驚艷的時尚、夜光及溫暖。在芥末色磚牆、原木地板、玻璃落地窗、老樹綠傘、燈火光暈攜手圈圍而成的狹長形立方體內,金屬橫槓懸吊著自家品牌――y-axis――的零錢包、T-shirts、手機套;牆上木格整整齊齊排放五顏六色的口罩,像是書本或某種光譜;一字形乳白工作桌平日散放雜誌手稿筆記型電腦,必要時清空桌檯、拉開抽屜,即可陳列商品。上述空間佈置規劃將「櫥窗」與「工作室」濃縮為一體,展示商品的塑膠模特兒與設計商品的年輕設計師、耀眼的「幕前」與隱晦的「幕後」,在既飄浮又凝定的棋盤格細線度量下交錯他們的身影,消解了「作品」與「作者」約定俗成的藩籬而讓設計師一舉一動揮灑的生命力為其心血結晶增添「原來商品背後的故事這麼有趣」的動人光采。如此精心安排已足以捕捉路人投射而來的驚異視線,挑逗此起彼落的想像空間與問號。

是啊,這座y-axis櫥窗從哪裡來?玻璃屋裡賣的又是什麼藥?



y-axis櫥窗透明的身影綻放出鮮豔豐腴能量,靜靜蔓延令人驚艷的時尚、夜光及溫暖。


設計師在y-axis工作室裡感到舒適、安全而溫暖。


一切從機器人開始
「y-axis」﹙Y軸﹚的發想源自一隻機器人,向上伸展雙臂、貌似英文字母Y的形體。這隻機器人欠缺它的「軸心」,於是偕同夥伴們踏上「尋找內心」的冒險之旅。沿途,機器人化身為西瓜子、瑪麗蓮夢露臉上著名的黑痣,化身為叉叉眼手提紙袋、機器人頭腦燈,化身為海草型長手長腳、拉鍊嘴還可放置小物的機器人抱枕。就連每塊織品的旅程落腳點上,都有機器人揮手向你說「YA!」

機器人的父親不只一位,他們是阿信、A-Wei及蔡宗栢。這三位年輕設計師跨足平面設計、包裝設計、櫥窗設計,以及限量生產、專為國高中年輕女孩打造的個性化布製生活小物,例如口罩、鑰匙圈、零錢包、手機套、文具收納盒、T-shirts等等。

我問起一件商品是如何誕生的。他們說,在與客戶溝通之後,若客戶心中已底定了腹案,就執行包裝,而如果客戶無甚想法,y-axis團隊將從無到有,規劃一切(舉凡店面空間配置、裝潢材料選用等等一手包辦)。至於隨身布品,則從觀察自己喜愛什麼而又需要什麼來發想,延展自我風格,後續再視市場反應及自己持續的思考來擴充。無論如何,三人總是互相激盪腦力,享受工作過程中創意擦撞、火花四射的樂趣。



「y-axis」﹙Y軸﹚的發想源自一隻機器人,向上伸展雙臂、貌似英文字母Y的形體。


y-axis櫥窗一瞥


嬉遊在玻璃屋裡
而y-axis櫥窗,名之曰玻璃屋、夜光寶盒亦無不可,即是商業謀略、美感經驗、遊戲童心的混血。將成真的美夢工作室嵌入前衛裝置藝術與年輕族群歡聚作樂的鏈條之間,絲毫不顯突兀,更能相互輝映、引人矚目、引發討論而較易收到「廣告宣傳」效益。同時,四面玻璃聚焦人心騷動情念,折射時髦都會感,亦靜靜吸收四方上下循環流轉的光影:日昇日落、車水馬龍、雲、樹蔭。然後,設計師便乘著裝飾有玻璃彈珠吊燈和圓顱公仔的璀璨水晶船,徜徉資訊星空、心愛音樂聲和夢想之海,舒適、安全而溫暖。


這條軸線指向――
談到未來,三人說,將持續開發兼顧實用性與美觀的特殊商品,例如筆記型電腦鍵盤保護套。也要在官方網頁上增添既有商品資訊以外的活動訊息。而面對普遍存在於台灣,「客戶要『招牌』,設計師要『品牌』」的價值觀鴻溝,y-axis成員仍樂觀提出「從『商業』蛻變為『生活』」的經營理念來度越。

如同機器人尋找軸心的旅程,y-axis工作室、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台灣人的美學教養也正在譜寫自己的故事。Y軸指向何方?我們前往何處?歷險的結局一片迷霧而過程艱辛得激發出勇者意想不到的非凡潛能,則是可以確知的。



y-axis商品舉隅






文/施惠淇
圖/y-axis

臺南眷村的集體記憶營造-瓦解與重構

近代臺灣有兩次大移民潮,第一次是18世紀到19世紀末,清初閩南地區人口壓力過高,耕地不足,糧食匱乏,導致一部分過剩人口必須到外地謀生,以大陸閩南居民為主,為墾荒而移民台灣;第二次乃中國大陸烽火戰亂,於1949年前後來臺之政治移民,多少家庭歷經生離死別,顛沛流離,飄蕩來台。

20世紀外省移民漂洋過海來臺,被迫離開原生家園,在異鄉落腳,融入臺灣社會初期難免發生摩擦,經過半世紀,外省移民在臺灣結婚生子,落地生根,融入臺灣社會。即使臺灣政治人物常為選舉操弄族群議題。受選舉政治所激化的族群問題,可藉由公民社會理性討論,營造集體記憶,以建構外省移民史。營造集體記憶的過程,藉由看見他者的不同,使族群寬容接受彼此的差異,消弭仇恨與歧見,最後藉由這個過程,建立集體認同,創造文化厚度。社區動員建立文化論述,以抗衡國家或菁英式的文化論述,實為民間社會主體性的展現。

近日全國掀起一陣眷村文化保存熱潮,但多停留在討論硬體建設階段,有關眷村文化保存意涵,尚未形成討論氛圍,實需經由公民參與,進一步探討。建築與環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實質保存意義,但是好的保存關鍵是文化。外省移民是促成半世紀台灣人口變遷、社會變遷、經濟變遷等最主要的力量,外省移民史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論外省移民史,必定要論及外省移民與所有族群的互動,外省移民史即所有族群的共同史,只是著墨重點不同。族群共同記憶,方為眷村文化保存的真正意義。

聚落保存為保存原本聚落的生活方式,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物品等等,是較為生動的文化保存方式。但是眷村改建政策本質是異地安置,多數眷村位於都市精華地段,國防部將原有眷村夷為平地,透過處分土地籌得拆遷安置補償費用,眷戶亦可選擇購買市場成屋或國宅,使得社區原有人際網絡瓦解。因為眷村改建政策的限制,使得難以採「活」保存-「聚落保存」方式保存眷村文化,即使如此,採用其他保存方式,仍有其保存意義,特別是營造集體記憶的過程。



趙以章太太是台南縣仁德鄉牛稠子的小姐,趙以章說他太太的腰肢很細,只有十九寸。這照片是在鄰居家的院子裡拍的。 (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民國六十年,志開國小老師丁孟秋和夫婿熊覲文,帶著三位千金,在水交社越過大街。(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民國五十年代,沙錚先生原先住的是日式房屋,陳設簡單,桌上擺著收音機,後面是一張竹床 (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民國六十年,丁孟秋老師家中的陳設─家居生活。 (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臺南市即將於水交社設立眷村文化園區,臺南市政府以「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案」,將水交社附近土地變更為古蹟保存區與公園用地等公共設施用地,使得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政策邁出成功第一步。相較於其他縣市政府仍有用地取得問題,臺南市政府取得保存先機。面積高達52.69公頃的「變更臺南市主要計畫(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案」,臺南市政府以市地重劃的方式開發,重劃區內劃設2.08公頃古蹟保存區與2.19公頃的公園用地,因此眷村文化保存區面積合計約4.27公頃。

水交社地區位處臺南市南區核心,北邊緊鄰孔廟園區,這個夾雜都市再發展與文化保存的重劃計畫,一方面可促進房地產開發、增加市庫收入,另一方面保存眷村文化。除了臺南市政府的官方規劃作為,水交社的里長或眷戶除了主動蒐集眷村文物之外,並已連續數年舉辦眷村文化節,水交社眷村文化保存已具備初步動員基礎。

除了初步的動員之外,水交社眷村文化保存議題的推動,未來可朝由水交社眷戶成立自主性社團,與臺南地區其他眷村結盟,並尋求文化保存、空間規劃、博物館學等專業者奧援,共同爭取公私部門資源,舉辦一系列活動,如撰寫村史,結合志開國小校外鄉土教學,舉辦文化節慶等活動,促進民眾參與規劃,培力社區組織。除了眷村文化保存之外,未來眷村文化園區的經營,眷村文化園區與重劃區新社區的關係,園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園區與志開國小的關係,都是園區規劃與發展的議題。



(攝影╱謝沂秦)


水交社的巷道 (攝影╱謝沂秦)


廢棄的宿舍 (攝影╱謝沂秦)


水交社舊市場 (攝影╱謝沂秦)


由臺南市政府啟動的文化保存計畫,從歷史深度與廣度來看,有幾個值得發問的問題,如水交社有哪些文化?需要保存的有哪些?眷村文化的意涵為何?參與者是否應包括臺南地區所有眷村?除了文化保存,要賦予文化園區什麼新意涵?原眷村之眷戶如何在新的文化形式重新找到認同?文化園區與周邊學校的關係如何定義?

以上種種提問,皆需要由以眷戶為主體之團體發動議題討論,藉由公共討論過程,建立共同記憶,建構歷史論述。目前臺南市政府向內政部營建署申請獎勵都市更新計畫補助,辦理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規劃,乃為由上而下之規劃方式,眷戶應發揮主體性,成立自主性社團,發動一系列活動,促進民眾參與,引發討論。眷戶必須主動發聲才能顯示自主性,建立文化的自我認同,即使資源有限,仍可藉由與民意代表、專業者結盟方式,積極爭取其他資源,提出不同於官方版本的眷村文化保存論述。






文╱高思博(現任立法委員)

還君明珠—吳園藝文中心風華再現

歷史的腳步就像是一場大輪迴,只要得到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新的空間生命又會回頭來塑造精采的時間記憶。吳園是清朝所建,公會堂是日本所設,不論是誰在這塊土地做主人,它永遠是府城最閃亮的明珠!



修復好的公會堂,氣勢雄偉,線條優雅。


一座城市的公共建築歷史,往往是經濟與政治勢力的演變史。台南市的「吳園」在經過了八十八年九月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完成規劃,九十二年八月開工,歷經三年多修復,於九十五年十一月完工的「吳園藝文中心」,將成為府城的新文化座標,在最具台南都市歷史紋理的民權路,風華再現。

吳園是清朝道光八年(1828),由鹽商致富的吳尚新,購買了明鄭時期所形成的交通要津「枋橋頭」的荷蘭通事何斌庭園舊址,沿著地勢高低,仿照漳州城外飛來峰的山勢,用老咕石為主,雕作了假山、庭台水閣,並在山旁水邊,遍植奇花異樹,名之為「吳園」。雖然名之為吳園與姓氏「吳」有關,也是因為「吳園」素有文學的張力,如梁蕭子範< 聽禪詩 >:「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又如宋陸游< 懷山南 >:「至今夜夜尋春夢,猶在吳園藉落花」,吳尚新以其為園名,更能顯現主事者的士大夫品味。後來的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與霧峰的「萊園」更以吳園為鏡,雅置山水庭園,並號稱為台灣的四大名園。

當時,吳家財富為府城之冠,吳園的完成,堪稱是台灣最早的中國式庭園。這座庭園完成後,就有一句俚語說:「有樓仔內的富,也無樓仔內的厝;有樓仔內的厝,也無樓仔內的富」,由此可知,吳園富與貴集於一身的氣勢。由於環境優雅,園內有迴繞洞達的假山,水清且綠的池塘,雖然在市區,仍然有山林的雅趣,很快的成為官紳雅士的聚會場所。因為美麗,這空間造就了許多詩歌吟詠再三:

施士洁<立春日至吳園 >:「門前稚竹向人揖,架上橋鸚呼客來。最好迎春花信早,遠風吹動活亭台。」

譚康英<吳園夜泊 >:「綠鬢雲鬟照酒卮,十年休怨我來遲,夢回作礪瀟瀟雨,自課吳園一夜詩。」

盧嘉興< 台南十二勝景圖吳園春色 >:「吳家愛遺百花舒,園亭奇石如仙居,春天草木飛崍滿,色映池中喜躍魚。」



吳園的亭台樓閣,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的絲竹小樂隨風飄來,分外溫馨。


化成詩的篇章凝聚了好意識,在甲午戰爭台灣割讓日本後,吳園持續發出區域性的文化光彩,日本人因缺乏集會開宴的適當場所,常假吳園開會設宴,並租借樓房給日本人開設「四春園旅館」。時日一久,日人便更進一步要在現址籌設「台南公會堂」,以便提供更具規模的聚會場所。吳家子孫迫於政治壓力,將南邊靠枋橋頭的數座廳房拆除,售予日人的台南廳,建設台南公會堂。

建館工程在明治43年(1910)9月開工,由台南廳技師矢田貝睦負責設計監造,工程費總共4萬2千5百圓,施工僅5個月,在明治44年(1911)2月正式完工,台灣最早創建的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物自此產生。

這類的公會堂的建築,雖然是源於地方官民的實質社會活動需求,資金一般係由官民共同捐募,並非政府直接出面籌劃興建,但發起單位或主事者,都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而落成後的經營管理,最終都由殖民政府來負責。台南公會堂就是以半官方的「財團法人公會堂」經營,成為民間學術、宗教、技藝等機關的集會場所,舉凡各種會議、展覽會、團體成立大會及歡迎會都假該館來舉行。公會堂的完成,發揮了府城「都市中心」的集會功能,經由人群的聚集與發散,滋養了商業的販售,爾後完成的「林百貨」,也是因為長期人來人往所帶來的商機因應而生。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官制大幅調整,「台南廳」改制為「台南州」,下轄10郡1市,台南市設立「市役所」。官制的改變,影響了台南市區各項工共設施的管理與運用。由於「財團法人台南公館」的身分屬半官半民,在政府的需求大於一切的情況下,大正12年(1923)運用了政治勢力,將財產登記於台南州的名下,並同時制定「台南市公會堂使用條例」,其中規定了使用的申請、許可與管理制度。並為了因應「皇民化」的教育,殖民政府積極的推廣社會教育,根據大正13年(1924)的統計,全年計使用了301次,顯現當時幾乎每天有集會活動的盛況。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日本開始部署南太平洋戰爭,日本軍徵用吳園後,才由極盛到衰。

二次大戰的殘酷澆熄原本車水馬龍的台南公會堂,當國民黨政府的60萬部隊隨著中國大陸內戰轉進台灣,公會堂也承接了歷史的包袱。因為日治時代的政府建築都歸由國民黨政府管理,大批的部隊與軍眷便順理成章的進駐在台南公會堂,其中進駐的部隊有空軍供應司令部、陸軍六十二軍部與軍人之友社,而僅存的吳園,已經成為軍眷的暫時居身之所,違章建築充斥,甚至豢養雞、鴨、犬,肇致污水四竄,臭氣滿園,慘不忍睹,原本所肩負的社會教育與集會功能,從此停擺。繁華落盡的吳園與公會堂,經過這些生活及公務需要的蹂躪,美麗的庭園樓閣,一夕間,人間天堂變成了髒亂的死角。清朝戲劇家孔尚任的名句:「眼見他高起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此時,最為貼切!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曾舉辦的「吳園團慶」,安排了榕樹下品茗,公會堂賞樂,吳園揮毫,市民盡歡,文質彬彬,心曠神怡的場景。


民國四十三年台灣省政府為了推行社會教育,計劃在台南市籌設社會教育館,因此同樣的歷史命運又輪迴在台南公會堂,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與協調,終於將駐軍部隊、軍眷住宅、違建戶撤離出吳園與公會堂的公共空間。而改稱為「台南社會教育館」的公會堂,再度發揮公共機構的社教功能,並在吳園的東側委由建設局,設計新建一棟「陳列室」,另將公會堂後方的增建舞台乙座,自此,地方官民的集會、演奏與展覽天天上檔,市民又回到原本所熟悉的公共活動場域。

在官方與民間不斷使用十年後,熙熙攘攘的人群,從天明到夜晚,自年頭到年尾,歡樂與莊嚴的氛圍彼此交換,沒有一刻停息過,並在民國五十五年到六十五年間先後進行了多次的修建工程,包含了:陳列室增建為二樓,周邊圍牆及道路,公會堂的牆壁、天花板與電影放映室,新建綜合活動中心及社教大樓與吳園的假山水池。這些規劃,只是依照當時的需要而建,並沒有整體的空間概念,以致於多了幾棟建築,卻少了幾分原有的氣味。

當民國七十三年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後,已經改為「台南社教館」的公共集會功能漸漸被取代,再加上原本是磚砌的構造維修不易,破舊的外表與內容使得原貌盡失,又因為八十三年台南社教館搬遷至位於市政府旁的新址,這座歷經欣榮的建築群,再度衰敗。

新的契機等待了十多年,在八十三年五月,市政府邀請了文獻委員及專家學者進行民生綠園旁的日治時代的建築審議,經過多次與冗長的討論後,決議將十三處的建物納入「市定古蹟」,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最具台南人集體記憶的吳園與台南公會堂。

這次的開工與過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九十四年更改的第36條規定:「為維護古蹟並保存其環境景觀,古蹟主管機關得會同有關機關,擬具古蹟保存計畫,並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有關規定編訂、劃定或變更古蹟保存用地或保存區,與以保存與維護。」這項條文,使得擬修復與保存的古蹟,有了具體的條文與預算的編列。



蘇清良老師傅堅毅的眼神與粗壯的雙手,造就了「修舊如舊」的新吳園。


制度上的保障,確保了工程品質的完善,在許多細微處,在在的顯示出「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有一位著名的土水師「蘇清良」,家住湖內,從小「學師仔」出身,台南市建築有一半都有他「抹壁」的身影。這身好功夫,最後顯現在公會堂的立面雕花與裝飾線條上,這項工作看起來細微,卻是土水工最費心神的功夫,必須先作模板,再用花崗岩打成的細石,混著特製的塗料,在一定的溫溼度與時間裡,才能完成雕花的修補與再製,以及線條的平直與對稱。這是項修復的藝術,也是古蹟修復中「修舊如舊,彷彿再生」的最高境界。

公會堂內部的設計則是忠於原味,三角形木造的屋頂結構除壞換新,不作任何的天花板裝飾,讓參觀者一目了然看到日式建築的屋頂結構,四周的牆壁,用台灣檜木作音響的擴散板,不僅聽得高興,聞起來的檜木自然香,讓人彷彿身在阿里山中,地面則是用楓木地板,寒帶的冷色系,沉澱出歷史氛圍的沉靜。而公會堂的外觀經由老師傅們的一雙手與巧思,將日本明治時期原習自於歐洲的古典建築,修整出符合當時充滿實驗精神的造型。這其中包含了用「洗石子」的施工法來製作壁柱拖架的雕花紋,屋頂周邊由台灣製作綠釉花磚的女兒牆,又如極為特殊的「馬薩式樣」(Mansard Style)屋頂等,充分顯現出充滿實驗設計的殖民地精神,所以,此次的修復,顯現了日據時期建築師的創新與企圖,更加深現代人對當時歷史脈落的認知。

如此的再生,同樣的於吳園中顯現。吳園的主體是閩南式平房以及「仿飛來」假山與水池,在保存原設計與建築堅固的兩大原則下,一方面將原有的閩南式紅瓦與木製架構,使用原建材來抽換已腐壞的構件,又再加強地基的強度,將水池的水全部抽乾,做好池底的地面防水,並保留池底地下水的湧泉出口,讓水質經由自然的過濾,由原來的假山旁的水路自然溢流。



內部的「開放天花板」,延伸了音響的寬度,並加深了歷史的記憶。


完工後的舞台,依舊保持原設計的高度與風格。


公會堂地下室的拱型結構體,令人如身在西班牙的洞窟小酒館。


外部的線條看似簡單卻是內行人看門道的「標本」。


外牆的牛腿托架是水泥「洗石子」工藝的最上乘功夫,也是日據時期實驗性質的建築裝飾構件。


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都是有學問的,由於修復的工作都需要忠於原味,調查與研究的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要不是事先的研究報告,顯現出吳園的原有水道與建築工法,那就很難修整出符合歷史脈落的氛圍。其實,「歷史都是當代史」,就看現代人如何去詮釋,就吳園來說,我們正好驗證了台灣人走向文化資產保護的年代。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精工細琢,吳園不僅在小處見真章,大空間規劃也有人文的脈動,例如將原設置在吳園旁已經成危樓的陳列室與社教大樓拆除,規劃成室外半圓形台階式表演場,不僅擴大了參觀者的心靈視野,並用自然的木椅加上青綠的草坪,鋪陳了溫馨甜美的庭園靜地,使吳園的水上樓台襯得更加細緻動人,而公會堂四周的青草地、拱形結構體的地下室與龍眼樹下的休憩平台,讓起伏的地勢多了神秘與驚奇的氣氛,緊臨一旁的日式柳屋,經過修復後,木造的魚鱗板外牆面與室內低矮的房間,日本風味十足,雅緻而簡單。

這些巨細靡遺的修復工程,在峰迴路轉的政治情勢與社會的文化需求下,2006年的十一月將轉變為吳園藝文中心,由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與台南交響樂團進駐,屆時,後方的吳園是絲竹雅樂仙音,前方的公會堂是經典的西洋交響,散發出自然天成的文化薰香。

歷史的腳步就像是一場大輪迴,只要得到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新的空間生命又會回頭來塑造精采的時間記憶。吳園是清朝所建,公會堂是日本所設,不論是誰在這塊地做主人,它永遠是府城最閃亮的明珠!



龍眼樹旁的日本料理店柳屋,溫暖古意的魚鱗木板,如同踏入了日據時代才有的美味。


台南交響樂團也將在這裡奏出府城新樂章。


吳園旁的戶外舞台彷彿走進了清朝,觀眾席上的青青湖畔草,讓人陶醉其中!






文‧圖/周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