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古窯創意新妝-安平蚵灰窯文化館


座落在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號的蚵灰窯,是台灣本島僅存保存完整的蚵灰窯,日據時期興建至今,2003年由市府爭取納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進行整修,目的在於重現早期安平傳統蚵灰產業風華,為府城產業文化留下見證。而「蚵灰窯文化館」是第一個完成且正式對外開放的文化館,館內規劃有蚵灰窯文化館、蚵生態展示廣場、蚵生態展示館以及中央廣場等。其中,文化館主要作為蚵灰文史器物展示,蚵生態展示廣場和生態展示館,則是以戶外和室內兩種不同方式,呈現蚵的養殖和採收過程,讓參觀者在了解蚵民生活文化的同時,也能深刻認識蚵的生長及蚵灰窯的歷史。


安平灰窯尾
安平灰窯尾為安平舊部落「六角頭」(早期安平劃分為六社,俗稱六角頭。包括王城西、海頭社、十二宮、港仔宮、灰窯尾、妙壽宮。)之一,根據口述史料得知,安平地區於荷治時期可能已有官設灰窯之存在,「灰窯尾社」因而得名。灰窯尾社即是燒蚵灰之處,該社位於安平南方,燒灰時因火揚灰,空氣容易污濁,遂於季風來時再悶燒,藉以將濁氣流通至空曠海上,故名「灰窯尾」。

蚵灰燒製產業

一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時代淘汰的產業,它燃燒時濃煙密佈,勢必過不了現代環保的評量,然而,它卻真實的存在於安平,養活過安平人。

燒蚵灰是台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觀上述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即有灰窯工匠的記載可知,而台灣數百年來漢人傳統磚石房舍之砌造,常取蚵灰調和糖水、糯米汁等作為黏著劑,或混加泥土、細砂、水等,用於抹壁粉飾,故蚵灰實乃「起大厝」不可或缺的重要建材;另外,木構船隻的建造與維修,也須仰仗以蚵灰為主要材料的桐油灰漿,作為細縫填補劑,使木板之間不虞漏水而更堅固耐用。由此可見,蚵灰和先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中亦有蠣灰工等三家記錄,其後蚵灰的燒製乃逐漸興盛,成為安平地區極具特色的重要產業。民國六、七十年代,由於面臨現代化石灰工業大量生產的競爭,手工燒製的蚵灰因費時費工,遂日趨沒落,終而淘汰,一座座安平蚵灰窯相繼停產拆除,如今全台僅剩莊氏家族(以莊清森先生為代表)所擁有之蚵灰窯尚保存完整,亦即目前已規劃完善的「安平蚵灰窯文化館」。

規劃整建後的「安平蚵灰窯文化館」,除了將現有蚵灰窯旁破舊屋頂拆除,加設參觀棧道,並在外圍進行植栽,作景觀改造之外,大致仍保留原貌不變,留住歷史原味。2003年10月,在文化團體與地方民眾的鼓勵以及台南市政府的支持下,已閒置十七年的安平蚵灰窯舉行試燒蚵灰再製的紀錄片,成功重現珍貴傳統技藝。老安平人目睹蚵窯再燒,對久違的蚵灰氣味與濃煙百感交集,不但勾起過去的生活記憶,也為安平地區沒落的傳統產業悼念,希望藉此將蚵灰窯寫入台灣產業發展歷史中。

志工管理經營的「公共財產」
為了延續和維護蚵灰窯文化館的珍貴資產,在文化、教育界人士所組成的志工團力挺下,全部人員均採志工制,不支領薪水,市府只負擔水電及維修等費用。?健全團隊功能,蚵灰館積極辦理志工培訓,增進志工導覽解說、活動推廣等能力,讓志工充實自己的服務技能與文化素養;平時也舉辦讀書會,豐富自身內涵,享受心靈成長所帶來的喜悅。

   

「校館整合」之創新推動模式
基於整合社區資源,蚵灰館致力推動「校館整合」,招募社區人士、家長組成蚵灰館志工團隊,運用社區開發教材,提供學生學習;以社區產業為主軸,結合自然領域,推動生態教學與鄉土文化觀光,出版學習護照,舉辦各種研習活動,讓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情況下,對生活環境有更深刻的體驗。蚵灰館營造親、師、生共學園地,擴大古蹟參與層面,讓親師合作蔚為風潮。

蚵灰館永續經營風華再現
曾經沉寂好一陣子的蚵灰窯,在市府及志工團的努力下,蛻變為文化、觀光與教育相融合的文化館。蚵灰窯雖在產業轉型下走入歷史,但眾人的努力讓它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年,蚵灰館將持續舉辦志工導覽培訓、府城生態之旅及讀書會等活動,期待各界人士能共襄盛舉,讓蚵灰文化如源頭活水般的傳承下去。




※ 安平蚵灰館—免費參觀
館 址: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1號
開放參觀時間:上午9時30分~12時,下午1時30分~5時,週一休館
預約導覽解說電話:06-2286336
※有興趣報名文化志工請洽林勇成主任
聯絡方式:06-2932371#811、sunny@tn.edu.tw





資料整理/謝依玲
圖片提供/林勇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