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從傳統到現代——博物館的新角色與使命: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之管理委員會(INTERCOM)台灣發聲

對一向弱勢的台灣外交來說,文化組織的參與,似乎是目前可以走,也最適合的方向,這次的「台灣發聲」,已經邁出了台灣博物館界走進世界舞台的一大步,值得慶賀。



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COM-INTERCOM)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06年年會,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右)、INTERCOM主席佛萊明(David Fleming)(左二)、副主席卡拉(Amareswar Galla)(左)等人在開幕式致詞。圖片提供:中央社


台灣在政治的領域上,常是國際組織的孤鳥,但是在文化的社群裡,卻擁有世界所認同的價值。由文建會、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及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所舉辦的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年會暨研討會,已經在2006年11月2日至4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圓滿結束,得到了與會學者專家的高度肯定,成為台灣推動國際博物館界合作的新模式。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會員共計約21000人,來自於世界各地140個國家,並依不同的使命及區域分別組成各類的附屬組織。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就是其中一支,負責國際各館管理專業倫理的監督以及專業發展,並在每年召開年會與研討會一次,針對不同的議題,提供會員交換理論與實務經驗。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博物館的新角色與使命」,其中有五大項研討主題:
一、新社會關係——人文價值V.S.經濟價值
二、地方、區域及國家認同
三、不同類型、不同角色的博物館
四、國際活動
五、新的挑戰: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角色為何?

針對這些大項的論文發表者,都是國內外的博物館界精英,包含了亞洲、美洲、澳洲、歐洲甚至非洲的專家學者,一同就各自的專業領域發表論文,用博物館所衍生出來的文化見解,統整出世界的文化觀。

這是一個兼具實務與學術性質的活動,與會者都是實際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員。在36位專家的經驗分享、學理探討中,大家都受益良多,對台灣正在醞釀成形的博物館專業社群,有了積極啟發的作用。尤其是為文建會多年來從事的「地方文化館」,找到一個國際的出口,並藉此審視出目前台灣博物館界的矛盾與困難,進而發展出一套「可長可用」的政策,來作為博物館之為「文化火車頭」產業的新指標。

194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是每三年開一次大會的世界性博物館組織,這是屬於國際級的文化工作,藉由世界性的架構,展現出全球性的視野,其功能不僅串連了各國家、種族間的文化,更提昇理性的知識發展。它的目標是這樣寫的:
ICOM's activities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and needs of the museum profession and ar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theme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museums
training of personnel
adv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elaboration and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preservation of heritage and combating the illicit traffic in cultural property

它的重點,是以這樣的世界性機構,讓博物館擁有以下的普世功能:連結各國家博物館間的合作與交換,散播理性知識,增進專業倫理,訓練博物館職員的智能,提昇公眾的服務以及保護世界級的文化資產……等。

台灣博物館的發展始於日治時代的殖民式博物館,經由國民黨時期帶來的故宮博物院,如今台灣博物館已經是遍地開花,自中央到地方,都挾著博物館的名號,似懂非懂的建設出多相貌與多功能的博物館。此次的國際性會議,正好可以提供過度重視硬體發展的台灣博物館界一個軟體的向度,並藉著國際的人文架構與議題,提供博物館改進的動力與方向。

明年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將在中國的上海舉辦,而本次會議,只是在台灣舉辦國際會議的試金石。對一向弱勢的台灣外交來說,文化組織的參與,似乎是目前可以走,也最適合的方向,這次的「台灣發聲」,已經邁出了台灣博物館界走進世界舞台的一大步,值得慶賀。







文/周晶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