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三郊的前前後後(系列二)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了
十六世紀接近尾聲之際,在東方的中國明朝,擔任首席內閣大臣的張居正,在推行新政改革十年後,病逝了。那一年是1582年,明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明神宗親政,張居正被革去封號,抄沒家產,子孫或死,或被發配。張居正所銳意進行的各項改革,也一項項被取消了,十年的辛苦,付之東流。十六世紀接近尾聲之際,大明王朝從此更加傾頹了。



當年阿姆斯特丹港口,停泊在碼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正在裝貨,送行的人群與參觀的人們。攝自2003「福爾摩沙展」。


在西方的荷蘭,1582年,也就是張居正死的那一年,正經歷著與西班牙八十年的獨立政爭和爭鬥中。荷蘭Holland原來只是西班牙統治下的「西屬尼德爾」Spanish Nederlands的十七個省之一,造船業發達,貿易也是歐洲最發達的地方。尤其,阿姆斯特丹為當時歐洲最國際化的城市,就像十四世紀的泉州,也像十九世紀的紐約。

兩年後,1584年,西班牙一面應付著荷蘭的獨立戰鬥,一面與英國絕交。到了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大舉攻擊英國,結果大敗,「無敵艦隊」幾乎全部覆沒,西班牙從此喪失海上霸權。1592年,西班牙又大敗於法國。1596年,荷蘭與英國締結「反西同盟」。

對於東方的貿易競爭,西班牙變弱了,可是荷蘭卻士氣高昂,準備後來居上。1602年3月20日,荷蘭「國家議會」結合了所有國內從事東方貿易的公司們,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此舉,是模仿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授權下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國家議會」給予「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印度洋與太平洋水域的貿易壟斷權,那是東從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西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中間是整個大亞洲的一大片浩瀚水域。

荷蘭「國家議會」也授權,簡稱「VOC」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跟當地統治者簽訂條約、建立統治與防禦功能性的系統,還有可以對西班牙和葡萄牙宣戰,而且因應作戰有徵兵的權力。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公司權力,是今天的我們對公司這樣的營利事業定義,所無法想像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幾乎就是一個沒有國土的流動國家。

財務結構上,「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一個「股份公司」,老百姓只要有錢都可以入股,公司成立時的認購資本是650萬「荷蘭盾」,當時,一個老師的年薪大概280荷蘭盾,工人的年薪約150荷蘭盾,所以為數眾多的小市民紛紛認購股份,成了「全民運動」,帶動了公司事業的擴張,也使得現代資本主義的制度也跟著發展起來。



當年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上所飄揚的旗幟正是此旗。攝自2003「福爾摩沙展」。


除了錢多錢少之外,有些城鎮還以地方政府派出船隻入股,像位於阿姆斯特丹北邊的城市,一個叫「合恩」Hoorn的地方,頭一批船隻從南洋回到荷蘭,就賺了幾百萬荷蘭盾,股東獲利高達百分之七十五,整個合恩鎮民都為這麼好賺的海外貿易,狂熱起來了,可以想像,當時荷蘭人關注與投身參與在東方的貿易,其熱烈的情形。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方
就在不斷向南洋推進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天印尼的首都雅加達這個地方站穩了腳步,除了把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更以此為核心,積極地向中國、日本擴展貿易勢力。

早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前一年,1601年,已有荷蘭武裝船隊襲擊澳門,準備奪取葡萄牙在東方的貿易中心,結果遭到葡萄牙人聯合了明朝軍隊夾擊而敗退,當時的歷史描述對荷蘭人的印象,都是以「紅毛鬼」稱呼。後來,1624年荷蘭據台後,台灣人也如此稱呼荷蘭人,「熱蘭遮城」稱之「紅毛城」,「普羅民遮城」裡的井稱之「紅毛井」等等。



熱蘭遮城的外城完工後,曾經由許多人繪圖,此圖為其中一幅畫的局部,畫中有熱蘭遮城的全貌,和許多荷蘭兵正在操演排練。攝自2003「福爾摩沙展」。


1603年,荷蘭再次襲擊澳門失利,退敗到澎湖,佔有澎湖131天,最後被明朝大將沈有容趕走。那一年,同樣的1603年,在馬尼拉,西班牙人屠殺了福建移民兩萬五千人。在東北,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落。在日本,德川家康已成為日本最高統治實權。

1622年,鍥而不捨的荷蘭人第三次攻取澳門不成,結果又退據到澎湖。新上任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積極任事,「痛心切齒,毅然以必誅紅夷為己任。」最後,荷蘭的艦隊司令雷約茲在明朝軍事壓力下,兩年內,來來回回與明朝官員交涉退還澎湖一事。最後的過程中,旅居在日本的鄭芝龍的乾爹,那個叫李旦的泉州商人,也是在日本的福建商人領袖,也加入了協調。中秋節當天,談判結果,荷蘭竟換得了比澳門好太多太多的新據點——「台灣」。

1624年,荷蘭人在農曆八月下旬撤退到了「大員」,那個今天我們叫「安平」的地方,開始了統治台灣的歷史。同時,出生在日本的鄭成功剛滿月不久。鄭成功出生在平戶港的海濱,叫做「千里濱」的地方,海濱旁邊有荷蘭商館的倉庫,山坡種滿了英國人從琉球引進到日本試種的甘藷園區。對於「甘藷」Sweet Potato,中國也剛早不了幾年,從西班牙殖民的馬尼拉引入到東南沿海,當時還稱其為「番藷」,就是因為它是「東邊番人」的東西,到今天閩南話都還稱地瓜是「番藷」,就是從那時沿襲下來的。



「沈有容諭退紅毛蕃韋麻郎等」古碑的來源:西元1604年6月(明萬曆3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韋麻郎因遇大風,於8月登陸澎湖,並派人去福建求市。當時福建當局即派都司沈有容帶兵船五十艘,於11月到澎湖,在娘媽宮(今澎湖天后宮)會晤韋麻郎,要求其撤退。因求市無望,韋氏終於在同年12月駛離澎湖,進而轉據台灣,留下今日澎荷初會的歷史見證——「沈有容諭退紅毛蕃韋麻郎等」碑以為紀實。攝自2003「福爾摩沙展」。


攝自2003「福爾摩沙展」內之「荷蘭商業物流路線圖」,圖上說明荷蘭東印度公司所貿易的各種商品的通路關係。


事實上,當荷蘭人撤退到了台南的「大員」,鄭芝龍也跟著他們從澎湖到了台南,當時的鄭芝龍是一位替荷蘭人充當翻譯的通事,因為乾爹李旦對於整個在中國、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巨大貿易利益佈局,所以鄭芝龍離開有孕在身的日本妻子,從平戶搭乘荷蘭船到了澎湖。這段時期,荷蘭人在台灣海峽常常截擊往來於馬尼拉,與西班牙通商的福建、廣東商船,鄭芝龍也隨著荷蘭人執行部份的海盜任務。

1624年,當時的日本,德川家康的孫子,也就是三代將軍的德川家光,就任的次年,在禁教的政策下,陸續斷絕與西洋人通商,首先關閉的是英國在平戶的商館,接著與西班牙斷交,於是,西班牙人被禁通航日本。



位於長崎的「出島」,該人工島建於17世紀,是日本鎖國時代唯一的貿易對象荷蘭人的居住地。此郵票發行於2000年,「日本、荷蘭交流400年紀念」。


到了1626年,日本商人「濱田彌兵衛」到台南安平(當時叫做大員)買生絲,受到在台灣的荷蘭人限制行動,產生了一連串國際糾紛,事件擴大到了1628年夏天,日本也關閉了在平戶的荷蘭商館。「濱田彌兵衛」一直被日本人當成是抗荷的民族英雄,日治時期的「安平古堡」被稱之「荷蘭城」,當時日本人特別立有「濱田彌兵衛」五個字的石碑。光復後,在同樣的碑座上,以「安平古堡」四個字的石碑取代。

到了1632年,在印尼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為了對日的貿易利潤,屈從德川家光一些要求後,恢復通商,也弭平了兩國糾纏多年的糾紛。從1638年開始,日本進入了長達兩百多年的「鎖國時代」,禁止外國船隻到日本。期間,德川家光只特別允許中國商船與荷蘭商船,可以與日本貿易通商。位於長崎的「出島」,該人工島建於17世紀,是日本鎖國時代唯一的貿易對象荷蘭人的居住地。到19世紀日本開始開放門戶為止的約200年間,島上設有荷蘭洋行,是與國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換句話說,唯一被允許通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足足與日本進行了兩百年的東西方間的獨家貿易。到今天,日本還津津樂道「日、荷經濟文化交流」四百多年。2000年4月19日,兩國還熱烈慶祝「日本、荷蘭交流400年紀念」。

●17世紀,在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鄭芝龍之間
………(未完待續)







文‧圖/王浩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