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府城福安坑溪:厝邊頭尾的故事系列四──吳園的起造者吳尚新(上)

台南神社乃日本據台期間,為紀念其親王北白川宮能久,而將當時台南富商吳家的住宅改建為祭祀及保留該親王遺物之用,此吳家指的是「磚仔橋吳」──吳春祿這一房;談到吳家,另一房「枋橋頭吳」──吳春貴父子,對台灣鹽業改革貢獻很大,兒子吳尚新富甲一方,一手打造「吳園」(俗稱樓仔內,今位於民權路台南公會堂內),本期及下一期的厝邊頭尾,就先來好好介紹一段有關「吳園」與吳家的故事。





庭園是遊憩的地方,有的建構在宅第裡,或有另建林園為別墅。大者有山、有洞、有石、有亭、有水、有橋,曲折盤環,饒有泉石之勝。小者種植果樹,培植花卉,花木幽邃,亦極風雅。台灣近三百多年來,從荷據台灣時期有通事何斌建構的庭園至清領台灣期間又有分成官署的庭園以及民間建築的庭園。



日治時代吳園 圖片提供/黃天橫


百年歷史所建庭園甚多,但至今僅存四所,號稱為台灣四大名園,分別為台南吳園,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其中板橋林家花園以規模宏大取勝,而台南吳園規模雖然較小,但吳園構築假山以及池亭的建置,堪稱民間庭園之冠,其他三所庭園更以吳園為鏡,吳園之美,吳園之雅,於此可見。如此雅緻又極盡奢華的吳園由誰所建?又是什麼樣的人物才有能力建構這樣的庭園?在此,我們以虔敬的心來認識一位重要的人物——吳尚新。



吳恒記祭祀公業派下系統表 圖片提供/吳源達


吳尚新,本名吳麟,尚新為其官名,字勉之,號勵堂。乾隆六十年(西元1795年)四月初四未時,誕生於台灣府治枋橋頭街。吳尚新的曾祖父吳國美(吳家第十世)於乾隆年間,由大陸泉州遷徙來台灣,故吳國美為吳家在台灣的第一世。吳國美生三子,長子吳元蒲,次子吳元光,三子吳元甫;次子吳元光奠定基業,家境漸隆。吳元光共生八子,稱為「枋橋頭吳家八房」,其中二房乃吳尚新的父親吳春貴,係嘉義縣學生員,於乾隆五十三年拔貢,承辦台灣、嘉義兩縣署的食鹽販館,公號「吳恒記」。

台灣正式製鹽始自明鄭。荷據期間,所需用的鹽大都由大陸運來。爾後南部漁業逐漸發達,鹽的需求量日增,因四面環海,「煮海為鹽」是最簡便的方法,於是沿海多用這簡陋的方法製鹽自用。明鄭時期,實行殖產制度,改良製鹽的方法,選擇後來稱台江內海沿岸的瀨口地方(今台南市南郊五公里,鹽埕和喜樹間的無線電報臺東邊),正式製鹽供給軍用民需,開徵鹽稅,充裕稅收。

台灣隸清以後沿用明鄭時期徵課鹽埕餉銀,作為台灣府的兵餉費用,鹽業歸台灣府管理,嚴禁人民私曬私賣,賣鹽者須前往台灣府治內(今台南市)的鹽館領單之後,憑此單據赴鹽場領鹽,再運賣各處。後因處理手續繁瑣,改由各縣的當地士紳承辦此業務,為各縣署販館,因此各縣的賣鹽者前往該縣的食鹽販館處領單,而不再特地前往台灣府治。因此各縣署的食鹽販館對於鹽業的推行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吳尚新的父親吳春貴也因為承辦台灣、嘉義兩縣署的食鹽販館,經營得當,家境日隆。

嘉慶十九年吳春貴將吳恒記所承辦的台灣、嘉義兩署販館業務交給他的堂弟吳春祿專責代為管理經營,自己則赴京出任戶部廣西司郎中。吳春貴擔任郎中期間,提議將台灣原本量鹽的方法改容量為重量,為求衡量的標準化,特製作一衡器,稱為「砠石匋」(即為石製的砝碼),改革台灣量鹽法。吳春貴於嘉慶二十二年任滿,隔年回鄉。吳春貴回台後,經結算吳恒記三年多來的業務,計盈利,共一百零七萬元。吳春貴將一半獲利分給這三年代他掌管食鹽販館業務的堂弟吳春祿使其自立,吳春祿選擇磚仔橋北邊建宅第,號稱「吳昌記」。吳春祿為吳元光的弟弟吳元甫之次子,吳春祿共生九子,稱為「磚仔橋吳家九房」。其中第六子吳尚霑仿效其堂兄吳尚新建築庭園於磚仔橋宅第南邊,名為「宜秋山館」。因為吳恒記在枋橋頭,所以俗稱為「枋橋頭吳」。(枋橋即現在台南市民權路四春園南邊路中,昔時有一座板造的橋樑,所以那個地方叫做枋橋頭,今民權路及公園路交叉口一帶)。吳昌記在磚仔橋,所以稱做「磚仔橋吳」。(磚仔橋即現在台南市府前路永福路口一帶,在台南地方法院前大水溝,昔時稱為福安坑,溪上有一磚橋,故該地名為磚仔橋。)



現存放於赤崁樓的石製砝碼,為昔時秤鹽、甘蔗等農作物的各式大型秤砣。


吳春貴回台灣後不久,便將吳恒記交給他的次子,即吳尚新主持。吳尚新除了接任原本吳恒記的食鹽業務,尚有一重要功績。台灣當時的鹽場都是闢建在台江內海沿岸附近,但因內海沿岸常受台灣特有的風災水害影響,以致所建鹽場屢次遭毀,一再遷徙,不斷地闢建。時至道光四年,新任台灣府知府鄧傳安令承辦台、嘉販館的吳尚新,辦理鹽場徙建事宜。吳尚新受命後即勘探沿海適宜場地,最後選定在大田場舊址北邊(即現在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地方),由吳尚新出資收購場地,並且籌劃築造改良新式鹽攤,為現在台灣最大的鹽場--「布袋鹽場」,奠下良基。



吳園一景


美侖美奐的吳園


仿飛來峰


枋橋頭的吳家,吳春貴承販台鹽,改革台灣量鹽法,其子吳尚新繼承父業並承辦鹽場遷徙重大工程,兩人對台灣鹽業的貢獻很大。

吳尚新完成遷徙鹽場的任務之後,承銷食鹽業務大為發展,富甲一方。道光七年,吳尚新收購自宅北邊原荷據時期荷蘭通事何斌所構建的府第庭園,沿著地勢的高低構建庭園,並聘名匠仿照漳州城外的飛來峰的形勝,築造假山,池臺水閣,奇花異木,極盡美觀,名為吳園(俗稱樓仔內),於道光十年竣工(西元1830年)。

因當時吳家的富裕為全郡之冠,房樓的美侖美奐,亦堪稱甲於全臺。所以台南有句俚語說:「有樓仔內的富,也無樓仔內的厝」,意為即使有人財富可與吳園的主人匹敵,但若要論到住宅的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沒有房子可以比得上吳園;由此可見,吳家當時的財富與宅第庭園構築精雅。也由於環境雅緻,很快地成為文人雅士以及地方士紳的聚會場所,也因此有相當多的詩歌為讚嘆吳園之美而做。吳尚新精心打造的吳園成為後來其他庭園建造的仿造對象,也因文人雅士的聚集而成為當地的藝文空間。

日據台灣時期,日本人的勢力也悄悄地進入美麗的吳園。吳園廣大而雅緻的庭園在當時常租借給日本人集會開宴之用,吳家宅院樓房的一部分也租借給日本人開設「四春園旅館」。日本據台後十二年,日本人欲籌建集會的場所(即台灣公會堂)時,便選擇吳家宅第為籌建的地點,經洽吳倫揚(吳尚新之孫)未果。後來受到種種因素的壓力之下,吳家不得已將祖產(地皮超過三千多坪)連同樓房、庭園一起賣給日人的台南廳以建設台南公會堂。日本人收購吳家宅地後,即將北邊的吳園庭園池閣修建保存,將南邊靠枋橋頭街的數座廳房撤除,建築為台南公會堂,而日本人在吳府一角所經營的四春園旅館,逐漸繁榮,改建為日式房屋,為台灣有名的旅館,所以凡來台南的名人皆住宿此處。



四春園旅館的老照片


四春園旅館房間


台南公會堂老照片 圖片提供/黃天橫


「台南公會堂」建館工程在明治43年(西元1910年)九月開工,由台南廳技師矢田貝睦負責設計監造,隔年二月正式完工,為台灣最早創建的公共集會建築物。吳園雖已易主,但因被賦予舉辦公共集會之功能,因此成為民間學術、宗教、技藝等機關的集會場所,舉凡各種會議、展覽會等都會在該館舉行,如此盛況直到日本開始部署南太平洋戰爭,日本軍徵用吳園後才趨於衰敗。

二次大戰後,台南公會堂的盛況已不復見。爾後國民黨政府來台,原本日治時代的政府建築都歸由國民政府管理,台南公會堂也是其中之一。大批的部隊與軍眷進駐在台南公會堂,往昔吳園庭園之美以及日治時期台南公會堂的集會功能,蕩然無存。剩下的是隨意搭建的違章建築,以及因無人管理而導致整體環境殘破不堪,成為髒亂的死角。

這個曾經美麗曾經繁華的空間,後來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民國四十三年,該處改稱為「台南社會教育館」,將駐軍部隊、軍眷住宅、違建戶撤離出吳園與公會堂的公共空間,以作為推行社會教育之用,曾經熟悉的公共活動空間又再度和市民共同生活。民國七十三年,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後,台南社教館的公共集會功能逐漸被取代,隨著時間流轉,這處空間又再度被世人遺忘。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台南市政府審核民生綠園旁日治時代的建築物,最後決議十三處建築物列為「市定古蹟」,深具歷史意義的吳園與台南公會堂,在這一次審核中終於被納入古蹟之列,並且進行古蹟的維護及重建工程。目前,這個空間也即將成為「吳園藝文中心」,再現百年前吳園濃厚的藝文風情。



整修後的台南公會堂,今吳園藝文中心。


作者(左)採訪吳源達(右)至深夜,攝於莉莉水果店。


撰寫此文的同時,筆者為能更深入了解吳家的家世與歷史,特地前去拜訪吳家後代子孫中的兩位:一位為吳源達,另一位為吳源慶,而吳源慶家就在今府前路建興國中旁,今改行賣起米糕油飯,距離莉莉水果店很近。過去,筆者家中除賣水果之外,還給一百多位上班族月結包飯(台語:貼食),在便當裡面會放半顆鹹鴨蛋,當時便當裡面的鹹鴨蛋就是向吳源慶一家購買。

記得約在民國50年,母親常令筆者到吳家買鹹鴨蛋,裡面的人會拿著兩顆蛋開始互敲,然後非常仔細地聽著兩顆蛋敲出來的聲音,藉由聲音來判斷鴨蛋的好壞;如今想起,甚感有趣,此次前去拜訪吳源慶一家,特地詢問老闆娘當年如何利用這種方式來判別蛋的好壞。熱心的老闆娘說,兩蛋互敲,好蛋則聲音清脆響亮,而聲音低沉者蛋殼必有瑕疵,好蛋可做鹹蛋或皮蛋,有瑕疵的就廉價由麵包店收購或母親買來煎荷包蛋之用。聽完老闆娘一席話,兒時的點滴回憶又鮮活了起來。

本次撰寫有關吳家家世以及吳尚新的相關資料,皆是由吳源慶以及吳源達兩家所提供。在訪談中,吳源慶的妻子傅美麗女士提起吳尚新時,稱呼他為「尚新祖」,崇敬之意溢於言表。

熟知吳園的起落以及起造台灣名園的名人吳尚新,讓我們更能珍惜以及重視自己在地的文化資產。然而,為吳園重生感動之餘,卻有另外一件令人震驚和惋惜的訊息要與讀者分享。民國七十八年及七十九年,報紙刊登有關吳家的消息,報導指出百餘年前府城聞人吳尚新之墓,面臨迫遷,千坪古墳不保。

一代名人吳尚新死後,竟遭逢迫遷之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古今談第25期,吳園的築建者吳尚新,盧嘉興著。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出版。
古今談第26期,吳園的築建者吳尚新,盧嘉興著。民國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
王城氣度月刊,民國九十五年十月第八期,還君明珠-吳園藝文中心風華再現,周晶生著,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出版。










文‧圖/李文雄(莉莉水果文化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