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滿山歐景的一點點在地視覺~從廬山溫泉「二呆煮廚」雜想臺灣國際觀光競爭力

一根根希臘羅馬式的大柱,
悄悄撐起了臺灣的建築視覺,

滿山的仿歐景觀,
竟迸出那麼一點點的在地風格,
竹架的野台、水墨式的竹影,
在地顏色符號的紅色屏風。

我們是可以,
肯定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視覺美學的。





閒晃亂晃到南投
旅行一直是筆者在工作之餘解放自己生理與心理的最佳途徑,雖非專業旅行達人,但與另一半上山下海旅遊一直是筆者的最愛。每到一個地點或國家,就想看看他們的市集或實際生活的場景,更喜歡瞧瞧他們在地的平民生活、建築特性。在旅遊的過程中,經常會雞婆的在心裡模擬著如果是官方相關首長、餐廳老闆、民宿主人,編織著應該可以怎麼怎麼做的白日夢。最近一次的南投清境與廬山溫泉之旅就是犯了這樣的老毛病,也就是本文之所以會出現的病因。

國內在近年來,由於悠閒旅遊逐漸受到重視,加上政府的推廣與行銷,使得許多的風景名勝一到假日充滿人潮,當然這些景點也因為人潮帶來錢潮,自然受到高度的開發與重視。

關於這次的旅程,原本筆者也是抱著N年前上山的心態,期望看到清境滿山的自然景色,然而卻一路在仿歐式建築的陪伴下,遇見廬山的這家餐廳。當然,以這家餐廳的設計來說並非什麼大不了驚人概念,而是在滿山的歐式景觀之下,那麼一點點的在地風格,如他們所使用的竹子媒材、竹架的野台概念、及一些水墨式的竹影、具有在地顏色符號的紅色屏風等等,不禁引起筆者對文化及旅遊的一些些雜想。



以竹子為主的整體設計,使現場透露出臺灣人熟悉的氣味。



清境不再清靜
清境就是典型的例子,南投清境早期除了本身的草原及好山好水,受到登山客的青睞之外,廬山的溫泉及奧萬大的賞楓,串成了一條非常值得一遊親近自然的絕佳旅遊路線。近年來,由於冬季飄雪的關係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整個山區的旅遊,入秋之後便火熱無比。

也因此套句網友在網路的旅遊留言版所下的標題「清境不再清靜」,一到假日便人潮湧現,使原本清靜的山間草原,呈現四處人潮車潮的狀態。並且,許多的餐廳、飯店、民宿也因錢潮湧現,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除了自然風景區開發所引起的環保相關議題須待重視外,本文想談的是風景區的人文景觀,也就是尾隨人潮而至的餐廳、飯店及民宿等等建築視覺景觀的問題。誠如本文的標題,在山上筆者幾乎誤以為來到了外國,歐式建築佈滿整個山間。清境除了不再清靜,筆者似乎也覺得不再「清境」了,而成為歐式風格的文化移植景區。這當然不是說歐風的建築不美,而是這一個在「臺灣」的景區怎麼橫看豎看都令人覺得疑惑,自己到底是來到哪裡?



紅布屏風在竹影打光下呈現地方的特色,頗有水墨畫的意境。


文化殖民
在這個幾乎是歐風當權的景區,或者是筆者太過於嚴肅,但任我怎麼想都覺得我們對於人文景觀的價值想像竟是來自於歐美,這讓筆者這段旅途有點沮喪,而腦中盤旋不去的便是「文化殖民」幾個字。

思索這樣的現像,其實不能單方面的責怪業者,而是我們整體對文化價值的想像便是如此。也就是大部分的國民對於文化價值是崇拜歐美的。雖然這沒有對錯,也確實引發一些效應,促進國內旅遊的繁榮;但要深思的是,旅遊的意涵真的只有這樣嗎?

先不談文化殖民的概念好了,我們單純的先從市儈一點的旅遊賣點來看。假設從更寬廣的國際間旅遊的吸引力看來,這樣的文化景觀便失去了許多的競爭力了。從一個比較簡單的角度出發,設想自己是一個國際訪客,何必千里迢迢的來到貴國,欣賞在歐洲便可以看到的真實人文景觀及文化視覺?為什麼要來臺灣觀看擬仿式的、扁平的建築仿建呢?

要大一點、要歐美一點、要美一點,那就來個異國情調吧!於是建築移植,價值移位,那才現代、那才先進。那邊蓋點歐式建築、這邊的社區營造賣點咖啡,這才夠悠閒。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述評的是關於八里十三行附近的景點營造,咖啡館林立。那位作者要問的是:以前八里的社區跟咖啡有什麼關係?跟英挺的騎警隊有什麼關係?漁網呢?漁民呢?漁村的生活呢?我們自己的生活及傳統建築呢?或許政府覺得那不美吧!或許業者覺得那沒什麼價值吧!或許社區覺得賣咖啡才夠品味吧!或許遊客覺得這一些文化及生活沒什麼看頭,政府、業者趕緊給我一些西方的符號,讓我享受一下那高級、那品味吧。

這樣的現象並非八里如此、清境的業者如此,喧騰一時的九份也是如此,翻閱旅遊雜誌、民宿網站及餐廳介紹亦是如此。一棟棟歐式建築拔地而起,一根根希臘羅馬柱撐起了臺灣的建築視覺。從臺灣社會現代化以來,難道我們逐漸羞於展示我們的文化特色,閩式建築太多也太小氣,那太傳統、太落後了,我們如是想像。我們因此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無法肯定自己的視覺美學。



竹架的使用頗有野台風格,使人不禁掉進親切的回憶。


「二呆煮廚」現場一景,呈現出臺灣紅及竹子的設計趣味。


遇見「二呆煮廚——鱒魚的料理」
原本在攀爬合歡北峰的愉快心情,在經過清境引發了上述的雜想之後,心情不自覺的在某個小角落染上了淡淡的灰。帶著鬱卒的心情從清境到達廬山,住進民宿後與馬赫波森林民宿老闆閒聊,聽了他對廬山應該發展出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的一些文化特色的談論,並且洗了露天溫泉之後,心情也逐漸的快活了起來。

在老街閒晃之後,覺得食慾還是沒開,就先徒步廬山景區沿河而下聽聽入夜潺潺水聲,享受山谷冰涼空氣。過了溫泉橋,赫然發現有家鱒魚日式料理——「二呆煮廚——鱒的料理」,覺得燈光氣氛不錯,決定冒險一探,祭祭五臟廟,順便細看他們的裝潢。

從入口看來就給筆者不錯的印象,以當地的頁岩材料散置鋪開的入口庭園小景頗具當地的自然氣質,不過廣告看板突兀了點。拾階而上,以竹子為主的庭園景觀加上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室外露天場地頗令人印象深刻。以塑膠PP中空板與竹子結合的燈也頗具庶民特色,而紅色投影屏風最令筆者讚嘆,藉由竹子的投射,使竹影在紅布上渲染了層次豐富的水墨效果。總的來說,非常的具地方特色。

筆者小分析了一下他們整體風格的氣氛來源,最主要有兩點:一是使用當地的材料;另外則是一些形式符號的運用,造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因。頁岩、竹子、原木的使用,是讓筆者覺得自然及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尤其是竹子,在傳統的建築與生活中竹子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竹子在我們傳統的文化中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象徵,這就使得整個賣場充滿著濃濃的在地氣味,還有他們以竹子架構的竹棚形式,相當具有臺灣過去生活中婚喪喜慶的野台趣味。再者,紅布投影的符號及水墨的投影確實是主要的質感來源。

在用完美妙的手路菜會席之後,筆者比較的毛病又犯了。

其實比之這次旅途大部分的景觀,雖然「二呆煮廚」的設計質感並非最優質,但在這些令人有感的材料使用下,卻令人聞到濃濃的在地文化氣息。假設一位外國的觀光客想來享受異國情調,這樣的視覺景觀應該會比較具有國際的競爭賣點。在這樣的文化視覺體現下,市儈一點來說,作為一個觀光的賣點,朝這樣的方向思考,除了慢慢的可以調整我們對自身美學主體的觀感之外,作為政府所推廣的旅遊臺灣,似乎也才能呈現臺灣文化的什麼東西出來吧!

(二呆煮廚,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榮華巷5號,電話0917644439)







文‧圖/土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