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五條港專輯:上帝的教會,五條港的鄰居──看西街教會

上帝只有一個,但是遍佈世界的教會卻有千千萬萬個,教徒說上帝來不及澤披四海,天使帶著衪的愛行遍天下;上帝最早來到台灣,就是在五條港看西街傳布福音,歷經一個半世紀,看西街教會幾度搬遷,但是歷史地位無可取代,被稱為「台灣宣教紀念教會」,而近幾年的發展,看西街教會融入地方,與五條港合而為一,比在地文化更在地,歷史的巧合和人為的努力,應許了上帝的另一種福音。

1865年5月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到達台灣,他從高雄登陸,並且來到繁華富庶的台灣府,就在五條港看西街開始西方醫療傳教工作,這個西方宗教的起點,前面是禮拜堂,後面是醫院,寫下許多第一的記錄,第一位宣教師在此傳福音,第一次以西方醫療技術在這裡為人看病、拔牙齒、為人開刀。

只是這樣的西方文明,並未為當地人接納,禮拜堂被包圍,險象環生,馬雅各醫生因此走避到打狗的旗後,繼續傳佈福音;三年後,馬雅各醫生再度回到府城,選在舊樓工作,也促成後來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成立;1917年,太平境教會在看西街成立「說教所」,直到1939年正式成立分會,稱為「永樂教會」;十多年後,熱心的信徒為紀念這段基督教傳教開創史,1951年選在現址興建了這座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教會,1955年落成,並且命名「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仿自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白色圓頂


看西街手抄聖經


當年重建教會之際,就決心與在地文化結合,走上二樓禮拜堂,大門外有兩幅壁畫,是當時最有名的彩繪匠師蔡草如繪製,他在上帝的身邊畫了五個小孩,各色人種都有,顯示上帝的愛不分種族,不分彼此,上帝左手邊站著的小女生,以民初鳳仙裝打扮,非常有台灣特色,只是後來重修壁畫,將這位小女生畫上現代白衣百摺裙,雖然增加時代性,卻少了一點民俗味,使得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頗為悵然。
 


烏克蘭語聖經


蔡草如壁畫整修後新貌


看西街教會和當地社區很快就結合,在2000年三月起,結合多個里共同創刊發行「五條港月刊」,由信徒獨力編輯,免費發行,幾年與社區愈來愈多,發行量從最早1000多份,到目前已經逼近萬份,不僅報導教會福音,也寫上左鄰右舍的故事;而教會推動的社區大學,在2001年正式開課,繪畫、語言、電腦課都有,比政府推動的社區大學還早了幾年,來就學的老朋友們,一大半以上是社區民眾,不單是教會信徒。

最有趣的是教會積極加入五條港發展協會,共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成為台灣眾多的文化館之一;近年來五條港回溯歷史,舉辦「做16歲」活動,看西街教會也沒有缺席,所有16歲青少年們,擎著燭光在上帝面前宣誓成長,讓他們不僅有傳統鳥母的祝福,同時也沐浴上帝慈光,這樣開創性的做法,不僅在台灣民俗傳統上記上一筆,也為看西街教會歷史,多了一項記錄。



仁愛街43號,馬雅各醫生最早傳教行醫的地方


看西街曲折源長的歷史,足以成立博物館,教會在圓頂的禮拜堂後興建史料館,陳列過往發展歷史;值得一提的是收藏各種語言版本的聖經,可能是國內擁有最多版本聖經的教會。

這些聖經的募集,也有動人故事,多數來自董群家牧師收藏,董群家是台灣第一位海外宣教師,也是海員傳道會牧師,他曾經在巴西里約開拓第一間華人教會,也曾經被派往新加坡宣教,目前在加拿大溫哥華,因為行走海外,收藏數十種各國語言的聖經,捐贈之際,選擇最具歷史意義的看西街,其中有最早語言的希臘版、美語、日語、以及烏克蘭文、斯拉維尼亞文等;既然收集了世界各國語言的聖經,教會也著眼收集台灣本土聖經,包括阿美族、布農族、達悟族等各種版本都有,數量可能在五、六十本之間。



看西街手抄聖經


積極投入社區運動的徐光川牧師


除了這些不同語言版本的聖經,教會也收藏珍貴的手抄本聖經,這是2001年,教會慶祝50周年紀念,動員150個信徒,每個人抄上一節,最特別的是每章節的排比,字句的順序,和和合本聖經一模一樣,讀來熟悉而不費力。

基督教的傳播,從五條港開啟,五條港這個歷史區域,已不復見河港交錯,舟楫繁忙景象,錯綜的河道,已經陸化成彎彎曲曲的街道,窄巷人情緊密,雞犬相聞,也自成都市風光,而看西街教會幅度美麗的圓頂,潔淨優雅的白柱,恆久在陽光下發亮,是五條港歷史的一頁,也是五條港最好的鄰居。






文‧圖/楊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