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眷村』是歸人 不再是過客

這裡,台灣。在他們奉獻一輩子青春的美麗寶島,已經是兒孫滿堂,
金庫一斗。眷村的人們,已經是台灣的歸人,不再是過客!



二百多萬的部隊移民,整齊劃一的集合聽訓,他們的到來讓台灣免於共產黨的赤化,並再一次深耕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台灣。



要描寫『眷村』,耳朵裡總會響起南腔北調的鄉音,在記憶的長巷中,從內心四面八方湧向眼前。因為這些一牆之隔,或是半籬之遠的李媽媽、張伯伯,已經成為新移民的人格共同體,一起走入已成為「家鄉」的台灣。

1949年,這些聚集台灣的六十萬大軍,因為國共內戰隨著部隊而離開大陸,在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的對峙下,台灣卻成為這些「部隊移民」的落腳處。

當時,為了安置遷台部隊中官兵所攜帶的家眷,陸、海、空等各軍種,都設置了眷村。從簡單的安置到新建的眷舍,全台灣總計約有879多個眷村。

然而,不同的軍種,有著相異的眷村建築型態,空軍眷村大多設置在台灣從南到北各的機場四周,利用日據時期的老軍眷區,再加蓋新的房舍為主,坪數與福利都較其他軍種為優。海軍則是以港口邊為主,以左營為最大本營,其他如基隆、馬公,都是小型的眷村。陸軍則是隨著台灣的軍事需要與建設需求,城市、鄉村、山上與海邊無處不在,大型的眷村在城市,小型的眷村在鄉間,多是兩排並列長方形的建築,一共數十戶。每戶的門面僅有九呎,都是「火車廂」型的刻苦小坪數,是一家打孩子,全村都知道的「集體大家庭」。

遍布全台的眷村,並不是一下子就建造出來。由於來台的軍人,有一半以上都是「羅漢腳」,語言不通,待遇又微薄,娶台灣某是困難無比,加上部隊的放假管制嚴格,外島駐防常是半年才休10天假,為數眾多的陸軍眷村,生活最艱苦,妻子也最難當。

母代父職張大媽、李大嬸的姊妹淘,在長期等待丈夫回家的日子裡,利用公家配級的米麵,運用自己賺得的工錢,買些副食品,製作出各種大家南北的口味,「老鄧牛肉麵」、「永和豆漿」、「岡山明德豆瓣醬」等等,就在這些困苦生活中,發展出獨特的「外省口味」,並慢慢坐大成「川菜館」、「湘菜館」、「粵菜館」各式的大陸飯館,增添了台灣社會「小吃文化」的多樣性。

這次台灣最大一次的人口遷移,同時也是一種「被迫型的人口移轉」,替換了台灣日本殖民的文化色彩,將「大中國」的漢族思想,再一次深耕在蓬萊仙島,隨著四處可見的眷村型態,建立了新的民族意識。

從現實的生活面來說,在米、油配給的制度下,眷村的生活型態與職業,造就了原本也是互視為外省人的大陸移民,成為獨立自主的社區。久而久之,眷村成為台灣原著民與閩客族群的生活供需圈,慢慢鑲入了台灣社會的生活中。

這樣的基礎,奠定了國民黨統治的勢力,在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對峙的時代裡,藉著眷村的四處建立,製造了台灣社會的「免疫系統」,杜絕了共產勢力的滲透與破壞,但同時間,也產生了族群上的矛盾與誤解。

最強烈的表徵是在語言的使用,眷村的族群都使用官方的國語,商、工農業的族群卻以河洛話與客家話為溝通的語言,隨著教育系統的增強作用,產生了以國語塑造出中國認同與台灣優先的差異。這樣的現象,越往南越明顯,也因此造成了南北的差異與族群的間隙。所幸,教育的普及化及交通的便利,彌補可能產生的族群矛盾,隨著時間與社會的現代訊息傳播,解決了可能持續發酵的文化猜忌。

50-70年代的台灣,在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中討生存,六十萬大軍的部隊,是台灣的新移民,也是台灣免於赤化的天兵天將,而鞏固官兵精神戰力的眷村,無疑是他們心中的家庭堡壘。當時間漸漸過去,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原本歸心似箭的戰士,放下了大中國的情愁,隨著台灣經濟繁榮與家庭安定,專心的與早來閩、客族群共同創造出「台灣奇蹟」。



日據時代的大佐官舍(台南市水交社),是眷村中「最高級」的將官宿舍。


眷村都有「自治會」來處理一般村民的民政問題與糾紛的排解。


而眷村在每一個年代都具有不同的面貌與氣氛,國民黨政府剛轉進到台灣後的三十年,由於在美援的支助下,仍保有戰鬥與臨時居住的心態,一切從簡,就待所謂的「反攻號角」響起,打回大陸搬師回朝。

隨時回去的心,在不斷的等待與武力的對峙下,澆熄了「過客」台灣的心態,1979年的台美斷交,更將眷村變成台灣新移民的最後落腳處。因此當時的「實踐三民主義,堅守民主陣容」,「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等標語,成為建立台灣新信心的意識焦點。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眷村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在這塊地生存的更好,各式各樣自行改建的眷舍,為了兒女的一一到來,延續下一代的生計,在原來的眷舍加蓋出許多「變形蟲」式的房舍空間,從紅磚、石綿瓦與到鐵皮,在天花板上或是屋後,伸展出毫無章法的空間,孕育了台灣的「外省第二代」。

當第二代子弟,在教育體制的雕塑下,成為重要的社會中堅之際,此時眷村已經是「屋老磚白」。能幹的,有辦法的,早就離開眷村的社區,穿梭在社區的身影,不是老,就是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成為抵擋共產黨英雄的僅存話題。

即將消逝的記憶與遍佈台灣的眷村,在2005年眷改條例的最後期限下,將進行改建與拆遷的工作。屆時,這些獨一無二的「時代部落」,會漸漸的消失在都市的現代化中,而留下來這些源自於大陸三十六省,經由眷村而成型的「原形」族群,卻是台灣移民史中最豐富的一章。

這裡,台灣。在他們奉獻一輩子青春的美麗寶島,已經是兒孫滿堂,金庫一斗。眷村的人們,已經是台灣的歸人,不再是過客!






文.圖/周晶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