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市歷經荷蘭人、明鄭、清帝國、日治、民國40年代迄今之時期,細算已近400年之歷史;然而自日人治台之時期,府城都市計畫因應而生,始有現代化都市之輪廓,其規劃出之公共設施用地,涵蓋「公園」、「綠園」、「公園道系統」、「主要道路系統」等綠地及道路,如:台南公園及開山路等道路之植樹。太平洋戰爭時期之民國40至60年代,因戰爭之破壞與國民政府遷台、島內政治紛嚷之際,台灣之經濟尚限於療傷止痛之時期,能有綠美化之建樹者不多。
民國70 年代之後,台灣之經濟起飛,自有餘力,兼顧都市之綠美化工作;在公園方面,從「體育公園」至現在之「林默娘公園」;於行道樹方面,亦自「健康路」到目前之「東豐路」。其植樹之方式,從原先之「小樹苗」、「速生植樹」至「小直徑幼樹」之原則;又樹種之選擇,從最早之「熱帶樹種」、「抗空氣污染樹種」、「速生樹種」至「原生樹種」之觀念;又植穴之標準,亦從「小植穴」、「帶狀植穴」至「木棧道系統」之方式。
「自然生態甲全市 戶外教學好公園」-府城最近自然生態之公園。(億載公園)
府城之綠美化發展史,是國內之ㄧ縮影,現在就讓筆者帶您,亙古溯今,導覽這「府城之綠色地圖」吧!
二、台南市公園老樹導覽
(一)台南公園
面積約15公頃,是府城最早且具規模之現代化公園,其完成於1917年(大正六年),原名為「台南公園」,戰後改名「中山公園」,1999年復名為「台南公園」。其老樹:菩提樹1株(胸徑約2.3m)、雨豆樹2株(胸徑約2.0m至2.1m)、金龜樹17株(胸徑約1.5m至2.7m)、榕樹9株(胸徑約1.5m至2.1m)等。此外,公園南邊有一「瓊崖海棠」,其胸徑頗粗,應為府城之最大植株。
(二)神榕公園
該址為鄰里公園,位於十二佃地區,面積約0.4公頃,主要為老榕樹之龐大樹叢所構成,其規模常與澎湖之「通樑古榕」並稱。園內有武聖廟ㄧ座,其榕樹亦被封為「松王公」,是當地信仰中心之ㄧ,亦是府城之著名勝景。
(三)鄭子寮公兒十公園
該地為鄭子寮地區預定之鄰里公園,其現址有一老榕樹(胸徑約3.3m),但其實該榕樹並非原生於此址,而是當初鄭子寮地區重劃後,從近海安路邊移植至現址(鄭子寮公兒十公園),該移樹工作委由嘉義農專(現為嘉義大學)之廖秋成教授執行。由於樹體非常龐大,為顧及樹冠之完整與老樹之尊嚴,採「不截枝移植法」,經過較長期間之斷根程序,終於移植成功;其移樹之規模浩大,為全國老樹保護工作之創舉。
(四)東成公園
該公園位於富農街一段之巷道內,約0.3公頃,不過其內有一棵苦楝大樹,自基部分為二叉(二分枝之胸徑各約:68cm及56cm),其形體大型,在本市較為罕見。
「東成公園之龐然大漢」(苦楝樹)
「府城最大之菩提樹!」(台南公園)
「加大樹穴」-增加土壤透氧量,擴充根系生長空間。(中華西路一段)
府城之公園大多數為民國80年代以後才開闢,值得一遊的地點,尚有:巴克禮公園、水萍塭公園、億載公園、府平公園、慶平雕塑公園等。
三、台南市行道樹導覽
(一)開山路
其東側之「金龜樹」,為日治時期存留迄今之行道樹群,年齡約近90歲,其高聳之樹型,在開山路上極為壯觀,但該路段之金龜樹,由於年紀頗高,大多產生幹腐現象,因此台南市政府每年皆定期執行修剪,以防止樹木傾倒。
(二)東豐路
該路段寬60公尺,中央有綠帶,為府城最大之園林大道(公道二)。其綠帶由西向東栽植「木棉樹」、「鳳凰木」、「阿勃勒」、「台灣欒樹」、「美人樹」等樹種,中央分隔島種有「小葉欖仁」,兩旁人行道上則有「黃花風鈴木」;各樹種依節令綻放,為本市最美麗之道路。
其他值得一覽之行道樹路段尚有:林森路一段(華盛頓椰子)、林森路二段(阿勃勒)、小東路(鳳凰木)、長榮路(樟樹)、生產路(可可椰子及大王椰子)、國民路(菩提樹)、永福路(楓香)、忠義路一段(台灣光臘樹)、健康路三段(肯氏蒲桃)、勝利路(菩提樹及羅望子之綠色隧道)、烏桕巷(烏桕)等。
「行道樹之人瑞」-開山路上之金龜樹,為日治時期所存留。
四、台南市綠園導覽
本市之綠園以「民生綠園(現稱「湯德章紀念公園」)」,最具代表性。綠園中央於日治時期,原有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銅像,因青銅材質氧化後,像座石像,因此老台南人稱之為「石像」;光復後改立國父「孫中山」之塑像。其老樹有:九芎1株。又其面臨中山路之高大的「羅望子」及消防隊前之「鳳凰木」(可能為府城之最大植株),都是値得觀賞之樹木。
另外西門圓環、小西門圓環、火車站前圓環及後甲圓環,都是台南市著名之綠園,近年來也各有不同型態之綠美化。
「五妃廟前之綠傘」-「樟樹」與「黑板樹」所構成之「綠蔭」。(五妃街與慶中街口)
「防風長廊近海岸 麻黃綠蔭通漁光」-本市最長之木麻黃大道(漁光路)
堅毅不拔之「老人棕」(林森路一段之「華盛頓椰子」)
「酸酸羅望子 戀戀好滋味!」(大學路上之「羅望子」)
五、綠地內老樹所面臨之問題
(一)合適樹種之選擇
台灣位居熱帶及亞熱帶,為諸多颱風每年必經之地,因此綠美化樹種之選擇,基本上需符合抗風、耐腐之原則。日治時期之樹種,許多從南洋等熱帶地區引入,其樹型高大,生長快速,如:金龜樹、羅望子、鳳凰木等,都是當時之名木。唯終戰後,樹種之選擇又多以「速生樹種」或「開花艷麗」為考量;但從近年來,開山路之「金龜樹」等樹種傾倒機率之增加,使我們體驗到,熱帶樹種許多具有「形體龐大,卻『材質疏鬆』」等缺點;因此如何運用「適地適木」之原理,尋找符合本地之綠美化樹種,應為日後努力之方向。
(二)人為破壞問題
我們常可看到綁於路樹上之廣告旗幟,其旗幟雖易除去,但遺留下來之鐵絲,經年累月竟陷入木質之中,常使樹幹禁不起強風之摧殘而斷裂。同樣地,在公園內,亦有樹上「綁掛鉤」或「釘鐵釘」之事情發生;又每天樹下之大量「運動」人潮,其無情之鐵蹄「踐踏」,使得樹冠下之土質硬化,終究導致樹勢衰弱。也許是因「一時之方便」、「風水之考量」,或者是「無心之過」,人們未顧及樹木之生長基本需求,一棵樹木-就這樣活生生地被破壞了!
六、結語
自古常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然而「植樹不是一蹴即成之事」!從一開始之「選種」,到後續之「撫育」過程,都是不容忽視的。否則,非但日後無法享其成果,卻撫育出「有問題」之大樹,極有可能導致「前人種樹,後人遭殃」之窘境,讓子孫不知如何「收拾殘局」。
「聳立道旁,看盡過往行人千百態;橫越時空,訴說冷暖世間無限情」,我想這是「行道樹」等綠地上樹木之最佳寫照吧…(待續)
文‧圖/蘇明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