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早坂犀牛回娘家-左鎮菜寮化石館

目前全台灣發現年代最久遠的化石「左鎮人」,是在台南縣左鎮鄉的菜寮溪河床發現,除了左鎮人的化石外,當然還有其他古生物的化石,因此,菜寮溪又暱稱是「台灣化石原鄉」。

配合行政院所推廣的一鄉鎮一特色計畫,左鎮鄉是以化石為該鄉的特色進行推廣,菜寮化石館進而一直擔任與各方配合推廣的角色,充分發揮當地的特色。




意外的發現 台灣的寶藏
流經台南縣左鎮鄉的菜寮溪,由於地理結構的關係,在此發現了許多古生物的化石。在1931年,台灣尚處於日治時期,由來台任教於當時的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的早坂一郎博士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在菜寮溪發現許多化石,從而開啟了台灣開始研究化石的扉頁。直到1971年,化石研究開始有了重大的突破,則是源於早坂犀牛(註1)的發現。

時間拉回到1971年9月,時屬菜寮溪的乾季,一位國小5年級的同學因幫忙家務而到菜寮溪畔牧牛。當他倚靠背陽的溪畔坡地上休息時,感覺背後的岩壁上有堅硬突起的物體,憑藉著當地人對於化石的直覺,那名小朋友開始挖掘岩壁,最後挖掘出一副牙齒化石。業餘化石蒐藏家潘常武先生輾轉得知這件事之後,請這位小朋友帶他回到當初挖掘出牙齒化石的地方探勘。

同年12月,由當時的省立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台灣大學共同組成探索隊,由台大林朝棨教授、左鎮化石爺爺陳春木(註2)先生 、潘常武先生以及郭德鈴先生前往勘查地形,首次以學術研究名義挖掘該地點。

1972年6月28日到7月4日,日本橫濱大學鹿間時夫教授及鹿兒島大學的大塚裕之教授加入該探索隊,在發現地25平方公尺內,挖掘出一隻犀牛的40%骨架,包含頭骨、四肢骨、肋骨、頸椎。



進入化石館,請指明這牌樓。


菜寮化石館門口一覽(莊燕如 攝影)


命名的典故
研究團隊採集化石以後,參考了許多早坂一郎教授當年的研究資料。1930年代,早坂一郎教授在帝國大學研究在台灣北部所發現的犀牛化石,他認為在台灣發現的犀牛化石是由中國大陸遷徙到台灣的犀牛種類。為了紀念早坂一郎教授在研究犀牛化石及其他動物化石方面的貢獻,因此在1972年鹿兒島大學的大塚裕之教授以及台大林朝棨教授就將他們所發現的化石發表定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相較於早坂教授當時所研究的犀牛化石,1971年所發現的化石是原地挖掘的,而非是由豪雨沖刷到河床才採集的,完整度更高,所以可以提供更多的的研究線索,進而可以還原當時環境。

當時一方面為了方便整理以及研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是由省立博物館進行主動探勘及挖掘,犀牛化石因而送到位於台北的省立博物館。



早坂犀牛回娘家展場正門口,利用複合素材組成的門口,讓目光為之一亮。(莊燕如 攝影)


化石的複製及交流
為了重塑早坂犀牛化石的原貌,省立博物館請來了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人類學研究所的專家花費1個半月的時間完成。研究團隊利用矽膠與玻璃為材料,部分細節參考現代印度犀牛的骨架進行微調,使得現在的早坂犀牛得以更為活靈活現。

當時省立博物館複製第一隻早坂犀牛後,為了與台中科學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因此將犀牛模具交與科學博物館的地質技術人員莊錕明先生進行犀牛及水牛模型的複製,兩館因而各有一隻德氏水牛以及早坂犀牛。犀牛化石真品現存放於國立台灣博物館。早期台灣博物館曾經將犀牛化石真品展示,但由於化石本身只有部分完整,再加上保存不易,所以現在都以犀牛復原模型展示。

由於早坂犀牛是在菜寮溪所發現的化石中最為完整的,因此左鎮菜寮化石館成立後,館方希望早坂犀牛可以回來左鎮展示,但是受限於保存技術以及完整性,所以真品無法長期展出。台灣博物館有了複製模型的技術與經驗,所以可以再另外複製一隻早坂犀牛的模型,是這次可以成功展覽的原因;另外,這次的展覽模型是當初省立博物館第一隻完成的化石模型。有了這些各方的協助,這次的「回娘家特展」得以成形。在這次展示之後,這具模型將會留給菜寮化石館。而茂迪公司秉持回饋社會的理念贊助這次活動所需的經費。



早坂犀牛回娘家展場入口(林信行 攝影)


早坂犀牛回娘家展場設計(莊燕如 攝影)


重新開館 促成良機
菜寮化石館於今年4月8日重新開館,透過年度規劃,每年會舉辦3、4次的特展。在首次特展「海膽化石特展」時,邀請到台灣博物館的館長蕭宗煌先生蒞臨館場。蕭館長看見菜寮化石館的標誌是早坂犀牛剪影之後,於是有意促成這次的展覽,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局長葉澤山也極力支持這願景,因而催生這次的早坂犀牛回娘家展覽。

這次的回娘家展覽使得菜寮化石館這一地方文化館名副其實,可以提高館內的特色。雖然這次的展出不是真品,但是模型在研究方面也有參考價值,在導覽解說時可以更有說服力,比起真品有過之而無不及;搭配上展場中其他的早坂犀牛化石真品,兩相參造,解說將會更為精采豐富。



展場圓形動線的設計,讓你從地球的起源到左鎮化石的起源在導覽時可以立即吸收。(莊燕如 攝影)


早坂犀牛四肢骨(林信行 攝影)


發現早坂犀牛及左鎮人對於台灣在化石界的影響
以往在菜寮溪出土的化石,多為因暴雨沖刷出岩層的小塊化石,四散的化石不足以證明這些動物曾經居住在台灣的現象,因而也無法還原當時的環境。先前,台灣只有發現台東長濱遺址,但是只有發現使用過的石器,並沒有發現早期人類的骨骸。發現早坂犀牛及左鎮人的化石可以充分證明當時動物群已經遷徙到台灣生活,而非死後才經由長期沉積搬運到台灣。

左鎮人的發現能夠使人確信當時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生態。在第四紀冰河時期台灣海峽陸化時期,草食性動物首先到台灣棲息,肉食性動物以及早期人類也因而尾隨遷徙過來。在左鎮菜寮所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台灣猛瑪象、劍齒象、曙光劍齒象,化石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多,足以佐證台灣曾經是他們生活繁衍的地方。除了大象以外,成熟碩大的鹿角化石也提供了鹿群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證據。

除了學術的佐證之外,菜寮溪的化石也讓日本與美國的學者深深著迷。曾有美國學者在國外博物館以及學術論文上看見台灣左鎮菜寮脊椎動物化石的訊息,因而來到菜寮溪進行獼猴化石的研究,尋求可能的線索。因此,在菜寮溪所發現的化石提高了台灣化石的研究性與價值。



早坂犀牛頭骨(林信行 攝影)


早坂犀牛四肢骨(林信行 攝影)


早坂犀牛頸椎(林信行 攝影)


台灣首次動物化石骨架復原的德氏水牛(林信行 攝影)


位於菜寮化石館中展場的標誌。(莊燕如 攝影)


歷年整修 更臻完美
菜寮化石館自1981年開館,歷經過幾次的整修,隨著每次的整修,館藏的擺設更為人性化,也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參觀環境。開館草創期館場中有一天井用以通風,之後為了冷氣而重新設計天井。第二次的整修則是將櫥櫃改為安全玻璃,除了重要的化石擺設在安全玻璃之外,其他的化石都直接展示於眼前,打破玻璃櫃營造的距離感。舊有的擺設是將全部的化石擺設於櫥櫃中,然而現今則是將化石分梯次依主題進行介紹。

最近一期的整修則是自然史博物館以及菜寮化石館的整併,由文建會出資,將菜寮化石館以及自然史博物館兩館的特色突顯出來。自然史博物館一樓的簡報室目前重新規劃早坂犀牛特展室,二、三樓陳列平埔族文化以及左鎮化石爺爺陳春木先生文物的展覽館;菜寮化石館則是以化石的展示為主,透過大廳動線的設計,讓大家從大環境開始認識到化石的介紹,從地球的板塊運動開始說起,介紹到台灣的形成以及菜寮溪化石的發現。

現在菜寮化石館的導覽配合館場的設計,依循動線讓大家從基本的化石認知開始介紹到二樓的展場分別介紹各種動物的化石,導覽的設計也力求參觀民眾思考化石形成的原因,導覽員解說時將問題引導給大家,讓民眾思考並發問。

雖然平日參觀人數不多,但卻是校外參觀以及安親班教學的最好教材。另外,也有北部及中部的旅遊團會前來觀賞這歷史的見證。

除了硬體設施以外,目前菜寮化石館主動也致力於提供研習營的服務,訂定不同的主題,讓專業的老師進行講解。不同於以往化石館只是各項活動的協辦者,從今年起,透過網路、報章推廣,將週末的親子研習活動資訊傳遞出去。透過教師研習營的培訓,讓每位參與的教師成為一顆種籽,回學校之後可以教授專業的化石知識。



早坂犀牛骨架(莊燕如 攝影)


菜寮化石館二樓佈置,打破玻璃櫥櫃的框架,讓你一覽無遺。(陳宏田 攝影)


在志工培訓方面,館方曾經推廣過在地解說員,由當地社團成員及退休教師擔任志工,效果不錯。今年九、十月也將展開下一期解說員的培訓,透過健全的輔導制度,讓每位志工滿載而歸。

化石館也與鄰近的光榮國小合作,配合學校以化石解說為主體的鄉土本位課程培訓小小解說員,由校內四五六年級小朋友擔任,即便人數有限,卻也因此每個人都有上場解說的機會,培養每一位學生獨立解說的能力。校長相當鼓勵師生,希望師生在課餘也能夠過來化石館協助。由於自然史博物館以及菜寮化石館各有一名替代役男,所以館方也會訓練他們解說的能力。有了各領域人才的協助,菜寮化石館的導覽將會更臻完善。

館方秉持著「地方人關心地方事」的信念,積極參與各地方社團的活動,像是救國團以及農會,也透過活動吸引民眾到此地參觀。在2005年11月行政院核定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註3)對於館方推廣化石也有幫助,透過協助國家風景區的活動,增加與各機關團體以及民眾的接觸機會。






註1:民國60、61年於菜寮溪畔挖掘出一具犀牛40%骨架,61年由鹿兒島大學的大塚裕之教授以及台大林朝棨教授將他們所發現的化石發表定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用以紀念早坂一郎教授在化石研究的貢獻。

註2:化石爺爺陳春木:
1909年7月25日出生於台南縣學甲大彎。
1933年,一日,陳春木先生到菜寮溪挑水,發現了一塊黑色骨類石頭,拿到光榮國小給瀨戶口校長。轉交給台北帝國大學鑑定後,發現那是一塊化石。之後,他便開始採集起化石並與中、日兩國的教授請教。為了表揚他在化石蒐集的貢獻,大家因而尊稱他為化石爺爺。除了化石以外,陳春木先生也致力於平埔族文化的搜集。
1998 陳春木先生出版「台南地方鄉土誌」一書。
2002年8月6日因感冒發燒引發肺炎逝世。

註3: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於94年11月獲行政院核定公告為國家風景區,範圍北起台南縣白河鎮及嘉義縣大埔鄉,南至新化鎮及左鎮鄉,東至南化鄉界及台二十線,西至二高及烏山頭風景特定區。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位於曾文溪流域、鹽水溪流域、急水溪的上游,在舊石器時代至歷史時代就是史前人類及西拉雅原住民活動區域,有眾多平埔族及西拉雅族移居於此,而且保留許多傳統節慶祭典。








文/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林信行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請更新網頁內容thank you

王城氣度 提到...

不好意思,近期內可能無暇更新,若有具體建議歡迎提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