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日 星期二

牽腸掛肚虱目魚

「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吃滑水」,

美食一變再變,
不變的是府城人對虱目魚這份特殊的情愫,

四百年來的歲月風華,
投映著整整幾世紀的交替迭蕩,

萃煉一段人與土地的精彩故事,成就一個足以傲視全球的飲食傳奇…。



每一個臨海國家或港口的歷史變遷,都會有其文化代表性的海鮮食材或知名菜色,道出人與土地發展的故事。

「馬塞港」,許多人想到的是漁蝦貝類大雜燴燉煮,經過「中國帽」瀘網篩過的濃濃海鮮湯;美國的波士頓的海鮮聯想,則是令人食指大動的大龍蝦;中國江浙地區的大閘蟹,是許多老饕的最愛。

這些知名的特產食材,大多是單純的烹調食用,少有系列發展或衍生相關的菜色,相較於在台南近四百年歷史的虱目魚美食,更談不上不同季節的吃法與老饕食客的極品部位食材的追逐。「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吃滑水」,一幅書法篆刻名家的簡單字句,說明了虱目魚在府城四百年來的歷史與文化發展。



一碗綜合丸有虱目魚脆丸、蝦丸、肉丸和油條,飽飽又滿足。


永記虱目魚丸是攤店合一經營的特色小吃


寫下此一字幅的書法篆刻家陳明亮說,虱目魚的鮮美可說是四季如一的難以挑剔,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只有「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吃滑水」這樣的季節論,並非挑剔虱目魚,而是在地文化累積表達而出的庶民美食與智慧。

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海鮮食材,在時間的進程中發展出虱目魚在府城產出如此豐富的飲食傳奇。從頭、下巴、背脊肉、肚、腸或魚苗,甚至肫(胃),媽媽的家常菜、小吃攤到餐廳有逾百種以上吃法,沿海養殖漁民利用魚塭寮的「外國安虱目魚專賣店」,百道菜色之外還有連薄如透明紙片的生魚片,更是令人嘖嘖稱奇。

也就是說,原只是簡單口腹之慾的飲食與便利食材,在時間淬鍊沈澱下,虱目魚在台南已從單純的吃,演變到「怎麼吃」的文化層面。不同的時空背景演變不同的菜色詮釋,美食一變再變,不變的是台南人對虱目魚這一份特殊的情愫,而虱目魚在府城歷史文化中,有著不變的歷史地位。



全家來一桌虱目魚十菜2500元,吸引不少家庭假日打打牙祭。


就在魚塭中間的塭寮用餐有特別的感受。


元寶狀的虱目魚脆丸


陳明亮解釋說,冬天的虱目魚躲進越冬溝,魚嘴開合是最活絡部位(即使深水高密度養殖亦同),清蒸或加豆豉鹽蒸帶下巴的魚頭,是許多老饕食客的最愛;「夏吃尾」則是體現了物資缺乏年代裡,便宜且不難取得的食材,熬煮一鍋帶骨的魚尾高湯,加入白飯、葱花,炎炎夏日中爽口、美味又營養,帶魚骨的湯汁多了一份鮮甜美味,早年沒有味精的年代,鮮甜高湯的秘方就是這樣熬煮出來,知名的「鹼粥」老店秘傳高湯材料裡,帶骨魚尾則是重要食材之一。

至於「春秋吃滑水」,所指的滑水就是最鮮嫩部位的魚肚,早年的虱目魚肚是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府城知名老店的魚肚粥,五十至六十元就吃得到,以高湯熬煮自飯成粥再加入煮熟的魚肚,是與泡飯最大不同點,多了一份高湯熬湯的平實質感。例如「阿憨鹹粥」、「阿堂鹹粥」、「京華虱目魚」和「廣仔虱目魚」等,只賣一個上午的小生意,魚肚都是點菜排行榜。還有府城賣虱目魚的小吃攤多的難以計數,一年四季都可以嚐到魚肚的美味,煎魚肚、滷魚肚。

養了五十年虱目魚的陳俊雄指出,春秋兩季的魚肚,是魚油消退與長成前的季節,符合了現代人的養生美食觀念。至於文人筆下的「冬吃頭、夏吃尾、春秋吃滑水」論點,陳俊雄認為傳統淺坪式養殖的虱目魚,半放養式的吃藻類一年才長成,魚體較一般深水養殖魚瘦長,肉質佳且沒有異味、腹部脂肪亦少,非識貨行家難以辨認出,一年四季都好吃。

台灣進入後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階級論,所幸沒有完全蝕刻在府城的虱目魚美食文化裡,老店採「攤店合一」的經營模式,保留了平價與庶民飲食的文化風貌,固定的店面裡保留傳統「攤」的模式,五十至六十元的低消,提供的是美味、新鮮與衛生,與跨國連鎖的速食文化互別苗頭,卻多了一份質樸、平價與營養的傳統美味。一些外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經常是豎起大拇指的說,「呷好、呷飽、擱呷巧」。

眾多的府城虱目魚美食,有著早期福建移民的文化精華借鏡,例如汕頭丸是以「狗母魚」打出彈牙的脆丸子,在台南則是使用易取得的新鮮虱目魚打魚漿,製作如元寶狀的脆丸,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完全不加粉的虱目魚脆丸,有著超乎想像的口感,市區中山路與忠義路的劉甘委兄弟,都是傳承父執輩的手藝,後代往外發展仍以民生綠園為中心,分別是開山路「永記」和府前路「第三代」,仍維持攤店合一的經營模式。



陳俊雄親手操刀處理虱目魚頭,是許多老饕的最愛。


魚腸pizza


煎虱目魚肚


虱目魚五柳枝


台式的虱目魚丸,採加粉製作的大丸子(比元寶丸子大些),強調的也是鮮、甜、嫩、脆,廣見於大街小巷的虱目魚料理小店,而夏林路的「全生小吃」,現作的虱目魚丸則屬於加粉的台式魚丸,加上台灣三十年代的飯桌式經營,是許多老台客的最愛,觀光客用餐比例也愈來愈多。

台南市都市發展與養殖業變遷,虱目魚養殖漸移到北邊的七股沿海一帶,有不少漁民仍堅持採傳統淺坪養殖方式,而早期大地主的魚塭「永春塭」、「國安塭」等,至仍保留先人取名的魚塭名稱,只是近年來虱目魚養殖比例逐年下降中,「外國安」則是國安塭最外圍的魚塭區,家住佳里鎮的陳俊雄在此養虱目魚已近五十年了。

約十五年前,陳俊雄不忍見深水高密度養殖出大量虱目魚而價格崩盤,養魚之餘研究虱目魚菜色,從請朋友免費吃到決定開店營業,發展出一百多種菜色。他謙稱大部份菜色是取自先民智慧的家常菜,少部份改良或創新菜色。例如魚肚連背脊肉切出一公分寬的肉條,煮熟後加入麵線就是海口人的家常菜;魚腸加蛋和嫩薑絲煎成餅狀,就叫「魚腸PIZZA」,大人小孩都愛。

近年來,許多人會點「虱目魚肫」,就是虱目魚的胃,加麻油和老薑片快炒,香脆可口很下飯,其實這是物資缺乏年代裡給孕婦補身子的上品,近年來老饕食客也愛,一些職業球員偶而會打電話來預約。至於經常上電視與美食雜誌的虱目魚生魚片,陳俊雄則強調多刺的虱目角除了自養的新鮮度外,片成薄薄的透明狀,才不會吃到魚刺。

虱目魚是府城最平凡的魚,與台灣歷史交錯近四百年的時間裡,不論小吃名店或養魚達人都會告訴你,「只要是新鮮的,怎麼煮都好吃」。沒有大餐廳或歐式料理的花樣,虱目魚在府城是最平實不過的。大街小巷、白天晚上,甚至是午夜,你都可以找到小吃攤上最鮮美的虱目魚粥、魚肚湯、魚丸或魚皮湯,每一個賣虱目魚料理的老闆,絕對可以告訴你不只一個虱目魚的故事。



芹菜炒魚皮


鹽酥虱目魚


台式虱目魚丸湯






文.圖/邱勤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