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的移民多來自福建,在文化、習俗,甚至宗教信仰上, 也大多承襲於家鄉。在今日, 台灣到福建, 或經水路, 或搭飛機, 大約需幾小時到一天; 可是在老祖宗的時代, 橫渡「烏水溝」─ 台灣海峽, 是非同小可的事, 他們得和大海、天候搏鬥。 即使能平安到達康熙爺口中「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的台灣, 他們還需面對水土不服、填飽肚皮等難題, 懷著忐忑心情的老祖宗, 為求平安順利, 他們將視為守護神的神明置於小盒內, 隨身攜帶, 一起「漂洋過海、落地生根」了。
這些神明起初大多由私人供奉, 到「生活安定」後, 才紛紛開壇立廟。 香火鼎盛的廟, 甚至會開枝散葉「分爐」(或稱分香、分靈)出去, 有時也會和別的廟宇結成「交陪境」。 以現代企業術語說, 「分香」就是加盟店, 「交陪境」就是「策略聯盟」。 不管如何, 反正「各彈各的調、各拜各的神」, 多神、多廟就成了台灣社會的一種特殊文化景觀。
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信徒最多的大概就是「天上聖母」媽祖了,可是或許很多人不知道, 「廣澤尊王」也是擁有眾多「粉絲」的神明哦! 若以廈門為中心,北邊是漳州、南邊是泉州, 因地緣的關係, 漳州人大多移民台灣北部, 泉州人則以台灣南部居多。 影響所及, 台灣北部多信仰漳州的守護神「開漳聖王」, 台灣南部大多供奉泉州的守護神「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
不明究理的人乍看「廣澤尊王」的神像時, 或許都會想: 這神明為何帽子戴高高的、目露兇光、翹著二郎腿, 像個「兄弟」呢?
據泉州晚報記載, 「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五代福建南安縣詩山鎮人, 自幼喪父, 和母親相依為命,事母至孝, 在「楊員外」家中當長工。 有次因緣際會得一風水, 地理師問他:「你要當一朝天子, 還是要萬代封侯?」 他答說:「萬代封侯。」 在十六歲那年八月, 坐化在山上一棵古藤上, 母親聞訊, 趕到山上想拉他下來, 拉下他的左腳後發覺他已無動靜, 知道於事無補, 便對他說:「希望你嘴闊吃四方, 眼光要放遠!」 孝順的他牢記母親的話, 所以後來信徒在塑造他的神像時, 便有這般神貌。 也因為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且永遠望向遠方, 故有「白目神、益外景(境)」之說, 難怪除了台灣, 連馬來西亞的檳城和越南的同奈都有「廣澤尊王」的廟宇。
除造型外, 祂的脾氣也是一流的。 據說供奉「廣澤尊王」的西羅殿, 每次大駕外出「辦事」時, 轎班人員不可接受招待, 否則聖王可能當場會「掀桌子」! 每年農曆七月鬼門關開時, 台南市各廟宇都會輪流普渡, 招待各路「好兄弟」, 唯獨缺西羅殿, 據說是因為「廣澤尊王」嫉惡如仇、斬妖除魔, 即使領有天命「假釋」出來的好兄弟, 也都不敢靠近一步!
「廣澤尊王」因在十六歲得道, 未曾娶妻, 但傳聞祂成神後娶妻(聖娘或妙應仙妃), 並生下十三個兒子(十三太子或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各司其職。 「廣澤尊王」、聖娘及聖王父母加十三太保, 三代十七位, 組成一個神系, 這在神界也是很特殊的。
封瑩祭祖
「廣澤尊王」得道後成為泉州一帶的守護神,信徒日多;母親往生後,怕無人祭祀,便交待信徒代為祭祀, 其信徒就將聖王得道的八月,訂為祭墓月。 一般的神明如關公、媽祖也有祭祖的活動, 但也只是祭拜祖先的牌位,唯一有墓可掃的,在神界中只有「廣澤尊王」。
根據光緒年間出版的「郭山廟志」的說法,「廣澤尊王」的神蹟很多;南宋高中時皇宮大火, 聖王滅火救駕有功, 第一次受封; 其後宋寧宗、理宗都曾敕封,最後一次受封則在清朝同治年間, 累積的封號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 簡稱「廣澤尊王」。 「母以子貴」, 宋寧宗並封其父母為太王、太妃; 同治九年 , 皇帝敕賜「祭墓」。 祂受歷代皇帝的敕封, 「八閩通志」、「泉州府志」、「南安縣志」倒都是有案可考! 也因經過皇帝敕封, 太王、太妃的祭禮比照「祭孔」, 可以「配享太牢」, 也就是有牛、豬、羊牲禮, 其他祭器、祭物也都依「周禮」規定準備。
台灣供奉的「廣澤尊王」, 據說是由郭姓六房子孫由泉州南安縣帶來台南的, 後因信徒日多, 康熙五十七年於台南建廟, 和祖廟同名為「鳳山寺」, 現址為雍正元年時的大西門, 但古人有「避諱」之說, 認為和祖廟同名有僭越之嫌, 故改名「西羅殿」。 「西羅殿」也是「郭山廟志」記錄有案的分香之一, 是全台灣「廣澤尊王」分香最多、信徒最眾的的廟宇, 其信眾自康熙年間,每隔三年就回大陸祭祖、謁祖, 直到民國十七年兩岸情勢緊張才中斷。 民國八十年, 兩岸恢復交流,信眾發願,自八十年起, 以三年為一科, 去三年、停三年, 如此十五年內共去九次, 民國九十四年「乙酉年」為最後一次(圓科年), 所以擺出的陣仗最為浩大, 人數達三百人以上。

「廣澤尊王」以孝稱神, 其孝以葬瑩、祭瑩為大, 一切祭品、祭儀比照清制, 務求隆重完備。 祭前承祭人員須齋戒沐浴, 前一夜出發, 恭請王駕起程, 當晚駐蹕墓庵。 卯時,〈清晨五點〉承祭人員著長袍馬掛(朝服),先祭「楊公墓」。 楊公雖不在祀典內, 但祭其墓以示不忘故主當初收留之恩。祭完楊公,聖王、十三太保卸甲去冠,聖王頭綁白布、十三太保頭綁藍布, 不是街頭抗議, 而是孝子、孝孫古時的大禮。 神像立於墳前祭拜, 並宣讀祭文, 禮畢, 聖王及太保頭插金花而退。
每年農曆八月回鄉祭祖的廟宇很多, 包括台灣在內, 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 「乙酉祭祖」後, 西羅殿目前暫無再回去祭祖的計劃, 因為動員的人數太多,耗費的經費也龐大, 回程時遇上颱風, 在當地又多待一天,還真有些吃不消呢!
位於今民權路、昔日「五條港」之一的「南河港」, 古時和大陸有舟楫往來。
乾隆年間為便利官員送往迎來及保佑旅程平安, 故於「南河港」碼頭設「接官亭」
及「風神廟」。早期大陸郭姓移民大多在「南河港」碼頭當苦力, 西羅殿即建於其上。
台南有名的「做十六歲」也發源於此, 是台南古文化重鎮之一。
「碗公」的由來
我們吃東西、喝湯所用的大碗, 台灣人叫它「碗公」, 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廣澤尊王」有四個部將, 其中一個叫黃太尉, 真實姓名已不可考, 有人說他原是一個賣碗維生的人。 相傳「廣澤尊王」曾因故和祂的岳父鬥法, 岳父以大水淹廟, 黃太尉恐滾滾大水會使詩山鎮的居民淪為魚蝦, 就施法以碗舀水, 大水遂退數十丈, 解救了居民。 居民感念其恩, 故尊稱他為「碗公」。
明朝時因倭寇入侵, 鳳山寺也遭池魚之殃被焚燬, 許多文獻付之一炬, 但「碗公」一說, 在當地仍廣為流傳。 據「郭山廟志」載, 此傳說可能是不經之譚, 黃太尉是否真的官拜太尉? 何時封爵? 皆已不可考, 但想必是曾助聖王捍患禦災的功臣吧!
文/陳俊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