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讓孩子來說家鄉的事吧!──府城小小解說員

鄉土就是我們的根!
全球化與在地化並不相違背,
全球化要建立於在地化的基石上,
惟有立足本土、方能放眼國際,
我們應該要好好思索「生命根源」這個區塊,
引領孩子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初衷。




在地的故事讓孩子說給我們聽。


公共電視特別針對小學生所製播的「下課花路米」鄉土探索節目,每到暑假就會推出與世界接軌的「暑假花路米」特別系列,節目中的影片單元分別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孩子擔任城市小小解說員,透過童稚的眼光來介紹生活周邊的人事物,讓台灣的孩子能夠認識許多陌生的城市,進而開闊多元的文化視野。仔細聆聽孩子童言童語的口述,城市似乎變得不太一樣了。

目前國內中小學鄉土教育推動餘年,「小小解說員」就是學校推行在地實踐的最佳例證,古蹟與文化向來富裕的府城,這些年來積極計畫整合鄉土這個區塊,從95年的六大文化園區到96年的八大文化園區規劃,鼓勵各校投入「小小解說員」的培訓計畫,並注入鄉土語言的元素。學校是如何利用既有的豐富資源,落實並推廣這項極具傳承意義的文化紮根工作?讓我們一同探訪小小解說員的故事。





位處安平的西門國小目前是台南市「小小解說員」種子學校甄選的主辦單位,受訪者孫美津之前服務於土城國小,現在則是擔任西門國小的教務主任,巧合的是兩校小小解說員培訓部份她都有參與,感受特別地深刻,這次她也準備了豐富的資料與我們分享。孫主任表示,西門國小與安南的土城國小是台南市「小小解說員」最早起跑的學校,六、七年前就已經開始耕耘這塊園地。而由台南市主導的小小解說員種子學校甄選計劃則是從95年開始,第一年有五所學校報名參加、第二年有九所,今年預計會有十一所加入。

談起小小解說員的發想大概要追溯到十多年前開放教育實施,推行建立學校特色開始,老師們在課程變革之際開始思維本位課程的走向。透過畢業校友返校與師長互動交流的過程,擁有二、三十年教育經驗的老師們發現:許多人唸書時汲汲於學業、上班時拚命工作,對於自己的家鄉所知甚少,缺乏對生命根源的探索,往往找不到心靈深處的依附與寄託。因此,老師們體悟到課程所帶來的變革不應該只侷限在升學之路的順遂,而應該給孩子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這個後盾就是鄉土,能夠帶孩子去認識鄉土的除了老師,還有同儕。「小小解說員」的培訓課程於焉產生。

孫美津談到,教育部近幾年來特別重視鄉土語言的落實與發展,因此各縣市政府只要提報鄉土語言相關計劃活動,幾乎都會獲得中央補助。一直以來,台南市的鄉土評鑑結果都很不錯,礙於市政資源不足,為維持亮眼成績並持續獲得補助,市府自前年開始推動小小解說員種子學校甄選計劃,並鼓勵每一個提報計劃的學校將鄉土語言元素納入,而結合語言與在地文化就是鄉土教育的本質。台南市政府也期待藉由教育方向的提供,朝向每個學校都有小小解說員的目標努力,並透過這種方式導引出孩子的學習能力,期待小朋友經過持續的學習,個個都能成為府城最佳的代言人。



孩子經過持續的學習,個個都能成為府城最佳代言人。


參與小小解說員培訓的學校都會針對各自解說區域進行相關課程規劃,以億載為例,該校在市府開始推動計劃的第一年就加入種子學校行列,並聘請具十年解說經驗的文化導覽員杜宜昌擔任培訓師資,除規劃億載金城的解說課程內容,並實際參與培訓工作。杜老師表示,在接到訊息的時候,首先面臨到的困難就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繁複的工作,也就是要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孩子,並把他們培訓成一個能夠完整介紹億載金城的小小解說員。



杜宜昌老師


考量時間過於倉促,杜老師決定將億載金城分成大砲、小砲、沈葆楨、故事、植物等十三個區塊,每個區塊解說時間約莫五分鐘,甄選出來的二十五位小朋友,每個人先學會講一個區塊,為避免孩子產生過於片斷的記憶,事前會在課堂上先做整體的介紹,之後二十五人分成兩組,遊客走到任何一個區塊都有小朋友駐點,「參觀者動、小朋友不動」就可以運作出一個很完整的導覽解說,一段時間後,小朋友從會講一個區塊到二個、三個……,愈來愈趨於完整。

反觀西門國小因為將鄉土列為校本課程,所以有較長的培訓期,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要引起孩子對鄉土的興趣,三、四年級則以淺顯易懂的內容為原則、五、六年級開始加深加廣。所有鄉土課程在一到五年級都會上完一次,六年級著重在複習與小小解說員的培訓。擁有二十餘年教育經驗,且深諳安平並參與課程規劃的林明志老師表示,西門國小與台南大學合作編輯出一份鄉土教材──「拜訪西門後花園」,教材內容以樹屋為主軸,匯集多位老師的蒐集與研究結果,資料十分豐富,老師透露說連導覽員都跑來向他們索取,這份資料也是學校用來培訓小小解說員的know-how。



林明志老師


問及師資來源會有困難嗎?孫主任說:「有心無心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老師們花些時間透過與在地耆老的訪談就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耆老們不見得擅於表達,但所陳述的事情都很真實,老師蒐集完成經過潤飾後,就是一份很實用的教材。孫美津繼續談到,西門國小安排學生在一到五年級的培訓期間,都盡量採用參觀、訪問、討論、資料蒐集等活動,使教學落實在真實生活的脈絡,讓學生能從實際參與中,獲得直接的經驗。

林明志也談到,這一兩年在成果展與其他學校交流中發現,大部份學校都會面臨的問題就是師資和經費。明志老師認為,最理想的師資就是學校的老師,但事實上沒有幾個老師願意為一堂課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以目前一般學校的主要師資來源大部份是外聘的文化局導覽解說員。至於經費,明志老師強調經費也不是最絶對的問題,他說:「我們六、七年前沒有經費就在培訓,難道沒錢就不能做了嗎?」他繼續說:「我的認知很簡單,就是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家鄉。」他覺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對他而言,從小讓孩子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比什麼都重要。



西門國小周義雄校長親自上陣帶著孩子認識家鄉。


杜宜昌透露,他們曾經想要把解說員帶入學校教授鄉土教育,但評估後發現並不是每一個解說員都適合擔任教職工作。他認為每個學校的老師都自有一套與孩子互動的方法,所以對孩子而言,班級的老師就是他們最好的師資。杜宜昌說:「我們不是談論高深的學問,我們要培養的是敢講、會講和具表達技巧的小小解說員,這些部份都是小學老師可以做到的。」而文化導覽員可以扮演培訓老師的角色,「老師融會貫通後再用自己的方式教給孩子,這樣是最理想的。」他這麼說到。

一般而言,報名參加甄選的孩子可以分為志願與非志願兩種,前者興趣濃厚,後者則不盡然。孫主任表示,志願參加者的學習欲望厚度是足夠的,儘管能力不同,但培訓出來的成效比較顯著;至於非志願參加者,因先天條件優質,有潛力成為小小解說員,老師會透過鼓勵方式來導引出他們的興趣,所有站在這個舞台上的孩子都可以盡情發揮。主任認為,孩子只要抱持著「這是我的家鄉,我想要介紹給你認識」的熱情,再加上對家鄉的認知,就已構成做為小小解說員的基本條件。



孩子勤作筆記時的專注表情。


杜宜昌直言,今天即使是老師指定要來也無妨,他覺得一般小朋友對於興趣的定義都還很模糊,在後天培養的過程中,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留下來那才是最重要的。杜老師以自己為例,他說之所以會走入文化導覽解說員這條路,其實是被兒子刺激的,因為孩子笑他都不了解台灣史,為爭一口氣,他報名參加導覽解說員的培訓,沒想到一頭栽進去後就再也捨不得離開,他說:「只要有機會,我願意解說一輩子。」

小小解說員的培訓對象因校而異,以土城國小為例,他們從四年級開始培訓,由淺入深,分為初階、中階和高階,三個年級所規劃導覽的景點與路線都不一樣,到了六年級做一個總驗收。孩子從初階到高階都要背誦自己整合所習的文史資料而撰寫的解說稿,這種培訓方式的孩子在第一次上場會有些生澀僵硬,但解說多次後對導覽內容的熟稔度提高,口語表達上也就自然順暢多了,他們的成長幅度大且易見。



累積一次次的解說經驗,孩子表現的愈來愈有自信。


西門國小則是由六年級擔任小小解說員,培訓過程中透過老師講解,親眼去看,把所看所聽內化後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明志老師認為,對孩子而言,記憶並不困難,最困難的部份是表達。他利用每天的晨光時間為孩子補充資料,午休時間不想睡覺的人可以練習講給實習老師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台講,孩子們就會表現的愈來愈有自信。他同時也鼓勵小朋友多去聽聽導覽員的解說,從中發現原先不知道的史料,讓自己的解說內容變的更加豐富。

為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杜宜昌以說故事、快樂的遊戲方式來進行所謂的培訓課程。培訓之初,先灌輸孩子對億載金城的整體概念,之後每個景點介紹一至兩次,然後請他們把聽到的訊息記錄下來,當然也可以上網搜尋資料補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逐字書寫,老師認為只要用自己的名詞、形容詞來撰寫,就是屬於自己的東西,完成之後,視結構完整性與傳達訊息正確與否稍作修改。杜老師說「我其實不是要訓練一群優秀的小小解說員,而是希望有一群愛這個家鄉的人。」



每一次的戶外教學,都是要讓孩子藉由親身參與獲得最直接的經驗。


培訓結束後孩子必須透過實際導覽的檢核方式取得解說認證。孫美津以土城國小為例,一個孩子一學期要解說三場;西門國小的小小解說員則要通過對內與對外的解說考驗,對內是指校內的同學或老師,對外是來訪的參觀團體,外賓解說部份,上、下學期各一至兩場,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場,沒上場的小小解說員,老師會透過遊客回饋單來做評鑑。遊客回饋單是孩子利用非上課時間到樹屋解說完後,請遊客簡單填寫幾個選項及想法的問卷,孫主任認為,小朋友透過主動與遊客互動的過程,也順便達到自我成長與自我檢核的效果。

孫主任回憶去年十一月小小解說員的培訓期結束,剛要進入成果期,正好有台南大學的老師帶著碩博士班的學生來訪參觀,並指名要小小解說員導覽,這批孩子在還沒有對內導覽解說的經驗下,就直接先接待外賓,主任轉述這批參觀者的話說:「如果這是孩子們的第一次,他們可以有這樣的表現,我們真的很感動,他們已經具備大人導覽解說員的雛型了。」



小朋友透過與來訪遊客的互動過程,達到自我成長與自我檢核的效果。


我問到孩子們解說時會緊張嗎?孫美津笑說:「當然會,但是他們的緊張是很自然的。」她舉例,有個孩子在蠟像館解說,當他從這個點講到下一個點的時候,因為緊張,額頭流了許多汗,可愛的他一把抹掉額頭的汗珠後繼續解說,大家都被他自然又純真的動作給逗笑了,這個孩子自己也笑了出來,當下她覺得既感動又很真實。孫主任又提供一個讓她非常感動的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土城國小,她說有一個學生在申請推甄過程中,因為這張小小解說員的授證,讓她獲得關鍵性的加分而順利進入台南女中,對於甄試老師能夠肯定小小解說員所具備的自信、創意與人際互動的能力,所有參與培訓的老師都覺得相當欣慰。

培訓小小解說員不是虛應一應故事而已,應該要有永續經營、長期紮根的決心,杜宜昌談到,以前台南市培訓古蹟解說員是對的,但是現在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很多管道找到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訊息,再講這些東西可能沒幾個人會來上課,他認為可以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讓孩子從小了解自己的故鄉,因了解而愛上自己的鄉土,他說:「未來如果有人說要廢掉億載金城,這些小朋友應該會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因為這群孩子對這裡已經產生感情了,他們曾經在這裡成長、解說,他們會保護這個地方。」

明志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以前文建會推社區總體營造,以安平區為例,拿了百萬經費為每間商家更換招牌,錢花光後除了看到整齊劃一的看板,還剩下什麼?他認為大家應該要從心去建設,不要只在乎表象,忽略了真正需要改變的東西。身為小學老師的他能做的就是播撒愛鄉的種子,林明志說:「我當老師當了二十幾年,我做了什麼我不知道,唯一可以讓我很驕傲、此生不悔的事就是推了小小解說員,我讓我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家鄉。」



孩子從小了解自己的故鄉,長大後自然而然會想保護這個地方。


孫美津坦言,培訓小小解說員並不輕鬆,但值得欣慰的不只是教孩子關於故鄉的事,他的語文能力也隨之增進、自信度提高,除了對學習內容的內化,還要寫、要講、組織內容綱要等,她說這不就是我們期待孩子該有的能力嗎!再看看這些擁有二十幾年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們願意一直堅守崗位持續培訓,就是覺得這個區塊不容停下的價值性,她說:「孩子在你面前介紹自己家鄉的畫面,真的很美。」

沒有經費補助前,只有少數幾間學校在培訓小小解說員,後來在政府經費補助的加持下,這一兩年陸續又有學校加入培訓行列,接下來的問題是,在市府三年計劃結束後,還會剩下多少學校持續培訓?我想答案還是一個未知數。不可否認的是,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有許多家長都以全球化為前提,輕忽了鄉土這個部份,想想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不就是因為紮根、深根,才能夠不畏風雨成長茁壯,而鄉土就是我們的根。事實上,全球化與在地化並不相違背,全球化要建立於在地化的基石上,惟有立足本土、方能放眼國際。我們應該要好好思索「生命根源」這個區塊,引領孩子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初衷。



看孩子介紹自己家鄉的畫面真的很美。




感謝協助
教育局學管課傅千珊
文化觀光局古蹟中英語解說員盧芳蕙
西門國小 孫美津主任、林明志老師
億載國小 杜宜昌老師、葉柳君老師、蔡惠娟老師、王榆禎同學、鄭尹涵同學
四、五年級小小解說員











採訪‧攝影/周曉君‧陳畀
整理/周曉君
圖片提供/西門國小、億載國小、成功國小、土城國小、安佃國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