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被遺忘的古蹟──總趕宮

倪聖公的居所再也無法遮風擋雨,蓋新宅的需求迫在眉睫,卻困難重重,只因那不得任意修築的古老廟宇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裡,甚少人聽說,甚少人關心。



2007年的總趕宮已搭起鋼棚架。


1991年的總趕宮。/林世川攝


從紅茶店或海產攤開始
台南一家有名的包子店,就開在寺廟旁,許多饕客暱稱其為某某寺包子,美食導覽上的地圖也少不了將寺廟當作地標,要是還不清楚怎麼走,就上網吧,熱心的食客們早將嘗試走過的各種路線放上網路,且八成離不開那間寺廟。

相較之下,位於中正路131巷的總趕宮就沒那麼幸運了。要是你對這條巷子有印象,卻不記得有廟,大概是因為你來過這裡的紅茶店。131巷的入口窄小,連存心想來巷子前端喝紅茶的人,首次造訪都容易因忽略而錯過,好不容易找到了,絕大多數人卻買完紅茶就走,錯失深入巷子偶遇總趕宮的機會。要是你曾走進巷底,也模模糊糊地記得有間廟,可能是因為你來過廟旁的海產攤,但受食物所誘,無暇顧盼左右,奢侈地將廟當成了增添用餐風情的朦朧背景。



總趕宮丙午年(1966年)做醮。/林世川提供


三級古蹟總趕宮創建於明鄭時期,當時海岸線就在廟前,廟內主祀的倪聖公是漳泉行海人的守護神,與媽祖同為海神。倪聖公的名字已不可考,只知其生長於海濱,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因此,總趕宮昔稱「聖公廟」,又稱「總管宮」,現作「總趕宮」則是道光年間的訛稱。

尋訪古蹟,最有趣的莫過於睹物遙想古景,想想廟埕前是一片汪洋,你從海上來,懷著神明的庇祐平安上岸,見著廟就安心,那時沒有紅茶店,沒有海產攤,你只看得見廟。




總趕宮丙午年(1966年)做醮。/林世川提供



離海愈來愈遠的海神廟
明鄭時期,大井頭(今民權路上)渡口以南是帆船的停泊處,常有船夫搭寮居住,俗稱「帆寮」,再往南亦是漁民居所,人稱「草仔寮」,居民多半是來自漳泉、信奉海神的船夫漁人。而今西門路一、二、三段在當時為海岸線,以西是台江內海,總趕宮就建立在海岸旁突出的高地上。隨著台江內海淤積成陸地,總趕宮、水仙宮、大天后宮等海神廟宇漸漸遠離海岸,再加上清廷修築城垣,總趕宮遂成了城裡的街境廟宇,倪聖公轉而成為境內百姓的信仰對象。

道光十五年(1835年),總趕宮由地方仕紳周清老、黃化鯉、吳春祿、紀德元等人集資修建;大正八年(1919年),日人興建台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建興國中)時,拆除原址上的開漳聖王廟,將神像遷祀於總趕宮;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古蹟本體大修後曾建醮,此後並無持續的修護工作,導致現今廟況不佳;七十四年(1985年),在廟的右側重建佛祖廳與香客樓,內政部並於同年指定總趕宮為三級古蹟。

總趕宮建築坐東朝西,為二進式磚牆木構建築,三川殿、拜殿、正殿合為一體,右廂則為北方式樣的二層樓佛祖廳。三川門屋脊上飾有福祿壽三仙,門上的門神是府城彩繪名師陳壽彝早期的作品,左邊壁上有一塊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重興總趕宮碑記」,右側有丙午年(1966年)所立的重修碑記。三川殿左右立有盧清爺、韓德爺二陪祀,而拜殿左右有龍虎井,牆面有龍虎之泥塑彩繪裝飾。正殿神案上祀倪聖公,神案下為倪聖公的神轎。左右陪祀註生娘娘及土地公,下方祀虎爺,清官楊廷理及仕紳黃化鯉的長生祿位亦陪祀於右側神龕內。



陳壽彝於1966年為總趕宮繪製的門神。


清官楊廷理長生祿位,乃其義子周清老所立。/林世川攝


盧清爺、韓德爺二陪祀。


龍虎井牆面之彩繪虎裝飾。/林世川攝


陳壽彝水墨壁畫──「富貴壽考」。/林世川攝


倪聖公神像,最大的一尊為鎮殿大王。



急待修復的總趕宮
礙於古蹟的身分,縱使總趕宮樑柱已被白蟻嚴重蛀蝕,屋瓦飛簷已斑駁殘破,風雨來臨時要將神明安置在不漏雨的位置,地震時要擔心廟宇崩塌,總趕宮的整修還是得按規矩慢慢來。除要耐心等候公文往返、專家鑑定、經費審核等過程,更要自籌約四百萬元的經費(官方補助八成,廟方自籌二成),這讓位居窄巷內、未得觀光資源挹注而日漸沒落的總趕宮十分頭疼。經過重修委員會各幹部的持續奔走,目前雖得奇美企業等善心人士支持,但仍需更多來自大眾的力量,讓古蹟留存,讓廟內香火興旺,總趕宮才能永續經營。

總趕宮管理委員會暨重修委員會總幹事林世川先生,接掌總趕宮廟務達十一年之久,初接掌時,廟宇已有漏水現象,當時台南市尚未設置文化局,林總幹事便向區公所民政課請求協助,經過幾年的爭取,補助經費終於稍見曙光。2007年7月,用以保護古蹟建築的第一期鋼棚架工程搭設完畢;而目前正等待官方再度審核通過、撥下經費,便可展開第二期整體修復工程,預計2009年底完成整修工作。而愈早籌得足夠經費,神明便能愈早安身於堅固的廟宇內。



總幹事林世川先生,其身後的牆面原為彩繪龍壁,現被木板覆蓋。


林總幹事將廟事當作事業一般地經營,總趕宮目前遇到資金不足的難題,他便為廟開源節流,不僅想辦法募得資金以順利整修,更暫停參與交陪境廟會活動以節省支出。對此,林總幹事謙虛地說:「我頇顢(笨拙)賺錢,只好先替王爺(倪聖公)省錢。」待廟宇整修完畢,林總幹事還得為廟宇落成、神明安座舉行醮儀,屆時儘管醮典辦得簡樸不鋪張,也勢必有一定程度的支出。面對這一個個的難關,林總幹事搖頭笑著說:「欠王爺的。」奔波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林總趕事認為,他接管總趕宮,能將廟宇修好,並且為神明辦個醮典,這一生就算功德圓滿了。



殘破的屋簷瓦片。


樑柱上處處記著蛀蝕記號。


總趕宮經驗
為了募集整修資金,總趕宮一面向官方爭取經費,一面積極舉辦活動,邀請民眾來親近、認識總趕宮,進而對總趕宮產生認同感。如2007中秋節,總趕宮舉辦了「中秋搏餅」活動,仿照明鄭時期士兵以擲骰子搏餅的方式過節。同年12月29、30日,總趕宮也與赤崁文史工作室合作主辦「府城西定坊、寧南坊八吉境巡禮」的活動,由導覽人員帶領民眾徒步走訪中正路、友愛街、忠義路、西門路、府前路上的十幾間廟宇及巷弄,讓民眾更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而2008年2月1日至24日,總趕宮將舉辦水仙花展,展出特殊的雕刻水仙花。



總趕宮巡禮活動中,民眾認真地聽著導覽人員的解說。


巡禮活動尾聲,民眾將小小的總趕宮塞滿,等待抽獎。


主委許燦露老先生致詞,後為文化觀光局劉鎧暄副局長。


熱心的紅茶店許老闆(中坐者)在總趕宮巡禮活動現場幫忙。


廟方奔走於官方與民間之餘,仍舉辦這些活動,不只為了打出總趕宮的知名度,更要拉近廟與人之間的距離。做為古蹟的總趕宮,一旦修復完成,廟方想保存古蹟的心意自然可以達成,而修復經驗不僅可作為其他古蹟或廟宇的參考,更能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但做為一所廟宇,總趕宮需要的不只是來看古蹟的遊客,而是更多在地民眾對神的信仰與對廟的情感。

其實,林總幹事家住東區,跟總趕宮沒有地緣關係,但在一次的廟會活動裡,被找來總趕宮幫忙抬轎,與倪聖公有了感應,在完全不懂廟事的狀況下接掌了廟務,靠著不斷地學習、詢問,扶持總趕宮至今十一年。一個非總趕宮境內成長的人,怎會生出如此強大的情感為陌生廟宇奉獻心力?我想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神靈提供的安穩感與庇護,令敦厚的人們常懷感念,總不願錯過為神明服務的機會。更何況遇上神明直接與你對話,你怎能不敬仰、不謙卑。

除了林總幹事,地方耆老總趕宮重修委員會主任委員許燦露老先生、紅茶店許天旺老闆,兩位待人謙和的老先生為著信仰、情感,不辭辛勞地奔走,而廟旁的海產攤也自發性地將用餐桌椅移動至不妨礙整修工程的位置。這些人對地方釋出的善意與投入的感情,著實令人感動。

他們不強求你相信他們所信仰的,也不期望你突然對廟宇生出感情,他們只盼自己對地方的熱誠與維護城市古蹟的心意能感染更多人,讓更多人願意付諸行動。


感謝
總趕宮管理委員會暨重修委員會總幹事 林世川先生
總趕宮重修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燦露老先生
雙全紅茶店 許天旺老闆
赤崁文史工作室










採訪‧攝影/黃佩芬、楊貞霞
文/楊貞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