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街」是台南府城五條港園區最具特色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向東走有水仙宮,往西行則有藥王廟,老街上還有一間金華府,這些廟宇除了有著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也和當地的居民生活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畢竟,「我家隔壁住的是神明」,這種事情可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
「那,又是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特殊的空間裡?」這是我第一次走進神農街時,望著這條百年老屋林立且廟宇眾多的老街,心中所發出的第一個疑問。
我的第一個疑問沒有立刻得到解答,反而因為這個疑問接到一項任務:「請妳去神農街找一位花生伯。」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我開始和住在這條街的人互動起來,也才真正地走進這條老街裡。
我去了好幾次才找到花生伯,還沒見到他本人之前,反而附近的鄰居都認得我了,他們帶著神秘的笑容說:「還沒找到啊?」
「是啊,還沒找到耶。」我笑著回答,臉上的汗水滑過我的臉龐,但我告訴自己:「我一定會找到的。」
就在一個非常炎熱的中午,花生伯的家門不再像前幾次去都是緊閉,這天的大門居然是開著的,然而,大門雖然開著,但是門後卻接著一條狹窄且略暗的長廊,長廊吹來些許的涼風。我,做了一個深呼吸,慢慢地走進長廊,長廊的另一端接了一個小小的廳堂,廳堂的中央坐著一位老人,老人正在看報紙。我的心跳越來越快,因為我知道我終於找到了,找到這位住在神農街裡的花生伯。
花生伯年近八十歲,身材瘦小,屬於老人該有的特徵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走路緩慢、聽力減弱、臉上的皺紋、粗糙的手腳、花白的頭髮,但是我看到一樣不容易在老人身上看到的東西:笑容,一種純真且樂天知命的笑容。
花生對花生伯而言有著深厚的情感。小時候的他,放學回家要幫忙看顧曬著陽光的花生;若是接連下著幾天的雨,總是要找空檔讓花生透透氣避免發霉或長芽;寫完作業可不是到處去玩,他還得幫忙挑選花生。如此辛苦是有代價的,因為靠著花生,養活花生伯一家好幾口人,甚至他自己成家立業之後,也是以賣手工炒製的花生維生。
摸花生超過一甲子的花生伯,練就一身炒出好花生的功力。每一顆花生先經過他嚴格的篩選之後,才可進入炒製的過程。炒花生的過程,其學問更是深厚,用哪一種油來炒、炒鍋要先預熱多久的時間才可將花生「下鍋」、炒的時候要想辦法避免因受熱不均而造成有的花生太焦或不熟、炒的過程也要保持花生的完整性使之不能裂半或外膜脫落、炒多久之後可以準備「收花生」、炒過的花生還得快速地置於陰涼處散熱,層層手續皆有其道理,一步都馬虎不得。
從年輕到如今垂垂老矣的花生伯,每日都過著這樣的生活,花生伯告訴我:「做人做事踏實最重要。」
隨著這條老街的興衰,花生的生意也跟著起落。唯一不變的是花生伯做事的認真態度。受過日本教育的他,如同許多走過那個年代的長者一樣,懷念那段台灣的日治時期,在他和那些長者眼中的日本人是待人謙卑且剛正不阿的。也或許因為受過這樣的教育,讓這些長者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
花生伯還是個說故事高手,謙虛的花生伯總是說:「妳若不嫌棄,有空來聽阿伯講古啊!」說起他自己年輕的往事,花生伯臉上的笑容可愛得很;談到有些早他一步離開人世的好朋友,花生伯面露淡淡的思念但是笑容依舊。看盡人生的無常百態之後才能有著一顆柔軟包容的心,我想這就是長者的智慧吧!
「請妳到神農街找一位花生伯。」這個任務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經完成了,但是當初走進神農街時,我的第一個疑問:「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特殊的空間裡?」我似乎有了答案,住在這裡的人,每天都過著很平凡簡單卻實實在在的生活。
神農老街當年的繁華已逝,在褪盡鉛華之後,展現出來的卻是另外一種沉穩而細膩的特殊氣息。
那麼,也許可以給自己一個特別任務:「到神農街找一找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人物吧!」
文‧圖/張雅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