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或文化園區……
這些想像的背後,
需要加入社區居民的因素,
因為這些人是日常的使用者,
也是基本維護者,
與規劃者可有連結或溝通的機會與空間?
生態博物館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館學者Hugues de Varine-Bohan在1971年Grenoble舉辦的國際博物館會議中所提出,用以說明他與另一位法國博物館學者Georges Henri Riviére(1897-1985),當時在博物館界共同推動的一場石破天驚的「運動」。
1960年代法國政府為了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成立一系列「地區自然公園」(regional nature parks),因而出現了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法國的生態博物館其實就類似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不過他的目的是以博物館為目標與根基,生態博物館的發生一開始確實期待它能解決許多的區域發展的議題,包含社會的、文化資產、產業再造的……等,生態博物館在實踐中建立自己的論述,成為八十年代博物館界的主流思潮。
西班牙撒拉戈薩十一世紀建造的阿爾哈菲利亞宮,原來的護城河水路九百年後變成綠地公園。
台南市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的想法最早出現在成功大學教授徐明福發表的文章中,徐將台南市分成幾個不同的園區,分別有各自的特色,有歷史的、環境的不同定位,彼此交叉構成不同的園區並相互連結形成府城的特色,與都市計畫相結合,以古蹟等景點作為生態博物館的相關館舍,這樣的夢想似乎有機會逐步實現,孔廟文化園區就是其中最完整的例子,我們逐步有了硬體與串聯街道的改善與綠美化,再來該作些什麼呢?
從國外的經驗來反饋思考,在法國的生態博物館的組織方面分別成立了以地方團體與不同社會領域的社區成員代表組成「使用委員會」(users' committee),學者專家組成的「科學與技術委員會」(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ittee),提供財源的公私立部門及贊助人成立的「管理委員會」(management committee),三者共同推動經營生態博物館,其實這也就是我們的「社區/專家學者/政府」三者的關係。
台南舊河道德慶溪,沿著民族路段一路流到台南一中旁,現已成為排水幹道。
排水幹道施工時德慶溪短暫重見天日,可見一旁河岸砌石。
以目前台南市推動的幾個文化園區的分類大抵是安平國家歷史園區、孔廟文化園區(民生綠園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四草生態園區、將舊市區、安平與四草地區納入,目前大多是設施建設的執行,如路標、人行道步道綠美化、個體建築整建等,這部份當然是重要的,但經營維護卻是更困難的,鋪設一條人行步道串連兩個景點很容易,但如果人行道上停滿機車、或種上路樹後居民卻抗議有礙風水?
這些如排山倒海的課題才是更麻煩的,因此這些想像的背後確實需要加入社區居民的因素,這些人是日常的使用者,也是基本維護者,社區想像的是什麼?與規劃者可有連結或溝通的機會與空間?這就是法國採取三個委員會模式運作,成立生態博物館的原因,而不是僅止於規劃階段的溝通與參與。
人與環境的關係唇齒與共,與環境接觸產生行為,環境破壞後再回頭來修補絕對比維持好環境來的困難,因為可能人們的破壞行為已經成為習慣或生活模式,要維持親水空間就要先重新修補人與水的關係。
我們曾經如此與河流、港道如此親密,甚至因為港口的苦力工作泛生出做十六歲的習俗,水與經濟、生活習俗的關係在環境劇變的現在已經大不同,但它卻在都市中留下烙記,沿著港道建築蜿蜒的老街、防禦的兌悅門、廟宇廣場與牌樓……等,這些物件如何在文化園區內,或者說一個生態博物館區域內被連結,以博物館技術而言,其實並不難,但要重建彼此之間與居民的新關係卻是較困難的。
西班牙撒拉戈薩(ZARAGOZA)是中部阿拉岡省的省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哥雅的故鄉,流經城市中的貝拉河蜿蜒成為孕育歷史的一部份,沿著河流蓋的大教堂已經名列世界人類遺產,城市善用水的關係發展出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自然、有歷史,該城市更以此為主題籌辦2008世界博覽會,主題就是「水」。
原本住在海島的我們,因為獨裁統治的閉鎖,讓我們不能親近海洋、河流,當我們解嚴發現時,海與河流都已經變了樣,因為發展我們必須付出加倍的力氣才可能讓河流清澈,河岸綠意重現,現在還來得及,運河、柴頭港溪、竹溪、鹽水溪……,多一點耐性與時間,我們還有機會讓下一代住在有河流的城市裡,這就是一種幸福。
水不只是出現在河海之間,人工的廣場有水流能讓人更舒坦,圖為撒拉戈薩皮拉廣場上,哥雅雕像旁的大片人工水域,與遠方的鐘塔連為一體。
西班牙撒拉戈薩(ZARAGOZA)位於厄貝羅(EBRO)河邊的皮拉聖母堂,孕育了撒拉戈薩城市,也是文藝復興重要的畫家哥雅的故鄉,該教堂與橋樑等腹地已被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文‧圖/黃建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