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五條港專輯:老街廓,新生命─藝術進駐五條港老街的幾個向度

老街廓裡的一隅,
藝術尋訪的主角;

街巷內布莊的繡綵技藝,
水仙宮市場的傳統糕餅……,

如果我們願意等待,
「人數統計」不會是我們追求藝術人文活動的唯一。




藝術活動是種算計?
近來,也不知道受了什麼樣理性科學上的影響,或是大家太過於重視效率這件事,關於藝術人文的活動指標,「人數統計」似乎成為唯一的價值標準。或許,是我們太沒耐性;或許,是我們無法等待;或許,是我們無法確立人文藝術的價值。而「數字」是我們唯一,並且能快速而有效掌握的某種衡量標準。

因此,當我們投注某種程度的經費時,相對地,套句常說的俗語,我們必須聽到那來自水塘裡某種程度「咚」一聲的聲響回應。而這或許就是科學化後,信奉「物質不滅定律」思維的延伸吧?





其實,國內相當多的人文藝術活動是一種算計,關於經費與人數換算強烈渴求的算計。當然,無可厚非的,有參觀的人潮,才有相當的接觸,對於人文藝術,才有相當的可能性。這聽起來當然合理,但其中卻存在著迷思。

縱使,活動盛大遊客如織,但假使主辦單位沒好好的將活動的內涵紮實地注入活動中,就算參與的人潮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個「活動」而已。因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群眾,並沒有好好地經由活動,真正接觸到主辦單位的命題,那麼所謂的「藝術節」,不過就是「假藝術之名,行聚集人氣之實」的活動而已。至此,藝術活動僅僅成為「奇觀」,意義虛空。民眾或許滿腹的飽足、滿手紀念品,然而,關於活動主題藝術云云,在離開會場後,只不過是家中展示櫃上某年某月某日的物件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貶低活動在聚集人氣上的意義,而是企圖提醒舉辦類似活動的單位,能更注意命題的扣合。使慕著行銷廣告所打響之名號而來的群眾,能在休閒之餘,因主辦單位的內容設計而與人文藝術有更貼近的互動機會。而,藝術那些無聲的效益,才是民眾在參與活動之後真正的獲益。


藝術與經濟
談到這裡,拐了彎抹了角,好像還沒切入正題。來到五條港,談點五條港與藝術的關聯性。關於這樣的議題,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注到當前頗受注視、探討頻繁的海安路和她的藝術造街──「海安街道美術館」。

關於海安路,筆者於台南求學期間,只要與台南人談論到有關於海安路的由來與種種,無不搖頭皺眉。無論是當時為地下街工程而徵收土地拓寬道路所引起的滿城風雨,或是關於台南市風水因此而受到破壞之傳聞,還是整個通往海岸的景觀因此而形銷骨毀等等,甚至地下街完工後有人稱之為海安地下養蚊場、或是海安地下運河等,都可看出原本海安路幾乎已處於爹爹不疼姥姥不愛的窘境。

海安路在開通的過程中,由於穿過五條港的傳統商圈,因此留下了許多令地主不知如何運用的尷尬畸零地。後來,經由策展人杜昭賢向台南市政府都發局申請,海安路造街計畫因此展開。由於停車便利加上藝術進入所產生的奇觀效益,使得人潮再度湧進原本的傳統商圈──今日的海安路。



臺灣鐵窗文化行之有年,許多鐵窗反映了當時的市民美學。


也因此,海安路藝術造街的「功效」就不斷地在引進人潮創造商機上被強調。關於藝術的作用及其探討,似乎也就隱沒在遊客拍照留念的閃光燈及商家的霓虹強光之外了。

其實,藝術可以作為如此的工具倒也不錯,這或許就是體現中央政府所提倡的藝術「產業」。但,酸腐氣重的筆者不禁對於這樣的藝術「功效」再做一番檢視。

回到文初第一段所談的,這就是筆者何以會花一些篇幅談人氣的問題。其實,特有氣質的偉大藝術品,可以聚集人氣,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事實,然而從藝術創作對社會或社區的重要性來比較,藝術品的經濟功能應該算是副作用。當然,就社區而言,因藝術品的進駐而使得社區的經濟狀況提升是件良善的事。

不過,經濟的需求僅僅是滿足生存的基本層面,就藝術而言,該有更深刻層次的作用。



海安路街道美術館為街道再造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海安路上的藝術作品
媒體的最愛當屬劉國滄的作品,他以殘破的牆垣結合建築平面圖原稿──藍曬圖的概念,以虛擬的空間喚醒曾經佇留於此的個人歷史與記憶;藉由作品,表現空間結構,喚醒的是人們對於過去生活空間的記憶,是社區集體的記憶。陳順築作品則以當地社區的影像做為作品主軸,在相框牆上,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場景,提醒社區的人對自身的注視,且在空白的相框裡,預留著書寫未來記憶的位置,書寫社區未來的記憶與歷史。

策展人也邀請了長久服務台南鄉親的全美戲院畫師──顏振發,創作《請你跟我這樣做》,展現畫師過去帶給多少人娛樂休閒的功力,並幽默的以「請你跟我這樣做」為題,來親近社區民眾。

在創新方面,薛保瑕與吳瑪俐則引進社區的論壇,以國際學者的對談與交流,引進他國的經驗,與我國的經驗對談,進一步使社區居民思考社區可能的未來與價值。建築繁殖場更以他們長久觀察臺灣建築特性的觀點,做為創作的中心,以不斷搭接、繁殖的建築語彙呈現臺灣建築的中心特性,方便民眾在與繁殖性建築互動的過程中,對自家建築的特性有更進一步的感知。

海安路上的這些作品,喚醒了許多人的記憶,因為共同記憶的喚醒,或許社區的民眾因此更加珍惜自身文化,將彼此更緊密的結合,而更重視自身的文化價值。至於新社區觀念引進、社區特性的提出則有助於民眾在理解自身的文化特性之餘,擁有擘畫社區未來可能性的觀點與能力。






老街文化與藝術的關係
就藝術與老街的可能性而言,老街擁有技藝、傳統產業,有共同回憶、有人文歷史,是一個城市過去的見證與記憶。因此,關於藝術的介入,除了商機與人氣的再生之外,應該還有許多面向可以思考。

藝術與老街的關係,其內涵在於溫故與創新。

倘若藝術的創作以過去的歷史、技藝與回憶作為脈絡,那麼,當群眾接觸到因老街而存在的藝術品時,可藉此理解過去的歷史興衰,理解自身存在的主體性;對於過去技藝必將珍惜與傳承,並引以為傲。

關於那些歷史與回憶在藝術創作的提醒與關注下,對自身文化的珍惜更能加強社區認同,增強凝聚力。創新則是藝術創作的另一面向,以藝術家個人的意識、思索、體悟介入社區,進而涵養社區居民,使社區文化不斷的延伸、變化。

以民權路為例,閒晃五條港可以發現的布莊特色,至今還存留許多繡紅綵、八仙綵的布莊。當藝術人文活動以此為題介入社區,或許那些傳說、民俗、技藝即可因新一代的認識而流傳甚至創新。

紅綵,是民俗中神案、門楣必要的物件,象徵喜氣的紅與上面所繡的圖樣都有其文化上、生活上的意義。當藝術由此介入,新一代即可因此而認識紅綵的功能、流傳繡紅綵的技藝、因接觸紅綵上圖像的意義而瞭解自身的文化。甚至何以會有水仙宮市場裡那些傳統糕餅,五條港街道上小吃的理解,攀緣而上自有其歷史文化發展的來源。

順其自然地,民眾將因接觸傳統的文化意涵,有助理解自身的文化,體悟自身的主體性,進而珍惜自身的文化。除了傳承自身的文化傳統之外,因藝術創作的介入社區,可使社區產生化學反應,因重新思維融合而產生新的文化特色。

因為藝術品對這些文化與傳統的提醒與注視,使得社區的民眾正視認同社區傳統與文化的價值,使得老街廓重展新生命。或許,這些藝術無聲的效益,對於民眾來說,比那些統計學上的數字與經濟學上的效益要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吧!








文‧圖/許遠達(藝評工作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