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五條港專輯:五條港,瀟灑走一回

「人口統計數字能告訴我們許多事情,但對城市裡的每個人而言,一個城市不過是幾條巷道,幾間房子和幾個人的組合,沒有了這些,一個城市如同隕落,只剩下悲涼的記憶……。」
葛林<哈瓦那特派員>




協進國小前坐落著「五條港文化園區」的標示。


集福宮內奉祀明朝主流神明玄天上帝,雖經數百年煙燻,神明嘴巴仍呈紅色。


普濟殿神龕的九龍雕刻,金碧輝煌,為台南少見。



淺談「五條港」
十七世紀時,台南的海岸線約在今西門路一帶,以西是一片沙洲。後來台江內海淤塞,府城「三郊」便於這片海埔新生地上疏通數條港道(即所謂運河),其中通商用的五條運河像人的五指攤在台南的西部,稱為「五條港」,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約今日文賢路、信義街一帶, 開鑿時間最晚,故名新港)、「佛頭港」(又稱禿頭港,約今日民族路三段一帶)、「南勢港」(今神農街一帶,亦稱北勢港)、「南河港」(今民生路、民權路一帶)及「安海港」(今民生路和中正路一帶)。簡單說,大約就是今日民生路二段以北、成功路以南、新美街以西、金華路三段以東的區域。

當時五條港靠一種叫「手撐仔」的小型帆船運貨,起風時借助風力,無風時一人掌舵,一人上岸拉船前進,相當吃力。拉縴、搬運貨物的差事,大多由移民擔任,這些移民一則為了鞏固地盤、抵禦外侮,再則基於「人不親土親」的觀念,同姓的移民便自成一集團,各據一運河。如「新港墘港」為黃姓、「佛頭港」為蔡姓、「南勢港」為許姓、「南河港」為郭姓、「安海港」為盧姓宗族所把持。這些苦力爭得貨物載運權後,便在船上插上自己所屬集團的旗子,彼此涇渭分明。然而搶生意、爭地盤之事時有所聞,最後演變成械鬥,不同姓的鬥,同姓的也鬥,甚至聯合諸姓鬥一姓。

這些苦力集團除了在工作上情義相挺,也在碼頭邊供奉家鄉的神祇,有些甚至由家廟發展成信仰中心,如西羅殿,這種建廟模式也是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五條港也形成一個結合經濟、宗族、信仰的地區。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這些廟宇成為資訊交換的中心,也是大夥喝茶聊是非的場所,廟宇附近就特別容易「結市」(形成市集),故廟多、小吃多便成為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是府城小吃相當集中的區域。

隨著府城「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光歲月早已遠離,五條港也不見往日痕跡,當年盛極一時的廟宇,有的因市政計劃遭拆除,格局大不如前。撫今追昔,為了更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就由最北的「兌悅門」出發,瀟灑地走一趟五條港文化區吧!

「兌悅門」、「集福宮」
由金華路進入文賢路數百公尺的右邊,就看到位於信義街口的「兌悅門」。兌悅門是台南唯一現存的外城門,也是唯一仍供人車出入的城門,建於道光十五年,為府城大西門的外城,因處台南西邊,在八卦中為「兌」方,因而得名。

兌悅門位於新港墘港邊,以海中珊瑚礁構築,昔有渡船通安平,當五條港各運河逐漸淤塞,新港墘港因水最深,在清末遂成商旅重要的出入門戶,連帶造就這條穿越兌悅門的街道─「硓石古石街」繁華一時。三代世居這條「硓石古石街」、現年八十餘歲的耆老黃先生說,昔日渡船運貨到大陸,回程時若所載貨物太少,為航行安全,在船底放些唐山的石頭「硓石古石」。這些壓艙的大石頭,到了台灣被鋪在街道上,因而得名,只是這些硓石古石已不見蹤影了。



創建於道光年間的「兌悅門」,建城的費用大部分由當年郊商支付,是台南現今唯一仍可人、車通行的古城門。


集福宮廟內「剪黏」,據廟方工作人員說這項技術已逐漸失傳,一小尊圖像現在要價約五萬元。


據說這一帶,昔日因渡船進出頻繁,相關產業如造船廠,也有不少,故又稱「北廠」(保安宮附近為南廠)。

街內的境廟是供奉明朝主流神明玄天上帝的「集福宮」,建於乾隆元年,是當地黃姓碼頭工人自家鄉泉州塘後鄉分香過來的,取大陸祖廟祠名號集福祠。鎮殿主神雖歷經數百年煙薰,嘴唇仍呈朱紅,令人嘖嘖稱奇。該廟也供奉五府千歲,但不同於一般,而為隋唐名將、名相,如程咬金、薛仁貴、魏徵等人。

「集福宮」大門外不放「抱鼓石」,而以門神秦瓊、尉遲恭的石雕取代;廟門由彩繪專家潘麗水所繪,兩邊側門所繪三十六天罡星唯妙唯肖,廟方工作人員說,在台南可是絕無僅有的!廟後方石獅旁還有「修造硓石古石街路頭碑記」,訴說著百年老街的歷史。

這條古老的小巷,古老的房子被西式洋房所取代,渡船、馬車也被機車所淘汰,處處訴說著東西、新舊的衝突,黃先生說,街上佳里林姓「大房、二房」的兩棟漂亮的老宅被後人賣掉,重建後卻顯得格格不入!

自文賢路右轉接成功路,一直到海安路右轉,這裡有古早味的「汕頭意麵」、「瑞穗沙茶火鍋」、標榜由頭吃到尾的牛肉湯,以及海產、燒烤,路口的「台南蔡虱目魚」則是傳統小吃現代化的範例之一!往前行左轉郡緯街,來到「普濟殿」。

「普濟殿」和「賊仔市」
普濟殿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熟悉廟務的洪忠義說,該廟最早祀奉觀音,稱為「竹林寺普濟觀音菩薩」,故名普濟寺或普濟廟。據說南明寧靖王朱術桂常到此休憩,因王爺住所稱「殿」,故賜名普濟殿。另一傳說是普濟寺原在府城西門外,大陸商人進城前將攜帶的「池府王爺」寄放廟中,但要回唐山時卻請不動王爺,自此王爺便在此住下來,並成為該廟主神,觀音退到偏殿,從此更名普濟殿。不管是哪種傳說,毋庸置疑的是普濟殿是最早從廟改稱殿的廟宇。

有人稱普濟殿是台灣最早的王爺廟,但洪忠義說,當時府城內寺廟多、歷史也久遠,不敢稱最早,但確實是府城「城外」第一座王爺廟,而且,廟裡供奉一尊年代久遠的王爺「張府聖君」,原祀於今西門圓環的聖君廟,該廟在日據時代毀於美軍轟炸,此神明輾轉奉祀於普濟殿,或許才有人認為普濟殿是最早的王爺廟。不管如何,格局不算大的普濟殿可是台南的「大廟」之一。

三川門的單盤龍柱落款為嘉慶戊寅年,拜殿內另一對龍柱雖無落款年代,但洪忠義說曾有日本的歷史學家到廟考查,認為其年代更早於三川門那對龍柱。門前石獅和廟門基座是用同一顆石頭雕刻的,一公一母十分可愛,神龕金碧輝煌的九龍雕刻,是府城少見的藝術品。

出普濟殿右轉國華街三段,有「蔡記糙米碗粿」、「財鳳浮水魚羹」及人氣頗旺的「民族燒肉飯」;過了民族路的國華街,昔稱「宮後街」,「金得春捲」、「富盛號碗粿」、「好味土魠魚羹」、「石精臼香菇飯湯」、「亞德當歸鴨」一字排開,對面有「阿松割包」、米糕、鱔魚麵,還有推車叫賣壽司、「大紅豆泥」及麻糬等甜點。

有人將此處稱「賊仔市」,但包括許多在地人常將它和「水仙宮市場」(長樂市場)搞混了。「賊仔市」是國華街三段和普濟街間的建築,金得春捲的李國銘說,民國四、五十年代,這裡常有二手軍用品的販賣,而且許多遺失之物,在此都找得到,於是大家便戲稱為賊仔市了。

由賊仔市小巷中轉進普濟街,便可到景福祠。

「景福祠」、「水仙宮及水仙宮市場」
景福祠為目前唯一列名三級古蹟的土地公廟,位於佛頭港,為民宅所改建,故屋頂無圖案雕飾。廟前有塊乾、嘉兩朝的修建碑,據說碑上明訂廟前店屋不得高過廟宇,足見土地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佛頭港在景福祠向東又有分支王宮港、媽祖港、關帝港分別流向廣安宮、大天后宮及開基武廟。



水仙宮前擺滿各式攤販,已不復見當年「三郊」時的風采。


金華府年久失修,神明現移至附近民家供奉。


景福祠前的街道據說仍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街,由此進入有名的「水仙宮市場」。

進入水仙宮市場要小心別迷了路,狹窄潮濕的街道、雜沓的人群、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往往讓人窒息,不過市場內豐盛的生鮮水果、雞鴨魚肉、傳統糕餅美食如「做月子餅」、紅龜,西式麵包蛋糕、南北雜貨、衣服、鞋子、皮包,應有盡有,還有人在地上擺攤賣起玉鐲、玉飾,處處驚奇,這是「大型、整潔、動線良好」的量販店所沒有的。

走出如迷宮般的水仙市場,來到了「水仙宮」。此廟建於康熙二十二年,主祀禹帝,意在庇佑台海渡航。康熙五十七年改建,據說華麗冠於當時府城諸廟。因位於南勢港盡頭,為府成水陸必經,香火鼎盛,商旅雲集。廟中供奉大禹、伍子胥、屈原,另有項羽、奡王,也有說是李白、王勃,都是和水有關的神明。大禹為夏朝開國君主,屬「帝」級神明,故廟門去門神改用門釘;廟中乾隆三十年的碑文及門前抱鼓石為廟中重要文物。

南勢港消失後,水仙宮風華盡失,門口淪為攤販盤據之地,有時連進廟門都困難。在廟中昏暗的燈光下,已不見當年「三郊」的盛況了。

在一片唏噓中,步出水仙宮市場,越過海安路,來到神農街。

「神農街」、「金華府」及「藥王廟」
神農街(舊名北勢街)是沿南勢港發展出來的街道,三郊盛時,酒肆、青樓林立。三郊沒落後,北勢街由絢爛歸於平淡,但留下來的「店屋」,仍訴說著昔日的榮光。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為店面、二樓為倉庫的房屋,門前有「卸貨石」的房屋即為店屋,當貨物送達時,工人便用繩索將貨物吊上二樓存放。

神農街地處金華路、民族路、海安路和民權路間,不管四周如何喧囂、熱鬧,住在這裡的人們還是以其一貫悠閒的步調過日子,當夜晚街燈亮起,三、五人在屋前喝茶聊天,更顯現老街質樸的面貌。

街口的「永川大轎」和金華府旁的「西佛國」都是有名的傳統雕刻技藝家,靠海安路的牆壁則是街頭藝術家的揮灑空間。許多新人也到這裡拍結婚照,中西、新舊在此激盪出火花。

「金華府」位於神農街的中間,建於道光十年,是許姓碼頭工人所建,主祀關公,是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據說當年乘船經過時不可用手指金華府,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舉動而討來一頓打。本廟年久失修,廟門深鎖,神明也遷至附近民宅供奉。



神農街口、海安路上的「永川大轎」街頭彩繪。


街尾「藥王廟」主祀神農大帝,北勢街遂易名神農街。本廟建於康熙二十四年,據附近居民說,民國五十八年因街道拓寬拆除廟的中、後殿,因而觸怒神明導致狂風大雨。廟中有多方匾額,最著名的是台灣知府楊廷理所賜「福壽我民」匾。

由廟旁小路到金華路三段,沿路美食頗多,如戽斗米糕、溪仔香腸熟肉、「八寶彬、圓仔惠」分店,想吃清淡一點的,轉個彎到民族路有清粥小菜。華燈初上後,金華路上燒烤店、海產店林立,是宵夜的好去處。往前金華路四段,海龍肉粽、石精臼海產粥都是有名的小吃,後者還接受過日本「旅」雜誌的專訪。

由藥王廟前小巷通民權路一八四巷,巷中有家「汕頭麵」店,早年在海安路和神農街口營業,是神農街居民最愛的麵食。時至今日,許多人搬離了神農街,但仍不時會回來找尋兒時的味道。出小巷到民權路又右轉康樂街,便到達西羅殿。



民權路和神農街巷子內的「汕頭麵」,許多移居外地的台南人都會回來重溫舊「味」。如果想買回家煮,老闆還替你將佐料調好。


神農街特殊的建築-「街屋」,下層是店面,上層是倉庫。或到時先卸在屋前的「卸貨石」,從倉庫以繩索將貨物吊上去。


神農街夜景。



「西羅殿」、「風神廟」及「街官亭石坊」
西羅殿位處南河港,原本是郭姓碼頭工人的家廟(信仰及聚會場所),稱「聖王公館」,雍正年間始建廟名西羅殿,殿內二鎮的廣澤尊王在廟宇界有台南「四大名佛」美稱(另外三尊分別是佛頭港崇福宮二鎮玄天上帝、下大道良皇宮二鎮保生大帝、牛磨後神興宮鎮殿邢府千歲)。西羅殿是否為台灣「廣澤尊王」的祖廟尚有爭議,但根據光緒年間出版的「郭山廟志」記載,西羅殿和鹿港鳳山寺是大陸祖廟最早的分香。廣澤尊王是泉洲的守護神,在南台灣有眾多粉絲,許多外地的分香都會回西羅殿朝拜。除了信徒眾多外,據說「做十六歲」的習俗也是源自於此。

隔康樂街和西羅殿相望的是風神廟和接官亭。南河港早年和大陸舟楫相通,為便利官員送往迎來,乾隆四年建接官亭及風神廟。風神廟主祀風神、雷神、電母等大自然神祇,庇佑當年跨越「黑水溝」的船隻。據一些耆老的說法,許多客死異鄉的大陸客,在等船班回大陸時,屍首都會停放在風神廟。

乾隆四十二年,蔣元樞在碼頭邊建接官亭石坊,以恭迎聖旨及官員。此座石坊是台南現存四座石坊中最雄偉者,正面橫額「鰲柱擎天」出自蔣元樞之手。旁邊四方石碑,假日時常有學生在此抄碑文。

看完石坊,沿忠明街來到海安宮。

「海安宮」
台江淤積後,商船只能停在鹿耳門,在此換小船,經安平到五條港,最後進入內城。當乘客看到位於南勢港和南河港間的海安宮時,便知船已到五條港,因此海安宮可說是五條港的地標。據熟悉該廟歷史的施智坤說,早年龍舟比賽在南勢港舉行,海安宮是看龍舟賽的最佳地點。也因為海安宮位於五條港的要衝,海安宮的媽祖又稱為「鎮港媽」。

「海安宮」建於乾隆元年,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乾隆愛將福康安奏請將該廟列入春秋二祭之官廟,近年雖遭部份人士質疑,但廟方抄錄自湄洲祖祠、乾隆「著福建督撫嗣後於天后本籍春秋致祭并載入祀典上諭」(該廟有影印本)足資證明。

該廟有乾隆賜匾「佑濟昭靈」,施智坤說該匾毀於美軍空襲,目前所存為「仿製品」。此外還有福康安、總兵愛新泰、台籍最高官王得祿、三郊所頒之匾額,可見該廟地位可能雖不如大天后宮,但在台南也是名列前茅的!



海安宮兩側分別有日井和月井,因日、月兩字合起來為「明」字,為避免「反清復明」的聯想,故有人改稱「龍虎井」。


以外型看,圓形的為日井,半月型的為月井,月井的水還能飲用是附近居民缺水時的「水源」。


後殿的「龍柱」據說完成於乾隆初年以前,為福建花崗岩所雕。因皇帝為五爪金龍,故官廟的龍柱為四爪以示不敢僭越,其他廟宇為三爪。廟的兩側各一口井,呈日月狀,稱日月雙井或龍虎井,每逢端午,不但附近居民來取「午時水」,有些廟宇也會來求水。如今日井的水已不能飲用,但月井的水可是經環保局檢驗合格的喔!月井旁有兩方石碑,右邊的「台灣郡侯蔣(毓英)公去思碑記」,勘稱是台灣最古老的五塊石碑之一,出自康熙名臣李光地之手。

現今諸多人士常為諸媽祖廟的年代久遠爭的面紅耳赤,施智坤提出一個簡單的看法:由媽祖冠上垂珠的條數可看出端倪。他說,媽祖封后是康熙二十三年,之前僅為「天妃」,而后冠的垂珠有九條,妃冠僅有七條。下次去拜媽祖時,不妨算算其冠上垂珠的條數,順便大略比較一下那一尊媽祖的「年格」較久!

逛了海安宮,再順著走到金華路三段,累了,巷口「嚮茶」是近來企業化連鎖經營成功的樣板。對面的協進國小是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曾是全省學生人數第二多的小學,也培養出許多棒球好手,第一代「巨人」少棒隊便是以該校為主體組成的。

五條港走完一圈,時候也不早了,可以到海安路上走走,建議走民權路再轉海安路。民權路上除了許多中藥行,還有賣烏魚子的老店。這裡還有一家專賣童玩、零食的「進興糖果行」,曾陪伴附近的小孩渡過快樂的童年,每到過年,許多小朋友會到進興批貨,然後在家門口擺攤做生意。過了國華街三段,走到西門路、和平街口的「洪芋頭擔仔麵」是度小月開基祖店。



民權路上的進興糖果、玩具曾陪伴五條港附近的小孩渡過快樂的童年。


海安路和中正商圈
說海安路是台南人心中永遠的痛,一點都不為過,甚至有人戲稱海安路的地下工程破壞了台南的風水。

海安路重新開通後,沒人看好它能浴火重生,可是一群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卻讓枯樹長出新芽,他們在斷垣殘壁上紓發創作想像,海安路也成台南街頭藝術的重鎮。

過了民生路的海安路已脫離五條港的範疇,街道兩邊的景觀也大大不同。如果五條港內的吃喝玩樂還保有傳統色彩,這區可說是另一個世界。除了露天茶吧、咖啡座、燒烤、魯味、茶藝坊外,印度奶茶、關東煮、拉麵等異國食物也處處可見,足見食物無國界。「美華泰」是少女最愛逛的地方,還有「大頭貼」、保險套專賣店和私人工作坊,再往前的友愛市場是昔日台南成衣批發地,一點都不輸台北的「五分埔」。

有人認為,海安路現已成為台南市夜生活的「典範」,她的浴火重生,帶給這個古老的都市什麼啟示?我們維護古蹟、保存傳統之際,如何活化古蹟、傳統才是更艱難的課題。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倉老後的年輕……。」
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圖/陳俊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