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澎湖地景,藝術塑形?

八月四日,筆者應邀前往澎湖主持「民眾生活劇場工作坊」的第一天活動,巧遇「澎湖花火節」的最後一天。傍晚開始,包含遊客與在地民眾的人潮紛紛湧向觀音亭旁的澎湖灣,隨著各式各樣煙火瞬間點燃的爆炸聲,一一噴射進入高空,繽紛多彩,幻化成銀樹金瀑、點點亮麗,連帶引來了此起彼落的驚呼聲、讚美聲、討論聲,連鄰近的馬公街道店家、路人無不駐足仰首,屏息觀賞,形成一幅特別的畫面──在喧嘩吵雜的煙火爆之中,卻完全凝聚了大家的注意力,彷彿有一種安靜無聲的力量流串在大家心裡,齊為虛空中的燦爛煙火讚嘆。



2006澎湖地景藝術節看板四處可見,天人菊造型延伸的風車裝飾,多處可見。


據了解,澎湖的花火節是全國唯一帶狀長期的海上花火盛會,被縣政府定位為「澎湖歡喜迎賓的序曲,猶如歐美冰雪地區在經歷寒冷的冬天後,總以節慶喜迎春暖花開一般」,於2006年4月15日~6月18日以及7月29日~8月4日兩階段演出,同時搭配海上花火音樂季,目的是要將澎湖海洋島嶼的悠遊風情與海上花火音樂的璀璨浪漫做結合。

同期間,另外一項舉行有年的大型藝術展演活動──澎湖地景藝術節,七月廿三日於觀音亭周邊園區由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揭幕,展出到十一月十五日。來自海內外五十位藝術家投件、評審作業,共有八件入選作品:曾俊豪的「天堂」、高伸郁的「Chance(好運到)」、Anthony Luensman的「GhostSails(鬼帆)」、楊春森的「漂」、簡俊成的「相關」、鈴木貴彥的「透明旗計畫」、李俊明的「潮來.潮往」及吳芳義的作品「雲上原─64種情慾的體現」。



地景裝置作品,一定會有維護的問題。


地景作品之一:相關。


運用了澎湖特殊地景--石滬,發展成的作品:好運到。


澎湖地景藝術節,2003年因全省面臨SARS威脅而停辦,今年為第五屆,入選作品中,仍有與歷屆藝術家參展主題一致關注澎湖的海、風,如李俊明的「潮來.潮往」,使用放大的吸管與飲料杯造型,隱喻人們恣意的吸吮自然的原汁,將垃圾隨手丟棄在澎湖的草地及沙灘,留給大地無聲的包容;Anthony Luensman的「GhostSails(鬼帆)」,以透明珠串編成船帆,用以紀念昔日航行於澎湖群島海域而沉沒的船隻,藝術家企圖藉由珠子會捕捉光線而閃閃發亮,擁有魔法般的效果,被風吹動的時候,即可帶給串珠動作與生命,就像真實的船帆一樣。曾俊豪的「天堂」,人工吹出了玻璃材質的融合了天堂花與水中海草的植物形體,美麗而彎曲的蓬勃人造生態,試圖呈現出海洋與植物的關係,表現出海洋生物的神秘美感。

高伸郁的「Chance(好運到)」,選擇了能夠代表澎湖的玄武岩石滬為基本造型,看起來像是「司諾克」撞球台上的一個袋口,在綠色草地上放置了象徵即將得分的紅球、白色母球、以及能否得到更好機會的黑球,提供一個思維:在全球化浪潮下,擁有豐富資源的澎湖是否能夠得分,所有的澎湖人都是那個重要的推桿者。

其餘藝術家則展現了個人運用不同媒材的創作意圖:鈴木貴彥的「透明旗計畫」,在公園內小徑旁設置了十面長方形透明旗,有如住宅建案販售的廣告旗幟一般,想要質問的是:介於自我與他者、祖國與他國之間的權力關係。楊春森的「漂」、簡俊成的「相關」、吳芳義的「雲上原─64種情慾的體現」,使用了透明釣線、麻纖維和綠色植物、塑膠半圓球體和塑膠固定拉線,各自於大樹下、草地、山坡上形塑不同風景。



已經殘破不堪的作品之ㄧ:透明旗。


費工而美麗的作品--天堂,可惜獨處偏僻山坡,有待細心尋覓。


雲上原--64種情慾的體現。


對於地方政府能夠長期堅持舉辦特定主題的藝術節,尤其是以「地景」作為活動的號召與藝術教育的推廣,在台灣還有哪個城市已經做到?!因此,澎湖地景藝術節極具意義,值得期待日後的努力不懈,真正做到所謂的永續紮根經營。

不過,以本屆地景藝術節而言,筆者幾次步行觀賞,僅僅作品的維護已經是問題了。「透明旗計畫」、「漂」均已殘破不全之外,有些作品所在位置或許燈光設計不良、或者所在位置不佳,如「天堂」、「GhostSails(鬼帆)」、「漂」,因不容易與民眾相接觸,展現原有創作美感,不免可惜,但也有若干瑕疵可能涉及藝術家的實務執行能力,需要創作者的自省自覺。

據了解,「GhostSails(鬼帆)」是少數有在地居民主動協助維修的作品,其實是因為美籍藝術家應邀旅居澎湖期間,與地方民眾有所互動,且離開之前將作品所需珠串留下,委託參與作品製作的民眾協力維護,才能使其纖弱的作品在強勁的海風吹襲之下,一直保持完好如新。



潮來、潮往。


珠串製成的纖細作品--鬼帆,是少數有在地人義務協助維護的裝置。


再者,藝術節的基地選擇,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本屆的作品環繞於觀音亭周邊園區,反應兩極,有人認為該地點可說是觀光客或居民休憩的目標之ㄧ,但也有人認為該地點距離觀光客集中的市區太偏遠,事實上,無論就地景藝術的原有特色而言,或者就民眾參與的方便性而言,或者為了建立新的觀光資源而刻意逆向操作的目的性考量,回顧過去歷屆曾經進行的二崁草原、文化局園區、第三漁港的空地等,也都各有優缺,加上藝術活動策略、整體活動經費、遊客安全、土地所有權等因素限制,文化局主辦單位所面臨的嚴苛挑戰,不難可想而知。

然而,如果我們肯定地景藝術節的推動,期盼這種融合現代藝術精神的藝術節可以在澎湖紮根,進而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內容,將使得澎湖的存在有更開闊的視野,提供世界各方更多樣解讀澎湖的方法──此項藝術節的格局不容粗糙從簡、日益侷限。

如果,我們認同:一處空間是因為「人」的存在、行為而有意義,那麼,「人」的觀點自然應該列為重要主體──寄望未來參展的澎湖地景藝術家,增加日常生活經驗與地域認同的連結,納入集體記憶的符號,聯繫外在環境與群體的歷史感,活絡地景作品與地方性的互動。

如果,我們認同:藝術、文化在可以日常生活、地理性環境中扮演積極創造的角色,在與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累積、衍生了在地居民的生活型態與視覺美感、都市意象,而且,在互動的過程中,原有的自然地景會隨著不同文化群體的創造與累積,生成為不同的文化地景──那麼,澎湖地景藝術節的未來令人期待。

他日,當我們想到澎湖之際,除了蔚藍海洋、人文史蹟、美味漁撈、文石印章……我們還能夠擁有更豐富的想像空間,真正感受到澎湖菊島更多的生命力,真正以海洋文化的深刻體驗超越海產料理的迷思。








文‧圖/楊美英
(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