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孔廟專輯:孔廟的牆為什麼是紅色?紅色?--咦?為什麼?你想過這個問題嗎?這是什麼問題?

歷代崇聖,至聖先師香火鼎盛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距今2557年前,那是屬於春秋時期的風起雲湧年代。

孔紇字叔梁,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有九個女兒,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無奈孟皮生性愚魯,而且先天跛足,難以承當繼嗣大任,於是,六十多歲的叔梁紇,再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為了祈求生得身體健壯,天資聰穎的兒子,夫妻遂往山東曲阜縣東南六十里的尼丘山上禱告真神。當年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家落戶在今山東曲阜城東南的陬邑昌平鄉,次年,孔子就在那兒誕生了,孔紇因為記念「尼丘山」神恩,所以孔子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34歲時,曾向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
翻攝自《孔子與易經》泰山出版社



傳說孔子未誕生之前,一天,家裡跑來了一隻麒麟,吐出「玉書」,那是上面刻著文字的一片白玉。寫著:「水精子繼衰周而為素王」。孔夫人顏徵在覺得很奇怪,就在麒麟的角上繫上了彩帶,麒麟在孔家停留了一天才離開。這個傳說表示孔子誕生之前,有吉祥的異象出現。這也是成語「麟吐玉書」的典故,真偽?聽聽就好。不過,之後民間有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一直不斷。

西元前479年,孔子73歲,那年四月,一個下雨的季節,孔子患病去世了。就葬於魯國曲阜城北。孔子逝世後,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車、琴、書冊等保存起來,並且按歲時祭祀。這是世界上的第一座孔廟,也就是現在的曲阜孔廟,中國最大的孔廟。這是諸侯祭孔的開始。

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經過魯國山東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所謂「太牢」,是指古代天子祭祀用的三牲。王公大臣降一級,不用牛,稱「少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國家規格最高的祭祀大典,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祭祀宗教廟,都用太牢。這是帝王祭孔的開始。到了漢元帝時,徵召孔子第十三代孫孔霸為皇帝的老師,並且封闕內侯,號褒成君,賜食邑八百戶,以稅收按時祭祀孔子。這是封孔子子孫為侯,以奉祀孔子的開始。



孔廟大成殿內「四配」,東配的顏回和子思、西配的曾參和孟子。


到了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闕里祭祀孔子。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開始。在此以前,所有祭孔典禮都在曲阜孔廟舉行,直到漢明帝永平二年,於太學及郡縣學祭祀孔子。從此,祭孔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活動。

從漢朝開始,不論在曲阜,或者在首都及地方,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訂有禮儀。隨著時代的演變,孔子的封號由漢平帝元始元年的「褒成宣尼公」,逐漸提升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的「文宣王」。儀式也就愈來愈完備而隆重。

兩千多年來,孔子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國產生了深厚影響。據了解,海內外現有紀念孔子的孔廟,也就是所謂文廟,已達一千三百多座。

台灣的情形呢?於1665年,明永曆19年,鄭經採納陳永華之建議,於台南肇建全台首座的孔廟,從此台灣文教事業由蒙昧走向文明,數百年來,台灣各地已建有大小孔廟40餘座。台南孔廟,清代初期一度是全臺童生入學之所,號稱「全臺首學」。台南孔廟建築莊嚴宏偉,氣氛肅穆,格局完整,列屬國家一級古蹟,有「台灣第一史蹟」之稱,建築群最壯觀,也是全台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

從漢武帝宣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唐朝時,再追謚孔子為「文宣王」;
宋朝時,又再追謚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元朝時,一路追謚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時,改而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順治二年,定文廟謚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12年後,改稱「至聖先師」。

是什麼魅力的人格特質?是什麼魅力的人類思想靈光?使其創建的儒家學說,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類情感的美好寄託?讓歷朝歷代如此崇聖,文廟又如此香火鼎盛?


單親家庭的童年

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了。母親顏徵在,帶著小孔子搬到曲阜闕里,生活十分孤苦。按照現今的說法就是「貧苦的單親家庭」,如此的家境,迫使孔子童年就開始從事多種底層民眾的工作。他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這張圖是描繪孔子剛到齊國時的情形。
翻攝自《話說中國.春秋巨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台南孔廟,大成殿屋簷下懸掛的「鐸」,喻意天將以夫子為鐸,振民警世。


十有五而志於學

到了15歲時,孔子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的本領,所以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17歲時,孔子已經卓爾不群,名噪鄉里了。那一年,魯大夫孟僖子去世,臨終前對嗣子懿子說:「孔丘目前雖然年輕,但其學問人品已有聖人氣象。而我就要死了,無法繼續指導你了,你可立即前去拜孔丘為師。切記!切記!」19歲時,孔子娶了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時,婚後一年,生了個兒子,唯一的兒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於是給兒子取名為「孔鯉」,字伯魚。為了餬口,他當了「委吏」,那是倉庫管理員。21歲時,改當「乘田」,那是管理牛羊的佣工。22歲時,在闕里成立了個私立學堂,冉有、伯牛、季路等前來求學。



東、西廡內沿著牆壁供奉歷代先賢先儒的牌位。


三十而立

28歲時,孔子學禮於郯子,又學射於矍相之圃。30歲時,孔子說:「三十而立」。學琴於襄子。孔子持續積極「六藝」的精進,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禮:禮節(即今德育);樂:音樂;射:射箭技術(鍛鍊體格,品格修養);御: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即今文學);數:演算法(即今數學)。

這個時期的孔子其道德學問,已經卓然成家。這年,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陸續授徒講學,凡是帶上一點「束脩」的,孔子都「有教無類」。相傳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如子路、曾子、子路、伯牛、冉有、子貢等,這些是較早的一批弟子。至於顏淵,享年只有三十二歲的「復聖」,敏而好學,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簞食瓢飲,安貧樂道,怡然自得。今天,我們在孔廟大成殿裡,看到顏淵其位居四配之首。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倒是比較晚才投入孔子門下。(其他四配為:「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



屋脊上成列的鳥形泥塑,喻意惡鳥亦感化來歸,象徵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四十而不惑

34歲時,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問禮於老聃,就是那位講述「道德經」的老子。訪樂於萇弘。第二年,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次年,任齊國高昭子家臣。齊景公慕名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給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國都城臨淄,耳聞目睹齊國《韶》樂的演奏盛況,不禁如醉如痴,直說自己三月不知肉味。到了齊國的第三年,因為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離開齊國,返回魯國。40歲時,經過這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自云:「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47歲時,孔子致力於教育工作,弟子日眾,開私人講學之風。50歲時,自謂:「五十而知天命。」當然,這種知天命的自我認知,跟孔子大約五十歲左右,開始學《易經》,也有某種程度關係,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被孔子認為是「知來藏往」的學問。



東、西廡空間簡潔素淨,「正方窗櫺」方正規矩不華麗,象徵孔子為學的態度。


有一次,孔子到景山遊覽,子路、子貢、顏回跟隨。孔子說:「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言者何其願,吾將啟汝。」有德望的人登上高山要賦詩言志,你們中間願意談的,可談談你們 的志向,我來啟發你們。

子路曰:「我願拿起長槍,率領三軍,龍騰虎躍,進救兩國之難。」孔子誇獎道:「是勇士啊!」。接著子貢說:「兩國相仇,壯士對陣,塵埃沖天。我不持一尺之兵,而用三寸不爛之舌,化解兩國之難。」孔子又誇獎道:「是辯士啊!」。顏回最後說道:「願得小國而作相,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進賢使能,各任其事。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天下永寧。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則子路何進而救?子貢何難之解?」

孔子大加讚賞道:「是聖士啊!大人出則小人匿,聖者起則賢者伏,由顏淵執政則子路、子貢如何施展其才能呢?」。

這一次的「景山言志」,孔子讚美子路為「勇士」,子貢為「辯士」,而他最欣賞的顏淵為「聖士」,並且加了評語。孔子的教育方式,採用細緻地「因人而異」,如此卓越的教育家,更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在偏見極深的封建制度社會,這是如何胸襟寬闊,遠見卓識!


六十而耳順

51歲時,孔子任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那是一個在魯國西部地方的行政長官,卓有政績,把社會秩序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都彬彬有禮,「行之一年,四方則之」。次年,孔子先後升任小司空、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當年,以魯定公輔佐的身分參加了與齊景公的夾谷之會,充分表現出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非凡風采、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時展現外交家的機智和勇敢。又過了一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當孔子55歲時,齊國送80名女樂到魯國。當時魯國的主要執政者季桓子,樂開了懷,接受了這些美女,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桓子出現不和。子路看到這種情形,便對孔子說:「老師可以走了,離開這地方吧!」孔子於是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開始其「14年的周遊列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來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兩年後,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再過了兩年,轉到了衛國。在衛國住不下去,載往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為了避宋司馬桓魁的陷害轉赴鄭國。

60歲時,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為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經過這些風風雨雨,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遊說列國諸侯的情形。
翻攝自《房龍講述偉人的故事》四川美術出版社


「崇聖祠」左右配祀,乃大成殿內「四配」的父親、孔子的大哥「孔孟皮」等和其他先賢的父親諸人。


台南孔廟大成殿內孔子牌位上方,繪有太極八卦,象徵孔子「德光被八宇」。同時也傳達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是知來藏往的學問。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1歲時,孔子離開陳國往蔡國。之後,孔子往還蔡國、葉國多次。葉公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再一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陳、蔡兩國聯軍圍困於野外。他們被限制行動,而且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倒,在這樣的危難時刻,孔子仍然講論大道,撥弦歌唱,保持樂觀的精神。子路有怨,問到「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答:「君子本來就在窮困中奮發有為,小人窮困就會悲觀消極而做壞事了。」。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

到了孔子67歲那一年,孔子還留在衛國時,孔子夫人亓官氏在家鄉去世了。夫人去世第二年,孔子結束了「周遊列國14年」。回到家鄉,魯國人尊稱他「國老」。同一年,孔子的孫子,也是唯一的孫子孔伋誕生了,字子思(其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亞聖孟子的老師,子思他自己則被尊為述聖)。

69歲了,孔子仍有心從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惜不被重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兒子雖剛滿周歲便去世了,年僅50歲,孔子白髮人送黑髮人。

孔子滿70歲時,弟子顏回去世,孔子十分悲慟。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將孔子當作父親一樣看待,孔子也將顏淵當作兒子一樣看待。顏淵英年早逝,孔子極度悲痛,因為孔子視顏淵為繼承者,顏淵的早夭,無異象徵大道的窮途末路,所以他失聲痛哭:「老天要亡我啊!」。

同年,魯君在西野狩獵了一隻麒麟,以為是不祥之兆,請孔子前往探視。孔子看了哭著說:「這是隻麒麟啊!古時連婦人或小孩都知道,麒麟是有仁德的動物,現在麒麟出現被人射死,這象徵我提倡的仁道已經完了!」孔子出生前,家中出現了麒麟,現在麒麟又再度出現,而且被射殺,孔子自知壽限將至了。


他的理想,永遠奔放不休

72歲那一年,衛國政變,跟隨孔子四十多年的弟子子路被害,在戰爭中被剁成肉醬,這使得孔子如失左右臂,他痛徹心肺地哭喊道:「老天要催我死啊!」。子路死的時候63歲,雖然,孔子是為學生死亡而哭泣,但這哭泣聲中,卻不知包含了多少『道窮』的悲嘆!

次年,孔子73歲了,四月,仍帶有寒意的晚春夜晚,他突然夢見自己將死的徵兆,跪祭在兩柱之間。第二天他倚著門唱歌:「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唱完,告訴了子貢自己將死的預感,之後,臥病七日,與世長辭。

孔子最後這三年來,情感創傷和理想幻滅的雙重打擊之下,這位志在匡世救民的木鐸,歷史上最偉大的萬世師表,終於殞落了,孔子生病去世了。然而,殞落的只是孔子的肉身,他的精神,他的理想,卻永遠奔放不休,活在億萬人的心目中,成為中華文化的靈魂。



孔子離世後,弟子守喪三年,子貢在墓旁結盧而居,六年後才離去。
翻攝自《話說中國.春秋巨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孔林,推崇儒學的表徵

孔子逝世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畔上,弟子們留在墓旁為他守「心喪」三年,子貢更結盧守喪,六年才離去,表示守禮和尊奉先師。漸漸地,有弟子和魯國人民在墓旁四周定居了下來,自成一個聚落,還被稱為「孔里」。一般百姓死後的墳叫做「墓」,貴族的則稱之「塋」,如果是帝王的葬身之處則尊稱為「陵」,再往上,則有兩個了不起的人,其墓地被崇稱之為「林」,一個是「武聖」關雲長關老爺子的「關林」,另一個就是「文聖」孔子的「孔林」。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的文物珍藏....舉世聞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孔林」周遭,從子貢為孔子盧墓時,與其他弟子各植樹一株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了。其中以孔府「詩禮堂」前的兩株參天古樹,高達二十多公尺最為著名,一株為「唐槐」,一株為「宋銀杏」,歷經千載風霜,至今仍然枝葉茂盛。孔府每年收穫銀杏果實,用以作成珍饈美味,「詩禮銀杏」,便是將銀杏果實以蜜汁、桂花醬燜熟,一盤有五、六十顆之多,銀杏酥爛,醬汁清甜,並有著淡淡的桂花香,這是專門款待貴客的出色貴重甜品。


孔家宴,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直系後裔歷代享受著中國皇帝的恩寵,北宋時受封為「衍聖公」,到了明清,衍聖公官居一品,班列文官之首,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歷朝歷代的權貴們往往喜歡跟孔府結親,所以孔府內眷有許多皇親國戚,金枝玉葉。她們出嫁時,常從娘家帶著家廚到孔府來陪嫁,所以府內名廚薈萃,大江南北的口味雜陳,發展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菜,「孔府菜」便堂堂自成一個體系,與川菜、魯菜、廣東菜、江浙菜等同名了。

如果「孔府菜」是用於接待皇帝、后妃等貴賓,或是襲爵上任、生辰、祭日、婚喪、喜壽時特備的高級宴席,經過數百年發展後,又稱之為「孔府宴」,那是風華絕代,魅力驚人的。最高等的「孔府宴」,是招待皇帝和欽差大臣的「滿漢宴」,想想,光是餐具就有四○四件,菜餚有一百九十六道,佳肴之豐美,吃完這一餐,就要四天,令人歎為觀止。



大成殿後方「崇聖祠」,乃雍正皇帝諭准孔子五代先世享用王爵尊號並予入祀。


台南孔廟大成殿內,懸有八方清朝皇帝的贈匾,五方民國總統的贈匾。


「泮宮」代表郡縣之學,建於東大成坊外,原是孔廟舊時之最外出入口。


祭孔大典時所用之「晉鐘」鐘紐,為龍生九子之一「蒲牢」。



祭孔大典與六佾舞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專有名詞稱為「釋奠禮」。

「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此外,由於後來在祭孔釋奠時,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時,也同時祭祀這些配享者。所以,祭祀孔子的禮儀稱「正獻禮」,祭祀配享者的禮儀稱「分獻禮」。

在祭孔釋奠「正獻禮」中,共有六段禮讚,分別是: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及送神禮,每段均有樂章與歌詩,唯有在「三獻禮」中才有六佾舞。此禮源於西元492年,北魏孝文帝時,就是那位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推行漢化政策的孝文帝。為了表達對孔子的最高敬意,在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每一個獻禮有三十二個舞姿,其構成一章節,舞姿跟舞姿間沒有連貫動作,每一個動作完都要回復姿勢,以等待下一個動作。三章節共九十六個舞姿,以達對孔子的尊崇與讚頌之意。

「佾舞」是源自宗廟宮庭的雅樂舞,這是古代配合祭典而表演的舞蹈。「佾」的意思就是「行列」,「佾舞」就是一種行列整齊的祭祀舞蹈,舞者稱為「佾生」。釋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時右手執「翟」,就是長長的雉鳥的尾羽,有「立容」之意;左手執「籥」,即是短笛形的竹管,有「立聲」之意。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節樂曲一組動作。《左傳》:「天子舞行八佾,諸侯舞行六佾,大夫舞行四佾,士舞行二佾。」。因為孔子在史記中列為「世家」,後世將其比之諸侯,所以是採用六佾舞,舞者共有36人,排成方陣狀表演。唐玄宗的祭孔大祀,則是採用64人的天子八佾舞。



佾生由忠義國小學生擔任,六行六列,共有三十六人,每人身著禮服,黑短褂、白長衫、瓜皮帽。


明鄭時期,西元1666年,明永曆20年,台南孔廟興建完成,鄭經率文武百官舉行釋奠大典,觀禮者達數千人,這是台灣的第一次。到今天,台南孔廟依然每年有春祭和秋祭,春祭釋奠大典依例於春分(三月二十一日前後)舉行,秋祭釋奠大典則於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也就是「教師節」舉行,春秋祭皆於清晨六點展開祭典。

如果,你家中有小孩,一輩子中,至少一次,一定要帶他來瞻仰此一大典,享受那種馨德常芬的感動,至少,以後也會比較「愛讀冊」呢。如此洋洋灑灑寫了此8000多字的大塊文章,正是企盼傳達:在台南,因為有了這一座孔廟,每一個台南人都能感到「府城驕傲」。因為有了每一次祭孔,你也能來感受「釋奠大氣」。

從清朝一直到今天,台南孔廟的釋奠大典,禮樂生多由孔廟的「以成書院」負責,每次祭禮約須禮樂生一百三十位,禮生的服裝顏色是紫色,樂生是紅色。而可愛的佾生,則由忠義國小學生擔任,六行六列,共有三十六人,每人身著禮服,黑短褂、白長衫、瓜皮帽,排列成方陣狀在孔廟前的丹墀上表演,左手持籥,右手秉翟,按照詩章一字一句之義而舞,奏樂、舞佾時,須由禮生六人歌詩,其樂章稱為「大成樂章」。所以,忠義國小的每年釋奠所累積的榮譽,真可謂,校名都可以另外稱之「孔廟附小」了。



釋奠大典春秋祭皆於清晨六點展開祭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清晨的孔廟,你會來嗎?會來祝他老夫子,生日快樂嗎?



曲阜所供孔子像較為人們熟悉/《孔子與易經》泰山出版社


周朝最高貴的天子紅色,兩千多年一直在孔廟的外牆被承襲下來。


孔廟的牆,為什麼是紅色?

古時,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者「禹」,舜帝曾表彰其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夏朝的國家最高貴的顏色,便選用了「黑色」。到了商朝,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顏色,崇尚「白色」。再到了周朝,國色又改成了「紅色」。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可用天子禮樂祭祀天地的諸侯國,「周禮盡在魯」。當時冠服宮殿均是以紅色代表著高貴,當時等級制度也反應到建築,「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因為,孔子是周朝人,也是立有「周公廟」的魯國人,所以魯哀公在曲阜闕里為孔子立廟時,自然就採用了周朝最高貴的赤紅色。

兩千多年,後人一直延續下來,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孔廟的牆色。之後,各朝各代另外尊祀其他神祉的寺廟,像武廟、媽祖廟等等,也沿用孔廟的赤紅色,這是後話了。但是,像屏東市的孔廟使用赭暗的醬紅色,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怎麼樣,繞了一大圈,這就是答案!

《論語.子張篇》子貢贊美孔子的道德學問時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即指孔子學問道德高深、富麗、美好,若不深入探究,不能一窺全貌。所以「萬仞宮牆」由來即此意,孔廟紅紅的圍牆除了具有悠久歷史,引人思古悠情,更有千年來的色彩密碼,你瞭了嗎?。



懸掛著「全臺首學」的東大成坊外,牆上的「歷史紅」與樹梢上的「台南紅」輝映。


如果在孔廟外圍種植更多鳳凰木,枝葉上開滿喧鬧的紅紅鳳凰花,迎接盛夏豔紅,與孔廟的「歷史紅」相互輝映,覺得如何?






文‧圖/ 王浩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