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日 星期五

孔廟專輯:歷史街區風華再現─淺談孔廟文化園區與府城文化觀光的發展

歷史街區若拆了,
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這兒曾經有過怎樣的歷史脈絡與人文采風,

妥善保存她,劃設文化園區、發展文化觀光,
是府城這個擁有傲人歷史文化的古都無可逃避之志業,

台南市雖老,卻還老得有概念、有氣質,
積極調整在地步伐,融入世界節奏,
搶救及推動歷史街區的保存再生,
這城市,顯然一點也不老糊塗。




府城人「曾經」是驕傲的。只要提起台灣史,前半段幾乎都是跟台南有關的,再談到「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更讓台南市民有著幾分莫名的優越感!許許多多的先人餘蔭,留給台南市最多的古蹟、最有名的小吃、最有深度的宗教民俗活動,也讓台南市成為台灣擁有最豐富「文化遺產」的城市。然而,當榮耀的光環散去,繁華已成往事,當然還有幾絲伴隨而來的惆悵……。



民國85至86年進行「台南市啟智里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美化計畫」時,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程序,將泮宮坊所在的府中街設定為遊客參訪孔廟前必經之商業街道,除建議對特定時段之車輛通行加以管制,並鼓勵發展與孔廟主題相關之各種具有特色之文化產業;在台南市政府、永華里黃文龍里長與當地居民多年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今日之府中街商圈,此為民國93年3月27日舉辦「刺桐花開、府中街慶」活動之盛況。


民國85至86年進行「台南市啟智里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美化計畫」時,透過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程序,為建構當地居民與遊客之安全參觀路徑,所設計之改善規劃,此為當時提出之孔廟泮宮石坊至東大成坊間之南門路段路面改善規劃草案,後來實際執行之方案則由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圖片提供/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台南市真的老了嗎?看到爭奇鬥豔的重劃區大樓、百貨賣場、豪宅別墅與欣欣向榮的工商發展,倒也不至於讓人覺得台南市奄奄一息、老到沒有活力!然而,最有歷史感的舊城區畢竟是老了,老房子、老樹、老人、老狗……,連追求新廳舍大空間的公家機關都一個個往外搬,留下更多閒置的老房子……;或許會有那麼一天,一切礙眼的老舊房舍都會被怪手夷為平地,一切從頭來過,就像對岸的上海大拆石庫門歷史街區蓋大樓、北京狂毀四合院老胡同慶奧運一般,再也不會有人知道這兒曾經有過怎樣的歷史脈絡與人文采風。

北京市一直無法列入世界遺產,其原因雖然很多,但連城牆和老胡同都保不住,在人為因素下短視地被拆毀,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在我所看過的一部「中國的世界遺產」影片中對此也有許多的批判與自省。

台南市雖老,卻還老得有概念、有氣質,不怎麼老糊塗。自從在安平犧牲了一條延平老街之後,有關單位便痛定思痛,選擇另一條符合世界潮流的正確道路,來搶救舊城區,也就是推動這些歷史街區的保存再生。

保存再生的具體作為,就是結合社區營造的精神,陸續劃定一個又一個的「文化園區」,慢慢擴大範圍彼此相串連,終極目標則是將整個台南府城舊城區打造成「生活環境博物館(eco-museum)」。



國外歷史街區往往對外來車輛進入有所限制,甚至全區在特定時段劃設為行人徒步區。此為民國91年8月14日成功大學建築系傅朝卿教授帶領東歐世界遺產參訪團,於捷克BRNO舊城區噴水池旁進行解說之情況。


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泮宮石坊,原為孔廟的主入口,然於日治時期開闢現今南門路時外移至馬路對側,孔廟文化園區改善規劃重新恢復其歷史定位,配合周邊商圈之規劃,現今參觀孔廟的遊客多能在鋪面引導之下,跨越南門路至泮宮石坊與府中街一遊。此為民國93年10月13日筆者帶領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學生參觀孔廟文化園區,在府中街講解泮宮石坊與孔廟東大成坊關係之情況。


孔廟文化園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一個適任的導覽解說人員需歷經漫長而嚴格的養成教育,熟讀各種建築與文史著述,始能通曉園區歷史脈絡、並對所有景點如數家珍;此為民國95年6月1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導覽解說實務」課程,文化系大二生在孔廟文化園區北極殿進行現地導覽解說期末測驗,學生解說潘麗水所繪「升龍與降龍」門神彩繪之情景。(相片提供:陳信安)


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徐明福教授暨其他專家學者推動之下,1996年首先進行啟智里(位於孔廟對面)社區營造、1997年正式推動「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系列研究與規劃,位於孔廟週邊的南門路與府中街景觀工程、忠義國小縮小改建、原武德殿古蹟修復工程……等則在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下歷經數年陸續完成。

另外包括五條港、赤崁、安平等同為歷史街區的文化園區也在類似的概念下一一提出並逐步落實,近年市府則另外劃設了所謂民生綠園文化園區,將孔廟文化園區上半段獨立成一個園區,並宣示接下來將再新增鎮北坊與東安坊兩個文化園區,經過府城產、官、學界近十年的努力,前述台南府城舊城區「生活環境博物館(eco-museum)」已有隱然成形之態勢。

或許有人會質疑,推動歷史街區保存、劃設文化園區對台南市究竟有什麼好處呢?文化園區的下場是不是一個只會「燒錢」的賠錢貨?抑或一堆無用的「蚊子館」?我們可以從遊客觀點與居民觀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就遊客觀點而言,以往外地的觀光客到台南市最常去的風景名勝不外是孔廟、赤崁樓、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億載金城……等指標性景點,最多再吃幾個小吃,就跟台南市說再見跑去高雄了,會留在台南市過夜的人畢竟是少數。所謂的「台南意象」,就像個走馬燈浮光掠影一閃即過,既然台南市好像沒什麼好玩的,那麼下次人家還會不會來,其實就很難講了。

參訪過國外歷史城鎮的朋友都知道,國外遊客往往是在城外下車而在城內自由漫步走上一整天,甚至像義大利威尼斯可是走上一個禮拜都走不完,在街巷小弄中隨時發現意外的驚喜,近距離接觸當地人生活的文化饗宴,白話一點的說,這就是幾年前所流行的「深度旅遊」,現今學術一點的說法則被稱為「文化觀光」。



民國86年5月3日至6月8日在永福路的新生態藝術環境舉辦「孔廟文化園區空間資源展」,此為首度對外展現之園區整體配置模型。(圖片提供/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台南市有這許多的文化園區,還規劃參觀路徑上所需包括停車場所、接駁公車、參觀步道、街道家具、路標指標、景點說明、衛生餐飲、旅遊服務、解說摺頁、導覽人員、還有紀念品專賣店……等各種配套設施,方可吸引外來遊客一再回流,每次都有新的路線與新的體驗,深入認識擁抱真實老台南,體認台南市身為「文化首都」的真正風貌。

就居民觀點而言,以往台南市外來的觀光客人數並不多,消費更僅侷限少數觀光區的特定業者。大多數的在地人與在地產業並無法感受號稱無煙囪工業的觀光事業對他們有什麼實質幫助,劃設文化園區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受到吸引而走進舊街區,接觸到街巷內的居民與商家,影響各種新的文化商品問世,也為舊社區帶來一些新的收入,增加在地人的就業機會。



孔廟文化園區 圖片提供/王浩一


民國87年1月24日至3月20日在民權路的新生態藝術環境舉辦「台南孔廟文化園區初步規劃成果展」,展示電腦3D模擬圖像呈現之園區歷史性建築物分佈圖,並製作成明信片贈送予參觀者。(圖片提供/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除此之外,好奇的遊客總愛問東問西,在解說員、居民與遊客交流地方文史資料的過程裡,無形中也重建居民對社區的向心力與認同,以及守護社區文化資產的使命感。當然,住在這些歷史城區中的老台南在生活上還是有許多不方便之處,最大的困擾恐怕就是湧入社區的外來遊客,他們往往不自覺地干擾到居民平靜的生活空間,帶來垃圾與噪音、侵犯到居民的隱私,甚至衍生竊盜等犯罪行為。

另外觀光收益過度集中於部分商家,而生活環境的干擾卻是整個社區共同承擔,也曾在某文化園區周邊的社區引起怨言。對此,筆者建議這些受益於文化園區的社區商家,能仿效某便利商店做個「好鄰居」的作法,定期撥出一定額度回饋金提供社區公益使用,並動員店家老闆員工積極參與社區公共服務,跟在地居民搏感情,或可消弭此等分配不均帶來之爭議。

時代在變,台南人的生活型態也一直在變,保存歷史街區,劃設文化園區、發展文化觀光,是這個擁有傲人歷史文化的古都無可逃避之志業;除了文化園區的軟硬體設施以外,如何善盡地主之誼,掌握待客之道,營造一個「友善的都市!」,更是台南市民共同的責任。

讓我們設身處地為遠來的遊客想想:既然沒有人想看到一張張儼然寫著「不歡迎你」的臭臉,就讓我們時時以笑臉迎賓;當遊客在舊市區的複雜街巷中迷失方向時,我們可以親切地告訴他該怎樣走可以抵達目的地,即使必須比手劃腳或用筆談的也無妨;而當有人跟你問起台南市有什麼具代表性的民俗藝術與名勝古蹟,但你不知道怎樣回答的話,趕快翻翻《王城氣度》,當場秀上一段、或是送他一本,你我都可以扮演一個很好的城市推銷員哦!



民國87年「台南孔廟文化園區初步規劃成果展」,展示園區重點空間資源之電腦3D模擬圖像,並製作成明信片贈送予參觀者。(圖片提供/成大建築系徐明福教授)








文‧圖/陳信安(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