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台南小吃,老外怎麼說(系列之一)

不少老外來台灣就是想體驗台灣文化,
吃台南小吃,就直接教她們台語啦!
學幾句道地的小吃語言,總令老外回味無窮…


唸大學時,班上同學來自全國各地,許多人一提起台南總會說一句:「我去過! 那裡的東西很好吃!」甚至英語課的老外教師都耳聞台南小吃的「大名」,可是當他們問起時,卻不知如何做介紹。

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人的口味在變、經營者的經營手法也在變,但台南的小吃都還能保存著「古早味」。 只是, 我們還是看到許多金髮碧眼的老外,站在小吃攤前比手劃腳,和老闆「雞同鴨講」,這對有心發展無煙囪工業的台南是十分可惜的事。


歇腳古蹟,一杯冬瓜茶,也讓老外喝得津津有味!



目前任教於文藻外語學院推廣教育部的吳惠燕,曾經擔任台南市社區大學英文學程講師及參與學程整體規劃設計,民國九十二年台南市政府曾推行觀光外語列車,台南市社區大學接手此案後,特別研發一套針對觀光導覽人員及問路店業者用英文介紹台南小吃及古蹟導覽的課程,課程結束後頗受好評,並也由此課程凝聚出一股力量──用英文推廣台南古蹟及小吃的必要性﹗

可惜問路店這班終因店家營業上的時間壓縮,及各店家空出的時間不一而未開成班,當時社大學群的規劃也覺得可惜。但是觀光導覽班的成效及參與的熱烈,為往後台南市社區大學紮根社區英文推廣,並協助各店家和社區居民的在地生活英語化具有強力的影響。因此,目前仍在社區大學兼課的吳惠燕秉持這樣的理想,希望更深入的投身台南小吃的推廣。

有鑑於此,我們挑選幾樣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吃,翻譯成英文。但要把一種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語言所想表達的意思本就不容易,也有其侷限,更難論定對錯。因此,我們找來多種說法,列表以供讀者比較、各取所需。當下次有外國朋友來時,你就可以善盡地主之誼了。

在這麼多說法中,最常用的是「意譯」,就是根據食物的主要材料、做法、外型翻譯。例如「蚵仔煎」叫“Oyster Omelet.”、「鱔魚麵」叫“Eel Noodle.”。

但是,中外風俗民情不同,有些小吃如果採「意譯」,也不見得合適。吳惠燕說,最明顯的例子是把「羹」翻譯成濃湯“thick soup”,因為在外國,沒有「羹」這種東西,只能以「濃的湯」讓外國人馳騁其想像力。 「飯糰」這種「傳統便當」,以意譯則變成了“rice and vegetable roll”,但因為日本打破傳統,研發米漢堡,所以有時向外國朋友說飯糰像是“rice burger”時,她們都會恍然大悟的說 “Oh, I see.”

還有,以外型命名的「棺材板」叫“Coffin”,因為棺材的英文就是Coffin,恐怕有些老外會覺得毛毛的, 所以她建議,並不是每一個台灣字都有相對應的英文字,因為我們的小吃是在獨特的文化生活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不妨直接用「羅馬拼音」教外國人,與外國朋友分享,也就是直接教她們台語啦,不需要太強調英文字的對應。


飲食習慣不同的老外,入境隨俗淺嚐小吃,往往偏愛不含動物內臟的粽子。


或許有人認為這種「音譯」的方式會讓老外不知道他吃的是「蝦米碗糕」,吳惠燕則認為,英文單字中也沒有“Sushi”這個字, 但幾乎老外們都知道「壽司」是什麼東西。而「豆腐」這個字,老外都會直接拼“Tofu”,然而豆腐拼音的流傳,據聞不是從任何一個華語系國家傳給外國人的,而是日本人的傑作呢 ﹗

「奉茶」的老闆葉東泰曾說:「本土化要本土到國際才有意義。」如果日本能,誰說台南小吃不能?而且有些外國人觀察到,為什麼很多人一見到洋人就拼命講英文?許多外國人來台灣就是想體驗台灣文化,多學一兩個台語字對她們而言才是有趣的事,我們出國觀光時,不也會吃當地的食物,並且在學到兩句當地的語言之後,開心的回家教給朋友?

我們在整理資料時也發現,有時兩種不同的東西卻有相同的說法:像「粿」這種在過年過節時廣泛運用到的傳統好料理,幾乎已是外國旅客來訪時,我們一定要介紹的,外國友人也都很好奇怎麼說,以意譯變成了“rice cake”。有人將糯米做的米糕翻成“rice pudding”,也有人翻成“rice cake”,而在來米做的「碗粿」,叫“bowled rice cake”,別說洋人了,連我們都會「霧薩薩」!

所以,我們以後將會以探討的足跡,引介台南小吃的「食譜步驟」,歡迎同好們一起腦力激盪,讓我們震盪出有趣又不失文化介紹意涵的台南小吃英文,以便能更詳細的介紹給外國朋友。



沙卡里巴小辭典
台南以前的小吃大約集中在民族路的「石精臼」和海安路、中正路一帶的「沙卡里巴」。大家都知道沙卡里巴翻譯自日文,而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沙卡里巴= 盛り場(さかりば)=
a pleasure resort=the busiest quarters,即熱鬧的地方或令人愉快的休閒處所。因都市計畫之故,原先在這兩處的小吃攤有些還留在原地,有些搬遷到別處,但它們都還是在默默地擄獲府城人的胃、溫暖府城人的心。





文/吳惠燕‧陳俊傑
圖/陳俊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