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再造台灣船 重啟海洋路



成功大學公共事務中心在吳京院士領導之下,從2004年中起,集結包括成大、中央研究院、船舶設計中心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前後一年多經過數十次的會議討論,團隊成員也分別參訪造船業者、博物館、海運公司,最後彙整相關資料,正式向有關單位提出「台灣船復原―重現鄭氏王朝的海洋文化」此一宏偉的計畫構想,並獲得台南市政府、交通部、文建會等相關單位的積極回應。

乍聽「台灣船」的名稱,好像是另外一種本土化意識的強調。其實遠在十七世紀,亞太海域即已貿易昌盛,船隻往來各國頻繁,當時鄭芝龍、鄭成功父子掌握的貿易船隊,雄據東亞海域,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離開台灣不久歿故,其子鄭經依然相當程度維繫鄭氏船團的海上霸業。日本人後來即把來自台灣的船一概稱之為「台灣船」,而把大陸清領各地的來船同稱「唐船」,並通稱來自西方荷蘭、西班牙等國的船為「蘭船」,以為區別。至今藏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的《唐船之圖》畫卷,其中保留許多十七世紀往來中國沿海與日本之間的貿易船形態,其中就有一艘名為「台灣船」之圖樣(如圖)。本計畫所以沿用「台灣船」的名稱,並非著眼於日本人的歷史觀點,也非為了迎合本土化的趨勢,而在於這種認定方式凸顯了當時以鄭氏船團為核心,所開展的海國精神及海洋文化的意象。

台灣船的復原,具備多重的意義,及多元的目標。這個計畫雖然以復原鄭氏船團航行亞太海域的貿易船為宗旨,但由於復原船基本概念是以古法造船,因之在復原的過程中,勢必須要收集及研究相關的歷史文獻並進行技術考證,並具體掌握所有造船所能反映出的歷史文化、科技發展、貿易需求、及營運管理相關知識,也就是等於是以船隻復原為中心,營造鄭氏船團的歷史風華,並重啟海洋強權的發展路徑。因此這個計畫既可以豐富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精神內涵,也可以創造產業與貿易的發展契機,更可以提升政治與外交的擴張空間,可以說深具價值及意義。透過這個計畫及相關作法,預計可以逐步達到以下多項目標:

凝聚鄉土認同及發揚海洋精神:
台灣船復原過程中,將以開放參觀、媒體報導等方式,宣揚鄭氏船團開創性海洋精神以並凝聚鄉土認同。所有復原過程將委請公共電視或Discovery等電視頻道錄影,未來將透過這些頻道擴大宣傳效果,型塑台灣獨特的海洋文化。

確立台南鄭學世界中心及永恆文化首都的意象:
台灣船的復原象徵文化復興的過程,透過研究資料、相關文物、及文化形式的累積,台南不僅可以確立成為鄭成功學的世界中心,並且未來所有相關文化活動(如鄭成功文化節)都可以台灣船為中心推動,將可以加強目前文化活動的效益,並深化與精緻化台南永恆文化首都的意象。

開展文化行銷的藍海策略並落實文化產業化:
台灣船復原之後,包括所有仿古製造的復原文物,可以成為一個小型移動的海事博物館。未來亦可以仿效大甲媽祖繞境作法,定期定點繞行台灣主要港口,推動島內的「藍海策略」,進行文化創意行銷及交流,預期可以擴大政府積極推動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效果,並且創造出龐大附加經濟效益。

推行文化外交並擴大拓展實質關係:
台灣船復原之後,未來可由貨船協助拖運,行駛邦交國與非邦交國,推動文化外交及媒介貿易商機,延續鄭氏開創新海洋精神,並具體落實為「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開闊精神。

根據這些目標,公共事務中心目前統籌南北各地的專家學者,組成了五個研究團隊,大致包括:
(1) 造船史料:負責提供「台灣船」與航海的相關歷史資料,作為紮實造船的憑藉,並深化此部分的學術研究。
(2)造船技術:進行「台灣船」性能及創復設計之研究,並參與監督復原船的施工。
(3)文藝飾料:進行明鄭時期文學藝術背景之研究,以充實展示背景,與營運之活動內容。
(4)營運及展覽:進行「台灣船」之營運及展覽的規劃研究、
(5)國內外文化交流:規劃未來「台灣船」與國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與效益推估等。




文/丁仁方(成功大學公共事務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