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紀錄片專輯:紀錄片小檔案

‧誕生:1922年,美國探險家兼電影導演佛拉哈迪(R.Flaherty),完成了以愛斯基摩人為生存而鬥爭主題的<北方南努力克>,標誌了紀錄電影作為一種電影型態,象徵紀錄片時代的誕生,後人乃尊稱佛氏為「紀錄片之父」。

‧定名:1926年,深受<北方南努力克>影響,英國紀錄電影運動先驅約翰‧格里遜看了佛拉哈迪的第二部紀錄片<摩亞那>之後提出的命名,並把紀錄片定義為「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

‧經典大師:除了佛拉哈迪、約翰‧格里遜之外,還有蘇聯的濟卡‧維托夫,他同時與愛森斯坦、杜甫仁科並列為繼承浪漫主義傳統的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三位大師。他的代表作<持攝影機的人,1929>,闡揚了他所倡導的「電影眼睛」理論。

.第一波顛峰: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妮‧雷芬斯塔完成了紀錄片史上最目爭議性的顛峰之作<意志的勝利>,本片是以1934年納粹紐倫堡黨代表大會為主題,攝影美學與紀錄片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緻,但因內容讚揚納粹與希特勒,無異只是將宣傳影片變成藝術作品。在二次大戰後,一度淪為戰犯。1938年完成了以柏林奧運為主題的<奧林匹亞>,亦成為展現力與美的攝影美學之經典之作。

‧第二波顛峰:1961年,法國導演尚‧胡許完成了<夏日紀事>,被公認為60年代最重要的紀錄電影流派「真實電影」的代表性。美國導演羅伯‧祖魯以拍攝美國總統初選活動為主題的<黨內初選>,則開始了另一個重要紀錄電影流派「直接電影」波瀾壯闊的風潮。重要的導演及作品尚有:梅素斯兄弟的<推銷員,1969年>、<灰色花圈,1976年>、懷斯曼的<聖提卡失序記,1967年>、<高中,1968年>……等。

‧成熟期:60年代至70年代,在全球社會政治運動及新電影運動的壯麗浪潮中,紀錄電影也以開放熱情、深思反省的姿態投入這些社會、政治及電影藝術新潮的運動中,影響遍及世界各地。1966年,台灣電影導演陳耀圻完成了台灣第一部具有現代紀錄片形式及意義的紀錄片<劉必稼>。







文/梁新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