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深植人心的台灣意象-王藝明布袋戲團

江湖中傳說,11月18日彼一瞑,府城會天地昏蕩蕩,日月暗無光,因為布袋戲大師王藝明要率領伊的部將,一路進軍到台南市文化中心的埕斗,準備大展神通,在五丈六尺的超級戲棚上面為武林萬教和府城鄉親表演一場金光搶搶滾、飛天鑽地的台灣布袋戲——《聖血記劍王傳》。





受訪者/府城布袋戲大師 王藝明

今年年初傳統藝術中心進行網路票選台灣意象,出人意表的,由布袋戲奪冠,身為資深的布袋戲藝師王藝明一則驚喜,一則憂心。驚喜的是小小的布袋戲竟能打敗高聳雲際的玉山、台北101大樓成為台灣意象的代言人,業界皆與有榮焉。而令人憂心的是,消息在報紙上報導了兩天,就不了了之,政府沒有趁勢策略性的追擊,將深植人心代表台灣的布袋戲文化,推向國際文化觀光舞台,讓國外觀光客來台灣知道要欣賞的是布袋戲,而非檳榔西施。他覺得既然普遍認同布袋戲是台灣的文化意象,就應該好好運用,協助業者提升和良性發展,而不是任其浮沉於現代強勢藝文活動的邊緣。

王藝明今年53歲,16歲進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戲團,跟隨他學習前場操偶技巧、後場樂團伴奏的音樂、出場詩的念白和說書口白,以及道具等,熟悉整個戲團運作,歷經十年的研究磨練。26歲出來成立自己的布袋戲團,最早名為五州大熱門,因為師公黃海岱所帶領的劇團是五州園,因此斟酌以分枝散葉延續發揚師承門派和稍作個人的區別而命名。

早期農業社會資訊相當封閉,休閑娛樂少,加上識字的人口不多,觀看布袋戲可說是寓教於樂,學習知識的一個管道,所以當布袋戲開始傳入台灣時,其劇本多半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帶有教化的功能。1920年代後,以武俠戲為主的布袋戲逐漸發展,劇本多採用清末民初新著的武俠小說,又因表現手法以奇特劍招和武功的展現為主,一般概稱為「劍俠布袋戲」時期,王藝明的師公黃海岱就屬於那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窮則變,變則通」,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娛樂多元化,觀眾的需求口味加重,1950年代的布袋戲除了在劇情上延續劍俠戲的武俠內容外,開始創新劇情和角色,再加上戲臺更替以華麗的佈景,戲偶身上披加金光閃閃眩艷的戲服,並以燈光、音效來增加武打效果,音樂也由現場配合操作改為唱片播放,此時開始走入俗稱的「金光布袋戲」時期。金光戲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逐漸蓬勃發展起來,黃俊雄(五州園第二代)為此時期獨領風騷的代表人物。他除了將戲偶由原本的一尺二加大到三尺三,並使用唱片音樂,融合人物劇情延展到詞曲創作的領域,所率領的真五州劇團,將原本在戲院上映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推上無線電視攝影棚中演出,播送到全國各地的電視機前面,當時所造成的轟動盛況,恐怕是現今四十歲以下的民眾無法想像的。

那個在學校講台語會被罰錢的年代,三家電視台分別所播出的台語節目時段,每天也不過佔一、兩個小時,中午那半個小時的黃俊雄布袋戲,堪稱是全國最熱門的休閑娛樂,一般鄉鎮間的商店幾乎都會暫停買賣專心收視,很少人會這個時段出來買東西,真的非上街購物不可的話,那至少也得陪老闆看到進廣告時再說正事。而各地學童為之入迷逃學蹺課到學校附近的住戶收看的,基本上人數都保持一定的比例,被逮著了通常也會得到家長的諒解,罵兩句虛應一下之外,如果家長有哪一段劇情漏掉了,他們剛好可以補充說明。那時候各村落大概都會有一兩個綽號叫「二齒」的人,萬一姓劉,又體型削瘦,那麼他的綽號就可能是「劉三」。既使三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沿用「藏鏡人」來形容幕後操縱不法勾當的主謀,依然是大家可以普遍理解,比官方教育範本更簡潔扼要的標準用語。

王藝明創團後,決定將戲團定位在金光戲,因為傳統布袋戲有它不易著力推展的盲點,就劇情而言,隨著時代發展,民眾接收訊息的管道變的豐富,年輕一代的可從教科書上或電影、戲劇、雜誌刊物等得到更精準的歷史故事,老一輩的觀眾一再重複也聽膩了,已經沖淡教化意義,也不再是票房保證了。就音樂而言,不少劇團改以唱片播放取代傳統的後場音樂,後台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過程變得較為複雜辛苦,使得新一代的年輕人有所怯步。以金光戲為主的情節猶如現代電影一般,需要的是超脫陳腔濫調,有創意、有張力,可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劇本,因此王藝明原先最擔心的問題是必須找到可以配合連載性持續演出的新劇本,幸好遇見打造金光布袋戲劇本的靈魂人物——吳天來,將傳統歷史故事改編成金光戲的創始者。吳天來扮演了布袋戲藝術發展中極為關鍵的角色,因為有他創作的劇本,使得先天上缺乏高知名度歷史演義故事,以及適於轉為布袋戲劇本的台灣本土布袋戲藝術得以發展,逐漸走出自己的路。

王藝明在各地表演野台戲一陣子後,那時錄影帶開始興起,黃俊雄決定要投入開拍錄影帶時,找他去協助一陣子,後來交棒給第三代黃文擇,黃文澤朝電視發展了霹靂布袋戲,王藝明則轉為發展表演電視化的外台戲,特色是將戲棚搭建的非常大,演出也非常受歡迎,後來改名為王藝明布袋戲團,那時候常受邀到各個選舉造勢場表演,大概演出了兩百場之多,當時受邀四處奔波演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透過選舉推廣布袋戲。

近年來王藝明也進入電台,這不啻又是新領域的一大考驗。不管是舞台表演、電視台演出,或是錄製錄影帶,都是講求視覺上的聲光效果,而電台是相當不同的表演方式,只有靠聲音吸引聽眾,如何抓住聽眾的聽覺神經是首要目標。電台播報有它的優缺點,缺點是必須只靠聲音來表演,所以非常強調戲偶的個性、出場詩或特定口號,負責操偶的人五音要很分明,必須一出場就讓聽眾明白是那個角色,或是音調能連串起來,而劇情也不能太複雜,枝枝葉葉的讓聽眾過於費力思考、拼湊,因此必須用心的調整表演方式。不過它的優點也因為聽眾沒辦法看見景象,所以不受舞台表演限制,甚至可以天馬行空,把角色說得飛天遁地也不用擔心,比方說,觀眾在收音機前聽到十八個武林絕世高手正在圍剿魔教巨獸九頭龍,彷彿感受到刀光劍影烈焰騰空的殺戮情景時,而他在錄音現場,可能空空的,沒有半個戲偶,只是桌上擺一張備忘圖表,像分配職棒賽事,提醒自己不要搞錯是那兩個大俠對付那一顆龍頭,那一顆龍頭是會噴火的,那一顆頭會吐口水,哪一顆頭可以攪拌果汁等等。不會真的放火把錄音室燒掉。

再加上吳天來一直幫他量身定作適合的布袋戲劇碼,轉眼間,在電台也播報了5、6年了,聽眾最愛的劇碼就是《聖血記——劍王傳》,偶爾則穿插其它劇碼,目前還在持續播報中,每個禮拜一到六,晚上6點到8點,FM88.9高屏金台灣,大家有空不妨收聽鑑賞、指教。

這次王藝明與主辦單位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合作,應執行長蔡金安的邀請到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的廣場搭台表演,希望能帶給喜愛布袋戲的民眾更新穎表演創意。王藝明表示,既然布袋戲被選為台灣意象,就當喚醒國人對布袋戲的重視,讓布袋戲繼續流傳下去,這次在市立文化中心演出的超大型布袋戲,演出劇碼是聖血記——劍王傳,希望跟過去的表演方式有所區隔,所以這次特別除了大幅加寬戲臺,由一般野台戲二丈左右的標準規格,延伸為五丈六尺的超大門面,可以展現更多元的特效變化之外,特別實驗性的融入五大創意元素(口訣):
1、智:過去只有強調忠孝節義,新戲會融入有層次的思考深度和鬥智戲碼。
2、辯:從過去簡單善惡二分法變成多元觀點,由立場、情理、道義之間的交叉衝突演化出更深入人性層面的劇情。
3、懸:劇情懸疑、神秘,著重在推理技巧、佈局上,讓觀眾無法預測結局。
4、速:劇情節奏明快,說到做到,絕不冷場。
5、撼:強化聲光特效,震撼人心。



公演時間為11月18日晚間7點30分,歡迎大家前來欣賞。

同時,嘛要邀請府城各界正派的老先覺大駕光臨,作伙施展絕招押陣守護,全力保護公共造產,若無的話,若演到正邪交戰劍光掌風四射的重要關頭,不小心將文化中心夷成平地,安呢就卡歹勢啦!








文‧圖/黃佩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