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國外念書之後才發現,台灣劇場其實很豐沛很多元,但是,不論表演工作者或觀眾,都更需要透過一層閱讀,認識各種戲劇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這也可以呼應耿一偉主編、出版戲劇書系時說的:「牯嶺街小劇場作為前衛劇場,不但希望在演出與活動規劃上能夠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貢獻心力,更了解到,唯有提高觀眾的理解素質,才能讓演出獲得相對應的肯定與評價。」
波瓦的民眾劇場、邁向總體藝術的歌劇和以動作出發的表演都是現代戲劇研究很重要的區塊,于善祿的《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鴻鴻的《邁向總體劇場──歌劇革命一世紀》和耿一偉的《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這三本戲劇手邊書的出版,將全面性的戲劇美學概念推延出去,讓更多人獲得基礎而紮實的戲劇知識。
波瓦的戲劇觀融合人群的力量,是一種新的社區教育方法,一種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方法。在劇場中,解放身體、自信表達、集體創作,透過戲劇來結合民眾力量。台灣近十幾年來,不僅出現充滿活力的民眾劇場表演,也有結合中西文化特色的歌劇作品,林懷民在國外導演過歌劇《羅生門》,獲得熱烈好評。二○○二年,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他導演了歌劇《托斯卡》,成為劇場的重要事件。鴻鴻執導的歌劇《浮士德的天譴》、《茶花女》,洋溢著令人驚喜的創意,顯示出他對戲劇的了解。中國導演張藝謀也有大型歌劇《秦始皇》,以多明哥的西方唱腔,加上鑼、笙、古鐘和北京京劇的哨笛,融合了東西方音樂。這五十年來,歌劇發展的變化很大,《邁向總體劇場──歌劇革命一世紀》以莫札特和華格納的作品為例,討論當代歌劇製作的理念與實踐。而耿一偉寫的《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簡述默劇在歐美各地及台灣的發展。其實,一般人都對默劇有一套想像,但對它的系譜傳承很陌生,藉由這本書,你會發現默劇如何影響演員訓練,帶來一股動作的文藝復興。
這是一個邁向總體藝術的年代,各領域的藝術跨界結合,這些戲劇手邊書把問題釐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跟觀眾溝通,透過這層閱讀,你在看戲時,就會看出更多層次。我相信這是個很好的閱讀機會,能增進觀點上的刺激。
文/陳德安(誠品書店南區企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