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通關密碼






只要有實力,要邁入國際舞台並不困難。但是,要登上世人公認的頂級競技場,綻放光芒,無論是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壓制那些讓球棒看起來像牙籤的巨砲悍將,還是在電影工業的層峰摘取奧斯卡金像獎,引領風潮,除了實力之外,通常基因裡都有一組深深內化的,和地緣有關的——
通關密碼



---------------------------------

通關密碼——台南人
文/蔡金安

今年世界電影界的「大聯盟」奧斯卡頒獎典禮,李安奪得最佳導演的小金人,全球媒體相繼追蹤報導,一路跨海追溯到台灣,追溯到李安成長的故鄉──台南。

今年美國職棒大聯盟例行賽結束,來自台灣的紐約洋基隊投手王建民,打破亞洲選手保持的勝場紀錄,並勇奪勝投王,再度挑起全求媒體瘋狂的追蹤報導,一路追溯到王建民成長的家鄉。路徑一樣,又是台南。

這個城市,一再的孕育出國際頂級競技殿堂的王者,是幸運的巧合嗎?我們認為這種機率比連續中兩期樂透頭彩還渺茫。我們熟悉李安、王建民的成長,包括已蓄勢待發的明日之星郭泓志,他們都吃了很多苦,不斷的突破人生每一階段的困境,勇往直前,進而展露鋒芒,發光發熱。

因為他們的努力,台南名揚國際;
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與有榮焉。

在政治紛擾的時局裡,北方的某些論調,總是有意無意的引據一些浮面的表相,將南方的城市形容得草莽,所幸,也因為他們的努力,讓世人可以看到台南更深層的人文內在,允文允武,渾厚龐沛的張力。

一個雍容自得,值得驕傲的城市。

如果那一天,我們鄰居的小孩在其他的「大聯盟」冒出來,例如突然變成美國總統,應該也不用太意外。



王建民 照片來源:歐新社


郭泓志 照片來源:歐新社






--

台語詩:五條港之走揣

五條港之走揣
詩/陳正雄(現任台南一中老師)

年老病重的台江內海
臨終之前
所留落最後一個跤跡2
五條趾痕
是五條通往記憶的水路
拭去塵封百年的土砂
我用紙做船
用筆做竹篙
走揣一段失落的繁華過往

年老的廟公
是上3熱心的解說員
對每一個過客
重覆古早古早以前祖先的故事
改朝換代的事實
全身正式的打扮倔強的接官亭
猶原毋肯4接受
堅持等待伊
一直無來赴約的官員
西羅殿的廟埕
人來人往
長年不斷的
猶是當時離鄉的香火
入去景福祠
老土地仝款5滿面笑容
就算人事多變
保民護土的心永遠袂變
來到水仙宮
船去車過 鬧熱依舊
廟內的眾神
敢擱6會記得
湧的聲音 海的氣味

行過兌悅門
關去回顧的燈火
就予這段過去
佇歷史的深更裡安眠
佇府城的記憶裡長存



註:
1.走揣cau2chue7:找尋。
2.跤跡kha1ciah4:足跡。
3.上siong7:最。
4.毋肯m7khing2:不肯。
5.仝款kang5khuan2:一樣。
6.敢擱kam2ko1:是否依舊。


附記:五條港遺址約位於府城中西區,今民生路、金華路一帶。

五條港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五條港的合稱。十八世紀中葉,由於台江內海逐漸淤積,難以航運,乃由當時的「三郊」開闢出五條可暢行貨船的港道進行貿易活動,這就是五條港的由來,也從此寫下了府城西區繁華的一頁。

道光年間,一場大風雨使曾文溪氾濫改道,大量泥沙將台江堆積成陸地,各港道也嚴重淤塞,安平開港後,三郊逐漸沒落,五條港也慢慢消失,成為歷史名詞。





--

台灣一府 王城發光-站在世界舞台的台南

台南市繼李安導演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造成台灣炫風後,王建民在世界棒球殿堂美國大聯盟,以19勝投得到亞洲第一,並打破亞洲投手在季後賽的不勝魔咒,得到首戰勝投,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之光」。而這兩位藝術界及體育界的世界第一,原產地都來自台灣的原鄉「台南市」。



照片來源:歐新社


為什麼這裡會造就這些人物呢?因為有這樣的土壤——

政治的台南
台南從明、清開始,一直是台灣的政治中心,各項台灣的重大政令與建設藍圖,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末,都自這裡形成,因此對政治的敏感度與主體性,已內化出獨樹一格的理念和堅持。


地理的台南
位於台灣西南角的台南,面向台灣海峽與對著南太平洋,全年溫度平均攝氏23.7度,少雨多日照,颱風很少直接吹進台南市,海岸線22公里,要看到山,半小時,要見到海,十分鐘,交通發達,八方溫暖。


歷史的台南
台南是台灣歷史的源頭,從有文字紀錄的歷史開始,「大員」,台灣,台南。在口語相傳的演進中,成為一個島國歷史的主體。一府、二鹿、三艋舺,更說明了初期台灣歷史,建設上的演進先後。總的說,府城是最具歷史人文厚度的台灣古城。


藝術的台南
傳統工藝的彩繪、雕塑、金工,從台南五條港聚落,發展出別具風格的漢文化華彩,交織在台南的廟宇街頭,進而發酵出獨特的傳統藝術元素,成為時代的經典,靉靆涵光。這些重要的色彩與造型,不僅保持了舊中國的原味,更演化出新台灣的文化元素。


運動的台南
第一座以運動為架構的台南市運動公園,田徑場、棒球場、足球場、網球場、橄欖球場等,環繞著「竹溪」,在南區鄰近飛機場及市區的「桶盤淺」台地上,開展出處處生機的體育世界,讓台南人蓬勃朝氣,盎然抬頭。



孔廟大成殿前的雅樂自然天成,無形的音樂建築編織出孔子的「樂」哲學,讓聽眾陶醉。


竹桌、橋牌、一杯茶,老台南人最內行的海灘享受。


時尚的台南
將傳統的節慶注入新時代的腳步中,是台南最時尚的表達方式,尤其在各類的音樂、舞蹈、戲劇表演藝術,吸收現代與過去的文化資糧,用現代的工具及編劇,詮釋文明的腳步,使台南不僅在現代的表演中,看到傳統的影子,更在傳統的節慶中,找到新創意與真精神。


經濟的台南
在世界的「大航海時期」,台南因為商業貿易,打開了西方文明的通路,當時,最具商業價值的東西方社會商品,都經由台南的安平港碼頭,進入了台灣,台南也因而進入了以交易過生活的商業社會,精打細算,步步為營,塑造了重商的經濟世界。


生態的台南
海岸平原是台南地勢上的特色,由於四季如春,潮間帶的河口溼地植物,水筆仔、五梨跤、海茄苳、欖李等,形成候鳥的天堂,黑面琵鷺、鷺鷥、雁鴨等,更具有世界性的環保研究議題。用海鳥的角度來看,海岸生態是台南市的獨特樣貌,值得棲息與保存。


建築的台南
因為一直是政治的中心,基於治理的需要,沉澱了各個時期的公共建築與生活空間。赤崁樓、安平古堡是荷據時代的代表,清朝的七寺八廟建構出漢文化的都市風格,日據時的州廳與水電的公營房舍,造就了日式西化後的建築華彩,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重建與活化,雕整出台灣的歷史,並擴大了都市的領域。台灣歷史三百年,可以說盡在府城!


內斂的台南
溫和,但勇於堅持;知命,但樂於冒險;念情人生義理和謹守傳統家庭價值,是台南人的核心性格。一直在媒體邊緣的台南,縱然已經有人高居廟堂之首,仍然不會強佔舞台,汲汲發聲。「作自己」,就是最好的舞者,所以台南才會一直有世界級的人物出現。不媚俗,不矯情,唯英雄能本色矣!


放鬆的台南
台南市的街道遍佈著歷史的美麗,在三步一老廟,五步一古樓的開放空間中,隨時可以轉換糾結的心情。而不經意的往西行,立即可吸吮熱帶風情的海灘空氣,散步在夕陽西下的美景。短短的半小時,可以前腳在文化的瑰寶中,後腳立即伸入開闊的自然懷抱。放鬆又不失內涵,台南府城是台灣最佳的文化與生態觀光城市。


運動的台南
第一座以運動為架構的台南市運動公園,田徑場、棒球場、足球場、網球場、橄欖球場..等,環繞著「竹溪」,在南區鄰近飛機場及市區的「桶盤淺」台地上,開展出處處生機的體育世界,而每個社區的公園綠地,寬闊又溫馨,讓台南人蓬勃朝氣,盎然抬頭。


棒球揮動台灣人出頭的心情,表達了最深沉的台灣勇氣!
運動的台南——棒球篇

棒球,在台灣的運動史上,像哈利波特手上的魔仗,每隔一甲子,就復出在國際的競賽場上,鼓舞著台灣的民心士氣,讓人瘋狂!

台灣的棒球是於1905年(明治38年)傳入,在二次大戰戰前日本統治時代,棒球頗為興盛,許多球場在這個時期陸續的建造完成,例如高雄市立德棒球場、台南市立棒球場,都是此期間所建設。而台南一中更是南部棒球發展的重鎮。1924年日本甲子園第一次增設台灣區代表隊,台南一中躬逢其盛,並年年參賽。雖然戰績不及嘉農於1931年進軍甲子園,勇奪亞軍威震日本棒球界,但台南一中棒球場也於1932年元月7日,舉辦過日本明治大學來台與台南明星隊的對抗賽,因此,鼓舞了全校師生,更使同學課餘更加賣力練習,並不斷振奮人心,鼓舞著全校的士氣。

接下來的瘋狂時間,是在1969年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得到世界少棒第一。當時,電視的燈火照亮台灣每個角落,半夜的歡呼聲此起彼落,哈咩二齒的許金木,鐵捕涂忠男,全壘打王鄭百勝……,一個個棒球場上的英雄,如數家珍,成為凝聚台灣士氣的焦點。

從此,棒球就成為台灣的「民族運動」。半夜起床看棒球,隨著電視的實況轉播大喊大叫,成為每年期待的「電視儀式」,從少棒到青少棒再到成棒,累積出來的能量,終於在1990年3月17日,成立了台灣職業棒球。府城的統一獅,更是戰果彪炳,奪得1991年、1995年、1996年及2000年四度奪得年度總冠軍。



96全國運動會籌備處揭牌暨頒發王建民榮譽市民(台南市政府新聞室提供)


市長贈王建民平安符(台南市政府新聞室提供)


棒球的職業化,提供了年輕選手努力的方向,使得台灣棒球的莘莘選手,在夢想的天地中,奮力的尋找登上高峰的出路。王建民就是典型的運動夢想家與實踐者,他自台南市的崇學國小少棒隊開始,進入了棒球界的大家庭。一路從台南市的建興國中棒球隊到榮工體系的中華中學棒球隊就讀,經過一系列的訓練與比賽,最後由高英傑教練將這位看似木訥的「冷面投手」,收編在台北體育學院棒球隊,並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征戰了2002的釜山亞運、2003年札幌亞錦賽及2004年雅典奧運。最戲劇化的一年,就是在今年10月。這位曾經動過右肩手術的王建民,在登上美國棒球大聯盟的第二年,讓洋基隊進入了季後賽,也拿下了19勝投,得到亞洲第一投手的光榮。

靦腆、沉靜、等待與努力是阿民的特質,在投手板上打擊手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正如優質台南人,你永遠很難從表情上理解到內心的想法,但是只要站上了舞台,想像不到的爆發力,卻讓人驚艷。在棒球場上的阿民,似乎傳達了這樣的府城。



照片來源:歐新社





文‧圖/小丁丁

---------------------------------

訪王建民的啟蒙教練――崇學國小劉永松
整理╱謝沂秦





「若當初教練沒把我找回來,也不會有今日的我。」這是王建民回顧前塵對劉永松教練說過的一句話。當時的他遇到瓶頸,退出棒球隊,幸虧劉教練的慧眼識英雄,登門苦口婆心勸回來的。大聯盟嚴苛的競爭、挑戰,對王建民而言,成功不僅是天賦,更是努力付出,練習再練習,突破再突破,毅力和汗水堆砌的。

小時候的王建民表現並不突出,但「投球很準」,這是劉教練的深刻印象,個性低調、不多話,受到責罰也靜默的承受,或許正因有此沉穩內斂的氣質,讓他站在數萬人矚目的投手丘上,能不疾不徐投球,締造十九勝的佳績,不僅成為台灣的驕傲,也虜獲紐約市民和洋基球迷的心。


台南市體育會 棒球委員會
整理╱謝沂秦

台灣棒球文化的推廣和延續,取決基層棒球的教育與栽培,不過現今基層棒球因經費的不足,沒有辦法留下好的棒球教育人材,以台南地區來說,在專任教練的制度無法明確落實下,很多專業的教練人才,因為家庭經濟問題,無法全心全意延展他的專長而相繼離職,如果這種情況不解決的話,台灣的棒球基礎根基恐將動搖,對棒球文化的延續亦有所阻礙。

台灣的棒球運動因旅外好手王建民、郭泓志、姜建銘,相繼在美日職棒闖出名號也連帶興起台灣另一股對棒球的熱潮,因而最近台灣打棒球的人口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希望王建民旋風,能給國內運動員一種認知和鼓舞,台灣運動員也是可以在國際舞台有所成就,也吸引民間對運動的支持與贊助。期待棒球能永續發展,在台灣政府與民間的支持下能多出產一些棒球好手揚威國際。



崇學國小校門的紀念碑,王建民捐錢建造的。



---------------------------------

網球,每一項動作都像是舞蹈,必須在動態中平衡,找到發力點擊倒對方。如同西方的武士,拿著劍與刀,在沙場鬥生死。
運動的台南——網球篇

網球運動起源於法國,當時的名稱是Le Jeu Du Paume,到十六世紀時才正式取名為網球(Tennis)。而現代網球的歷史開始於1873年,誕生在英國,溫布頓網球公開賽,推升了網球的強度,進而在美國,開始普及和形成高潮,盛行於全世界。台灣網球運動是日治時代所傳入的「高級運動」。日本在1885年因為硬式網球昂貴又無法製作,而將西方傳來的草地硬式網球,改變成以橡膠製造軟軟如麻糬的球,號稱為軟式網球。

台南市的網球接續著日治時期帶來的軟式網球,由軍事基地及公營企業開始,在台南機場、虎山糖廠以及臺灣銀行邊,建造出只供高級長官打球的網球場。只是打網球這等運動,不是每位長官都會的。但是「上之所好,必有從者。」明治維新讓日本追求西方文明最精緻的一切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網球,這等進入高級社交圈的工具,同等於一種「關係」或是「語言」,有了這種交際,如同拿到了躋身權貴的門票,因此,網球場就算長官不會打,也是清掃打裡,維持著一定的可用性,以提供會打網球的高級長官蒞臨。



台灣網球發展初期是木頭式的網球拍,文質彬彬穿著整齊的球友,溫柔相會的交誼活動。


網球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年代,是在民國67年、70年及71年分別興建完工於台南體育公園內,網球場有3座,面積分別為2961平方米、3628平方米及3619平方米。前兩座球場為紅磚粉紅球場供軟式網球使用,共有7面,第3球場則為富麗克硬式球場10面和薄膜式室內球場4面,都設置有夜間照明設備。最難能可貴的是,1999年為了棒球場的擴大,而犧牲一座七面球場的網球場,在立法委員王幸男向中央體委會爭取經費後,歷經三年,終於在今年10月於原射箭場的位置,完成兼具室內室外功能,合乎國際標準的網球場七面。

這片網球場面積遼闊位置也集中,曾孕育出台南市歷任硬式網球和軟式網球的國手。最著名的,莫過於民國七十五年到八十八年,稱霸台灣女網的王思婷了。在這個十年間,王思婷除了稱棒亞洲之外,網球的四大公開賽,也都進入了第三輪賽事,單打最高排名世界26。

這項成績在當時的亞洲網壇是一項傲人成績,雖然沒到世界第一的高峰,但是建立了台灣女網的燈塔效應,後繼的女網選手詹詠然、翁子婷,男子選手王宇佐、盧彥勳,都在世界的網壇上有佳績。再一個網球場上的王建民,指日可待!

網球,是出生西方貴族系統的球類。擁有最多項的運動技巧,舉凡抽球、扣殺、發球、截擊等,每一項動作都像是舞蹈,必須在動態中平衡,找到發力點擊倒對方。如同西方的武士,拿著劍與刀,在沙場鬥生死。台南市的網球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另一個世界性的運動明星,將會在這片豐沃的土壤中長成。




--

五條港專輯:喜新,不厭舊-追尋在新時代思維裡的府城身影

十一月的農曆十月初十,府城五條港文化園區裡的水仙宮又要忙著為水仙尊王慶生了,相傳這盛大的慶典緣自於十八、十九世紀時期,台灣與大陸間頻繁的船航商旅,得與大海搏鬥,使幾千年後的百姓仍念念不忘治水功臣「大禹」,以承傳幾世代的感恩之心尊為水仙尊王,祈願護庇。由於幾世紀前的兩岸通商,造就了府城早開發的五條港區,成就一段商賈各自打拼爭天的黃金歲月及風光百年的三郊民間商會。

如此風光歷史的文化積累,存留著隱於深巷內令人讚歎的傳統老行業及廟宇精彩絕倫的裝飾藝術,保有著全市許多的第一名,包括:全台作十六歲的發源地、小吃及廟宇密度最高的區域、唯一現存的外城門─兌悅門、西方宗教在台灣的起點─看西街教會……,都是城市最寶貝的印記。

賊仔市裡賣菜的童年,神農老街上世居的花生伯,似乎都隱現著多少人出身成長,一輩子未曾稍離的古都─府城的身影,猶如不變的老街風華。

然而環境的劇變,過去與我們如此親密的河流、港道消失了或被積極整治;風華漸褪的海安路,因地下街工程的延宕,可以算是近年來與五條港最具體也最無奈的邂逅,結果竟碰撞出當代藝術介入老街的火花;五條港發展協會動員地方團體,長期投入歷史區域的再造,連遠自西方的看西街教會也比在地更在地了。

這些耕耘,貴於真誠面對現代社會的新議題,以促成新生活文化內涵的再生,企圖擺脫只以硬體更新舊市區的窼臼,在新與舊之間,努力重建與居民、環境、歷史的新關係,這便是台灣有力的所在。

200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追尋城市身世的途中,發掘了多種文化衝擊,寫下一部部撼動人心的鉅著;五條港一路歷經清、日到國民政府,不斷衝擊出豐富多元的文化,這是城市擺脫不了的身世,卻是城市的靈魂。

《陶村詩稿》:「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五條港曾經的繁華似乎過去了,老舊街道與殘垣斷璧更需要新的街區意象來訴說自身的歷史,如何兼顧舊歷史紋理與新街區的發展願景,成為五條港商區都市設計無法迴避的挑戰,正殷殷期待著府城人為她再創新的歷史座標。






文/游慧香(五條港專輯策畫人)

五條港專輯:五條港,瀟灑走一回

「人口統計數字能告訴我們許多事情,但對城市裡的每個人而言,一個城市不過是幾條巷道,幾間房子和幾個人的組合,沒有了這些,一個城市如同隕落,只剩下悲涼的記憶……。」
葛林<哈瓦那特派員>




協進國小前坐落著「五條港文化園區」的標示。


集福宮內奉祀明朝主流神明玄天上帝,雖經數百年煙燻,神明嘴巴仍呈紅色。


普濟殿神龕的九龍雕刻,金碧輝煌,為台南少見。



淺談「五條港」
十七世紀時,台南的海岸線約在今西門路一帶,以西是一片沙洲。後來台江內海淤塞,府城「三郊」便於這片海埔新生地上疏通數條港道(即所謂運河),其中通商用的五條運河像人的五指攤在台南的西部,稱為「五條港」,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約今日文賢路、信義街一帶, 開鑿時間最晚,故名新港)、「佛頭港」(又稱禿頭港,約今日民族路三段一帶)、「南勢港」(今神農街一帶,亦稱北勢港)、「南河港」(今民生路、民權路一帶)及「安海港」(今民生路和中正路一帶)。簡單說,大約就是今日民生路二段以北、成功路以南、新美街以西、金華路三段以東的區域。

當時五條港靠一種叫「手撐仔」的小型帆船運貨,起風時借助風力,無風時一人掌舵,一人上岸拉船前進,相當吃力。拉縴、搬運貨物的差事,大多由移民擔任,這些移民一則為了鞏固地盤、抵禦外侮,再則基於「人不親土親」的觀念,同姓的移民便自成一集團,各據一運河。如「新港墘港」為黃姓、「佛頭港」為蔡姓、「南勢港」為許姓、「南河港」為郭姓、「安海港」為盧姓宗族所把持。這些苦力爭得貨物載運權後,便在船上插上自己所屬集團的旗子,彼此涇渭分明。然而搶生意、爭地盤之事時有所聞,最後演變成械鬥,不同姓的鬥,同姓的也鬥,甚至聯合諸姓鬥一姓。

這些苦力集團除了在工作上情義相挺,也在碼頭邊供奉家鄉的神祇,有些甚至由家廟發展成信仰中心,如西羅殿,這種建廟模式也是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五條港也形成一個結合經濟、宗族、信仰的地區。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這些廟宇成為資訊交換的中心,也是大夥喝茶聊是非的場所,廟宇附近就特別容易「結市」(形成市集),故廟多、小吃多便成為五條港地區的一大特色,是府城小吃相當集中的區域。

隨著府城「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光歲月早已遠離,五條港也不見往日痕跡,當年盛極一時的廟宇,有的因市政計劃遭拆除,格局大不如前。撫今追昔,為了更瞭解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就由最北的「兌悅門」出發,瀟灑地走一趟五條港文化區吧!

「兌悅門」、「集福宮」
由金華路進入文賢路數百公尺的右邊,就看到位於信義街口的「兌悅門」。兌悅門是台南唯一現存的外城門,也是唯一仍供人車出入的城門,建於道光十五年,為府城大西門的外城,因處台南西邊,在八卦中為「兌」方,因而得名。

兌悅門位於新港墘港邊,以海中珊瑚礁構築,昔有渡船通安平,當五條港各運河逐漸淤塞,新港墘港因水最深,在清末遂成商旅重要的出入門戶,連帶造就這條穿越兌悅門的街道─「硓石古石街」繁華一時。三代世居這條「硓石古石街」、現年八十餘歲的耆老黃先生說,昔日渡船運貨到大陸,回程時若所載貨物太少,為航行安全,在船底放些唐山的石頭「硓石古石」。這些壓艙的大石頭,到了台灣被鋪在街道上,因而得名,只是這些硓石古石已不見蹤影了。



創建於道光年間的「兌悅門」,建城的費用大部分由當年郊商支付,是台南現今唯一仍可人、車通行的古城門。


集福宮廟內「剪黏」,據廟方工作人員說這項技術已逐漸失傳,一小尊圖像現在要價約五萬元。


據說這一帶,昔日因渡船進出頻繁,相關產業如造船廠,也有不少,故又稱「北廠」(保安宮附近為南廠)。

街內的境廟是供奉明朝主流神明玄天上帝的「集福宮」,建於乾隆元年,是當地黃姓碼頭工人自家鄉泉州塘後鄉分香過來的,取大陸祖廟祠名號集福祠。鎮殿主神雖歷經數百年煙薰,嘴唇仍呈朱紅,令人嘖嘖稱奇。該廟也供奉五府千歲,但不同於一般,而為隋唐名將、名相,如程咬金、薛仁貴、魏徵等人。

「集福宮」大門外不放「抱鼓石」,而以門神秦瓊、尉遲恭的石雕取代;廟門由彩繪專家潘麗水所繪,兩邊側門所繪三十六天罡星唯妙唯肖,廟方工作人員說,在台南可是絕無僅有的!廟後方石獅旁還有「修造硓石古石街路頭碑記」,訴說著百年老街的歷史。

這條古老的小巷,古老的房子被西式洋房所取代,渡船、馬車也被機車所淘汰,處處訴說著東西、新舊的衝突,黃先生說,街上佳里林姓「大房、二房」的兩棟漂亮的老宅被後人賣掉,重建後卻顯得格格不入!

自文賢路右轉接成功路,一直到海安路右轉,這裡有古早味的「汕頭意麵」、「瑞穗沙茶火鍋」、標榜由頭吃到尾的牛肉湯,以及海產、燒烤,路口的「台南蔡虱目魚」則是傳統小吃現代化的範例之一!往前行左轉郡緯街,來到「普濟殿」。

「普濟殿」和「賊仔市」
普濟殿相傳建於明永曆年間,熟悉廟務的洪忠義說,該廟最早祀奉觀音,稱為「竹林寺普濟觀音菩薩」,故名普濟寺或普濟廟。據說南明寧靖王朱術桂常到此休憩,因王爺住所稱「殿」,故賜名普濟殿。另一傳說是普濟寺原在府城西門外,大陸商人進城前將攜帶的「池府王爺」寄放廟中,但要回唐山時卻請不動王爺,自此王爺便在此住下來,並成為該廟主神,觀音退到偏殿,從此更名普濟殿。不管是哪種傳說,毋庸置疑的是普濟殿是最早從廟改稱殿的廟宇。

有人稱普濟殿是台灣最早的王爺廟,但洪忠義說,當時府城內寺廟多、歷史也久遠,不敢稱最早,但確實是府城「城外」第一座王爺廟,而且,廟裡供奉一尊年代久遠的王爺「張府聖君」,原祀於今西門圓環的聖君廟,該廟在日據時代毀於美軍轟炸,此神明輾轉奉祀於普濟殿,或許才有人認為普濟殿是最早的王爺廟。不管如何,格局不算大的普濟殿可是台南的「大廟」之一。

三川門的單盤龍柱落款為嘉慶戊寅年,拜殿內另一對龍柱雖無落款年代,但洪忠義說曾有日本的歷史學家到廟考查,認為其年代更早於三川門那對龍柱。門前石獅和廟門基座是用同一顆石頭雕刻的,一公一母十分可愛,神龕金碧輝煌的九龍雕刻,是府城少見的藝術品。

出普濟殿右轉國華街三段,有「蔡記糙米碗粿」、「財鳳浮水魚羹」及人氣頗旺的「民族燒肉飯」;過了民族路的國華街,昔稱「宮後街」,「金得春捲」、「富盛號碗粿」、「好味土魠魚羹」、「石精臼香菇飯湯」、「亞德當歸鴨」一字排開,對面有「阿松割包」、米糕、鱔魚麵,還有推車叫賣壽司、「大紅豆泥」及麻糬等甜點。

有人將此處稱「賊仔市」,但包括許多在地人常將它和「水仙宮市場」(長樂市場)搞混了。「賊仔市」是國華街三段和普濟街間的建築,金得春捲的李國銘說,民國四、五十年代,這裡常有二手軍用品的販賣,而且許多遺失之物,在此都找得到,於是大家便戲稱為賊仔市了。

由賊仔市小巷中轉進普濟街,便可到景福祠。

「景福祠」、「水仙宮及水仙宮市場」
景福祠為目前唯一列名三級古蹟的土地公廟,位於佛頭港,為民宅所改建,故屋頂無圖案雕飾。廟前有塊乾、嘉兩朝的修建碑,據說碑上明訂廟前店屋不得高過廟宇,足見土地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佛頭港在景福祠向東又有分支王宮港、媽祖港、關帝港分別流向廣安宮、大天后宮及開基武廟。



水仙宮前擺滿各式攤販,已不復見當年「三郊」時的風采。


金華府年久失修,神明現移至附近民家供奉。


景福祠前的街道據說仍是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街,由此進入有名的「水仙宮市場」。

進入水仙宮市場要小心別迷了路,狹窄潮濕的街道、雜沓的人群、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往往讓人窒息,不過市場內豐盛的生鮮水果、雞鴨魚肉、傳統糕餅美食如「做月子餅」、紅龜,西式麵包蛋糕、南北雜貨、衣服、鞋子、皮包,應有盡有,還有人在地上擺攤賣起玉鐲、玉飾,處處驚奇,這是「大型、整潔、動線良好」的量販店所沒有的。

走出如迷宮般的水仙市場,來到了「水仙宮」。此廟建於康熙二十二年,主祀禹帝,意在庇佑台海渡航。康熙五十七年改建,據說華麗冠於當時府城諸廟。因位於南勢港盡頭,為府成水陸必經,香火鼎盛,商旅雲集。廟中供奉大禹、伍子胥、屈原,另有項羽、奡王,也有說是李白、王勃,都是和水有關的神明。大禹為夏朝開國君主,屬「帝」級神明,故廟門去門神改用門釘;廟中乾隆三十年的碑文及門前抱鼓石為廟中重要文物。

南勢港消失後,水仙宮風華盡失,門口淪為攤販盤據之地,有時連進廟門都困難。在廟中昏暗的燈光下,已不見當年「三郊」的盛況了。

在一片唏噓中,步出水仙宮市場,越過海安路,來到神農街。

「神農街」、「金華府」及「藥王廟」
神農街(舊名北勢街)是沿南勢港發展出來的街道,三郊盛時,酒肆、青樓林立。三郊沒落後,北勢街由絢爛歸於平淡,但留下來的「店屋」,仍訴說著昔日的榮光。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為店面、二樓為倉庫的房屋,門前有「卸貨石」的房屋即為店屋,當貨物送達時,工人便用繩索將貨物吊上二樓存放。

神農街地處金華路、民族路、海安路和民權路間,不管四周如何喧囂、熱鬧,住在這裡的人們還是以其一貫悠閒的步調過日子,當夜晚街燈亮起,三、五人在屋前喝茶聊天,更顯現老街質樸的面貌。

街口的「永川大轎」和金華府旁的「西佛國」都是有名的傳統雕刻技藝家,靠海安路的牆壁則是街頭藝術家的揮灑空間。許多新人也到這裡拍結婚照,中西、新舊在此激盪出火花。

「金華府」位於神農街的中間,建於道光十年,是許姓碼頭工人所建,主祀關公,是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據說當年乘船經過時不可用手指金華府,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舉動而討來一頓打。本廟年久失修,廟門深鎖,神明也遷至附近民宅供奉。



神農街口、海安路上的「永川大轎」街頭彩繪。


街尾「藥王廟」主祀神農大帝,北勢街遂易名神農街。本廟建於康熙二十四年,據附近居民說,民國五十八年因街道拓寬拆除廟的中、後殿,因而觸怒神明導致狂風大雨。廟中有多方匾額,最著名的是台灣知府楊廷理所賜「福壽我民」匾。

由廟旁小路到金華路三段,沿路美食頗多,如戽斗米糕、溪仔香腸熟肉、「八寶彬、圓仔惠」分店,想吃清淡一點的,轉個彎到民族路有清粥小菜。華燈初上後,金華路上燒烤店、海產店林立,是宵夜的好去處。往前金華路四段,海龍肉粽、石精臼海產粥都是有名的小吃,後者還接受過日本「旅」雜誌的專訪。

由藥王廟前小巷通民權路一八四巷,巷中有家「汕頭麵」店,早年在海安路和神農街口營業,是神農街居民最愛的麵食。時至今日,許多人搬離了神農街,但仍不時會回來找尋兒時的味道。出小巷到民權路又右轉康樂街,便到達西羅殿。



民權路和神農街巷子內的「汕頭麵」,許多移居外地的台南人都會回來重溫舊「味」。如果想買回家煮,老闆還替你將佐料調好。


神農街特殊的建築-「街屋」,下層是店面,上層是倉庫。或到時先卸在屋前的「卸貨石」,從倉庫以繩索將貨物吊上去。


神農街夜景。



「西羅殿」、「風神廟」及「街官亭石坊」
西羅殿位處南河港,原本是郭姓碼頭工人的家廟(信仰及聚會場所),稱「聖王公館」,雍正年間始建廟名西羅殿,殿內二鎮的廣澤尊王在廟宇界有台南「四大名佛」美稱(另外三尊分別是佛頭港崇福宮二鎮玄天上帝、下大道良皇宮二鎮保生大帝、牛磨後神興宮鎮殿邢府千歲)。西羅殿是否為台灣「廣澤尊王」的祖廟尚有爭議,但根據光緒年間出版的「郭山廟志」記載,西羅殿和鹿港鳳山寺是大陸祖廟最早的分香。廣澤尊王是泉洲的守護神,在南台灣有眾多粉絲,許多外地的分香都會回西羅殿朝拜。除了信徒眾多外,據說「做十六歲」的習俗也是源自於此。

隔康樂街和西羅殿相望的是風神廟和接官亭。南河港早年和大陸舟楫相通,為便利官員送往迎來,乾隆四年建接官亭及風神廟。風神廟主祀風神、雷神、電母等大自然神祇,庇佑當年跨越「黑水溝」的船隻。據一些耆老的說法,許多客死異鄉的大陸客,在等船班回大陸時,屍首都會停放在風神廟。

乾隆四十二年,蔣元樞在碼頭邊建接官亭石坊,以恭迎聖旨及官員。此座石坊是台南現存四座石坊中最雄偉者,正面橫額「鰲柱擎天」出自蔣元樞之手。旁邊四方石碑,假日時常有學生在此抄碑文。

看完石坊,沿忠明街來到海安宮。

「海安宮」
台江淤積後,商船只能停在鹿耳門,在此換小船,經安平到五條港,最後進入內城。當乘客看到位於南勢港和南河港間的海安宮時,便知船已到五條港,因此海安宮可說是五條港的地標。據熟悉該廟歷史的施智坤說,早年龍舟比賽在南勢港舉行,海安宮是看龍舟賽的最佳地點。也因為海安宮位於五條港的要衝,海安宮的媽祖又稱為「鎮港媽」。

「海安宮」建於乾隆元年,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乾隆愛將福康安奏請將該廟列入春秋二祭之官廟,近年雖遭部份人士質疑,但廟方抄錄自湄洲祖祠、乾隆「著福建督撫嗣後於天后本籍春秋致祭并載入祀典上諭」(該廟有影印本)足資證明。

該廟有乾隆賜匾「佑濟昭靈」,施智坤說該匾毀於美軍空襲,目前所存為「仿製品」。此外還有福康安、總兵愛新泰、台籍最高官王得祿、三郊所頒之匾額,可見該廟地位可能雖不如大天后宮,但在台南也是名列前茅的!



海安宮兩側分別有日井和月井,因日、月兩字合起來為「明」字,為避免「反清復明」的聯想,故有人改稱「龍虎井」。


以外型看,圓形的為日井,半月型的為月井,月井的水還能飲用是附近居民缺水時的「水源」。


後殿的「龍柱」據說完成於乾隆初年以前,為福建花崗岩所雕。因皇帝為五爪金龍,故官廟的龍柱為四爪以示不敢僭越,其他廟宇為三爪。廟的兩側各一口井,呈日月狀,稱日月雙井或龍虎井,每逢端午,不但附近居民來取「午時水」,有些廟宇也會來求水。如今日井的水已不能飲用,但月井的水可是經環保局檢驗合格的喔!月井旁有兩方石碑,右邊的「台灣郡侯蔣(毓英)公去思碑記」,勘稱是台灣最古老的五塊石碑之一,出自康熙名臣李光地之手。

現今諸多人士常為諸媽祖廟的年代久遠爭的面紅耳赤,施智坤提出一個簡單的看法:由媽祖冠上垂珠的條數可看出端倪。他說,媽祖封后是康熙二十三年,之前僅為「天妃」,而后冠的垂珠有九條,妃冠僅有七條。下次去拜媽祖時,不妨算算其冠上垂珠的條數,順便大略比較一下那一尊媽祖的「年格」較久!

逛了海安宮,再順著走到金華路三段,累了,巷口「嚮茶」是近來企業化連鎖經營成功的樣板。對面的協進國小是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曾是全省學生人數第二多的小學,也培養出許多棒球好手,第一代「巨人」少棒隊便是以該校為主體組成的。

五條港走完一圈,時候也不早了,可以到海安路上走走,建議走民權路再轉海安路。民權路上除了許多中藥行,還有賣烏魚子的老店。這裡還有一家專賣童玩、零食的「進興糖果行」,曾陪伴附近的小孩渡過快樂的童年,每到過年,許多小朋友會到進興批貨,然後在家門口擺攤做生意。過了國華街三段,走到西門路、和平街口的「洪芋頭擔仔麵」是度小月開基祖店。



民權路上的進興糖果、玩具曾陪伴五條港附近的小孩渡過快樂的童年。


海安路和中正商圈
說海安路是台南人心中永遠的痛,一點都不為過,甚至有人戲稱海安路的地下工程破壞了台南的風水。

海安路重新開通後,沒人看好它能浴火重生,可是一群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卻讓枯樹長出新芽,他們在斷垣殘壁上紓發創作想像,海安路也成台南街頭藝術的重鎮。

過了民生路的海安路已脫離五條港的範疇,街道兩邊的景觀也大大不同。如果五條港內的吃喝玩樂還保有傳統色彩,這區可說是另一個世界。除了露天茶吧、咖啡座、燒烤、魯味、茶藝坊外,印度奶茶、關東煮、拉麵等異國食物也處處可見,足見食物無國界。「美華泰」是少女最愛逛的地方,還有「大頭貼」、保險套專賣店和私人工作坊,再往前的友愛市場是昔日台南成衣批發地,一點都不輸台北的「五分埔」。

有人認為,海安路現已成為台南市夜生活的「典範」,她的浴火重生,帶給這個古老的都市什麼啟示?我們維護古蹟、保存傳統之際,如何活化古蹟、傳統才是更艱難的課題。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倉老後的年輕……。」
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圖/陳俊傑

五條港專輯:三郊的前前後後(系列一)

正值清朝康雍乾三代盛世,府城五條港商區成為全島與閩粵的重要貿易樞紐,成就一段商賈各自打拼爭天下的黃金歲月;集經濟、治安及宗教等多重功能的三郊民間商會組織,更成了當時地方上的中流砥柱,風光百年;然而到了道光年間,五條港河道淤塞了,安平開埠了、外商蜂擁而來,西方傳教士來了、大型船艦來了。

頃刻間,東西方同時站上歷史的大舞台,熱鬧交手;面對時代的殘酷考驗,三郊商人百年的意氣風發漸褪,悄悄地從歷史的焦點中退場了。

繞個歷史大圈子,探看世界歷史裡的中國、台灣、府城;在歷史的大圈圈、中圈圈和小圈圈裡,同時看到三郊的定位、府城的定位、台灣的定位。回溯數百年來的林林總總,來看今天的我們,到底認識了自己多少?未來要往哪裡去呢?就待「三郊系列」話從頭。




●從1853年的《喬家大院》說起

當電視劇《喬家大院》收視率一路長紅,「山西商人」一詞也在台灣盛名遠播了。原著小說裡的主角「喬致庸」,這位秀才以儒生之身,志存高遠,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理想,成了「清代商道」楷模。因為小說與連續劇的受到歡迎,同樣的,「商人」的篳路藍縷精神,重新受到肯定和傳誦。這其中有徽商、廣商、贛商、浙商與閩商等等,也包括在府城的「三郊商人」。

《喬家大院》小說故事的場景,從「殺虎口稅關」長長的商隊說起,那一年是1853年,就是清代的咸豐三年。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已過了五六十年,林則徐燒鴉片過去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去了、姚瑩與台灣軍民聯手抗英所建築的安平小砲台、四草砲台也過去了,連《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一事早也過去了。

1853年,在中國,太平天國把南京改為「天京」。鴉片和大砲強行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太平天國更是狂搖猛撼著大清帝國的基礎。


●從1853年的府城談三郊的興起

那是《喬家大院》的1853年,至於1853年的台南,發生了什麼事呢?因為道光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興起,皇室威嚴漸失。府城鄉紳與三郊並率領其他商人共同集資,在鷲嶺(台南丘陵最高處,現今仍是北極殿的廟址)南坡,開始興建前後二進,左置護龍,前設三川,右鄰巷道的宮府式建築。次年,也就是咸豐四年創建完成,正式定名「天壇」。主祀玉皇大帝,俗稱「天公廟」。

府城三郊就在那詭譎多變的時代裡,扮演起地方治安與宗教信仰的關鍵性角色,在府城
的演進中舉足輕重。想一探究竟,歷史場景就要拉到清朝康雍乾時期的台灣發展。



16世紀的葡萄牙與西班牙跨海到東方的船艦之一。


16、17世紀間來往於馬尼拉、台灣、福建、日本的中國船隻。


17世紀往來於台灣海峽的郊商船隻。


康熙廿三年起,清廷解除閩粵各地與台灣之間的通商禁令,開放廈門與鹿耳門對口貿易,此後府城成為全島貿易樞紐,萬商雲集。尤以府城西郊的「五條港」為最活躍的地區。

世居五條港的石萬壽,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也是對五條港地區文化研究著墨最深的學者。對「郊」有深刻而完整的說明:「五條港的商號之間,為了運輸、銷售、生產及連絡感情等因素,逐漸形成集團。這些集團因為規模及經營方式的不同,分成鋪、行、郊三類。一般來說,生產量不多、以零售為主或不事生產、專事零售的商店及其所組成的公會,稱之為『鋪』;大規模生產、進貨,以批發為主,零售為副的商店及公會,稱之為『行』;專營大規模生產,以供外銷,或大筆進口,再批發給各行號的商號,則稱之為『郊』。」

《閩南人》的作者林再復,在書中提到:「『郊』以現在的名詞來說,就等於現代的商會或商業同業公會,但他們除了經售同種類的貨物外,還以交易港口為團結中心,在組織形態上,較之商會或商業同業公會更強固而密切。」

據說興盛於雍正年間的「郊」,全台灣除了府城有,鹿港、艋舺、月津(鹽水的舊名)等也都有,全台數以百計的「郊」中,以府城的「三郊」財勢最雄厚、影響最大,是各郊商的領袖。府城的三郊即是北郊、南郊和糖郊。

「北郊」就是與廈門以北各港貿易,專司藥材絲綢、南北貨等的輸入,領袖為「蘇萬利」;「南郊」就是與廈門以南各港做生意,專門採辦煙絲、陶瓷、磚瓦等貨物,領袖為「金永順」;「糖郊」就是主要從事糖、米、豆、麻的出口與轉運,領袖為「李勝興」。

三郊的集附地主要在水仙宮附近。創建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的「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也就是海神,或者說是水神,精確地說就是「大禹」。「大禹」為治水患,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後世,功勞讓4000年前的人們難以忘懷,也讓4000年後的百姓,仍然感懷其治水有功,崇功報德,祈願「大禹」護庇台灣與大陸間船航商旅的平安。這也說明了「水仙宮」為什麼有另一個門額,就是「大禹廟」。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集附在水仙宮附近的三郊商人,鳩金改建,雕花鏤木,華麗宏偉。水仙宮因臨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港道盡頭,是五條港水陸樞紐,商旅雲集。

1763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府城的三郊商人在「五條港」的水仙宮設立「三益堂」,當時是「三郊」的總部,此舉使得水仙宮躍升為府城的商業中心。當年,說是台灣的商業中心,也是當之無愧。以水仙宮為中心的「五條港區」,四周市集熱鬧喧囂,茶樓酒肆,市聲沸揚,香火也更旺盛。雄霸一時的「三郊」氣勢,這時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挾著商業與地方信仰中心的氣勢,原本在威權專制時代,玉皇上帝的崇祀是皇帝的專利,民間只可以在家設天公爐或在玉皇太子廟禱天;但那時的府城,「大不諱」地、明目張膽地創建了台灣第一座「天公廟」,確定首級地位「台灣首廟」的「天壇」;此舉,說明了大清國勢頹象已現,大清成了紙老虎,咸豐皇帝的天威已無法約束到府城,天高皇帝遠了。另一方面,也間接說明府城沒有國力的保護了,更明確地說,公權力不彰,府城的公共安全亮起紅燈。



水仙宮部份建築毀於太平洋戰爭,當年搶救下來的一些文物,現由成功大學收藏中。


成功大學收藏的水仙宮小木作,麒麟背馱八卦,模樣可愛。


事實上,清朝中葉後,國力開始衰落,府城守城的軍力也大不如前,嘉慶年間的蔡牽海盜之亂,道光年間的張丙事件,顯示治安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三郊商人的興起,不但協調、處理五條港區的進出口業務,也擔負了修葺啟建廟宇、造橋築路、浚渫港道等地方公共建設。更招募組成「三郊旗」義軍逼退海寇。當時三郊商人對外是防衛主力,對內則積極維持治安,因而成為當時台南社會的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

同時,區域性地緣相近的廟宇也聯合起來,加入維持地方治安的工作。這種區域性的組織稱為「聯境」,並選出其中實力最雄厚、規模最大、地理位置最重要的寺廟,稱之為「聯境主廟」,如「祀典武廟」就是「六合境」的主廟,負責統合區域的廟宇和人力資源。

府城轄內共計有十個聯境︰二十一境、十八境、八協境、六合境、八吉境、六興境、六和境、四安境、三協境和七合境,計有九十七間重要廟宇,再加上三郊商人管轄的大天后宮、水仙宮、海安宮三間廟,合計一百間。這些聯境組織在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已經是府城的城防主力單位。府城的治安,在清朝中葉後已是自求多福了,三郊成了當時的中流砥柱。

同樣的1853年,府城五條港區,當年府城的郊商首富「石時榮」,清道光咸豐年間的一代紅頂商人,正興建著一座七包三進「石鼎美大厝」的主體,慶祝石時榮的四子石耀宗連中秀才、舉人而大興土木,那是當時清代府城西門外唯一的大宅院,宅第以樸實為尚,木雕石雕,樸實不華,宅中「文魁」匾高掛,並於花廳屋脊上書「科名聯捷」四字以誌此盛事。目前是國家三級古蹟。


●《喬家大院》的1858年,三郊商人頹勢已現

1858年,《喬家大院》的1853年過了五年後,無能的大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平津條約》,增開大陸沿海口岸;在台灣,大清政府則同意台灣最重要的安平、淡水、雞籠、打狗四處港口,增為洋商的台灣「口岸」。

1864年,同治三年,皇帝還小,慈禧太后掌政。安平開埠了,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其中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及德商東興記等合稱「安平五洋行」,最負盛名。

外商來了、傳教士來了、大型船艦來了,可是,府城的三郊商人優勢不再了。謠言滿天飛,每個郊商憂心忡忡,一些店號逐漸退出……。許多郊商常常聚集在水仙宮、多年來庇護他們的守護神「水仙尊王」的正殿旁,泡著茶、搖著扇子,談著生意敗落的窘境、百年前祖先的基業如何風光、哪家商號發生的船難,也聊起了百年前在水仙宮創建商業總部時如何的意氣風發……。

一百多年的三郊盛世後,在同樣的《喬家大院》喬致庸初登商場時,陰影開始籠罩過來了,三郊耗空公款仍無法有效疏濬從道光年間開始淤塞的五條港河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不幸的事總是接踵而至,爾後的十年,安平正式開埠了,外商陸續蜂擁而來、大批的傳教士也來了、大型船艦停泊在安平外海。

在「五條港」的三郊商人,頹勢已現,即使三郊商人在「兌悅門」(創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由三郊商人合資興建,為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下暗中埋置「箭頭形石塊」,用以破壞安平的風水,來陰的,也無濟於事了,情勢比人強,郊商無法改變外商強而有力的衝擊與競爭。

當時,這樁風水之戰:「城弓路箭向台江」,就是以蜿蜒的城垣為「弓」形,再以穿過兌悅門的「硓石古石街」,也就是今名信義街的「硓石古石街」當做「箭」,「箭頭形石塊」表示箭射向台江內海外側的安平,一箭穿心,用以破壞當時安平外商貿易的破竹之勢。可是,眼看著外商洋行挾著雄厚資本、新穎輪船進港貿易,府城「五條港」的三郊不敵,漸被取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地位改變了,歷史在這個時候又繞個彎,轉了出去,府城這顆璀燦的珍珠黯淡了。


●三郊興衰的大時代背景

時代的巨輪不停地滾動,三郊興起,三郊衰落。如同有日出,也有日落。
 
認識了「郊」,也知道了「三郊」,可是,郊商興起的遠因是什麼?從16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所孕育的「海商」,在茫茫大海出生入死之際,發生了哪些故事?郊商們對後代的子孫,乃至於府城人,帶來了哪些改變?

這一切正是審視今日台灣困局,思索未來台灣有什麼核心價值的前因後果。至少,當我們周遭發生一些政治擠壓的時候,眼光同時也是要遙望世界,關注同一個時間,別人在做些什麼?一些不經心的「蝴蝶效應」正影響著世界,更何況鄰近國家他們之間的「相對效應」。三郊歷史的前前後後,隱藏了我們可以端詳台灣未來的路徑與軌跡。

我們要繞個歷史大圈子,敘述貼近台灣與府城命運的大時代背景,慢慢說起那些跟我們祖先息息相關的事件。今天的我們,大部分人只記得一些支離破碎的歷史片段,那是不夠的,那是可惜的。要全面了解耀眼的「三郊歷史」,不妨同軌探看世界歷史裡的中國、台灣和府城,在歷史的大圈圈、中圈圈和小圈圈裡同時看到三郊的定位、府城的定位、台灣的定位。那麼就從歷史的圈圈說起吧!


●16世紀葡萄牙在東方

遠在中世紀的歐洲,冰箱還沒有被發明的年代,肉類不是用鹽巴醃製就是讓它自然發臭,為了掩蓋醃肉味與臭肉味,需要胡椒之類的香料,但是,千里迢迢從遙遠的東方進口胡椒,必須辛苦的從南亞出發,透過阿拉伯人陸運到埃及,再跨越地中海,最後由義大利人轉賣給其他歐洲人,所以,一路顛簸的香料,價格比黃金還貴。

為了掌握香料的運輸通路,十五世紀的西方歐洲進入了「大航海時期」,最早向海外擴張的國家,就是葡萄牙。在歐洲邊邊角角的葡萄牙,因為面向海洋,鄰近非洲,加上當時的亨利王子的推展,葡萄牙的船隻不斷沿著非洲西岸,南下向著未知新航路前進。六十七年後,也就是到了1486年,終於發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到了1510年,進入16世紀了,擁有「無敵艦隊」的葡萄牙已經建立控制印度西岸的據點,那一年,明朝武宗正德五年,奸臣劉瑾擅權當政,朝廷昏暗,各地農民紛紛起義。次年,1511年,葡萄牙又佔領馬來半島的要衝麻六甲。從此,葡萄牙順著鄭和下西洋的航道,來來往往,打開了歐洲從海上通往東方的通路。

1514年,第一位葡萄牙商人奉了麻六甲總督之命,來到了廣東珠江口。之後,在屯門澳、廣州、泉州、雙港嶼、金門、漳州等等有通商、有驅逐、有走私、有衝突,一直到了明朝終於丟掉了「澳門」。這段大約六十年的中國明朝歷史,從武宗、世宗到了穆宗。經歷了劉瑾擅權與被誅、各地農民起義、江彬專權與被殺、寧王之亂、左順門事件、世宗迷信道教、奸臣嚴嵩父子狼狽為奸、北邊有蒙古擾境、南邊有倭寇威脅等等。鬧哄哄的大明,完全無法騰出一隻手驅趕已經兵臨城下的葡萄牙。

同時,這六十年間,葡萄牙到了日本南邊建立通商關係。更重要的,日本人很快地從葡萄牙人學會了使用和製造「鐵砲」的技術,那個日本人稱之為「鐵砲」的長槍火器,改寫了日本戰國歷史,從武田信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到最後統一日本的德川家康,日本開始轉變其歷史上崇拜中國的心態,不僅想跟中國平起平坐,還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中國,第一步就是征服朝鮮……。

在這段時期,葡萄牙陸續將船隊開到日本,1551年,船隊偶然經過台灣,看到了綠樹蒼鬱的美麗寶島,水手們忍不住讚嘆「福爾摩沙!」,意思就是「美麗的地方!」1554年後,Formosa的名稱開始出現在地圖上。

葡萄牙人佔有了澳門,等於打開了對中國貿易的門鑰。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帶地段,讓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頻繁的貿易活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到來,其他像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等不同地方的人也來到了澳門。

當然,也來了不少的福建商人,主要從事絲綢和瓷器貿易。在這些福建商人中,有一位叫做黃程,他就是鄭芝龍的舅舅,十八歲的鄭芝龍到了澳門就是投靠了這位舅舅。在澳門住了一年多的鄭芝龍,很有語言天分,學會了葡萄牙語,他還給自己取了個洋名「尼可拉斯」。鄭芝龍在家排行長子,大家都叫他「鄭一」,福建話的「鄭一」很像「第一」,所以,「一官」成了他的字。不滿二十歲的鄭芝龍開始幫舅舅帶貨到日本平戶,而且認識日本當地華僑首領李旦,拜他為乾爹,後來李旦還幫鄭芝龍做媒,娶了一位日本姑娘田川松,她就是生下鄭成功的媽媽。


●16世紀西班牙在東方

先從1479年的西班牙說起,那一年在中國的歷史上,屬於明朝憲宗成化十五年,原來是分屬幾個獨立小王國的西班牙,達成了初步統一。經過十三年,最後征服了佔領西班牙南部的摩爾人,完成了全面統一。同一年,1492年,在宗教狂熱下,與為了要和葡萄牙競爭海外財富的動機之下,義大利人哥倫布,經西班牙女王批准,西向尋找亞洲新航路,當然,我們從仍然記得的國中歷史課知道,哥倫布沒有抵達印度,但是他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接著另一個歷史人物登場了——葡萄牙人麥哲倫。1519年,那一年在中國的歷史上,屬於明朝武宗正德十四年,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五艘船隻沿著南美洲東岸南下,抵達太平洋,在航行第十六個月,到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剩下兩艘船,船員從二七○名剩下一一五名,其中一艘又安全返回西班牙,共歷時三十六月,船員只剩下了十八人,但是,那艘「維多利亞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船。

之後,多次嘗試從太平洋橫渡到菲律賓,諸多不順,還是乖乖回到歐洲人已習慣並且比較能夠掌握的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路。1571年,這時在東方的中國,明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張居正」上場了,進入穆宗的內閣,眼看著大明王朝統治日益敗壞,上下貪賄成風,張居正在朝中正準備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在台灣的南方,一個陰錯陽差的遭遇,使「馬尼拉」成了西班牙在南洋群島與中國的貿易中心。



《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石碑文,最後有「北郊商民蘇萬利」等字樣。


成功大學收藏的水仙宮舊門板,繪有24節氣神像,彩繪藝術不俗。


天公廟,台灣首廟天壇三川門內的龍柱,即是當年創建時的咸豐古物。


相對於葡萄牙稱他們自己的艦隊為「無敵艦隊」,西班牙比較實際,稱自己的艦隊是「財寶艦隊」。這個時期,墨西哥的阿卡普科與菲律賓的馬尼拉之間,西班牙的「太平洋航路」已經建立起來,長達九千海里的穿梭,帶去的是中國的貨物、南洋的土產和印度的棉布,帶來的是墨西哥鑄造的銀元。掌握太平洋航道的兩百多年之間,西班牙也完成全球貿易的循環。

馬尼拉成了全球的貿易中心之後,許多福建、廣東商人和船員不斷湧入,當然,也有許多日本人也來到馬尼拉,從事日本與西班牙之間的貿易。1620年,也就是明熹宗即位那一年(熹宗,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哥哥),稍微了解歷史的人,已經可以知道,在張居正的新政改革失敗後,大明已是落日餘暉了。尤其,在東北的努爾哈赤,已經興兵跟大明交手幾次了。當然,在中國東南方的福建、廣東商人是不管這些的,他們積極地投入全球貿易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據統計,1620年的馬尼拉已經有兩萬名菲律賓人、一萬六千名福建與廣東人、三千名日本人。



水仙宮的大禹廟匾,說明清代時郊商所崇祀「水仙尊王」的源頭。


石時榮創建於1853年的「石鼎美大厝」外觀。


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當時裝置在船艦上的火炮。


西班牙與日本的關係,在「豐臣秀吉」時期一度緊張,到了「德川家康」時期才緩和。這段期間,西班牙獲悉豐臣秀吉有意襲擊澎湖和基隆,佔領台灣和琉球,於是一度派遣兩艘兵艦出征台灣,因為季風轉換未果,加上豐臣秀吉病死了,西班牙的第一次征台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台灣這個地方已經是列強各國矚目的焦點。

可是,1600年後,荷蘭人加入角逐東亞貿易和航海霸權之爭,東亞局勢變得更詭異了。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碰到強力的後起之秀對手。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與台灣
(未完待續)







文‧圖/王浩一

五條港專輯:童年的賊仔市

背著茭薦(註1)
十二號公車載阮行
賊仔市賣蔥度生活
一包一包兜
一步一步喊
歐巴桑買蔥頭哦
歐吉桑買蒜頭哦
這是阮俺娘教阮的第一件
做牛就要拖
做人就要拚

註1:茭薦,昔日的小袋子,台語發音。




中秋的午後,帶著謙兒與澍兒,從記憶的起點,越過曾經廣闊的台江塭田,驅車前往府裡,尋找童年的賊仔市,父子三人重走了那段賣葱賣蒜的學習之路。路是依稀記得,倒是三姨已不在人世。這是長大的痛苦,愈來愈難找到人,可以一起談童年往事。

在這一趟賣菜的學習路上,三姨離我、離賊仔市最近,她中午總是準時備著一碗白飯、熱騰的魚肚湯,等著我賣完菜。在海安宮杉行的二樓間,那滋味,薑絲的輕辣與甘甜,最是難忘。

「賊仔市」是我這一生中,見過的第一個大市場。出生在台江埔地上的我,兒時總是聽著阿公阿嬤念著要去「府裡」、「賊仔市」。

故鄉安南區古稱台江,與「府裡」隔著鹽水溪,遙遙相望,「府裡」是草地人口裡的台南府城,幼小的心靈裡,那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賊仔市這一帶靠近台江海墘邊,有座水仙宮,廟前是燈火輝煌的菜市場,老一輩人又稱為宮口。

水仙宮歷史久遠,在清朝乾隆年間,廟前有一條港道直通台江內海,長十二丈,寬三丈的廟埕,氣局軒敞,廟貌莊嚴(清界勒石記)。曾經逛過水仙宮的文人,忍不住地提筆為詩:

水仙宮外水通潮,潮去潮來暮又朝。~《台灣詩乘》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陶村詩稿》

水仙宮旁有一條杉行街,街上景福祠奉祀土地公,兒時,我就在廟旁街市穿梭,度過無數的星期假日,但無緣見識那「潮去潮來暮又朝」的美麗景色。
西元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沖塞台江,《陶村詩稿》:「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廟前的港道雖然成了馬路,但是,宮口熱鬧的街市,依然猶在。

宮口的叫賣聲,早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就響起,熱鬧的市集,生意好,人潮就多,當時還因為商店占據廟埕做生意,逼得官府出面清界(清界勒石記)。

道光七年,蔡牽之亂、台江陸浮後,當時府裡最大的商業公會「三郊」,貨物買賣捐金抽釐,也在水仙宮設置一個辦公廳,號為「三益堂」,利用這筆公基金,出錢出力接濟地方公事。

生意有成,熱心公益,府裡商家殷實,由來已久!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宮口市場幾經變換,改稱為長樂市場。「賊仔市」沒有宮口市場的久遠歷史,顧名思義,那是偷兒銷贓之市。聽附近人家口述,早年一些老芋來此盜賣軍中物資,逐漸集市,現改為永樂市場,然而老台南人還是習慣以「賊仔市」稱呼,這裡連著宮口,形成一個大市集,各種小吃雲集。

這些小吃,一碗,一筷,或站或坐,就這麼吃起來,彷彿在阿嬤的灶腳邊,品嘗著家常美味般。這些美味,記憶中常吃的有碗粿……,今日抬頭一望,店招上寫著五十年的店史。「五十年老店」,大半輩子的時光,兒時低頭吃著時,從未仔細去想過,到底這滋味與店史有無關係。

時至今日,「尋根訪老」卻成了最流行的消費。我也帶著孩子趨前消費這賊仔市的小吃美味。

「賊仔市」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台北、嘉義及高雄等地,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市場,賊仔市賣的二手貨便宜,在物資缺乏的貧窮年代,成了升斗小民交換物資最熱鬧的地方。民國六十幾年,小學二三年級的我,就穿梭在這錯綜接連的街市內,賊仔市、宮口、杉行街,成了最佳的生活體驗營。

杉行街,大多是賣衣服的,宮口裡,魚販、肉鉆、菜攤最多,新鮮多樣,令人眼花撩亂,兩旁還有各種煎煮油炸的小吃,清涼退火、祛病延年的青草店,香味四溢的餅店,紅的黃的傳統糕粿甜點。來這裡逛一圈,才曉得府城人是如何懂得吃!

那時跟著兄姊來此賣蔥賣蒜,學著搭公車,肩上背著加註,十幾包的蔥蒜,十來斤總有,一包十元,我從站在兄姊的身後兜售,到自己獨自在菜市場裡一步一步喊,一包一包兜,「歐巴桑買蔥頭哦!歐吉桑買蒜頭哦!」半天下來,有時賣不出半包,肩上的十來斤,彷彿是上百斤重,還是得不停走著,喊著,口也乾了,腳也酸了!

水仙宮高大的廟門內坐著禹帝,每遶過一圈,來到廟門前,總暗地裡對著神明祝禱,保佑我今日能賣完。「賣蔥頭」一開始喊,我就沿著杉行街繞市而行,有時想要在菜攤前多站一會,攤商的眼,總讓我識趣的再往前。

賣不出去,就再喊大聲些,多年賣菜的經驗告訴我,一開始總有一個高原期,跨過,能賣出第一包「開市」,第二包就不是難事。古人說,天無絕人之路,自助人助,總是在精疲力盡之時,想要就此轉身搭車回家,但我就是不放棄,這是草地人的脾氣。宮口是十字街形,下一個交叉口,跟著轉個身轉個念,繼續喊著「賣蔥頭哦,賣蒜頭哦!」



菜市場的老街上,老婦席地賣菜。


綠意盎然的青草店,一株一株的藥草,可是大有學問。


來佛國蔡老司阜一家三代妝佛為業。


最是難忘的,總是在我舉目四望無助時,一位面容慈善的婦人,會適時的出現,遠遠的走近,親切的眼,讓我疲憊的心神,為之一振,這位中年婦人,一次就買兩包蒜頭,有時連著兩個星期,她像似貴人,在我最無力、無助時,買下這肩頭上的千斤萬擔,讓我有信心,有力氣,繼續走下去。事隔多年,那種高貴、慈善的氣質,至今難忘。那種氣質,是我見過最美的府城婦人模樣!

年少的我,當時想不透,為何她要連著兩星期買兩包蒜,若非大家族,豈可能用得了這麼多。如今身為人父,每回頭細想,才明白,她是位有德者,看著這麼一位小孩背著賣不完的蔥蒜,用一種不讓人難堪的好意,幫助了我,多買一包,讓這草地來的孩子,可以早早回家。

這段故事,我總是一再的敘說給孩子們聽,為人處事,自己的舉手之勞,可能卸了別人的千斤萬擔。當時忘了問她的姓和名,如今想要再說聲謝謝,也無處尋去,只能在心裡,祝禱她平安吉祥。

舊地重遊,不再是賣蔥和蒜,而是帶著孩子來買菜,市場裡放眼尋去,很難再見到賣菜的小孩,每走過一回,每想起這些往事,總會張頭四望,看看是否有緣,再遇見那親切慈善的眼。

然而看見的,只有市集裡多樣的魚鮮花肉、青草店的綠意依舊,老餅店的香味誘人,還有那摩肩接踵的人潮、熱鬧不變。

不變的還有我對三姨深深的思念!三姨從台江總頭寮嫁到海安宮邊的杉行,對面即是協進國小,我可說是府裡的「草地親家」。

印象中最快樂的,就是過年過節與親姨們一起到杉行玩,一樓杉行是濃烈的木香,二樓是溫暖的笑聲與人語。親家嬤見到人總是微微地笑著,她住在老家,二三進長身的老宅,因著她的笑,也是如此的溫暖。

杉行二樓前庭,擺著一盆又一盆的老樹,那是親家伯父的興趣與傑作,每次來杉行,像是洗三溫暖,先浸淫過濃烈的木材香,踏出二樓階梯,吸取這滿庭的綠意,進到屋內,品味三姨甘甜的虱目魚湯。杉行內橫陳著許多巨木,有的直徑等同於我的身高,鋸木機上的鍊鋸齒口,有如我的五指長,轉動起來,震天價響,對一位好奇的小孩來說,那是最新奇的木材世界,也是我生平見過最大的工廠,直到現在,我還很喜歡親近木材,一聞到木香味,就覺得好像遇見親人似的。

水仙宮離海安宮不遠,中間隔著幾條街,印象最深的是神農街。每回賣菜完,總要到三姨家吃午飯,總會在這裡亂竄,試著走出一條捷徑來。

神農街上有妝佛、做轎、綁肉粽的人家,還有一間五龍牌學生制服店,小時候制服穿不下了、破了,常常從台江埔搭公車來這裡買。

這店的鐵欄杆門窗依舊,我從來沒有記著這裡是神農街幾號,而是認著這門窗的樣式,幾十年沒來了,這樣式還記得,這回帶著孩子重遊,特地探身詢問,店裡夥計應答著,四壁的木櫃裡,還擺放著幾疊幾落的黑裙、卡其褲、白上衣,好熟悉的色澤與款式,那是四、五年級生的青春衫衣。

這青春衫衣有著苦澀、快樂的回憶,老家五斗櫃裡,念舊的母親,總把這些制服收拾妥當放著,她大概是想著還可留給兒孫穿吧!少年總是撿著兄長的學生制服穿,實在穿不下了,才換新,即使買新,也要買大一號,可以穿得長久些,再傳給弟妹。

聽店家蔡姓夥計說,這些學生制服,當年是依照教育廳規定的樣式縫製,盛時,店後的工廠裡有上百員工,他說,十七歲就入了這行,原本以為,學生制服是百年行業,讀書上學總要穿的,豈知,教改後,各校制服自行設計採購,生意是一落千丈,僅剩偏遠學校及金城國中還有這套制服、傳統味。

這樣的傳統味,看起來是式微了,但是,蔡先生說,前陣子還有台北年輕人特地來店裡買,說不定那一天,老制服也有新春天。步出五龍牌學生制服店,巧遇來佛國蔡老司阜,蔡先生是舊識了,笑著打招呼,迎我進店裡,一進門,樟香入鼻,他正忙著雕刻一尊觀音,謙兒及澍兒真是有緣,能夠見識到這一尊佛像的妝雕過程,我們趕緊圍在一旁,仔細觀看老司阜的手藝。

來佛國蔡家三代妝佛為業,府裡許多名剎古廟的神像,皆出自於蔡家祖孫的手藝,大天后宮的鎮南媽,就是一例,那是「佛仔心」的精心之作。佛仔心是蔡老司阜的阿公。蔡先生承傳家風,謙謙有禮,想必那是老匠司的風格,令人如沐春風,當年初撰《府城妝佛簡史》,幸得他的幫忙,才得以窺真探源,為莊嚴神秀的府城佛像,留下一頁青史。

神農街頭還有另一間做轎的老店,濃烈的木材香自門口飄散了出來,匠師們在一二樓間低頭雕鏤著,成了活生生的工藝博物館,站在門外的我,看個過癮,浸聞著這傳統的香味。老轎店斜對面,向前三五步,即是辛美月老師的家,以綁肉粽聞名,那一口一口粽子,曾是少年時的課後美味,辛老師任教安南國中多年,一生投注教育事業,一輛摩托車,在府裡與台江地上奔馳,化育人才的感動與希望,在我們這群子弟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神農街裡想必是臥虎藏龍吧!一頭是金華府,那是許姓人家的祖廟,另一端是藥王廟,中間曾是織布製衣聲不斷,近年來社區營造也在這裡發了芽,長長的老巷,有著新生的氣象。走完這趟舊時路,天色還早,就在賊仔市旁小攤,買盒紅豆泥品嘗,孩子們吃得盡興,一口接一口。想著兒時一上午,賣蒜頭所得約莫百來塊,母親就把這錢給我做零用,有時也買一兩盒紅豆泥吃,甜涼的滋味很難忘,有時也到附近書店裡逛逛,一本書記憶中約莫四、五十塊。



神農街的老學生服店,依舊堅持著傳統味。


來佛國的店招,高掛在神農街長巷裡,蔡老司阜正雕著觀音像。


傳統的制服,那是四、五年級生的青春衫衣。


這一趟賊仔市童年之旅,一如往昔,最後也帶著孩子逛逛書局,在書局內看到哲學家博藍尼所寫的「個人知識」,這本書很早就從杜拉克自傳中讀到,今日終於相會,快樂難言。

博藍尼的思想與我貼近,透過行動參與,一種個人的默會知識油然而生,一如當年,母親送我到車站,獨自來到賊仔市賣葱賣蒜的社會學習與歷練。

「賊仔市」是母親為少年的我特別安排的「夏令營」,她送我到這裡歷練學習,在這夏令營裡,我體會到肩負重物的成長,學習如何賣葱賣蒜、如何與街市人群對話、如何有勇氣獨自在紛亂的菜市場、社會裡行走。母親雖然不認得幾個字,但隨著我的年紀增長,愈發了解到她的識見、不平凡。

母親啊!您是窮孩子最好的老師與大學!







文‧圖/吳茂成

五條港專輯:那一天,我遇見了花生伯

「神農街」是台南府城五條港園區最具特色的一條老街。這條老街向東走有水仙宮,往西行則有藥王廟,老街上還有一間金華府,這些廟宇除了有著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也和當地的居民生活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畢竟,「我家隔壁住的是神明」,這種事情可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

「那,又是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特殊的空間裡?」這是我第一次走進神農街時,望著這條百年老屋林立且廟宇眾多的老街,心中所發出的第一個疑問。

我的第一個疑問沒有立刻得到解答,反而因為這個疑問接到一項任務:「請妳去神農街找一位花生伯。」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我開始和住在這條街的人互動起來,也才真正地走進這條老街裡。

我去了好幾次才找到花生伯,還沒見到他本人之前,反而附近的鄰居都認得我了,他們帶著神秘的笑容說:「還沒找到啊?」

「是啊,還沒找到耶。」我笑著回答,臉上的汗水滑過我的臉龐,但我告訴自己:「我一定會找到的。」

就在一個非常炎熱的中午,花生伯的家門不再像前幾次去都是緊閉,這天的大門居然是開著的,然而,大門雖然開著,但是門後卻接著一條狹窄且略暗的長廊,長廊吹來些許的涼風。我,做了一個深呼吸,慢慢地走進長廊,長廊的另一端接了一個小小的廳堂,廳堂的中央坐著一位老人,老人正在看報紙。我的心跳越來越快,因為我知道我終於找到了,找到這位住在神農街裡的花生伯。

花生伯年近八十歲,身材瘦小,屬於老人該有的特徵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走路緩慢、聽力減弱、臉上的皺紋、粗糙的手腳、花白的頭髮,但是我看到一樣不容易在老人身上看到的東西:笑容,一種純真且樂天知命的笑容。





花生對花生伯而言有著深厚的情感。小時候的他,放學回家要幫忙看顧曬著陽光的花生;若是接連下著幾天的雨,總是要找空檔讓花生透透氣避免發霉或長芽;寫完作業可不是到處去玩,他還得幫忙挑選花生。如此辛苦是有代價的,因為靠著花生,養活花生伯一家好幾口人,甚至他自己成家立業之後,也是以賣手工炒製的花生維生。

摸花生超過一甲子的花生伯,練就一身炒出好花生的功力。每一顆花生先經過他嚴格的篩選之後,才可進入炒製的過程。炒花生的過程,其學問更是深厚,用哪一種油來炒、炒鍋要先預熱多久的時間才可將花生「下鍋」、炒的時候要想辦法避免因受熱不均而造成有的花生太焦或不熟、炒的過程也要保持花生的完整性使之不能裂半或外膜脫落、炒多久之後可以準備「收花生」、炒過的花生還得快速地置於陰涼處散熱,層層手續皆有其道理,一步都馬虎不得。

從年輕到如今垂垂老矣的花生伯,每日都過著這樣的生活,花生伯告訴我:「做人做事踏實最重要。」

隨著這條老街的興衰,花生的生意也跟著起落。唯一不變的是花生伯做事的認真態度。受過日本教育的他,如同許多走過那個年代的長者一樣,懷念那段台灣的日治時期,在他和那些長者眼中的日本人是待人謙卑且剛正不阿的。也或許因為受過這樣的教育,讓這些長者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

花生伯還是個說故事高手,謙虛的花生伯總是說:「妳若不嫌棄,有空來聽阿伯講古啊!」說起他自己年輕的往事,花生伯臉上的笑容可愛得很;談到有些早他一步離開人世的好朋友,花生伯面露淡淡的思念但是笑容依舊。看盡人生的無常百態之後才能有著一顆柔軟包容的心,我想這就是長者的智慧吧!

「請妳到神農街找一位花生伯。」這個任務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經完成了,但是當初走進神農街時,我的第一個疑問:「什麼樣的人會住在這樣特殊的空間裡?」我似乎有了答案,住在這裡的人,每天都過著很平凡簡單卻實實在在的生活。

神農老街當年的繁華已逝,在褪盡鉛華之後,展現出來的卻是另外一種沉穩而細膩的特殊氣息。

那麼,也許可以給自己一個特別任務:「到神農街找一找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人物吧!」







文‧圖/張雅婷

如果台南是一座生態博物館-人與水的新關係

無論是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或文化園區……
這些想像的背後,
需要加入社區居民的因素,
因為這些人是日常的使用者,
也是基本維護者,
與規劃者可有連結或溝通的機會與空間?



生態博物館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館學者Hugues de Varine-Bohan在1971年Grenoble舉辦的國際博物館會議中所提出,用以說明他與另一位法國博物館學者Georges Henri Riviére(1897-1985),當時在博物館界共同推動的一場石破天驚的「運動」。

1960年代法國政府為了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成立一系列「地區自然公園」(regional nature parks),因而出現了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法國的生態博物館其實就類似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不過他的目的是以博物館為目標與根基,生態博物館的發生一開始確實期待它能解決許多的區域發展的議題,包含社會的、文化資產、產業再造的……等,生態博物館在實踐中建立自己的論述,成為八十年代博物館界的主流思潮。



西班牙撒拉戈薩十一世紀建造的阿爾哈菲利亞宮,原來的護城河水路九百年後變成綠地公園。


台南市作為一座生態博物館的想法最早出現在成功大學教授徐明福發表的文章中,徐將台南市分成幾個不同的園區,分別有各自的特色,有歷史的、環境的不同定位,彼此交叉構成不同的園區並相互連結形成府城的特色,與都市計畫相結合,以古蹟等景點作為生態博物館的相關館舍,這樣的夢想似乎有機會逐步實現,孔廟文化園區就是其中最完整的例子,我們逐步有了硬體與串聯街道的改善與綠美化,再來該作些什麼呢?

從國外的經驗來反饋思考,在法國的生態博物館的組織方面分別成立了以地方團體與不同社會領域的社區成員代表組成「使用委員會」(users' committee),學者專家組成的「科學與技術委員會」(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ittee),提供財源的公私立部門及贊助人成立的「管理委員會」(management committee),三者共同推動經營生態博物館,其實這也就是我們的「社區/專家學者/政府」三者的關係。



台南舊河道德慶溪,沿著民族路段一路流到台南一中旁,現已成為排水幹道。


排水幹道施工時德慶溪短暫重見天日,可見一旁河岸砌石。


以目前台南市推動的幾個文化園區的分類大抵是安平國家歷史園區、孔廟文化園區(民生綠園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四草生態園區、將舊市區、安平與四草地區納入,目前大多是設施建設的執行,如路標、人行道步道綠美化、個體建築整建等,這部份當然是重要的,但經營維護卻是更困難的,鋪設一條人行步道串連兩個景點很容易,但如果人行道上停滿機車、或種上路樹後居民卻抗議有礙風水?

這些如排山倒海的課題才是更麻煩的,因此這些想像的背後確實需要加入社區居民的因素,這些人是日常的使用者,也是基本維護者,社區想像的是什麼?與規劃者可有連結或溝通的機會與空間?這就是法國採取三個委員會模式運作,成立生態博物館的原因,而不是僅止於規劃階段的溝通與參與。

人與環境的關係唇齒與共,與環境接觸產生行為,環境破壞後再回頭來修補絕對比維持好環境來的困難,因為可能人們的破壞行為已經成為習慣或生活模式,要維持親水空間就要先重新修補人與水的關係。

我們曾經如此與河流、港道如此親密,甚至因為港口的苦力工作泛生出做十六歲的習俗,水與經濟、生活習俗的關係在環境劇變的現在已經大不同,但它卻在都市中留下烙記,沿著港道建築蜿蜒的老街、防禦的兌悅門、廟宇廣場與牌樓……等,這些物件如何在文化園區內,或者說一個生態博物館區域內被連結,以博物館技術而言,其實並不難,但要重建彼此之間與居民的新關係卻是較困難的。

西班牙撒拉戈薩(ZARAGOZA)是中部阿拉岡省的省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哥雅的故鄉,流經城市中的貝拉河蜿蜒成為孕育歷史的一部份,沿著河流蓋的大教堂已經名列世界人類遺產,城市善用水的關係發展出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自然、有歷史,該城市更以此為主題籌辦2008世界博覽會,主題就是「水」。

原本住在海島的我們,因為獨裁統治的閉鎖,讓我們不能親近海洋、河流,當我們解嚴發現時,海與河流都已經變了樣,因為發展我們必須付出加倍的力氣才可能讓河流清澈,河岸綠意重現,現在還來得及,運河、柴頭港溪、竹溪、鹽水溪……,多一點耐性與時間,我們還有機會讓下一代住在有河流的城市裡,這就是一種幸福。



水不只是出現在河海之間,人工的廣場有水流能讓人更舒坦,圖為撒拉戈薩皮拉廣場上,哥雅雕像旁的大片人工水域,與遠方的鐘塔連為一體。


西班牙撒拉戈薩(ZARAGOZA)位於厄貝羅(EBRO)河邊的皮拉聖母堂,孕育了撒拉戈薩城市,也是文藝復興重要的畫家哥雅的故鄉,該教堂與橋樑等腹地已被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文‧圖/黃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