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散步台南:城市的視野─台南建城二百八十年



在生活經驗中,我們看見城市的視野。

孩子的城市在學校,媽媽的城市在市場,老人的城市在廟口,我們與古人共看這兩三百年來的城市星空。

清康熙冒險家郁永河,初到這城市旅行,走過台江畔,看到─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蔀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他看到的是田園蔗鄉。

清乾隆詩人孫武水看到的是竹城海洋─

「竹枝環繞木為城,海不揚波頌太平。滿眼珊瑚資護衛,人家籬落暮煙橫。」

竹城到了林爽文之變後才改建土城,這城市俯瞰台江,有「半月沉江」之美。
「半月沉江」之美,到了近代又有了不同的風貌,清末詩人林資修寫道─

「萬商雲集士膏腴,經濟人文壯一隅,淹沒台江禾更美,東寧由此展鴻圖。」

這是邁向經濟人文的台南城。

去年秋天,台南建城二百八十年,從海洋到平陸,從傳統到現代,古都文化基金會舉辦了《百字期待300年》的活動,共同為這城市許願,想像著二十年後的城市希望與風貌。

二十年,恰好是成年之期,雙十年華。
這是今人的城市書寫、城市視野,讓我們有機會鳥瞰著這城市的過去與現在的願景。

「森林與文化之城」,一位市民如此寫道,希望台南是「空氣清新,流水潺潺,處處綠蔭」的城市。(林雅茵)

也有人想像著─
「溫柔的雲,飄在懷舊的古城上;清淨的風,吹拂過新穎的街道。」(張鳳英)

  

「大街可以漫步,小巷尋古風,綠蔭滿府城,清水又重逢。」(古都Bar)

好美的「清水又重逢」,民初邱逢甲也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水仙宮外水通潮,潮去潮來暮又朝,幾陣好風吹得到,碧桃花下聽吹簫。」

好風好水好樹,讓現代城市的視野為之開闊。在這視野中,也有市民強調「認同在地的文化」的重要性,期盼以「科技編織出光明燦爛」、有希望的健康城市。

健康的希望,自然的閒逸,現代的科技,勾勒著二十年後城市的風貌,也是市民許下的心願。

「當府城建城三百年時,我已步入中年,我的小孩正值青春年華,希望那時候,能依然保存古城的風貌。」(張淑賢)

這是一位中年家長的心願,令人感動,在書寫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城市,還有生命、文化的傳承。

書法家蘇友泉先生,則以「建城二百八十年紀念展」為題寫下─

建設赤嵌風景好
城立東西南北門
二鄭守護台灣府
百萬軍民奮鬥勤
八方士農工商客
十面風華文化深
年來政教興科技
紀錄先民血淚心
念茲感佩府城史
展現古都風貌新

一頁府城史,百年風物華。

文化與城市的視野是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展現深度,才能逐漸清晰,才能鑑往知來。

然而相較於古人的城市書寫,今人似乎少了海洋與拓墾的想像。

也許是我們住在城市太久了,也許是我們親近海洋、親近田園的經驗太少了,窄化了我們的視野與想像,忽略了祖先曾以海為田,忽略了這城市曾有大半是海洋的開拓史。

回顧這城市的歷史與地理發展脈絡,她曾是海洋台灣的移民港口,不同族群在此相識,國際文化在此匯流;她曾是海洋台灣的拓墾園田,來自各地的拓墾者在此圈田築塭,安身立命,共築家園;她曾是海洋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重鎮,人文薈萃,千帆競起。

今天的台南城是否準備好再起了呢?
海納百川,海洋是開闊的,海洋是開創的,海洋是兼容並蓄,眺望三百年的台南城,更應是如此。

有遠見的市民,才有開闊的城市。

開闊的城市視野,導引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建築、我們的生活,也將引領著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更開闊的胸襟,走出更開闊的人生,走入更廣闊的世界,願我們以此自勵共勉,做為我們當代的城市書寫與視野。




圖.文/吳有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