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靈龍活現——「十二婆姐」古今交鋒  靈龍舞蹈團開起藝陣新風

從藝術風格的理論來看,
經典作品是斷定時代的重要標本,
當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的劇碼出現之後,
所有的傳統細緻元素,
都化作微塵依附在上。
在這次十二婆姐的舞蹈中,
看得見這樣的企圖與熱力。




踩著傳統的藝陣舞步,在大塊紅絲布下,配著電吉他與鼓樂編作的靈魂音樂,瑰麗又時尚的開啟古典與現代交織的舞碼——「驚艷」。這是台灣新時代的藝陣氣度,經由受過現代藝術教育的舞蹈家黃麗華的巧思編排,在九十六年的11月3、4日於台南人戲工場發表,得到了現場觀眾熱烈的迴響,是一場「簡單中有難度,緩慢裡藏熱情」的新舞碼。



看好!記住!這是翁萬生老團長的婆姐基本步,翹臀、扭腰、擺首、望傘,老的舞蹈元素,一樣不含糊。


面具是婆姐舞蹈的重要元素,類似的面具只有眉毛與髮髻線上的差異,讓新的舞蹈造型上,有了更大的轉變能量。


女性議題永遠是社會的焦點,以往男性擔任婆姐的舞蹈,如今變成女性的舞者,更顯得貼切。



傳統裡的養分
台灣的藝陣發韌於廟會中的迎神賽會,屬於技藝表演性質的團體,向來是民間活力的表現,內容概括雜技與小戲兩類型。最早的起源,應該是從閩南地區移民來的農民,閒暇時的一項消遣,原以聯誼娛樂、防禦莊里、運動強身為主要目的,在明鄭軍隊反清復明失敗後,就有類似的表演,盛行在嘉南平原的庄頭廟寺,表演內容不僅是聲色文娛、逗趣詼諧,並藉著簡單通俗的身段,傳述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中的忠孝節義。

取材於民間信仰中「婆姐母」而來的十二婆姐陣,是台灣民俗藝陣中最著名的面具表演陣頭。扮演著嬰兒及婦女守護神角色的婆姐,身穿彩豔鳳仙裝、頭戴婆姐面具,左手撐傘、右手拿扇,看上去搖曳生姿,其實清一色是由男性扮成,隨鼓樂扭動身軀,蓮步輕移、喜笑交融,表演動作雖然簡單,但仍有變化隊形炫人耳目。十二婆姐陣會受人喜愛,除了造型突出華麗,表演風趣引人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威靈,而且各有所司,這包含了:註生婆姐陳四娘、註胎婆姐葛四娘、監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生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轉生婆姐李大娘、護產婆姐許大娘、註男女婆姐劉七娘、送子婆姐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養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

以上的婆姐,常在祭祀註生娘娘或七娘媽廟、臨水夫人媽廟的廟宇看得到,在台南女中旁的臨水夫人媽廟,可說是以女性議題為主的經典寺廟,取材於此,令人驚艷。


婆姐舞蹈
舞蹈家黃麗華老師以「婆姐」作為素材,延續了過去以女性作為創作主角的風格,推出「女性系列Ⅲ──驚艷Amazing」舞碼,透過「驚艷.12」、「愛.別離」、「婆說.起舞」及「嬰仔得驚嘛嘛號」等四齣舞碼,孕育出古今交錯,古典與時尚相容的舞蹈,讓人回味再三。

這是集合了多方資源所醞釀出來的新舞碼,其中包括了藝術總監黃麗華參與編創舞序,更網羅了新生代編舞家陳詩雲、許韶恩,英國瑟瑞大學舞蹈人類學博士李宏夫、現代爵士造詣深厚的林志斌等一起參與舞碼創作,另外,聘請傳統婆姐藝陣的舞步專家林茂發、翁萬生等人提供諮詢,展現出南方舞蹈家們的創作能量與實踐力。

一開始,「驚艷.12」的舞段,用吊在半空中的紅布幕,將舞台拉出立體的軸線。平躺在紅布下的婆姐,襯著鼓樂及電子吉他的現代音樂,踩著傳統婆姐舞步所演化出來的新腳步,神秘又娉婷的拿著圓傘舞動肢體。從面具上,看不到激動的心靈,但一首接一首的電吉他、笛子、爵士鼓、提琴、中國鼓、花腔的音樂旋律,配著優雅的後腰轉身與抬腿甩步的線條,既幽遠又熟悉的打動每一位觀賞者。

「愛.別離」,是一男一女,用黑與白的服裝與絞結的現代舞步,勾勒出現代的情愛糾纏。雖然沒有特殊的自創舞步,傳統元素也少,但從相互延展的身軀及捲縮成一體的意象中,看到了現代女性的情感世界。

緊接著的「婆說.起舞」,又再度轉回到傳統面具下的婆姐,在脫離軸線的想像下,舞台上的婆姐,相互緊靠再分離,從舞者的舞蹈基本功中去組合與拆解,表達出女性的黏稠天性。其中,婆姐舉手拿扇的姿態,讓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編舞者的隱喻內涵與深厚功力,但是在與音樂節奏配合上,似乎較為沉悶,壓著氣氛,讓人喘不過氣來。



紅絲布下的現代婆姐舞蹈,將傳統帶入了另一個美麗新境界。


靈龍舞蹈團藝術總監黃麗華到台南縣、市採集以男性為主的婆姐藝陣,林茂發團長(右一)堅持的陣頭,有了傳承與開創的能量。


結合著電腦所呈現的兒童畫作,簡單清新的舞出「嬰仔得驚嘛嘛號」的序曲,從時尚的軟調流行音樂,讓十足的現代氣氛砰然躍起。經過了出生、情愛、吵架、擁抱與肢體的撞擊,最後以身穿白紗頭頂清香的男女舞者,對著童畫裡的香爐朝拜而結束。故事性很濃,倒敘法的舞劇安排,道出男女在婚姻中的轉折情愫。創意不錯,編排也頗具難度,只是舞蹈味少了一些,有點像舞台劇,而不是舞蹈。

突破傳統找尋自己
婆姐是台灣寺廟意識下的珍貴文化財,在過往只是在某個時空下的「小戲」,稱不算是結構嚴謹的藝術型態,但卻是最珍貴的人類學素材,提供了精緻藝術的養分。這次的舞碼——「驚艷」,正是從粗糙到經典、自樸素而華麗的轉化過程,成果豐碩。

這也提供了「以為自己是傳統」的民間藝術工作者的新思考,因為創新本身,就是人類的藝術傳統,這裡面需要理性的辯證與美學的凝聚,才會有時代經典傳承,否則是是而非的口語傳播與缺乏考據的傳承,只會限制傳統藝術的繼續發展。

從藝術風格的建立來看,經典作品是斷定時代的重要標本,當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的劇碼出現之後,所有的傳統細緻元素,都化作微塵依附在上。例如京戲的梅蘭芳、歌仔戲的楊麗花、布袋戲的黃海岱等。婆姐舞蹈能否創立這樣的經典,大家都很期待。

這次的舞碼是凝聚了四個人的創作理念,表達一個婆姐的主體。感覺上雖然不甚相關,若能由黃麗華老師一氣呵成,相信會更精采。但是創作是一種人生的幸福,需要勇氣、智慧與熱情,當然也是一項自我實現的夢想。在十二婆姐中,可以得見台灣新藝陣,經過舞蹈家們的創意轉變,展現出多樣的可能與時代的元素,這就是新台灣的珍貴文化財,值得珍藏與繼續發揚。



建業街的臨水夫人媽廟是典型以婆姐為主的媽祖廟。(攝影/周晶生)


用擬人化的陳四娘、守胎婆姐林九娘、送子婆姐等諸婆姐神像,表達出女性的關注議題。(攝影/周晶生)







文/周晶生
圖片提供/靈龍舞蹈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