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日 星期六

台南散步:帶著孩子寫家鄉的故事

帶著孩子走入社區、來到田野,
孩子與父親、孩子與阿公阿嬤開講,
阿公談起了這塊土地、這裡的生活…,
孩子長大的一天,有可懷念的小學創作的家郷故事,
懷念恩師,感念長輩,都有著這一代學習的典範。




少年台江創作師生



《與我遊台江》這本繪本故事書的誕生,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也不是,說是一開始就有的目標也不對,嚴格來說這本書是行動教學的產物,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新的契機與可能性,看到了孩子所寫的故事很有意思,因此就遊說安順國小林育祺、莊國山、張如銑老師來做繪本,見了孩子們的繪本的美麗,就心動的想幫孩子們出書。

如今這些曾許下的心願,一一實現了,我感到十分高興。

這幾年來我一直努力著推動台江文化運動,四處到社區、學校進行鄉土教育與社造工作,我常問孩子一件事,安南區有沒有古蹟呢?孩子說「有!」但,答的卻是「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我感到十分難過,這裡面呈現出「社區文化」的認同與錯亂,也深刻的映出現存的鄉土教育問題,難以跟生活的社區環境結合。

因此,我開始試著到校園裡進行台江鄉土教學,整理台江史地文化資料,我給自己一個願望,我期待十年推展期,能夠在學校及社區內培育出台江文化的芽,少年台江繪本故事,就是這樣的心血下的結晶,在這行動教學的過程中,身為台江子弟與家長,我要特別感謝國山及如銑老師的奉獻與付出,他們為孩子注入了學習的新經驗,也為孩子們立下好榜樣。


美國男孩遊台江


我想這群孩子長大的一天,一定會懷念這段小學創作的故事,在懷念恩師的當中,有著這一代老師的風範,有著這一代學習的典範。

新的教育改革,強調著孩子帶著走的能力。鄉土教育能夠教給孩子何種帶著走的能力呢?二年前,我與安順國小四年級班群的師生,一同在教室與社區田野中進行鄉土對話,我的教學目標,鼓勵孩子做一位小小記者、社區營造員,教他們如何採訪,採集家族社區故事,如何認識家鄉,成為一位家鄉的守護者。

在與孩子們的對話裡,往往是純真的,透過採訪與對話,我們促成了孩子與父親、阿公阿嬤的生活經驗對話,透過孫子的採訪,阿公談起了這塊土地的生活印象,這是鄉土教育重要的內涵。

我的教法是「對話」,由於是二個班級一起上,礙於大班教學,因此,必須掌握故事性,要常提問,讓孩子去敘說,孩子們的敘說往往是沒頭沒尾,較無組織性,但是,我及孩子們都必須學習著傾聽,只有傾聽,我們才能分享著彼此所採集到故事。

在課程規劃上,我的課程目標,扣緊著台江文化運動的精神,台江文化就是拓墾冒險開創、相放伴的團結共享精神,因此,我的教學信念很清楚,在認知上,孩子們能夠了解台江文化大歷史,以及學區小歷史,在情意上,孩子們能夠發現家族、社區的生命故事,在技能上,孩子們能夠與人對話、觀察紀錄、採訪寫作、繪畫創作。


小肥豬遊中洲寮


課程規劃上則是多虧了育祺老師的協助,安排靜態的室內課程,以及動態的戶外踏查活動,讓孩子不只是聽,也能從行動中去學習。

台江鄉土課程的評量,設計學習單,鼓勵孩子採訪故事、發現社區問題,這些故事與問題,師生們再彼此分享討論,找出行動的解決方案。

當這些課程進行到尾端時,我發現了契機與希望,這些作品深具出版的價值,我展開了一連串的遊說與媒合工作,終於獲得台史館的支持,我深深的感動,古人說,德不孤必有鄰,安順國小這群師生們的努力,感動了很多人,特別是再過十年,安順國小即將成為台江第一所百年小學,因此,此書的誕生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孩子們參觀台江傳統工藝─綁掃帚


台江故事戶外教學參觀南路寮大廟


新書的出版,代表著台江鄉土教育的知識生產,再跨出了一大步,回想在四年前,我們安東庭園的親子們,也是如此創作,完成第一本台江鄉土教育的教材─台江庄社家族故事,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這本《與我遊台江》繪本故事也是如此不可思議!

因為守護家鄉的心,讓我與安順師生們連繫在一起,讓我們與台史館籌備處呂理政主任及張艾如、江明珊小姐等人連繫在一起,感謝他們的支持協助。

做為一位課程規劃者與教學者,我也鞭策自己勤作教學日誌,這些台江鄉土教育日誌,提供自己反思的機會,重新的觀察教學的感動與不足的地方。如果我可以再謙卑些,那麼在這一路的台江文化運動路程中,我曾經踏錯過那些步伐呢?在課程規劃中,有那些缺失呢?

孩子們在畫畫過程中用心看世界,如果,我們放寬視野,教育與創作的生產,未必是一本書,也可以是數位化的電子書,製作成本可能更低,傳播速度會加決、連結面會更廣,E─Learning的時代,大家在各自的學校、教室、社區,同樣可以開始鼓勵孩子們寫家鄉故事、社區故事,我很期待下一本少年台江繪本故事的誕生。
在推動台江文化運動的路上,需要更多愛鄉愛人的夥伴來同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