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危機‧新生--安平樹屋(下)



(接21期)
進駐時間過短、空間設備簡陋
藝術家進駐時間只有三個月,其間包括從一開始進駐、孰悉當地空間、與其他藝術家互動交流、到完成創作後再撤掉展品,皆需在這三個月內完成,對於需要創作想法、感受當地空間氛圍的藝術家來說,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不僅會造成其工作上的壓力,相對的也會減低藝術家與地區居民互動的機會。據曾經於該地駐村過的藝術家表示,在創作過程中曾想過要邀請當地居民一起來參與,但礙於時間過於緊迫且無接觸管道,因而作罷。

雖然策劃單位皆有提供每位藝術家一個工作室兼住宿空間,但由於空間不大,台灣本地藝術家很少實際居住在此,對於進行表演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而言,也無法將它當作工作室,只能做為存放物品的倉庫,實際真正居住或需要居住的是來自國外的日籍藝術家。因此,也只有這些國外來的藝術家有所謂的實際進駐行動。在展演空間部分,現場硬體設備非常簡陋,也沒有提供燈光,因此,一到晚上需要進行排練的藝術家便需要自行架燈,以利工作坊的進行。

缺乏完善的運作機制與專業管理人才
因為創作模式與作品屬性,在駐村過程中藝術家時而必需處理因行政人員的認知隔閡產生的困擾;此外對於想邀請當地居民參與創作的藝術家,也由於缺少一套良好的機制,來主動驅使藝術家融入當下的環境空間,讓當地的文化資源能被利用並與該地串聯,因而使得藝術家與該地無形間產生了一種距離與隔閡。有駐村藝術家曾表示,倘若能夠設立一個類似基金會的單位機制,並延攬專業、跨領域的藝術行政人才,藝術家與行政人員間的觀念對立便能降低,甚至安平樹屋藝術村也能夠在失去文建會的補助下,能夠另尋其它的支援管道,促使藝術村能夠繼續辦下去。





藝術村的告別之作
榕樹盤根,生態與人文融合的歷史痕跡,造就樹與屋共生所形塑出的獨特空間魅力,是吸引藝術家選擇於此駐村創作的一大因素,據駐村藝術家表示,在創作過程中,這樣的空間、這樣的創作方式,引發了許多藝文人士的關注,特別是其他地區的創作者或規劃人士,對這樣的一個空間與藝術的激盪下會產生怎樣的創作更是備感興趣。當為期三個月的藝術家進駐計劃結束後,仍有藝文團體看上這裡充滿「場(Site)」與空間「層次感」的劇場性,因此在駐村藝術家撤離之後,同年六月劇場工作者林明霞便於此進行他的戲劇獨立製作,以歷史建築活化新生的概念,將整個樹屋當作一個劇場舞台,企圖藉由劇場創作與空間氛圍,這也成為樹屋在作為藝術村的最後一場告別活動。


参、超越建築與自然共生
安平樹屋進行了不到兩年的藝術家進駐計畫,後因經費不足而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整體規劃中,並經整修後才又再度重現世人眼前。

「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於2002年5月獲行政院核定列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歷史核心區為計畫之主軸,保護及保存歷史文化資產,重建及再現歷史文化風貌,為計畫主軸內容。而由安平樹屋、安平海關及安平灰窯三大景點所連結的安平舊聚落更是此計畫的核心所在。

安平樹屋再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中後,台鹽將安平樹屋繳回國有財產局後再正式轉交台南市政府。在管理單位上,歷經多次變更,終於2003年9月招標競圖,2004年底整修,2005年開放參觀。

歷經六年時間,安平樹屋從閒置空間再利用到二次閒置,又再度被利用,期間的再利用機能由藝術村轉換為開放、參觀遊歷的生態博物館與探索空間,由於成功的規劃運作,所孕造的契機與轉折點,使其至今已成為台南市政府所推薦的熱門光觀景點。

保留空間原味與歷史痕跡
台南市政府開放競圖之時,許多建築師都提議修剪榕樹、將老屋改造成為現代博物館。然而,最後獲得徵選提案的劉國滄建築師則將樹屋視作一開放地景藝術,不特意翻修屋頂,而是掀開已毀損之屋頂,形成樹屋內不開放與半開放空間交錯特殊韻律,於綠地上設木棧道、榕樹間架設鋼構空橋,參觀動線遊走環繞整個樹屋,從空橋上方可以俯視榕樹枝頭、樹幹與枝葉皆盡收眼底。

在都市計劃的更新中,許多歷史建築常淪為時代下失速的城市附屬品,經改造過後失去原有的韻味;但劉國滄捕捉到台南古都所具有的「時間層次感」,不過度修改建築體,經由實體裝置手法的改造及多媒體影像概念的呈現,巧妙的穿梭於榕樹群裡,將都市邊緣的廢棄倉庫,轉化成有生命力的場景,使其融入安平聚落與整個都市環境中而不顯突兀。這在一味追求全球化的台灣,或許這樣的建築設計既能在保有在地化之下,卻又能達到與全球化之間的平衡。打開後的樹屋,像是個展示自然的博物館,樹與牆交織共生的奇特景象,成為許多遊客到台南時所指定參觀的重要景點。

地方資源整合串聯
附近居民對樹屋整修對外開放參觀樂見其成,整修完成後,成為附近居民常去之休閒運動場所。配合市政府「觀光客倍增計畫」、「開發新興套裝旅遊路線及新景點套」計畫,整體規劃上樹屋得以與整個安平聚落做串連與整合。安平原本就是台南市作為旅遊景點的一大號召,而經過活化再生的樹屋,同時也帶動附近商業發展,不僅周圍房價攀升,位處對面原本將面臨廢校命運的西門國小,也因周邊商業復甦,學生人數增加,得以讓學校保有下來。

連連獲獎成為政府行銷的熱門景點
成功的行銷模式對於推廣一個文化機構或景點而言是很重要的,唯有將該地推廣至文化市場上,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地方,才會有民眾願意走進來了解這個空間。但台南古蹟、歷史建築堪居全國第二,安平樹屋除了憑藉本身特有的空間景觀,連連獲獎的肯定,是為其成功行銷的最佳方式。

再生後的樹屋猶如經過擦拭後的明珠,在國內外獲得不少的獎項肯定,包括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獲得美國水岸中心2004年設計類首獎、2005年榮獲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辦理之「園冶獎」——「優質都市景觀」、2006年被台南市府提報參選「2006國家卓越建設獎」。而在2006年9月更隨著建築師劉國滄遠征義大利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也讓歷經國外參展之旅的安平樹屋更備受國人矚目。

以觀光導向為經營訴求
從台南市政府所發行的「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宣中,「安平樹屋暨德記洋行」的宣傳文案為:「其設計理念是讓人帶著童心到宮崎駿卡通世界天空之城,是探索冒險的想像空間。……」由此段話便可明顯感受到經營單位利用安平樹屋的特殊景觀與空間感,將其定位為觀光、探索的旅遊景點;而安平樹屋也不負所望,躍升為該地區的熱門景點排行榜之冠,其參觀對象也從藝術村時期的小眾藝術愛好人士,擴展為來自各地旅遊的全民大眾。

空間功能型態
面對如此大量的觀光遊客,文化局曾考慮以委外經營的方式,在庭園區販售餐飲,來擴增樹屋的營運項目範圍,此項計畫經公開招標後,因為得標的人士在經過評估後認為其不符合成本效益,最後便放棄經營權,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其它委外經營之計畫。這樣的結果,或許對於該空間反而是好的,雖然目前的樹屋是以觀光為訴求,但以安平當地的小吃文化、周邊發展來看,並不缺乏一座餐廳或咖啡廳,而就樹屋本身的空間特質而言,若在一旁撐起一支支的洋傘,此景將與樹屋並排一起將會產生極大落差感。

曾經化身為藝術村展演空間的安平樹屋,其展演之功能仍繼續被保有,只是在規劃上已從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品變成「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解說館」,以解說牌展示出其建設圖及未來願景,並播放安平港近年來建設的相關影片。

目前安平樹屋已進行第三期工程,預計完成朱玖瑩故居修復工程,待完工後整個古蹟園區將更為完整。之後更將陳列朱玖瑩之書法墨寶,如此不僅能呈現出該處的故事性,更能讓前往安平樹屋參觀的民眾能看到豐富多元的建築之美與人文景觀,實踐「讓民眾走進身邊的歷史」的觀念,讓歷史建築不再只有「消極維護」的靜態「凍結式」保存方式,而是積極的動態「再利用」保存。(系列完)






參考文獻:
1、黃建龍,「一個文化的華麗虛構想像-關於建設台南安平藝術村」,《ART99專輯5─空間重塑‧新契機》,2000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楊美英,《筆記光影-楊美英戲劇論述集》,台南市立圖書館,2003年。
3、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網站。
4、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文宣,台南市政府發行,2006年10月1日。






文‧圖/黃雅雯(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