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將相搖籃-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竹園岡話說從頭
清代《重修台灣府志》的城池圖裡,繪著一條可通海邊的河流(按:即德慶溪),其上游發源地註記為「竹林」,該處屬海岸沙丘地,地勢稍高,綠竹猗猗;這由今日民族路東段路面起伏幅度大,街上騎樓有多層階梯,可為驗證。當時,沙丘的最高點,市民稱之為竹園岡。民國11年,日本人在此設置了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內學生九成以上為台灣籍,而且是南部各縣市菁英學子;日本人子弟則就讀現為台南二中的州立一中。

大無畏硬頸精神
台南一中本著南部地區濃厚的漢族氣息,萌發強烈的民族思想。已故日籍教師秦 一則的回憶文章記載,太平洋戰爭時,南一中學生Q君(疑為邱媽寅)提問:「先生,《平家物語》說:『盛者必滅,榮枯盛衰』是世世代代不變的真理。對嗎?」「當然。」Q君又問:「有違反這真理的事嗎?」「沒有。」沒想到,Q君直接以三段論作結,說出:「那麼,日本也有毀滅的一天囉!」。秦 一則老師感慨,當時,他狼狽地無言以對。台南一中這敢於抵制強權不公不義的傳統,在日後的戒嚴時期,更是未曾消弭。

竹園意寓領袖居(竹園象徵皇家子)
由於學風優良,人才薈萃,台南一中歷屆校友莫不斐然有成,崢嶸特出(見附表一);為國家孕育出濟濟人才,雄霸一方,她真可稱得上是「將相搖籃」。其實,竹園是高雅之名,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註解〈梁孝王世家〉:「兔園在宋州宋城縣東南十里。俗人言梁孝王竹園也。」在日本,皇族也被稱作「竹の園生」,尤其是指皇太子或其住處。所以,竹園之典,正象徵著國家領導人物會在此地輩出。

因緣際會變一中
光復後,基於民族意識,長官公署將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名改易為台灣省立台南第一中學,兼收初、高中部學生,並派教育家蘇惠鏗先生為首任校長。「二中」於是變成「一中」,名實上,均躍升為龍頭學府。民國59年,一中改稱台灣省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招收第一屆國中畢業生。台灣精省後,則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一日奉令改稱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明星學校震北台
台南一中建校初期,英傑群聚,入學甄試競爭難度高,大約是台南州每鄉鎮錄取一名,學子畢業後,在醫學、法政、科技、文學領域深造,往往都是舉足輕重的秀異份子。畢業一甲子的老校友曾奇陞說道:「民國卅七年,台南一中投考大學錄取率為97%,也鞏固了明星學校的根基。」曾奇陞透露,光復初的台大、師大招生考試,南一中都由老師帶隊北上,每當團隊踏出台北火車站,都有建中等校來打聽人數,因為,不是猛龍不過江,凡是南一中學生在考場露臉,幾乎都會佔去應取名額。

積健為雄文武備
時至今日,台南一中規模現有60班,另附設進修部17班,學生三千(四百)多人,教職員工人數近二百餘。學校面積8.4公頃,由於勝利路切割,學校分成兩部分:校本部為行政和教學區,第二部則為運動場及宿舍區。一中教育文武並重,校方規定畢業生必須會游泳,每年年終也必定有盛大的運動會,以鍛鍊學生強健體魄。所以,該校的傑出校友也有軍警界的海軍鄭國南、葉仕文中將,以及前警政署刑事局楊子敬局長。而年初剛發佈的聯勤司令季麟連上將,也是出身一中。

薪火傳承永不息
台南一中校園裡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校本部的紅樓是日據時代建築,屬仿羅馬式建築,具古蹟保存價值。聳立於校庭的大榕,已成為學校標竿,前庭的鐵樹,已有百年樹齡,這些校園古樹,在在見證竹園人的發展歷史。另外,紅樓前「傳承」銅雕,寓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之意,也正象徵竹園岡承先啟後之精神。

聲名遠播海內外
台南一中重視勤樸學風,均衡五育發展,更兼顧科學教育與人文發展,歷任校長皆以「學生第一、教學為先」為辦學理念。目前,該校各項設備齊全,教學品質不斷提昇,除了高升學率績效外,學生在國內、國際各項競賽中,表現更為突出,屢獲大獎。由於聲名遠播,去年底,日本教育訪問團參觀南台灣行程中,僅安排拜訪台南一中一校;事後,文部省官員吉田梓更誇讚台南一中足為楷模,水準已臻大學層次。

未來展望開新局
台南一中現任校長張逸群表示,他努力帶領師生塑造健康、安全、快樂的溫馨環境,並建構「優質學習」、「關懷鄉土」、「國際視野」的理想校園。未來則要推動台南一中轉型,朝菁英教育邁進,使學校成為科技、人文、生命的科學高中,以維持傲人的競爭力。如果科學高中的理想能實現,預期將和鄰近成功大學等校合作,先鎖定光電、奈米、生命科學三領域為選修實驗課程,強化深耕。



圖文/台南一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