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教育小組定期會議、
邀請全台各社大影像老師分享教學經驗,
試著找尋影像教育最核心的論述,
也讓學員自己動手拍攝,尋找題材,
從創作者的角度分析影片……,
期待影像教育的耕耘,
提升民眾觀影能力,
努力創造屬於台灣自己的影像文化。
影像教育小組召集人林孝信老師(中)定期召集成員交換意見。
共同觀賞紀錄片。
影像製作班上課。
紀錄片是我們整個影像教育行動的核心,而紀錄片雖然在人文意義的深度上企圖超越新聞報導,但一樣可以問五個W以及一個H的問題,接下來,我就用這個模式,簡單地說明我們的「影像教育」是什麼?
WHEN:何時開始?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社大全促會)從2003年開始就成立了影像教育小組,也就是在南部辦公室設立之初就開始默默耕耘了!至今仍持續推動影像教學工作與社大影展等工作,沒有間斷過。
WHO:誰來做,對象是誰?
因地緣之便,影像教育小組於成立初期很自然地與台南藝術大學有著密切關係。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院長井迎瑞老師的支持以及社大全促會林孝信老師與音像學群林寶元老師兩人的共同推動下,南藝音像紀錄研究所及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成為本團隊主力,並逐步結合各地對社區或批判影像教育有興趣的人士,分別在影像技術實務以及影像論述等方面努力。
透過社區大學的平台,我們希望影像教育的理念與知識能夠落實在社區內所有直接間接參與的民眾。
歷年社大影展海報。
WHAT:做什麼?
在這個影像充斥的時代,影像教育小組希望將學院的知識解放出去,影像資源避免淪為消費品,期許影像能夠作為改造社會、反省自身的秘密武器。
而這個秘密武器的關鍵就是「紀錄片」以及少部分重要議題的影片(可能是動畫或是劇情片),希望能夠引導民眾改變舊有的觀看習慣,慢慢懂得深入瞭解一些社會議題影片的內涵,進一步懂得分析影片。
WHERE:在哪兒做?
雖然立足台南,但影像教育小組希望推動的區域是遍及全台灣的工作,在全台各地每年大約都有八所社區大學開辦影像教育班,每年也都會有十至二十所不等的社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以及合辦影像自主影展,範圍遍及北、中、南、東四大區域。
WHY:為什麼要做?
社區大學做為成人高等教育,許多社會議題與知識性的課程開設,應該是社大不能夠迴避的重要實踐目標,然而,在實踐上的困難在於成人的學習品質,常常受阻於平日忙碌的生活之中,若夜間的課程過於沈重,將使得學習意願大幅降低。
影像是成年人較為能夠接受的媒介,然而,現在十之八九的媒體,都仿效好萊塢式影像文化生產模式,重視聲光享樂,無法深刻內容與內涵,雖然其中也偶有兼備之佳作,但不難發現,真正優質的影像作品如一些紀錄片,卻乏人問津,因此,希望透過影像教育在社大的耕耘,增加民眾對於該類影像的接受度,努力創造非好萊塢殖民化的台灣影像文化。
巡迴影展於平鎮社大。
歷年社大影展海報。
HOW:怎麼去做?
說了這麼多,到底如何去實踐我們的影像教育在社大?首先,創造影像論述就是最核心的工作內容,透過「南藝影像小組會議」每月(或雙週)固定交換影像經驗與充實理論外,每年也舉辦社大影像師資工作坊,讓全台灣影像師資都能分享在社區大學的教學經驗,以完整我們的論述。於2005年十一月由林寶元老師帶領影像教育小組成員袁子賢、傅銘偉等伙伴完成的《影像教育研究—批判性讀本》,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以後將繼續編印這類教材,供各社大及社會各界參考。
至於建立影像資料庫也是一大工程,除了收集整理之外,影像教育小組也希望能夠做到積極地提供社大播映,為了使得真正的使用者(社大工作人員)能夠主動地使用這些難能可貴的影片資源,影像教育小組認真地評選入庫影片與細分成22個分類,為的就是給各社大提供最好的服務,並發揮物盡其用的最大效果。
除了以上內部工作之外,於2005年在社大開始展開「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至今,已經推動到第三年,前兩年我們已經累積了將近五十部社大學員自發性拍攝的影片,算是小有收穫;更重要的是,學員透過自己動手拍攝影片,尋找題材的過程中,學習從創作者的角度分析影片,也都提升了自身的觀影能力。
另外,從2003年開始就有影像讀書會活動,目前改名為社大影像自主影展,也由影像教育小組負責策劃,感謝有愈來愈多的社大參與合辦,每年平均一千多名至兩千名的社區民眾參與影片播放與映後座談。至今已經累積了超過七千人次,透過個別學員的傳遞,希望把影像教育知識傳遞到每個家庭以及工作場所……。
文/曾也慎
圖片提供/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影像教育小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