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一起沉思吧!──成大思沙龍

沙龍(salon),意謂客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貴族與富人習慣在他們豪華的客廳裡交流情誼、高談闊論;今日,台灣有一群大學生,也辦起了沙龍,但他們不宴飲,不跳舞,他們只邀請群眾,坐進他們的會客室,一起思考,一起激盪,一起拉高、放寬自己有限的視野。



成思首場──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主講者:香港名作家──馬家輝博士正和觀眾熱情的對談著。


國際觀,如同許多光鮮亮麗的辭彙,是一個充滿現代感的意象。但有多少人想過,什麼是國際觀?又為何要有國際觀?國際觀又代表著什麼樣的價值?這些問題往往圍繞著競爭力、商業利益、附加價值等議題打轉。然而,培養國際觀的目的就是為了這些議題嗎?

龍應台老師常在演說中提到,自己的兒子在德國是什麼樣的情形,這些德國青年聊天,內容不是遊戲攻略或影劇八卦,而是在討論國際的時事,且彼此各執觀點相互辯論,這樣的情形可能連台灣大學殿堂都難以出現,卻發生在一群歐洲青年等電車的時光。從中可以暸解,國際觀或許不應在象牙塔裡的迴旋走廊,讓人昏頭轉向;也不應是管理階級的領帶夾,漂亮但不夠實用。但我們該如何把國際觀當作一個隨身自在的事物呢?龍老師提出一個構想:「全球公民意識」!

全球公民意識,不是一個主義,也不是一種任務,它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你生活中不可不知道的事物一般,是一種時代趨勢。而什麼是全球公民意識呢?它融合你對世界的認識、關懷與行動,舉例來說,你不會認為南亞海嘯只是一連串死傷數字的呈現,而是認識背後的因素與探討救援該如何有效進行,以及後續的重建計劃;也不會相信達佛的種族屠殺,只是一個國家中某區域的殺戮行為,因為在其背後有更多政治、社會、歷史可以探討;且這些例子都是身為一個世界公民所應了解的,因為不論國界與區域,我們都是世界中的一分子,不能自絕於這個循環體系之中。然而身處台灣的我們,報章媒體上往往是意識形態爭執、社會亂象叢生與各種宣傳廣告,我們宛如在溫室裡的國度,無法了解玻璃外為何會下雪與刮風,但一個處於世界體系不可或缺一環的國家,能夠如此絕世嗎?我想這是一個需要沉思的問題。



龍應台老師現身開幕沙龍擔任首場主持人,並在一開始就先對成大學生說明國際觀的重要性。更勉勵台灣學生不要「小看」自己的年齡,要把自己當作成熟的大人來面對事物。


思沙龍,正因此而生。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率先將議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思索台灣未來的社會,該如何與世界接軌進而立足國際,希望能在這個公民客廳中,引發大家的思考,讓知識間的激盪成為台灣前進的聲音。為此,基金會在北部辦了多場的思沙龍講座,無論是在校內或社區,都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漸漸的創造出一股暖流,直指台灣人對國際的冷漠。如今,思沙龍在北部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許多大學也紛起響應,推廣這份熱誠。然而,身在台灣南方的我們呢?尤其在擁有古老歷史與倡導文化的府城,我們怎能對這份熱誠視而不見?

2007年初夏,有一批成大青年,被求知的熱情所驅動,北上龍應台基金會取經,將思沙龍帶到南部來,期待能將這股潮流導向南方。為了使這份理想也能讓更多南部民眾知道,這群學生在校方的支持下,自主成立了一個組織,旨在推動國際視野與全球公民意識,以大小活動的方式,造就成大校園內一股推廣國際化的熱潮。而這個學生組織就叫做,「成大思沙龍」,簡稱「成思」。在過去,成大一直是南台灣第一,台灣第二,學生們也滿足在這舒適圈裡面活動,由於企業家最愛的光環,更是讓大家享受著無憂慮的學業生活。但是,有一天企業家突然不愛我們了,使我們驚覺到,原來自己有著許多不足;成大賴明詔校長更點醒大家:「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是喜愛人才的企業家呢?」成大學生這時才驚覺,如果再不看重與北部的距離、再不了解世界與社會的動態、再忽視自己原先的缺點,名校光環就只是一道閃光罷了,沒有任何意義。成思的夥伴,也抱持這樣的危機意識,用自己的理念去影響風氣,並聯合校園中有相同理念的社團組織,舉辦大大小小的「沙龍」活動,且將北部的資源與成大做連結,形成南北思沙龍圈,與清華大學遙相呼應。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正視來自校園外的挑戰。

成大思沙龍,目前已舉辦了五場思沙龍講座,以紀錄片播放、講者與觀眾間討論的形式,探討世界上各種國際主題。如之前發起「你所不知道的」系列,分別在五場講座中討論香港、中亞、南北韓、伊斯蘭、拉丁美洲。這些議題看似籠統而不具話題性,但卻吸引了成大師生的目光,每場網路報名都在兩天內爆滿,有時甚至得開放現場報名,讓部份觀眾屈居走道,可見大家的熱情。我們在籌備活動之初,一直思考在這些大家很少關心的主題下,有什麼方式可以吸引成大的師生。以往在成大的論壇講座,想要辦得好,就要有標準對仗的大標、具知名度的講者、舒適寬廣的演講廳,最好還附飲料和茶點,但成大思沙龍都沒有,該怎麼辦?而觀眾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滿足他們的需求」。成大思沙龍,要做的是一個平等的公民客廳。我們請的講者,不求有名,但求風趣有料;我們製作的手冊,不只外觀精美,內容也是豐富精彩;我們選的紀錄片,不限國籍,深刻寫實才是重心;我們的講座,講者和觀眾間是沒有很大距離的,就連主持人都是由學生擔任,與講者一同營造沙龍的氣氛。在論述中,學生主持人可以與講者搭配演說,讓講者更深入了解觀眾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將提問時間設計成一小時,目的就是為了讓觀眾與講者有更多的思想激盪,在這個環境中,沒有人是固定的講者,重點在深入了解你所不知道的事物。求知,並不難;國際觀,原來這麼近!



成思團隊


沙龍對談實況


成大思沙龍開幕首場盛況,教授、學生與民眾皆熱情參與。


舞台後的演練,往往是最困難的地方,成思也不例外。為了呈現一場好的講座,繁瑣的籌備工作是免不了的,但更重要的是:設計議題,因為好的議題才是思沙龍的核心。為此,團隊內定期舉辦「小沙龍」課程,目的就是為了在推廣我們想要的議題前,團隊成員先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沒有比別人更多的準備,如何讓別人信服你的理想呢?這是一個需要「成思」的問題。初起步的我們,開始設計課程的模式,讓參加課程的人也成為籌備的人,每個人都要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功課跟大家分享。除此之外,在分享後也有老師做更精闢的評論與補充,使參與的夥伴能夠在每一次的課程中,累積更多的經驗與知識。許多夥伴在小沙龍後不只是幾句感謝,還有嚴格的批判。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模式是讓團隊成功的要素,成思團隊要在府城推廣思沙龍的精神,我們沒有向後退的本錢。

然而,今年度的大沙龍講座已經結束,我們卻尚未卸下重擔。思沙龍的議題並非無中生有,而是靠每個團隊成員的繁複設計評量而產生。成思目前的每場沙龍的議題,是依賴龍應台基金會在北部舉辦的經驗,龍應台老師體諒我們剛成立,將這些議題「借」我們使用。但「有借有還」,我們必須要嘗試設計議題,待經驗豐富後,要還給基金會更好的議題。未來的幾個月,成思所有成員都要投入議題設計,為的就是給府城更好的思沙龍。國際觀並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營造與推廣。龍老師當初曾這樣評論基金會背後的催生者:「就是一群傻子!」今天創立成思的一群學生,正是秉持著一股傻勁,因為我們相信,成就思想就靠行動。




成思2008年度首場大沙龍預計於九月舉辦。但我們將會在接下來幾個月裡,舉辦小型沙龍,此次內容規劃將首度由成大學生主導,敬邀您成為成大思沙龍的座上客,活動詳情請上成大生涯達人資訊網http://career.adm.ncku.edu.tw/NCKU_CDD/查詢及報名。





文‧圖/蔡松柏(成大思沙龍學生總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