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五條港專輯:五條港猜想

我生長的地方─宜蘭羅東,住家兩百步之遙就是南門川,源自地下的河水清澈見底,水藻衣帶般飄盪,其間三斑(蓋斑鬥魚)穿梭優游歷歷可數;每逢端午,這裡是龍船起鼓的地方,不遠處一寬約十公尺的閘門,維持這一河段的水位,以便閘門上游附近分出一條寬約兩公尺的人工渠道給水灌溉,由於深淺適中,正是孩童戲水學泳的地方,雖然長輩,尤其是祖母、曾祖母曾一再告誡不可近水;閘門下方常見業餘漁人張罟網上鮮紅活跳的鯉魚;晴日傍晚時分,家父常帶著兄弟倆登船往上游划,總要划到水泳場過不了水門才甘心折返……



勤奮自信,老擔彌堅 攝影/陳慧美


河港已邈! 人事依舊?
1964年初抵台南,育樂街、四維街附近德慶溪切蝕的黃沙土丘仍依稀可見,曾幾何時,德慶溪、羅東南門川都已加蓋,稍有年歲的府城人談起德慶溪,就像我追憶南門川一樣的情懷……

五條港?那就更邈更遠了!

白髮的長者帶著孫子參加五條港社區活動,從西門路沿民權路西向,長者說道眼前的水仙宮現代鋼架牌坊上面,以前書有「沙美傳香」,不知何時改了,讀國中的孫子知道這四個字,字字認得,猜想「傳香」應該與廟宇有關吧,「沙美」則不解;原來安平、府城陸地未銜接的年代,西邊城外一片沙洲,沙美是沙尾的諧音。清朝末葉相較於現今,算是單純的進出口商務,依賴由舊運河連接沙洲上的五條港水道完成貨物輸運,這五條水道應該是順應自然流路、配合商街走向開挖形成的,運河交通繁忙的五條港商區曾為府城最繁榮的商業貿易區,後因運河功能之重要不再,自日治時期開始,府城商業中心東移,雖然五條港地區至今榮景難再,但留下的諸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仍存在於街坊巷弄裡,從此五條港形成府民生社會一個不可抹滅的印記,印在此後世世代代的府城人心中,商賈貨殖與五條港有關,居室桟樓、節慶賽會、禮俗祭祀、工藝雜技與五條港有關,府城大部份的美食、小吃、庶民一般衣食瑣務也與其密不可分。

大多有關五條港的文本書寫,總是婉轉綿長的懷舊情愁,府城人言談五條港時,是寓情於消逝的空間,其實府城的舊城區,鄰街部份除外,街區的內部格局紋理,就我定居府城四十年來所見,幾乎沒有什麼結構性的改變,窄窄的巷道,居家小小的客廳兼餐廳,可能還兼家庭加工場所……,街弄間緩慢的、懶散的、優閒的氣息,偶爾還飄浮盆栽淡淡桂花香,清晨黃昏時總有人漫無目的地散步,間或聽到幾聲噓暖問飽、小販叫賣、孩童嬉鬧,其實大部份時候是街坊靜好,歲月無驚,甚至雞犬無聲……

海安路上,或者應該說是府城的一般傳統商家,謹守家風,帶著幾分府城人的自信或驕傲,安份敬業,代代相傳……


錯誤邂逅 十年糾纏
五條港地區有一條海安路貫穿南北,由北起跨過成功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中正路、府前路、永華路。海安路南段鄰接中正路商圈,北段則與水仙宮市場、永樂公有零售市場等傳統市場相接。1936年,日人統治台灣期間,依其制訂的都市計畫海安路劃設為四十米寬的「園道」系統。開拓初期為九米巷道。

近十年來有人談及五條港,可能談的是府城海安路地下街工程的開拓。很多府城的年輕人不知道五條港的確切位置,誰知南北向的地下街已靜悄悄的與深埋地下多時的東西向五條船渠相逢握手,不為友誼,只因為一任行政首長的起意,供需估計的失誤,五條港殘留的街坊紋理活生生的被削去一大片!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 ──杜甫 攝影/王敏為,圖片提供/陳慧美


小窗多明使我久坐白雲如帶燕子歸來──寬敞綠意的用餐空間。


其實府城舊紋理的破壞並非始自其時,姑且不提日治時代,光復後,市政當局對日本殖民政府市街改正後建構的,以圓環、筆直街道架構的都市計劃,應該如何與府城舊市區殘存的紋理融合銜接、儘量減少衝突,幾乎從未用心著力。

1993年,施治明先生主政台南市,以因應都市發展、提升市民生活水準、促進海安路沿線地區繁榮為由,進行海安路拓寬與地下街興建工程。拓成現在有路寬為40米,兩側人行道各7.5米,中央廣場分隔帶12米。民族路至保安路段地下下街為地下二層,全長816米,原本規劃地面層以人行活動為主,地下一層原為商業用途,地下二層則為收費停車場。

府城五條港地區原來傳統商街多為東西向延伸,密集的住宅南北坐向排列,海安路地下街的施工在舊社區裡剖出的一條寬闊街道,許多房舍因而被全部或部分拆除,很多街屋的側面轉而面向馬路,加上大小、形狀不一的閒置畸零地與空屋,形成零亂的街面景觀。加以地下街的開發,貫穿府城五條港地區東西向延伸之地下水文而益增挖開的施工困難,地層下陷,工程一再延宕,對「五條港歷史區域」帶來強烈負面衝擊,成為區域發展的惡夢。

海安路地下街的開發,歷經三任市長,終於在台南市許添財市長多方考量下,於2002年12月底開始放地面通車。


《一年三季》流離滄桑
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前後延宕十餘年,花費鉅額公帑仍未完成。雖經市府近年來積極善後而勉強使路面可以通車,然而其間所造成地區居民的損失與波及市中心地區發展的衰落,其影響真難以數計。兩側建築拆除與地下街興建過程對於都市景觀與歷史紋理的破壞更是難以彌補。老舊街道與殘垣斷璧需要新的街區意象來訴說自身的歷史,以街道為主角呼喚傷痕的療癒,如何兼顧老舊街道舊有歷史紋理與新街區的發展願景,成為五條港商區都市設計的一項挑戰。

台南市文史藝術界十年來一直持續關心海安路地下街的衍生問題,張燦鍙市長時代,台南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成大都計系黃崑山、姜渝生教授,曾投入相當大的精力與熱情,協助處理海安路都市更新的可能契機,然受限於種種條件的因素,一再更改計畫,終以受挫收場。

俄國作家凱爾奈斯嘉以《一年五季》述說惡質政治帶來百姓忍受饑餓的痛楚,成大中文系汪其媚教授,以海安路服裝設計師、西裝師父的遭遇為主題,創作《一年三季》劇本,刻劃海安路地下街開挖前後居民的流離與滄桑,曾由台南人劇團公演,得到許多掌聲,然面對海安路街區的沒落與與居民的無奈、壓抑,也只能徒呼負負,難對殘破空間造成的切身之痛有所助益。



敬業樂業,自信自重! 攝影/王敏為,圖片提供/陳慧美


古意的傳統店家立面與時尚產品美麗邂逅。


記憶傳承 福樂安康
有社會學者說,社區是空間也可以是一個議題,一種意識型態,實體已然消失的空間,五條港社區是怎樣的一種意識?我們欣見五條港社區營造有地方人士、寺廟、教會、文史工作者及學者的參與,就常民生活、禮俗、節慶、文史、公共事務等諸多方面積極投入,我們也看到有商家以五條港地區特有的民俗、節慶活動設計學習教材,實有助社區居民深化內化社區意識。

一個城市可以沒有多少外顯的魅力,但必須是適合安頓身心,可以居住的環境,五條港區的家屋,相較於安平老街的狹小格局,其可以改善的彈性自然較大,從極端懷舊的觀點,歷史街區的保存是最理想的模式,然而以近鄰日本的京都為例,數以萬計的町屋,整體的問卷結果,主張保留的佔絕大多數,但如果以實際居住町屋的人為問卷母體,則主張改變的人反而居多,顯然傳統町屋在實用功能及長期維修方面,雖非不能解決的瓶頸,相對而言仍是財務上極為沈重的負擔。

以目前公部門對府城傳統家屋的維修補助模式,僧多粥少,緩不濟急,有利的法規環境,周延妥善的財務計劃,傳統街屋使用、管理人價值觀、經濟有效的維修材料、工法等方向的建立、開發,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社區綠帶的構建是良好生活環境的重要加分元素,十年樹木,五十年、百年才能樹成大樹,尤其需要及早從長計議。


傳統時尚 空間轉換
舒國治洗生是個深愛府常民生活及其空間的旅行達人,在近日的一次演講曾委婉的道出對府城傳統知名店家守成的隱憂。以美食業為例,品牌、識別符號意象、食材、烹調、操作過程、食器、桌椅、飲食空間等元素的整體搭配,產品特色或多樣及是否與時俱進融合時尚主流,是提昇競爭力、持續經營不能缺少的思維。

路攤小吃美食提供親切、滿足鄉土情懷,但永遠無法提昇商品附加價值,從市場機制出發,兼顧地區文化歷史背景特色,以發思古幽情的空間、現代的空間管理系統,展售時尚、有品味、品牌的商品,佛羅倫斯如此,京都如此,五條港,或者府城,應何去何從?



可曾細數美麗圖紋下忠孝節義福祿夀喜?






文/邱仲銘
圖/邱仲銘、陳慧美、王敏為、游慧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