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自在嬉遊吳哥窟

人與土地
就像是坐在埋藏黃金土地上的貧戶,SEAM REAP所擁有的寶藏吳哥窟不僅是世界七大奇景,而其居民與土地之間的綿密關係,更是近年來讓日本、老美等背包族,要一探這個人間祕境的主因;禁錮在都市叢林的心,似乎必須透過極限體力、旱日下的耐性以及無限的好奇,才能完全釋放。

在這塊土地上,比奇景古蹟或說是大石巨樹更有吸引力的,就是生活在這土地的兒童,渴望的臉龐、一句句 one dollars 中隱藏不住年幼心靈的無奈與對陌生訪客的好奇,孩童們的喜怒哀樂、一舉一措,總是旅客獵影的最佳素材。

販賣紀念品的男孩、愛畫畫的女孩、雀躍不已的孩子王、在神佛前打發時間的孩子,同樣也對金髮、藍眼珠、黃皮膚的訪客投注異樣眼光;有人說過「留下比離開更不容易」,誰何其有幸,誰又何其不幸,生命的氛圍就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地瀰漫著。



塔普倫廟 Ta Prohm Temple與孩童


Angkor Thom(大吳哥窟)
大吳哥即是吳哥城,是1181年至1219年間在位的加耶活羅曼七世所建,這是一座被長達12公里的護城河所包圍的大型古城,除了寬闊的護城河外,還有完整的城牆、進城橋樑和五座城門,每座城門上都有著象徵高棉微笑的四面國王像。南門:是所有城門中保持最為完整的一座,高達二十公尺的城門上雕著巨大的微笑四面佛,據考證,這些四面佛應該是代表慈、悲、喜、捨之意。而城門外橫跨護城河的橋樑上,兩側各有54尊雕像,一邊是佛陀、另一邊是阿修羅,每一尊的表情各異,而一尊與一尊之間則以拉著一條巨蛇的方式相連結。



顛王台佛像


巴戎廟 Bayon 由Jayavarman 七世及繼位者所建立,身為國廟歷經多次的建築改變。經歷印度教與佛教後,是迷人的宗教聖地。正面代表勝利繁榮的東方。位於吳哥城的中央,距各城門均為1500m,為當時之國廟,建於公元1219年,以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為四十九座高塔組成的塔林,49座四面佛加上城門上的5座,總共是54座,據考證,這是代表吳哥王朝當時所統治的54個省份,中心塔群象徵宇宙中心須彌山,四面有長156m X 141m之迴廊象徵喜馬拉雅山,中心塔群之圍牆至城牆間為人間世界,護城河代表大海。

每一座佛塔刻有號稱“微笑高棉“的菩薩面容的雕像,採自國王加耶跋摩七世的面容,頭頂著佛陀蓮花座意味觀世音化身的國王王權來自佛陀,底座雕刻眾神及印度教鳥頭人身的鳥神Garuda融入印度教信仰,其面容的表情隨陽光及角度而變化。如果更仔細探訪,54尊四面佛的216張笑臉中,其中有一面笑容特別開心,嘴角特別上揚,有興趣的遊客可以仔細去尋訪一番。



女孩與大吳哥


小吳哥窟之敬佛


塔普倫廟 Ta Prohm Temple與古蹟勘查


巴戎廟的中心是一座特別高的佛塔,供奉著巨大的佛陀像,而四處牆璧上的浮雕,都在描繪吳哥王朝時人民的生活、戰爭的情況以及國王出巡的情景等。雖經過八百年的風化,至今猶栩栩如生。另外特別一提的是,吳哥遺址群的諸多神廟幾乎都是為印度教而設,維有巴戎廟是一開始就為佛教而興建的,但由於吳哥王朝時期柬埔寨正處於印度教和佛教的交替階段,所以在巴戎廟內的許多石雕,內容上常有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現象。



Angkor Wat(小吳哥)
Angkor Wat 意旨首都寺廟,建於公元十二世紀,供奉印度教的保護神八臂毗濕奴(Vishru),為Suryavarman(蘇耶跋摩)二世興建,建造時間超過三十年,原本是做為自己死後的陵墓,採坐東朝西格局,主門朝西。總佈局喻意為宇宙,中央高塔是世界的中心即眾神居住的須彌山,周圍的迴廊象徵人類居住的世界,環繞的護城河意味海洋。

小吳哥主神殿有三層,為長方形的四面城牆,東西長1025公尺,南北長820公尺。這是唯一一座正門朝西的寺廟,共有五個門,中間是國王走的,左右兩個是給大臣走的,最旁邊的兩個沒有階梯,是給平民跟當時牛車或大象搬運用時走的。



Angkor Wat(小吳哥)白牙仙女


走出第一道迴廊,會看到一個長540公尺,寬12公尺的西參道,通往主神殿,左右兩邊各有對稱的兩座藏經樓與荷花池。進入主神殿後,第一層迴廊四週圍都是刻有印度教神化故事的浮雕,第二層迴廊擺有一些殘缺不全的佛像,又稱千佛殿。

另外,迴廊牆上怖滿各種舞姿曼妙的天女阿帕沙拉的壁畫;北側還有個神奇的回音廳,人進去背靠牆壁,輕敲胸即可聽到回音。第三層迴廊怖局為田字型迴廊之設計,每圈都矗立神像。最後,看到了中心主塔,意味宇宙中心及神聖之處,以基地算起高65公尺,但垂直角度約有75公尺,登高後可以眺望古蹟全貌,感受當時吳哥時期的偉大浩瀚。

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



Angkor Wat 日出一景



吳哥窟的雕刻裡,Apsara是很重要的主角,可以說是無所不在(有的Apsara女神像胸部被觀光客摸的發亮,呈現有趣的景象)。在吳哥窟之旅中所見的每一個Apsara都是驚奇:塔普倫寺裡的阿帕莎拉,沈穩優雅,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氣質高貴,感覺上年代較久遠有種穩重古樸之美;巴戎廟牆上發現的Apsara是在吳哥看到身型最小的,舞姿最為活潑漫妙,不見典雅但見生動。小吳哥是Apsara聚集的大本營超過一千五百尊,保存狀況良好,美麗的Apsara姿態變化萬千、頭飾服裝也不盡相同,每一個都栩栩如生,無一不美。



Ta Prohm Temple(塔普倫)與Banteay Samre(農民廟)
建於公元1186年,是加耶活羅曼七世為紀念其母后所建,又稱”母廟”,廟內如迷宮一樣,走道繁複,當年是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能的神殿。這地方保存了十九世紀廢墟遺跡被發現時的景觀,巨樹在廟的空隙間盤根錯節生長,展現十足生命力,鳥類啄食樹的果實,將種子分布在神殿各處,樹根深入建築的石縫中向四方擴散,巨根抓緊破廟,這也見證了吳哥文明的衰亡敗落的時光。也由於這特殊景氣,此廟也變成電影”古墓奇兵”的拍攝現場,進而將吳哥窟打響名聲。

塔普倫入口處,迎面聳立的是一尊高大的四面佛,進了城門,其實還看不到古蹟,感覺是像走進一片密林之中,順著小路走往塔普倫寺的路,過了油樹及一棵高大的黑檀古木,便可看到隱密在一片密林之中的塔普倫寺。
塔普倫寺,它的許多宮牆、城門為參天的巨樹所盤據,當地人稱為蛇樹(Kapok)的根莖,穿繞在樑柱、石縫、屋簷、門窗之間。塔普倫寺除了蔚為奇觀的自然景象外,廟內的各種浮雕也極為精采,而神殿內供奉的則是「智慧女神」,據說是加耶活羅曼七世依據母親的容貌所雕塑。



塔普倫廟 Ta Prohm Temple樹幹神像


塔普倫廟 Ta Prohm Temple樹幹陰影下女神







文‧圖/林文煌(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碩士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