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灣的景氣一蹶不振之後,台灣的畫廊也全面的呈現疲態。在這樣的氣氛中,台南市民權路二段卻有一家「台灣新藝」展覽空間已經經營進入第四年。台灣新藝是由資深雕塑家方惠光號召成立的藝術團體,成員大部份是方惠光老師過去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所指導過的學生,這些成員都已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目前分別執教於國內各大學藝術相關科系,以這樣的成員陣容來看,未來的發展相當可期。台灣新藝標榜的特色是展出具台灣主體性的新藝術,重點有二,一是「台灣主體性」,二是「新藝術」,也就是說,台灣新藝的展出作品強調台灣主體特質,並區隔台灣舊藝術與新藝術,這種性格鮮明的藝術團體也是近年來國內少見的。
台灣新藝是一個思索台灣新藝術主體性的藝術團體,是一個展覽具台灣主體性格新藝術的空間,他們很清楚地指出努力的方向是追求新的、具有台灣主體性亦符合國際潮流的藝術。台灣社會努力地把台灣弄得跟美國一樣,實在是沒什麼道理,這種現象也呈現出台灣人、台灣藝術家對本土文化缺乏深刻的認知、沒有信心。我們沒有必要在台灣推展美國藝術或歐洲藝術,我們的藝術源自於台灣,在乎的是台灣人的類比感受。我們無力去背負太沉重的歷史,也無能去虛擬太遙遠的未來,我們只能感受當下、反應當下,用藝術表達你我在這個時空中期待或幻滅的境遇,如此而已。
以下是方惠光的美術論著《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想》中的核心思想,這或許也就是台灣新藝追求的目標——
●當解構主義揭開威權體制的虛偽面具的同時,即已註定二十世紀形成的藝術都會被重新檢驗或質疑。藝術不管是內向的撫慰人性或外向的服務社會,都須有明確而合理的理由;否則藝術家的價值、功能及社會地位就開始動搖。
●二十世紀的美國,毫無疑問地是民主陣營的大哥大,強勢的政治、經濟,護航著美國文化迅雷不及掩耳地淹沒世界上每一個地方,不管東京、北京、台北、新加坡、曼谷,甚至莫斯科的年輕人都不明究理地為之痴狂!從搖滾樂到信用卡、從牛仔褲到漢堡、從電冰箱到健身操、從內衣到外套、從年輕人染的髮色到跳的舞蹈,處處我們都可以發現,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當然也包括藝術。
●十九世紀之前可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相當貧乏;二十世紀的科技發展出大量的新材料,但用於藝術創作仍屬嘗試階段;進入二十一世紀,各種可能的材料、技術都將被全然接受,加上新工具的發展,促使新藝術創作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富於變化。電腦將快速並大量進入藝術創作的領域,並且也可能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或藝術傳達、展演的方式。3D影像、多媒體影音、虛擬實境、網路傳送、自動控制、智慧型語音系統等等,各種由電腦衍生的材料、技術已屆成熟而且日新又新,只待引入新藝術創作的領域,並賦予美學的定義。
●所有藝術的理論、形式都只有階段性的功能,當世代交替、社會內容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某種或數種新的藝術理論與形式,以滿足新世代的社會需要或生活需要。新新人類終將成熟,未來當他們掌握政治權力、學術權力、經濟權力的時候,他們將會依據自身的經歷、體驗與需要對所有的價值重新定義,藝術的觀點在這個時候也將被重新定義。當新世紀的社會理論、價值觀、行為模式明確之後,新的藝術理論亦將衍生、新的藝術形式也將隨之完成。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將發展出更能接受另類思維、另類行為的包容力。在新世紀的藝術生態裡,學派的權威將越來越難令人相信,藝術權威所掌控、玩弄的各式展覽獎項將越來越不顯得榮耀,甚至藝術學院的品質也越來越難成為主流的象徵。多元化的社會將導引出多元化的藝術理論與創作風格,二十一世紀將會出現更多令人難以想像的藝術形式,許多規則習慣之外,有別於主流藝術的創作表現將會一再上演,而且也會在特定的族群中獲得肯定、共鳴與支持。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將快速盤整各種新的元素,亦將形成不同於二十世紀的美學標準。有朝一日二十一世紀的新新人類將會為新的社會、為他們自己量身訂做新的價值觀、新的美學、新的藝術來滿足他們的新人生;二十世紀的藝術終將會老去、會遠去,成為歷史中越來越模糊、越遙遠的記憶。
●雖然我們難以想像二十一世紀的新藝術會變成什麼模樣?但是我們可以確信它絕對不會繼續重覆過去的陳腔爛調。在新世紀中可以供選用的元素是那麼多;可以限制想像的規則卻那麼少;新新人類的企圖心是那麼強;傳統的約束力又那麼弱。只要新的社會大眾能夠接受,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二十世紀的藝術走到這裡已經遲暮,那種老舊美學在新世紀裡面將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二十一世紀的多元社會內容及複雜的美感元素勢將未來的藝術推展到令人們目瞪口呆的地步!
台灣新藝是一個藝術團體,同時也是一個展覽空間。這個展場除了成員的個展之外,也開放檔期邀請其他的藝術家展出,並規劃一系列的主題展及交流展。台灣新藝的展場座落在台南市的精華地段(台南市民權路二段212號),展場的陳設頗具專業水準,為南台灣最專業的非營利性藝術展覽空間。
--------------------------------------------------
經變繪語
游順得創作個展
生命在開展過程中,人格會不斷整合,並存在進展的連續性,榮格(C.G.Jung,1875—1961)將之稱作「個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同時這也反映出意識(Consciousness)與無意識(Unconsciousness)之間的調和與衝突,是一種自我實現,尋求生命意義的自發性衝動。游順得在藝術創作上的幾個演化階段,或可引用上述的「個性化」(或「個體化」)過程側讀之。順得雖是現役軍人,在公事軍旅之餘卻極喜繒畫創作之樂。此間所及大致為熟稔的家居寫照或是軍中軼趣。由於從最貼切的生活出發,表現起來最為質樸自然,畫風涵蘊一份獨特的個人溫敦特質。由於著力寫實的敘述形式,呈現日誌式的自然風格,讀來猶有一份閒適的親切。或可用「鄉土寫實」與「夢幻超現實」兩個階段謂之。然而這裡所側重的,並非指向形式上的寫實精進或風格的轉化,乃是探究一位創作者在面對某些藝事困頓或內涵意義的質疑時,其「創造意識」的超越與昇華。
近期的「經變繪語」系列:一些以佛像面龐(或是面具)為主的繪畫作品,除了在形式的變化更為簡約精煉,媒材與技法的實驗更為多元與豐富之外,在主題的開發上也顯得更為開闊且深沈。難能可貴的是,在此,作品隱然散發出作者的藝境用心,巧思地將生活心得、社會見聞、歲月感傷、宗教觀感……等,與個人內在的形上哲思、心緒餘情、批判意識交融結合,並企圖開創個人的獨特語彙。語境的更變難免有一些艱澀,但就是這份藝術家求新求變且不斷自我挑戰的艱困感,開啟了脫繭蛻變的可能。也正是這份生澀而疏陌的情境,藝術再次將我們帶回到「自性」那深邃莫測的空實豐滿(Pleroma)。歡迎所有藝術同好蒞臨參觀。
i-blog
張哲維創作個展
i-blog,可不是繼i-Pod之後的科技新產品,也不是虛擬網路上的部落格(Blog),而是張哲維擷取網路部落格「個性化」與「風格化」的形式特色,企圖在實體空間營造出一個「主題情境」,讓觀者更貼近地「體驗」到創作者極欲表達出「人與科技」之間的唇齒相關。「i-blog」當中的「i」即是人與科技的雙關符號——在英文中的「I」即是「我」的意思,而「i-」開頭的科技產品愈來愈多,「i-」隱然成為科技的代名詞了。
在數位時代裡,科技彷彿是人類的新器官一樣,張哲維的作品「人體電路」很直接的表現出這樣的制約關係。並進而在作品「受難記」中探討:人類被釘上科技的十字架,代表著什麼?是人類在科技浩劫裡的受難?或者是在數位時代裡,信仰科技是唯一的救贖?
台灣新藝八月份展覽
展期:07.22 ~ 08.20
游順得個展(一樓)
張哲維個展(2F實驗空間)
地址:台南市民權路二段212號電話:06-22155417
文‧圖╱台灣新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