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期月刊中刊登了台南藝術大學規劃的多媒體藝術學習平台「虛擬藝術村」,內文中關於「機能建築藝術中心」的單元,相形於一般常見的藝術項目,可能顯得新穎特殊,引發若干對「建築」和「藝術」兩者的關聯性、未來導向有興趣的讀者諮詢,希望月刊能引導提供較深入的相關資訊。
因此,我們彙整讀者所提出的各式問題,採訪機能建築藝術中心,請他們為大家「傳業、解惑」。
Q:請大概說明機能建築的定義?
機能建築藝術中心提供國內建築一個實驗與文化並重的設計平台,我們將開發或邀請建築界提供新型態或實驗性的建築設計將這些建築設計或概念性的建築理念,提供一個分享交流的平台,在這個機能建築的架構下不但可以讓新一代的建築設計呈現在民眾的眼前,更開展另一面台灣建築的前衛領域。
一方面配合研究所之相關課程的研究及成果,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創作及評圖之過程,將豐富教學經驗及相關研究成果建置網頁,提供一個資訊交流的網路資源,期使學生能以多重的角度切入建築設計之研究。二方面建立產業建築資料庫,以觀察並省思台灣當前的建築可能性,持續建立專業與對外連結的部份,以提供資訊靈感來源,累積豐富圖文資料作為相關課程之教材,並提供多元的互動學習模式。
建築設計師/朱伯晟作品
Q:在機能建築藝術中心,以機能建築為架構,分成概念建築、側寫建築、形體建築、虛擬建築、異象建築、影像建築等六個主題,可以大概的說明這六個主題的所要探討的內容嗎?
計畫初期以此六個主題為縱向主軸進行創意的發想與延伸,執行過程中因考量網站內多元串聯的互動系統與加強各主題之關聯性,以致於各主題間多有連結可進行主題與主題間的橫向發展,更促進網頁內容的豐富度及完整性。概念建築以觀察生活周遭或旅行中有趣的事物和對象為出發點,進行對台灣較不被注意到的產業建築進行田野調查,例如:廢棄廠房、漁港、高速公路等,透過攝影亦建立影像、建築、拼貼傳達影像建築裡的思維。
側寫建築為人文的思考圖像化,希望藉由藝術家觀察的眼及反省思考的角度,用筆將思唯理念創作為一幅幅深具意義且觀點獨特的畫。形體建築為一系列師生獲獎作品及創作品,在概念與速寫之後建築的呈現仍需轉化為形體,使人們得以視覺了解形體印象與空間雕塑的體驗,亦傳達出令人感動的異象。虛擬建築乃為時代進步下的文明產物,希望藉由電腦協助空間之體驗並引發另類觀點的創作和思想觀念的延續。
民權路天橋模型
Q:建築在一般人的想法裏,通常以居住為主,但是在機能建築藝術中心,嘗試以不同的主題,試圖讓建築一詞在台灣有更多向的發展,可以大致的說明一下有哪些發展嗎?
建築不僅是居住的機器更是包含生活行為的容器,亦是思想觀念的藝術創作,何以將生活中的事件與活動納入建築的巧思中是一有趣的課題,以二二八紀念碑為例:紀念性建築強調的是紀念性而非居住,需了解紀念事件本身的歷史意義及創意的可能性,進而以藝術的角度切入引發感官性的共鳴體驗,回憶歷史事件的紀念及教育意義;再以天橋及地下道為例,行走及穿越的單一機能本身以有存在的使用性,對於這樣的公共性建築是否能有多一點的藝術性?是否能有多一點的趣味性及印象記憶問題?是否多一些美感生活經驗與行為發生的互動體驗等?此類問題及思考已包含並超越原始單一的穿越機能。
Q:另外,機能建築藝術中心亦探討了另一個主題——「產業建築的存廢」,請問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對於「產業建築的存廢」此一議題以藝術家自發性的觀察及體驗為主,在廢棄廠房、宿舍、水庫等建築中試圖尋找生活形態的演變、使用行為與機能的原始意義、特定意義所產生的建築行為,在都市及鄉村的產業建築中各有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型態的產業裡反應了不同的生活經驗及感官旅行,目的是去尋找事件的發生與空間行為的想像並引發創意設計的可能性,目前較完整的是漁港建築的部份,將台灣的漁港現況做現場的影像紀錄,配合著動人的音樂,以輕鬆的步伐,讓藝術村上的村民上網就可了解台灣漁港的現況及發展,並竭取創意靈感及共鳴經驗。
漁港建築
Q:可以談談機能建築藝術中心除了作為建築實驗於文化並重的設計平台外,對於社會大眾的建築教育,有沒有什麼想法或行動?
對於一個學術網站的建置我們稟秉持教育熱忱與研究的創意呈現,在專題建築內容中有專案採訪、華人建築、評圖實況…等次項目之設計,次項目內設計有思維建築、場域建築、形態建築、觀念建築皆為精采作品,特別是專案採訪以透過採訪新銳建築師邱文傑、程紹正韜、龔書章、吳建森、廖偉立、徐岩奇、黃書恆、陸希傑、洪蒼蔚、曾永信、盧圓華…等知名建築設計師之優秀得獎作品,開闢為一個專欄,提供學術研究與資源分享的新園地;在華人建築部份,主要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城市謠言的特展活動中,知名參展藝術家對華人文化題出不同觀點與議題及創作作品並有設計師親自解說,使展覽活動及作品可在網路空間得以延續及發展,彌補無法親自觀展者心裡的缺憾;評圖實況則以南藝研究生的畢業口試為主,將研究生們於研究生涯中的研究所得分享給社會大眾,提供大學學生和對建築有興趣者可以自行上網學習了解的新契機,並附設留言版以提供學術討論的機會。建築資訊內亦附設國內外各大建築系所及各大建築師事務所…等相關網頁連結,藉此可觀摩國外建築之發展及情況,擴展台灣學生學習建築的視野及豐富資源。
編註:感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蘇妍文小姐協助
計畫主持人:王為河教授
撰稿研究生:王良銘
採訪者:黃佩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