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行文采、以色彩聲光、
以空間樣式、以人定位……
感覺這城市、想像這城市、書寫這城市吧
2006年初,一趟美國邁阿密大學戲劇系的駐校藝術家教學交流之旅,讓我因為出入境和轉機紐約的行程,三次經過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都市之一,底特律(Detroit)。雖說無緣親眼目睹這個城市擁有的全世界第一條水泥建造並在此通車啟用的公路,可是,僅僅被迫於該座城市的機場候機的幾小時閒逛經驗,仍然可以讓我感覺(或想像)到一個工業城市蛻變出的濃郁展演性格與其鮮明魅力。
究竟一個城市,如何能夠具備豐富而迷人的展演性格呢?除了各式充沛的藝文活動、人文資源等,空間形式本身,其實就是個恆常存在的重要媒介!因此,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否具有美感和情感?是否有質感、有想像力、有人文涵養的美感?必定與該座城市的形象與行銷息息相關!
什麼樣的公共空間是能夠形塑深刻美感記憶與印象的城市景觀呢?或許先以這回美國行旅所見,提供野人獻曝般的他山之石吧。
第一次抵達底特律機場,是歷經十四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經過一番海關入境程序,終於要從國際線的大廳前往國內線的候機廳,連結兩者的是一條漫長而寬敞的圓拱形隧道。初抵入口處,看見眼前簡約又迷濛的視覺形象,為之一怔。
底特律機場有座連結不同區域的通道,令人驚艷。
踏上自動步道,隨著輸送帶緩緩前進之時,漸漸發現整個隧道是由玻璃牆建造而成,牆壁上可見猶如世界五大洲地圖的線條浮雕,無接縫的連著天花板,整體形成一個美麗的圓拱型長廊,而且透發出變幻不停的色彩光影,黃的、紅的、紫的、藍的、綠的……同時,漸漸聽見隧道內響起世界音樂風格的樂曲,有柔和寂靜或磅薄沉緩的旋律、鏗鏘有勁的打擊節奏,給人彷彿面臨宇宙洪荒初始的浩瀚遼闊氣象,莫名感動不已;長約兩三百公尺的過渡動線,浸淫於聲光舞動之中,不只不累不煩,甚至有如身心洗滌後的輕靈宜人,完全堪稱一次賞心悅目的短暫行旅。
在底特律或紐約的候機大廳,筆者也發現了一排又一排的電話座,每一個小隔間牆上掛著一個電話,有長方形的桌子和有靠背的長方形座椅,讓疲憊的旅客可以暫時擁有一個小小的私人空間,可說相當貼心。這種對人的尊重,後來旅途中也不時有細膩的感受;邁阿密大學所在Oxford小鎮穿越馬路的「以行人為尊」經驗、繁華如紐約大城的不同角落皆易見座椅或小公園,可供市民小憩,連紅綠燈十字路口的分隔島上所設座椅也可見有民眾靜靜閱讀。
假如在此運用表演藝術的概念,城市空間是個無所不在的舞台,那麼舞台設計務必形塑出特定戲劇情境,舞台空間之中務必安置符合戲劇情境與劇中人物所需的道具裝置,回頭想想,我們島上許多公共空間往往以制式功能為前提,以少數人的便利為思考主軸,不少道路空間讓汽車喧賓奪主,整體環境渴望一種能夠激發人文情懷與聯想的有力規劃,所謂人的氣息、人的位置,有待重塑、不容漠視。
繁華如紐約大城,不同角落可見體貼的小憩座椅,可以餵養鴿子。
可以安靜閱讀。
當筆者三週之後搭著同樣西北航空返抵國門,一出海關,一樣是國際機場必備的自動步道,卻產生天壤之別的感受──侷促的動線規劃,樣板格式化的商業廣告看板林立一旁,縱使不能武斷的判定相關公部門與民營單位毫無用心設計,卻也無法否認的欠缺創意與美感,空間之中充滿零碎混亂的視覺符號尚待統整──而這就是我們給國內外遊客的第一印象!?
筆者以為,多元的文化刺激與文化資產可說是台灣最獨特也最值得引以為豪之處,可惜的是,諸多公共空間未見充分展現具有強烈雋永的文化圖像或是用心營構的展演情境。畢竟,細碎凌亂不等於多元趣味。
中正國際機場的入境通道,空間形式缺乏展演魅力。
如果我們同意,政府民間陸續推動各種動態計畫,統合各式活動的品質形象就代表當地的性格、形象,逐漸也就形塑出一種地方的圖像。那麼,一座具有展演魅力的城市,同時更需要高遠目光與務實執行的空間打造。
一如卡爾維諾於《看不見的城市》中提出的「城市」定義:「城市會是一空間,它包含著無數空間定位的意義,以及在它上面所將發生的所有過去印象的地點。」未來的城市競爭將不再侷限於既有功能的延續,而是必須要有創造性的環境,匯聚人文關懷與美感,吸引優異人群聚集,從事具開創性的活動,才能促使城市的優勢持續保持。
感覺這城市、想像這城市、書寫這城市吧。以詩行文采、以色彩聲光、以空間樣式、以人定位……。
期待我們的城市空間,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的相互激盪,形塑出更豐富的展演魅力,足以點燃人們的熱情和想像。
文.圖/楊美英(劇場創作評論人、台新藝術獎評審委員、南台科技大學講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