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李安台南情-尋找台南的李安,找尋李安的台南

在台南市長大,他的人生觀、世界觀,
都是這個城市帶給他的養分,

深厚的文化蘊涵,緩慢的節奏,
優雅又帶點憂鬰。

繞了世界一圈回來,
還是家鄉的感情最能安定心情,

深陷簽名人群中,沒有暫停,沒有猶豫,
溫和的笑容,眼神寧靜穩定,
他保留了這個城市最質樸,最深處,最動人的元素!




李安他的電影海報為台南市府珍藏


  2006年4月28日,下午兩點,李安從黑頭汽車中扶著媽媽李楊思莊緩緩走出來,眼前人聲鼎沸,人潮滾滾,好像全台南市的人,都擠到這兒來了,奇怪的是,男男女女穿著西裝,穿著及膝洋裝,卻戴著斷背山西部牛仔帽,十多年來,為著電影宣傳,為著領獎,李安經過大大小小陣仗,他已經習慣面對鏡頭,面對熱情人群,只是到那裡,他的笑容一樣溫和靦腆,在下車的那一刻,他心裡怦怦的跳著,這是台南,台南,他出生成長的地方…

  在「斷背山」贏得舉世名氣,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攀登上他個人生涯最高聲譽日子裡,台南市政府將他回國為母親慶生的日子4月28日,訂為「李安日」,舉市為他瘋狂,那天,台南市政府成為「臥虎藏龍」的電影場景,竹林林立,到處豎滿斷背山大海報,台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用揚琴、二胡奏著斷背山的旋律,有些怪異,但是李安用微笑包容一切。

故鄉的人情是真摯的,年少的年老的,毫不掩飾他們對李安的喜愛,這個人攀上世界影壇頂峰的人,和大家一起同在一片天空下呼吸,同在一座城市中行走過,繞了世界一圈回來,但是他還是那麼安靜,那麼溫和,貼近著大家的感情。

李安帶著小金人,他說「我以台南市為榮」,反覆強調說了幾次,說的言過其實,他的電影養成,在學校學習,唸大學、研究所,拍片製作,聲名鵲起,功成名就,其實都是在美國究其功,生命多數的時候,他也都在美國生活;台南市因李安沾了光,這裡的人,這裡的電影院,這裡的古建築,因李安登上國際媒體,倒是事實,台南市才真的是以李安為榮。


陷在人潮中的李安仍然溫和淺笑


他不吝惜的帶回來小金人,和家鄉的人一起分享榮耀,因為這裡的人情,安撫了他,他說拍完斷背山,這部片子和美國主流價值觀不同,他必須用力推銷,用了半年的時間,在美國、在歐洲,到世界各國宣傳,那時候他說經常沒由來的「覺得虛浮與不實在」。

甚至奧斯卡得獎,只獲得導演獎,影片沒有得獎,「心中不知道該高興還不高興」;但是隔天,當他從媒體上獲知,台南鄉親與他同歡,他看到他的家人在電視前為他加油,台南全美戲院前大家在歡呼,看到台南一中的學弟,上課期間還看電視,「突然覺得很踏實,所有的辛苦和虛浮感,都落實了」。

家鄉的感情這麼安定人心,李安說,他從小在台南市長大,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從台南而來,是這個城市帶給他的養分。

他真誠的話語,令人動容,雖然隔著遼闊的大西洋,李安的性格和台南市氣質是重疊的,深厚的文化蘊涵,緩慢的節奏,優雅又帶點憂鬰。
 
台南市做為台灣最古老的城市,蘊涵最久遠的歷史,有著全台首學的孔廟,人民教化得最早,全台都從這裡發聲,但是時日推進,這裡的優勢,早已消失殆盡,政治經濟的榮圈,早就往北往南移,這裡僅剩的是文化的傲氣。

這些可能未必在李安電影中具有實質形象,但是可以確信,這城市古老的氣質,就如同氧氣一般,在他一呼一吸,進入他的生命;「臥虎藏龍」這部將中國武俠形像推銷給全世界的電影,對他說來是實現從小對高來高去,俠客劍氣世界的幻想,但是貫穿電影中,一以貫之的儒家道統,壓抑的情感,上尊下卑,卻完全反應他的價值與人生觀。
 
1954年,李安出生,十歲那年,1964年,他跟隨爸爸,舉家遷到台南,做為外省第二代,李安說他是「永遠的外人」,在台灣他是外省人,在美國他更是外國人,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畢業離開台南,李安可能並不知道台江內海,波濤滾滾,300多年來的滄海桑田,也可能沒有讀過五條港商船往來舟楫繁忙的歷史,但是他一定從台南一中校門口,沿著四維路陡坡,騎著腳踏車,快速奔滑而下,風馳電掣的經驗,這是台南市有趣的地形,發源於台南一中附近古老的德慶溪,蜿蜒切割而過的痕跡。

李安生長在台南的日子,彼時台南滿城鳳凰木,正是面臨打造新城鄉風貌,拓寬大馬路,將紅豔蔽日的鳳凰,一一砍除…

那個時候,永華路還沒有打通,五期重劃區是一大片魚塭,天水相連,從市區到億載金城,必得行經運河,乘坐竹筏;再往西去,大眾廟、鹿耳門媽祖廟、天后宮都不是巍峨宮殿,還是純樸的小廟宇,那時的紅樹林,河道沒有被開發,更沒有台江一號、台江二號的汙染,魚蝦跳躍,野鳥遍地,招潮蟹出沒,彈塗魚四飛。

那時候,李安住在台南一中校長宿舍,但是台南市有絕大部分的眷村,果貿還沒有改建,大林新村仍是老屋子,水交社還是雞犬相聞的生活,村子裡野長的構樹,結滿紅豔的小果子。
 
回到台南的李安,台南市政府在暑溽的氣候,端上一碗綿密沁涼的安平豆花,李安輕輕呷了一口,說著「好吃,好吃」,但是李安在台南的日子,還沒有成名企業化的安平豆花,那時候的豆花,是在暗夜中,小販一肩擔出沿途兜售,叫著「豆花豆花一碗兩角半」。


李安的笑容永遠帶著一絲靦腆


高中畢業的李安,連續兩年大學聯考落榜,第二年再度落榜,李安首次離家出走,他自己一個人踩著腳踏車,橫過市區,躲到安平海邊,家人焦急不已,弟弟李崗到安平,兩兄弟無言傷情的回家…,那時候安平港海邊沒有觀汐平台,大海遼闊,木麻黃構成的防風林,原始濃密,李安快樂的時候戲水弄潮,和同學一起烤肉歡唱,悲傷的時候,孤獨的海浪陪伴著他,這樣的場景,沒有在李安的電影中出現過,但是卻是許多台南成長年輕人,共有的記憶。

李安成長的日子,被稱做他電影夢發芽的地方─全美戲院,正是炙手可熱,那時候沒有派拉蒙,沒有華納威秀,最紅的是位在友愛街專放國片的南都戲院,以及專放首輪西片的崇安戲院;但是李安和那時候的學生,卻最經常選擇府前路的實踐堂和永福路上的全美,二輪西片,永遠兩片同映,只要六塊錢,那是沒有電腦,沒有CD的時代,學生們最快樂的消遣。

在電影裡,李安自在揮灑,那是他的天地,廣袤無限,怎麼飛都可以,光影背後則是他自己的生命哲學,這樣的哲學,台南的氛圍,可能是形塑的其中一把養分,成功的影片,「推手」、「喜宴」、「臥虎藏龍」、「理性與感性」、「斷背山」,多數人都會心,不賣座的電影「與魔鬼共騎」,他是借美國南北戰爭,說人性僕役性格與自由平等的爭取,有他極欲表達者,但是了解的人,並不多。

「斷背山」的原著小說,安妮露普快刀快筆,調子其實冷冽,但是到了李安手裡,兩個愛人的腳步更躊踖不前,更多掙扎,卻也更柔軟溫暖,尤其最後一幕,恩尼斯把傑克和他的衣服反包,將用他未來的一生回報傑克,書上沒有這一段,這是李安的溫厚和深情。

李安過去身處的古都台南,幾乎面貌已經不再,但是溫熱的感情,還是流動著,李安陷在人群中,為仰慕的人群簽名,人潮一波一波的來,他揮著豆大汗水,沒有暫停,沒有不豫,溫和的笑容,在臉上消失又浮起,眼神寧靜穩定,他保留了這個城市最質樸,最深處,最動人的元素!

我們想要追尋下一個台南的李安嗎?還是追回李安的台南!




文‧圖/楊淑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