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從冷僻的品味 建立豐腴的文化視野

去年年底,討論今年富立藝術春季的邀請演出名單,與企劃部同事幾經掙扎,最後選擇了「瘋狂劇場」王瑋廉的作品。可能很多人會問到,為什麼推薦這樣既小眾化又冷僻的肢體戲劇演出?簡單的說,瑋廉的作品之所以勝出的原因,正是因為它的小眾冷僻,但充滿著劇場表演者本身自我對話的獨特性。希望藉由這樣的作品,能繼續培養在地觀眾從肢體表演出發,看見不同的敘述邏輯,也看見更豐富的劇場文化。

如何欣賞冷僻?怎麼進入創作者看似封閉迴路的世界?這裡先強調,所謂「冷僻」的概念,比起一些具有既定故事結構、完整敘事邏輯的作品而言,只是相對的說法。我常常鼓勵讀者觀賞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表演藝術,也希望更多人去看跨界的演出,我不認為觀賞演出是專屬於具有表演藝術專業知識的觀眾,特別是在作品非常內化的條件裡,就是我所謂「創作者封閉迴路的世界」。
所以我強調「培養冷僻品味」的必要性。

欣賞一齣冷僻的作品,就如同欣賞一件藝術品。若把表演當藝術品看,自然就不會有「懂」、「不懂」的芥蒂存在了,觀眾不必理會敘事架構,或期待什麼聲光娛樂。它也許沒邏輯可言,任何跳躍式的剪接與斷裂性的表現都可能發生,所以觀看者若能放下主觀印象,放鬆心情,用更超然、更跳脫的態度來切入表演者本身的自我對話,無形中也間接涵養了個人品味與視野。

在南部,觀賞表演藝術的機會並不多,也就少了這種概念,大家進入劇場時難免戴錯眼鏡,或因為有了錯誤的期待而感覺難以入味,我想這種謬誤,大概就像受到電影預告的誤導而把愛情電影當成動作片來看一樣吧!

近年來,誠品書店嘉南區一直協助較冷門的藝術團體進行推廣,如「阿川行為群」的行為藝術展覽,或以台灣第一舞踏團為號召的「黃蝶南天舞踏團」,帶來充滿日台混血風格的《瞬間之王》;又或者「鐵支路邊」劇團與北藝大學生,改編了寺山修司的作品《狂人教育》……。不論是基於創作者還是書店的立場,協力啟動這些節目的最大意義,重點並非只關注於吸引多少人前往觀賞,而是更希望提供這種多元品味的選擇給在地認識。

因為冷僻,所以更需被看見,我們特別邀請王瑋廉與書店進行訪談,希望藉由對話的原始風貌,找到培養品味的條件。丟掉高傲的姿態,建立冷僻的口味,府城才有機會經營更多元的文化視野。




文/陳德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