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籌建中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島是一座歷史舞臺
臺灣人是主角
斯土斯民 山河家園
承載我們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是守護臺灣土地
守護臺灣人心靈的基地
我們期望
營造一座
植根過去 展望未來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啟航:建館緣起及歷程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誕生,源自民國81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視台灣省立博物館,指示進行「省立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籌建計畫於87年11月提報行政院核定原則同意。歷經精省、改隸文建會,於88年10月成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進入實質籌建階段。本館行政典藏大樓工程於93年初動土興工,預定民國95年底竣工啟用;展示教育大樓工程於94年初動土興工,預定於民國96年底前竣工,俟展示裝置完成後,於97年3月正式開館。
使命:建館宗旨
本館的任務在保存維護台灣的歷史文化資產,建構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奠定台灣史研究傳統的基礎,推廣台灣歷史文化教育,營造一座植根過去、展望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屬於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學校及家庭團體是本館的主要目標觀眾,希望能向他們展示台灣史的多元面向,讓民眾體會台灣的歷史文化,拓展開闊的族群與文化視野,增進台灣居民彼此瞭解,相互尊重。
透過典藏研究,本館將保存台灣的歷史文化資料,建置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學者研究及社會大眾參考使用。本館學習計畫的目標,是讓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進而珍愛家園,認同台灣,建立國民共同體意識。
研究:整合型核心計畫
本館的核心計畫有三:臺灣涉外關係史、臺灣族群互動史、臺灣現代化發展史﹐並以整合型研究、典藏、展示來建立本館特色與風格。我們將建構一個文獻、文物與影像資料的「台灣史研究多元資源中心」,以歷史學為核心,結合社會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進行科際整合研究。
典藏:台灣的歷史記憶
本館的典藏策略,以上述三大核心計畫為主軸,從研究、典藏及展示三個面向進行,以田野調查進藏第一手資料,並收集散落海外的台灣相關資料,逐步建立館藏特色。進藏的文物種類有:古文書及地圖、歷史圖像、照片及影片、歷史文物、農林漁牧生產工具、常民生活器用文物、民間信仰文物、戲曲、娛樂及玩具、史前及原住民文物等。未來將持續擴散典藏,搜羅的範圍從政治、社會到生活的歷史資料,從歷史文物到近代、當代收藏,並與國內、外相關博物館、歷史研究機構,進行藏品資料交流。
展示:台灣的故事
博物館的展示分為常設展、企劃展、兒童廳及臨時展四部分,以深入淺出多層次的展現,帶給觀眾發現、驚奇、感動與希望。常設展主題為「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以「台灣」這一塊土地為舞台,以先來後到的「台灣人」為主角,建構台灣長時間、多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
展示理念是以台灣為主體,從世界看台灣,從台灣看世界;用開闊的心胸,容納多元族群與文化;建構台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形成台灣居民共同體意識。
建基臺南:廣域的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館於規劃之初,就選定建館於具有台灣歷史意義的臺南。建館基地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的和順寮農場,佔地約20公頃,昔為臺江內海之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內涵。為了區隔相關類型的博物館,建立本館的價值與特色,博物館將以臺南為經營範圍,結合臺南地區的遺址、古蹟,建構區域博物館網絡,規劃設計「臺南歷史地圖」、「行腳歷史大地」,以台南地區為廣域歷史學習場所,架構臺南地區成為廣域的臺灣歷史博物館。
基地:博物館公園
博物館公園將營造為一座自然與文化交融、教育與娛樂兼顧,多樣化的歷史公園。博物館的建築形式以干欄式建築為原則,創造建築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共生關係。建築樓地板面積約25,000平方米(7,500坪),為一座具有綠建築意涵的特色建築。公園所保留的發展空間將與台南縣、市政府及民間投資合作,整合城市與區域行銷,帶動文化觀光旅遊,提昇博物館經營效益。
效益:文教重鎮、地域觀光
本館的發展階段,首先是建構台灣史推廣學習網絡,成為學童校外學習中心。其次藉核心計畫逐步推動整合型多學科共同研究計畫,累積台灣史研究資料(文獻、文物、圖像),建構台灣史研究多元資源中心。最後整合台南地區博物館相關設施及組織、古蹟遺址等歷史空間,進行廣域保存、維護及教育宣揚。
經濟效益方面是以典藏研究奠基,進行展示教育,建立博物館為文化教育重鎮。以博物館營運行銷,吸引參觀人潮,配合帶動周邊地區之地域振興,加強博物館觀光遊憩功能,帶動周邊地區文化觀光事業。
願景: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是有理想、有使命感的機構,擁有生生不息、生命力旺盛的工作團隊,展現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眾服務的整體品質,應合社會脈動,與民眾密切互動,營造一座屬於全體台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通訊資料
地址:709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電話:06-3568889
傳真:06-3564981
網址:http://www.thm.gov.tw
文˙圖/呂理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