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府城藝術節的推手-台南人劇團
台南人劇團於1987年6月成立,在天主教會及華燈藝術中心紀寒竹神父極力支持推動下,凝聚一群各行各業的戲劇愛好者,共組「華燈劇團」,是台南現有各現代劇團中最早成立的劇團。初成立時,使用華燈藝術中心做為劇團排練及辦公室,使這群戲劇愛好者有一個能夠自由創作、發展的園地,在穩定中成長,漸漸發展其專業的規模。多年來,在戲劇製作及教育推廣上的嚴謹與用心深獲各界肯定,不僅改造劇場環境原是一片荒蕪的南台灣地區,自1998年起年年榮獲文建會「優秀扶植團隊」的殊榮,且評鑑成績皆名列前矛──分別於2002及2004年榮獲現代戲劇類組的第一名。
劇團在1997年6月正式更名為「台南人劇團」。新團名「台南人」更強調地方屬性,希望以台南這地方的人、事、物為著眼點,做為劇團關懷的對象,亦希望做為劇團另一個十年重新出發的新起點,並以「培育地方戲劇人才」及「實驗開發跨界且具本土特色的戲劇展演」為首要目標。台南人劇團早期的創作多以反映台灣的社會現象為主,且多採台語發音,近年亦嘗試翻譯劇本的演出。自創團以來已推出50多齣不同形式風格的製作演出,並且累積了三十多本演出創作劇本。
2003年呂柏伸先生接任藝術總監,李維睦先生接任團長,劇團遷移至新址百達文教中心三樓開始規劃經營「台南人戲工場」,並使其成為南台灣最受歡迎的小而美的新興展演場所。之後劇團的作品風格亦隨之改變,由新任總監所執導的「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計劃,先後於2001年推出台語版希臘悲劇《安蒂岡妮》,2003年改編自莎翁原著《馬克白》的《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以及荒謬戲劇大師貝克特的《終局》(2004),三齣作品皆獲得國內學者專家極高讚譽;2004年《終局》亦獲文建會邀請至法國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演出,廣獲海外僑胞及國外觀眾的讚賞,媒體並表示福佬話的音韻為這齣作品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境界。透過這幾個「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計劃作品的演出,不僅讓許多台灣觀眾重新體會台語文所獨具的聲韻美感,同時也展現台灣劇場人參與全球跨文化戲劇扮演的企圖與努力。
為積極推廣戲劇教育以及提昇台南戲劇環境,劇團針對不同族群提供更多戲劇學習的管道,於1999年起分別開始舉辦的教習劇場研習營和青年劇場:前者在於將戲劇與教育做更緊密的結合,藉以更有效地推展戲劇教育與社區劇場;而後者以學年為單位,每年增加一次新血輪,提供南台灣青年朋友接觸劇場藝術的專業管道,同時也藉此培訓劇團的創作新血。
2004年起開始舉辦《府城戲劇節》(《府城藝術節》的前身):預計每兩年舉辦一次,主要邀請國內優秀戲劇團隊以及台南當地團隊於府城聯合演出,藉以刺激活絡府城藝文活動。讓台南民眾不用到台北也可以欣賞到國內當今精彩戲劇作品的演出;並讓台南民眾認識本地戲劇表演團隊。2005年起與台南市文化中心合辦《搞戲囝仔》戲劇創作聯展與競賽,以青年學子為對象之校園戲劇比賽,透過演戲、做戲與看戲、教學相輔相成,使其得以真正走入劇場藝術,培養地方新興的戲劇人口,同時,也藉此活動之舉辦,逐年將各項戲劇資源如表演團體、學校社團、師資、表演場地及培訓活動等予以統合,成為地區之劇場藝術網絡,於通訊聯絡、活動參與、研習進修與其他資源協助方面得以互補,藉以擴大強化校園藝術人文課程的學習成效。
除了一般研習課程外,劇團亦於每年夏天舉辦「演員夏日學校」,邀請國際專業演員訓練大師來台舉辦表演訓練工作坊,藉以提供國內演員再進修及充電的管道,並提升國內演員表演素質。且鑒於國內表演藝術評論風氣尚未興盛,於2006年開始出版「劇場事(Theatre Matters)戲劇評論刊物」,希望成為一份能更深入去關注並記錄此地劇場發展,且能試圖去描繪未來台灣劇場可能面貌的刊物。
未來台南人劇團仍將以「培育地方及國內戲劇人才」及「實驗開發跨界且具本土特色的戲劇展演」為首要目標,並將長期提供發表平台給明日的優秀演員、行政、技術人員與劇作家,提昇整體台南當地表演藝術環境,讓台南地區所有想要接觸、了解甚至是深入、投入劇場工作的朋友永遠有一個最專業的平台施展才華。
文/蔡以淳
圖片提供/台南人劇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