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 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
時間與地點:2006.02.23~2006.04.02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6.06.10~2006.11.19 /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6.12.09~2007.03.04 / 國立台灣美術館
「沙龍」(Salon)一詞最早源自17世紀的法蘭西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該學院的院士和教授應當時國王路易十四的要求,需將作品進行公開的展出。1667年第一屆的沙龍展於巴黎羅浮宮「方形大廳」(le Salon Carré)展出,而「沙龍」(Salon)一詞逐漸脫離原始的意義,成為一般展覽的統稱。
「學院」與「沙龍」
1667年法國政府成立了培養藝術家美術教育的「學院」,並建構出獎勵制度的展覽會。17、18世紀時的「學院」是美術活動的中心,亦是籌辦「官辦沙龍」的主要單位。早期在舊體制的時代裏,藝術家的作品要進入「沙龍」,必先成為「學院」的正式會員或準會員,才有參展資格。直到19世紀法國大革命後,基於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革命政府取消皇家學院的特權,開放沙龍給所有的藝術家參與,使得沙龍成為眾多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的場域,也是他們邁向榮耀和成名的第一道門檻。「沙龍」雖對藝術家開放,但並不是誰都可以展出自己的作品,所有作品都須經過嚴格的審查制度,並經由制度判定作品是否能陳列展出,然而掌握這些審查制度的委員仍以學院的院士為領導中心,因此沙龍的藝術創作主題就在學院派的帶領與時局的影響下,仍以「歷史畫類」( 包括宗教畫和神話畫 ) 被公認為最卓越的畫類,其次是以「人」為主題的肖像畫、風俗畫;最後是以「物」為描寫對象的風景畫和靜物畫。
展覽的時代背景
本展的歷史背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至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期間法國經歷帝主、帝國及共和等政治階段的轉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展覽活動的舉辦和創作品味。專制王權的崩潰,促使許多貴族流亡海外,亦帶來以宮廷為中心的藝術保護政策的消失,原本由王公貴族和教會所支撐的藝術活動,就如同政治和經濟發展一般,轉至中產階級的身上。為了迎合新階級的藝術品味,藝術家們逐漸放棄大型具宣揚性的作品,加入大眾喜愛的題材和創作元素,調整作品的尺寸大小。再加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的興起、鐵路網絡的發達、萬國博覽會的舉辦以及各種工業技術的創新與改良,都成為藝術家靈感的創作來源和創作技術的增進。本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具備與官辦沙龍展的密切關係外(作品都曾入選沙龍或獲頒特別獎項),也希望呈現這漫長時期裡,各種藝術流派的創作表現及因沙龍所引起的相關延伸議題,包含似可亂真的臨摹作品、大師準備參展的練習畫作、作品獲選「沙龍」後,被買家指定同主題的創造以及再複製。
主題和作品介紹
本展參考學院派畫作的分類方式,一共展出基金會64件繪畫與雕塑,依當時受重視的程度依序排列。分別為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宗教、近代歷史、文學、肖像、農村生活、城市生活和風景。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得以瞭解近一百五十年間官方沙龍展的豐富樣貌。
主題一: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
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是當時沙龍裏最為「高貴」、「宏偉」的題材,討人喜愛也讓藝術家得以飛黃騰達。不論是繪畫或雕塑,這類作品偏好呈現遠古諸神理想的身軀與撩人的姿態,尤其吸引藝術愛好者,例如這次展出的【賽姬甦醒】 (Le Réveil de Psyché)、【月神賽勒涅】(Séléné)及【獵神黛安娜】(Diane chasseresse)等創作。
主題二:宗教
在皇室貴族藝術訂購者的鼓勵下,整個18世紀學院派畫家的創作方向多以宗教畫爲主。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連帶的拋棄基督信仰風潮,使得基督教題材的創作逐漸減少。就風格來説,直到19世紀中葉,學院派在新古典主義潮流下,接續一個兼容並蓄的時代,有的畫家著重色彩,有的強調線條,但細節中一定有著當代寫實的風格。例如學院派大師布葛赫(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Sainte Famille)。
主題三:近代歷史
19世紀的法國,有著許多政治上的轉變,君主政體、帝制,以及共和政體不斷相互輪替。每一個新政府雖替代前政權,但都熟知藝術家所能帶來的好處,而積極推動宣揚新政府勢力的藝術表現。因此,不同政府附會古代的偉大人物,來強調自身的偉大,某些與法國相關的歷史人物重新出現,讓新政府能夠重塑良好形象。
主題四:文學
整個19世紀,印刷業的進步、大量文章與圖片的再製,都造成了出版業驚人的發展。從上古到18世紀的古典文學,不僅持續發展,出版社亦不斷再版這些文學作品。隨著報紙的發行、連載小説的刊登,日報、週報或月刊都有非常重要的發展。附帶插圖的印製方法也愈來愈快速,例如蝕刻法,以一塊金屬板可印製大量的圖畫,並維持同樣品質。這些因素不僅對畫家,同樣也對插畫家與雕刻家產生重大的影響。
主題五:肖像
每次沙龍展都有數百幅的肖像畫懸掛在展場牆上,其根據訂畫者的能力及藝術家的技術,從極小的袖珍畫到巨幅華麗的全身肖像畫都有。儘管攝影技術的出現可能威脅到肖像的生存空間,但肖像畫還是受到藝術家和民眾的歡迎。這次展出的肖像畫亦包含藝術家的自畫像、貴族及一般平民的畫像。
主題六:農村生活
就本展所涵蓋的百年期間,繪畫中呈現對鄉村的看法或農村生活有三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一為受文學作品所激發出的靈感,與現實無關聯,呈現出純樸美好有如田園詩歌般的畫面。二為1860年後,大批的鄉下人湧入城市,藝術家們開始描繪另一種面貌的鄉村生活,此種繪畫觀突顯了農村為失落的天堂。第三種層面,則是因為城市的集中造成大自然的消失,許多藝術家陸續揭露農村生活的真實面,意圖表達政治對與土地緊密相關之農民的迫害,因而促使寫實主義的產生。
主題七:城市生活
如果鄉村最能讓人聯想到伊甸園的話,那麼城市就不同了,相對而言它很晚才成為常見的風俗畫題材。城市是墮落沉淪的最佳勝地,好比無根的人所朝向的未知目的地,也是悲劇最常發生的地方,即好與壞、富裕與窮困直接交鋒的所在。這些對立是屬於街頭的景象,而屋內、工作場所或機構等則是家庭及互助團體的庇護所,在冷酷無情的城市中,充滿了溫暖與笑聲。屋裡的色彩明亮,與屋外的灰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主題八:風景
藝術史上沙龍盛行這段期間,風景的描繪一直具有裝飾性的特色,不具深厚意涵。法國或義大利的風景,一直受到畫家的青睞。在畫室中創作風景,多少依照原始風光,因此與實際景色並無太大差別。1830年代開始,表現風景畫的手法逐漸變得更寫實,除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同時也展現多重國際風格,譬如受到東方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潮轉變,其表現也十分多樣化,特別是浪漫主義引導的「心境風景畫」(paysages états d’âme)的誕生,畫家用畫筆描繪其熱烈的思維與心境。
百年後的今天,沙龍已演變成各種展演形式,亦脫離原始的樣貌。隨著「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的推出,我們將帶觀者重回十九世紀的法國,感受官辦沙龍的時代氛圍,體驗藝術家們百年前一舉成名的辛酸與榮耀。
時間與地點:2006.02.23~2006.04.02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6.06.10~2006.11.19 /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6.12.09~2007.03.04 / 國立台灣美術館
「沙龍」(Salon)一詞最早源自17世紀的法蘭西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該學院的院士和教授應當時國王路易十四的要求,需將作品進行公開的展出。1667年第一屆的沙龍展於巴黎羅浮宮「方形大廳」(le Salon Carré)展出,而「沙龍」(Salon)一詞逐漸脫離原始的意義,成為一般展覽的統稱。
「學院」與「沙龍」
1667年法國政府成立了培養藝術家美術教育的「學院」,並建構出獎勵制度的展覽會。17、18世紀時的「學院」是美術活動的中心,亦是籌辦「官辦沙龍」的主要單位。早期在舊體制的時代裏,藝術家的作品要進入「沙龍」,必先成為「學院」的正式會員或準會員,才有參展資格。直到19世紀法國大革命後,基於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革命政府取消皇家學院的特權,開放沙龍給所有的藝術家參與,使得沙龍成為眾多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的場域,也是他們邁向榮耀和成名的第一道門檻。「沙龍」雖對藝術家開放,但並不是誰都可以展出自己的作品,所有作品都須經過嚴格的審查制度,並經由制度判定作品是否能陳列展出,然而掌握這些審查制度的委員仍以學院的院士為領導中心,因此沙龍的藝術創作主題就在學院派的帶領與時局的影響下,仍以「歷史畫類」( 包括宗教畫和神話畫 ) 被公認為最卓越的畫類,其次是以「人」為主題的肖像畫、風俗畫;最後是以「物」為描寫對象的風景畫和靜物畫。
展覽的時代背景
本展的歷史背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至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期間法國經歷帝主、帝國及共和等政治階段的轉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藝術展覽活動的舉辦和創作品味。專制王權的崩潰,促使許多貴族流亡海外,亦帶來以宮廷為中心的藝術保護政策的消失,原本由王公貴族和教會所支撐的藝術活動,就如同政治和經濟發展一般,轉至中產階級的身上。為了迎合新階級的藝術品味,藝術家們逐漸放棄大型具宣揚性的作品,加入大眾喜愛的題材和創作元素,調整作品的尺寸大小。再加上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的興起、鐵路網絡的發達、萬國博覽會的舉辦以及各種工業技術的創新與改良,都成為藝術家靈感的創作來源和創作技術的增進。本次展出的作品除了具備與官辦沙龍展的密切關係外(作品都曾入選沙龍或獲頒特別獎項),也希望呈現這漫長時期裡,各種藝術流派的創作表現及因沙龍所引起的相關延伸議題,包含似可亂真的臨摹作品、大師準備參展的練習畫作、作品獲選「沙龍」後,被買家指定同主題的創造以及再複製。
主題和作品介紹
本展參考學院派畫作的分類方式,一共展出基金會64件繪畫與雕塑,依當時受重視的程度依序排列。分別為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宗教、近代歷史、文學、肖像、農村生活、城市生活和風景。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得以瞭解近一百五十年間官方沙龍展的豐富樣貌。
主題一: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
古代神話與歷史的啟示是當時沙龍裏最為「高貴」、「宏偉」的題材,討人喜愛也讓藝術家得以飛黃騰達。不論是繪畫或雕塑,這類作品偏好呈現遠古諸神理想的身軀與撩人的姿態,尤其吸引藝術愛好者,例如這次展出的【賽姬甦醒】 (Le Réveil de Psyché)、【月神賽勒涅】(Séléné)及【獵神黛安娜】(Diane chasseresse)等創作。
主題二:宗教
在皇室貴族藝術訂購者的鼓勵下,整個18世紀學院派畫家的創作方向多以宗教畫爲主。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及連帶的拋棄基督信仰風潮,使得基督教題材的創作逐漸減少。就風格來説,直到19世紀中葉,學院派在新古典主義潮流下,接續一個兼容並蓄的時代,有的畫家著重色彩,有的強調線條,但細節中一定有著當代寫實的風格。例如學院派大師布葛赫(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Sainte Famille)。
主題三:近代歷史
19世紀的法國,有著許多政治上的轉變,君主政體、帝制,以及共和政體不斷相互輪替。每一個新政府雖替代前政權,但都熟知藝術家所能帶來的好處,而積極推動宣揚新政府勢力的藝術表現。因此,不同政府附會古代的偉大人物,來強調自身的偉大,某些與法國相關的歷史人物重新出現,讓新政府能夠重塑良好形象。
主題四:文學
整個19世紀,印刷業的進步、大量文章與圖片的再製,都造成了出版業驚人的發展。從上古到18世紀的古典文學,不僅持續發展,出版社亦不斷再版這些文學作品。隨著報紙的發行、連載小説的刊登,日報、週報或月刊都有非常重要的發展。附帶插圖的印製方法也愈來愈快速,例如蝕刻法,以一塊金屬板可印製大量的圖畫,並維持同樣品質。這些因素不僅對畫家,同樣也對插畫家與雕刻家產生重大的影響。
主題五:肖像
每次沙龍展都有數百幅的肖像畫懸掛在展場牆上,其根據訂畫者的能力及藝術家的技術,從極小的袖珍畫到巨幅華麗的全身肖像畫都有。儘管攝影技術的出現可能威脅到肖像的生存空間,但肖像畫還是受到藝術家和民眾的歡迎。這次展出的肖像畫亦包含藝術家的自畫像、貴族及一般平民的畫像。
主題六:農村生活
就本展所涵蓋的百年期間,繪畫中呈現對鄉村的看法或農村生活有三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一為受文學作品所激發出的靈感,與現實無關聯,呈現出純樸美好有如田園詩歌般的畫面。二為1860年後,大批的鄉下人湧入城市,藝術家們開始描繪另一種面貌的鄉村生活,此種繪畫觀突顯了農村為失落的天堂。第三種層面,則是因為城市的集中造成大自然的消失,許多藝術家陸續揭露農村生活的真實面,意圖表達政治對與土地緊密相關之農民的迫害,因而促使寫實主義的產生。
主題七:城市生活
如果鄉村最能讓人聯想到伊甸園的話,那麼城市就不同了,相對而言它很晚才成為常見的風俗畫題材。城市是墮落沉淪的最佳勝地,好比無根的人所朝向的未知目的地,也是悲劇最常發生的地方,即好與壞、富裕與窮困直接交鋒的所在。這些對立是屬於街頭的景象,而屋內、工作場所或機構等則是家庭及互助團體的庇護所,在冷酷無情的城市中,充滿了溫暖與笑聲。屋裡的色彩明亮,與屋外的灰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主題八:風景
藝術史上沙龍盛行這段期間,風景的描繪一直具有裝飾性的特色,不具深厚意涵。法國或義大利的風景,一直受到畫家的青睞。在畫室中創作風景,多少依照原始風光,因此與實際景色並無太大差別。1830年代開始,表現風景畫的手法逐漸變得更寫實,除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同時也展現多重國際風格,譬如受到東方主義的影響,繪畫風潮轉變,其表現也十分多樣化,特別是浪漫主義引導的「心境風景畫」(paysages états d’âme)的誕生,畫家用畫筆描繪其熱烈的思維與心境。
百年後的今天,沙龍已演變成各種展演形式,亦脫離原始的樣貌。隨著「榮耀之門-十九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的推出,我們將帶觀者重回十九世紀的法國,感受官辦沙龍的時代氛圍,體驗藝術家們百年前一舉成名的辛酸與榮耀。
文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