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428李安日



李安返鄉

將榮譽歸於府城

可感其謙虛

益見其氣度





東區的榮譽市民


《王城氣度》的讀者,府城的鄉親們,大家好,我是李安,謝謝大家的愛護和支持。

身為府城子弟,也一直引以為傲,於此和大家共勉:立足府城,放眼天下,盼一起為府城的文化發展而努力。謹此




長期定居在國外的李安,日前回到台灣陪母親歡度80大壽。李安在參加市府為其舉辦的「李安日」活動之前,低調的和弟弟李崗陪伴母親,一起到東區戶政事務所領取新的身份證。李安設籍於東區成大里,對於這位名滿全球的榮譽市民的來訪,東區戶政事務所接到通知後驚喜之餘,也準備了小蛋糕,提早幫李媽媽慶生,回頭給李安一家人一個意外的驚喜。



此間,李安笑著對筆者表示,昨天一回來,即有親友送給他王城氣度月刊,讓他知道在地的相關報導和觀點,他感謝周遭的親朋好友在其滯留國外期間,代為照顧母親,感謝鄉親的熱情和肯定。同時,也透過月刊向府城鄉親、讀者問候,互為勉勵。


李安與東區戶政事務所職員合影



編註:返鄉系列報導有部分圖照為李安親友提供,特此感謝。






文˙圖/黃佩芬

李安台南情-尋找台南的李安,找尋李安的台南

在台南市長大,他的人生觀、世界觀,
都是這個城市帶給他的養分,

深厚的文化蘊涵,緩慢的節奏,
優雅又帶點憂鬰。

繞了世界一圈回來,
還是家鄉的感情最能安定心情,

深陷簽名人群中,沒有暫停,沒有猶豫,
溫和的笑容,眼神寧靜穩定,
他保留了這個城市最質樸,最深處,最動人的元素!




李安他的電影海報為台南市府珍藏


  2006年4月28日,下午兩點,李安從黑頭汽車中扶著媽媽李楊思莊緩緩走出來,眼前人聲鼎沸,人潮滾滾,好像全台南市的人,都擠到這兒來了,奇怪的是,男男女女穿著西裝,穿著及膝洋裝,卻戴著斷背山西部牛仔帽,十多年來,為著電影宣傳,為著領獎,李安經過大大小小陣仗,他已經習慣面對鏡頭,面對熱情人群,只是到那裡,他的笑容一樣溫和靦腆,在下車的那一刻,他心裡怦怦的跳著,這是台南,台南,他出生成長的地方…

  在「斷背山」贏得舉世名氣,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攀登上他個人生涯最高聲譽日子裡,台南市政府將他回國為母親慶生的日子4月28日,訂為「李安日」,舉市為他瘋狂,那天,台南市政府成為「臥虎藏龍」的電影場景,竹林林立,到處豎滿斷背山大海報,台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用揚琴、二胡奏著斷背山的旋律,有些怪異,但是李安用微笑包容一切。

故鄉的人情是真摯的,年少的年老的,毫不掩飾他們對李安的喜愛,這個人攀上世界影壇頂峰的人,和大家一起同在一片天空下呼吸,同在一座城市中行走過,繞了世界一圈回來,但是他還是那麼安靜,那麼溫和,貼近著大家的感情。

李安帶著小金人,他說「我以台南市為榮」,反覆強調說了幾次,說的言過其實,他的電影養成,在學校學習,唸大學、研究所,拍片製作,聲名鵲起,功成名就,其實都是在美國究其功,生命多數的時候,他也都在美國生活;台南市因李安沾了光,這裡的人,這裡的電影院,這裡的古建築,因李安登上國際媒體,倒是事實,台南市才真的是以李安為榮。


陷在人潮中的李安仍然溫和淺笑


他不吝惜的帶回來小金人,和家鄉的人一起分享榮耀,因為這裡的人情,安撫了他,他說拍完斷背山,這部片子和美國主流價值觀不同,他必須用力推銷,用了半年的時間,在美國、在歐洲,到世界各國宣傳,那時候他說經常沒由來的「覺得虛浮與不實在」。

甚至奧斯卡得獎,只獲得導演獎,影片沒有得獎,「心中不知道該高興還不高興」;但是隔天,當他從媒體上獲知,台南鄉親與他同歡,他看到他的家人在電視前為他加油,台南全美戲院前大家在歡呼,看到台南一中的學弟,上課期間還看電視,「突然覺得很踏實,所有的辛苦和虛浮感,都落實了」。

家鄉的感情這麼安定人心,李安說,他從小在台南市長大,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從台南而來,是這個城市帶給他的養分。

他真誠的話語,令人動容,雖然隔著遼闊的大西洋,李安的性格和台南市氣質是重疊的,深厚的文化蘊涵,緩慢的節奏,優雅又帶點憂鬰。
 
台南市做為台灣最古老的城市,蘊涵最久遠的歷史,有著全台首學的孔廟,人民教化得最早,全台都從這裡發聲,但是時日推進,這裡的優勢,早已消失殆盡,政治經濟的榮圈,早就往北往南移,這裡僅剩的是文化的傲氣。

這些可能未必在李安電影中具有實質形象,但是可以確信,這城市古老的氣質,就如同氧氣一般,在他一呼一吸,進入他的生命;「臥虎藏龍」這部將中國武俠形像推銷給全世界的電影,對他說來是實現從小對高來高去,俠客劍氣世界的幻想,但是貫穿電影中,一以貫之的儒家道統,壓抑的情感,上尊下卑,卻完全反應他的價值與人生觀。
 
1954年,李安出生,十歲那年,1964年,他跟隨爸爸,舉家遷到台南,做為外省第二代,李安說他是「永遠的外人」,在台灣他是外省人,在美國他更是外國人,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畢業離開台南,李安可能並不知道台江內海,波濤滾滾,300多年來的滄海桑田,也可能沒有讀過五條港商船往來舟楫繁忙的歷史,但是他一定從台南一中校門口,沿著四維路陡坡,騎著腳踏車,快速奔滑而下,風馳電掣的經驗,這是台南市有趣的地形,發源於台南一中附近古老的德慶溪,蜿蜒切割而過的痕跡。

李安生長在台南的日子,彼時台南滿城鳳凰木,正是面臨打造新城鄉風貌,拓寬大馬路,將紅豔蔽日的鳳凰,一一砍除…

那個時候,永華路還沒有打通,五期重劃區是一大片魚塭,天水相連,從市區到億載金城,必得行經運河,乘坐竹筏;再往西去,大眾廟、鹿耳門媽祖廟、天后宮都不是巍峨宮殿,還是純樸的小廟宇,那時的紅樹林,河道沒有被開發,更沒有台江一號、台江二號的汙染,魚蝦跳躍,野鳥遍地,招潮蟹出沒,彈塗魚四飛。

那時候,李安住在台南一中校長宿舍,但是台南市有絕大部分的眷村,果貿還沒有改建,大林新村仍是老屋子,水交社還是雞犬相聞的生活,村子裡野長的構樹,結滿紅豔的小果子。
 
回到台南的李安,台南市政府在暑溽的氣候,端上一碗綿密沁涼的安平豆花,李安輕輕呷了一口,說著「好吃,好吃」,但是李安在台南的日子,還沒有成名企業化的安平豆花,那時候的豆花,是在暗夜中,小販一肩擔出沿途兜售,叫著「豆花豆花一碗兩角半」。


李安的笑容永遠帶著一絲靦腆


高中畢業的李安,連續兩年大學聯考落榜,第二年再度落榜,李安首次離家出走,他自己一個人踩著腳踏車,橫過市區,躲到安平海邊,家人焦急不已,弟弟李崗到安平,兩兄弟無言傷情的回家…,那時候安平港海邊沒有觀汐平台,大海遼闊,木麻黃構成的防風林,原始濃密,李安快樂的時候戲水弄潮,和同學一起烤肉歡唱,悲傷的時候,孤獨的海浪陪伴著他,這樣的場景,沒有在李安的電影中出現過,但是卻是許多台南成長年輕人,共有的記憶。

李安成長的日子,被稱做他電影夢發芽的地方─全美戲院,正是炙手可熱,那時候沒有派拉蒙,沒有華納威秀,最紅的是位在友愛街專放國片的南都戲院,以及專放首輪西片的崇安戲院;但是李安和那時候的學生,卻最經常選擇府前路的實踐堂和永福路上的全美,二輪西片,永遠兩片同映,只要六塊錢,那是沒有電腦,沒有CD的時代,學生們最快樂的消遣。

在電影裡,李安自在揮灑,那是他的天地,廣袤無限,怎麼飛都可以,光影背後則是他自己的生命哲學,這樣的哲學,台南的氛圍,可能是形塑的其中一把養分,成功的影片,「推手」、「喜宴」、「臥虎藏龍」、「理性與感性」、「斷背山」,多數人都會心,不賣座的電影「與魔鬼共騎」,他是借美國南北戰爭,說人性僕役性格與自由平等的爭取,有他極欲表達者,但是了解的人,並不多。

「斷背山」的原著小說,安妮露普快刀快筆,調子其實冷冽,但是到了李安手裡,兩個愛人的腳步更躊踖不前,更多掙扎,卻也更柔軟溫暖,尤其最後一幕,恩尼斯把傑克和他的衣服反包,將用他未來的一生回報傑克,書上沒有這一段,這是李安的溫厚和深情。

李安過去身處的古都台南,幾乎面貌已經不再,但是溫熱的感情,還是流動著,李安陷在人群中,為仰慕的人群簽名,人潮一波一波的來,他揮著豆大汗水,沒有暫停,沒有不豫,溫和的笑容,在臉上消失又浮起,眼神寧靜穩定,他保留了這個城市最質樸,最深處,最動人的元素!

我們想要追尋下一個台南的李安嗎?還是追回李安的台南!




文‧圖/楊淑芬

李安的光環─呼喚台南市電影博物館

超過3000張的電影海報,
曾經有過的古董級放映機、迴轉式影像光廊、
屋頂換下的50年舊屋瓦,大量收集的李安相關資料,

這種「活」的電影博物館,應是水到渠成的美事





銀幕上,傑克和恩尼斯徜徉在好山好中嬉戲,這是李安獲最佳導演獎的「斷背山」,首輪已經下檔很久了,因應著李安國回國的旋風,全美戲院又再度拿回來放映,有一位國中老師,帶著全班看電影,他們正在做李安研究,傳統的大銀幕是這家老戲院的堅持,戲院裡分樓上樓下AB兩廳,但是兩廳都是大銀幕,觀眾完全感受影片傳達的氣勢。

全美戲院是50年歷史古董級的老戲院,最近拜李安之賜,頻頻躍上國際媒體,極為風光;這家老戲院歷經台灣經濟崛起、起飛,又逐步沒落,開館之初也曾經是首輪電影院,早年也兼做歌廳舞台秀,頒獎典禮,畢業典禮禮堂等,基至是首開二輪兩片同映市場,直至今日,所有的電影院全面西化,經營形式,迥異於過去,只有全美戲院,一如往常,仍在一種古老氛圍中,獨特生存著。

今年年初,全美負責人吳俊誠向文化局提案成立電影博物館,他非常積極,委託進行內部規畫設計,並且多度遊說文化局,文化局初步也同意以地方文化館的方式,和全美合作。

其實設置電影博物館在台南市不是新聞,尤其在台南的李安逐步揚名國際時,成大歷史系副教授蕭瓊瑞任職文化局長時,就曾屬意台南一中宿舍旁的廳長官邸,許陽明時代也曾考量過「兒童科學教育館」,改為電影館,也有一度文化局看中曾經放映過電影的古蹟陳德聚堂,但是這些想法都只留在紙上作業,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說起來,台南的戲院史發展得非常早,日治時期引進西方電影文明,台灣第一家戲院1896年「東京亭」設在台北,台南市的「台南座」則在1906年興建完成,而直到1913年代,台南的戲院有台南座、南座、戎座、大舞台等,是僅次於台北,擁有最多戲院的城市。


做為電影博物館,在吳俊誠的理想中,預計採複合式經營方式,並且以李安為主題的電影館,電影是吳家的家族事業,做為博物館仍以放映電影為主,他說佔地180坪的全美,一樓位置有330個,他預計可以空出100個座位以上,大約是30坪到50坪的空間,做為迴轉式影像光廊,前有電影銀幕,後有玻璃屋放映室;二樓則有包廂電影院,以及電影資料館等。

這種「活」的電影博物館,目前還沒有先例,台灣的電影博物館,極為稀少,南來北往,只有國家電影資料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和新竹國民大戲院改建的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這些電影博物館,都兼具放映電影的功能,但是主體上,仍以博物館資料收藏、研究、展示功能為主。

曾經懷抱電影夢的吳俊誠,經營全美,和一般人不一樣,除了買電影,安排檔期,幾年來,他有系統收集電影海報,目前已經超過3000張,從早年的「阿拉伯的勞倫斯」、「青樓豔妓」,至近期的「臥虎藏龍」、「斷背山」等,對於全美曾經有過古董級放映機,甚至全美屋頂換下舊屋瓦,他都珍惜著,他也大量收集李安相關資料,水到渠成之日,一併呈現給影迷。


吳俊誠將全美的屋瓦編號送人


吳俊誠收藏超過3000張電影海報






文‧圖/楊淑芬

台灣船的龍骨

我覺得這根檜木,冥冥之中在等待作為台灣船的龍骨,
為府城擎載重啟海洋路的重要使命。






2006年鄭成功文化節圓滿閉幕,其中台南市政府、成功大學、中央研究院和船舶設計中心等結合官學各領域籌備多時的「台灣船復原──重現鄭氏王朝的海洋文化」,此一宏偉,涵括開台歷史人文重現、未來城市觀光文化佈展和造船專業技術的計劃,也在隆重的台灣船龍骨開斧儀式中,邁向計畫的新階段。

這支長達10.2公尺,直徑74公分,重達四公噸,得勞煩吊車運送,交通隊開道,才能請到開山路延平郡王祠為開斧儀式擔綱的大檜木,據說取得的過程相當曲折巧妙,渡海前來參加慶典活動的金門縣長得知後頗為感動,當場宣布買下這根檜木,捐贈給台南市政府。

為此,也引發我們的好奇,探索這台灣船的龍骨背後的故事。為此,我們特地專訪一路奔波、勾串起台灣船籌備計劃和推動執行的運轉手許耿修局長,請他說明這段檜木龍骨取得的因緣。

龍骨的故事

許耿修:打造台灣船的計劃經各方努力已逐漸成形,未來將會是府城觀光文化的重要人文特色。基於督促進度,市長希望在鄭成功文化節的開幕典禮上,舉行台灣船的龍骨開斧儀式,於是找到適合的木頭,成為我最大的考驗。

起先到安平造船廠附近,一家家詢問,到底誰有能耐能夠造台灣船,不僅遍尋不到,路途中還發生被狗追的事情。我發現安平造船廠大部分是使用玻璃纖維造船,真正營運生產木造船的船廠寥寥無幾,後來得知在安平老街靈濟殿附近,有一家造船場有在做木造船,到那家造船廠後,問到一位老師傅陳拐岸,陳師傅說可能沒那麼大的木頭,只能用接續的方式,將好幾支木頭結合在一起。當時拜託陳師傅介紹一些木材商,後來跟一位木材商原本相談甚歡,討論要如何造出龍骨,但沒有錢可買的情形下,木材商也不願意暫先借用。我原本打算跟市長求救,可是市長出國了,在此束手無策之際,我突然想起,今年正月16(頭牙)和市長一起去拜媽祖娘的地基子(開台聖王)時,意外認識林永申先生,人稱台灣檜木王,專門做木頭買賣的,於是我詢問林先生有沒有適合做龍骨的木頭,他說目前禁伐,不可能有這麼大支的,於是我只好退求其次,請他找幾隻木頭來合成。兩天後,林永申先生說有一支木頭可能符合我的需求,是他於民國75年向台灣省林務局標購的,型態雄偉筆直,因取得之後,沒有適切的用途,也不捨得「大材小用」,就一直放在南投,我請林先生從南投運送到台南,光運送救花了三天的時間,22號副局長先去看,覺得相當適合,24號換我去看,我看到木頭覺得很感動,因為木頭呈現金黃色年輪,我覺得應該就是這支木頭沒錯。因為要先應付文化節的開斧儀式,便先向林先生商借,並且拜託林先生幫我們運到活動現場,但是溝通過程中,林先生似乎要解釋某些事情,但文化節箭在弦上,我只好硬著頭皮,不容許林先生拒絕。

在運送木頭的過程,還跟台南縣市的交通隊開會,由交通隊開道,請來吊車、拖車,順利將木頭護送至延平郡王祠。文化節前一天,我接到一位市議員電話,原來木頭兩年前已經被定走了,是二水壽天宮建廟屋樑使用,而且定金已付,不
過因為工程出了狀況,遲遲未有動作。林先生一直要跟我解釋此一情況,不過我沒讓林先生發言,後來林先生找民代來說,我說說既然壽天宮還沒要用,於是跟議員說要買下這根木頭,而且付現金,議員質疑局長是否有錢可買,我請議員姑且相信市政府,議員遂答應要幫忙協商,不過我要寫切結書。

我覺得這根檜木,冥冥之中在等待作為台灣船的龍骨,為府城擎載重啟海洋路的重要使命,也是鄭成功挑的,全台灣大概只剩一支這麼大、這麼適切的檜木,雖然過程遭遇很多挫折跟不順,不過都迎刃而解。像文化節前夕,原本陰雨綿綿,我帶全部的人去拜拜,祈求鄭成功讓天氣變好,甚至到開幕當天下午還有人問我說開幕有沒有要取消,後來兩天天氣都很好,這一切彷彿都是鄭成功默默在保佑。而另一層的感動則是金門縣長前來參加這次鄭成功文化節活動,得知台灣傳龍骨背後的故事後,頗為感動,便買下這根檜木捐贈給台南市政府,這連帶巧妙的因緣促使下,連龍骨的經費問題也解決了。

對台灣船的期待
許耿修:
台灣船的再造重建,是以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所收藏、繪製於西元1706年的「台灣船圖捲」為主要藍本,於史有據。希望台灣船能成為台灣的具體象徵和文化意義,航向更開闊、更美好的明天,開拓出府城觀光文化的新里程。





台灣船結構
檜木龍骨材料基本介紹

一、收藏者簡介:林永申先生1939年生於台南縣麻豆鎮,製材經驗已逾50年,其家族為木材世家,即坊間所稱「麻豆林家」,兄弟共有8人,全盛時期計有9家製材場,人稱「台灣檜木王」。

二、名稱:台灣紅檜
英文名:Taiwan Red Falsecypress
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三、出處:台灣南投縣信義鄉丹大林道的原木群
四、採集日期:收藏者於1986年向台灣省林務局標購
五、尺寸:長10.2公尺、直徑74公分、重約4公噸
六、樹齡:約800~900年
七、主要特色:色澤柔和美觀,堅固耐用是其主要特色,耐水、不易腐朽,更有獨特的芬多精香氣。台灣檜木與泰國柚木、越南檜木等各國材質國際評比,排名第一。
八、主要用途:為最佳之造船材料,廣用於建築或精品家具製作,所製成之精油更有治療皮膚病、收斂傷口、刺激中樞神經、調節自律神經、鎮靜神經等作用。


目前放至於木材廠的龍骨檜木


林永申先生與檜木龍骨




受訪者/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許耿修
採訪整理/施惠淇、黃佩芬

鄭成功文化節-延平郡王祠導覽手札




對於古蹟解說員而言,延平郡王祠是一處極具挑戰性之解說點;對一般市民與遊客而言,這是一處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史蹟。猶記得三年前考上解說員之後,許多前輩告訴我:「延平郡王祠沒啥好講!」偏偏第一次初試啼聲之處便是延平郡王祠,面對一堆對聯與神主牌位,嶄新之建築,沒有遺跡、沒有斑剝的牆,與安平古堡和赤崁樓不同,它的故事,在人們的心裡面。學法的外子告訴我:「文史,先有文,才有史。沒有文學底子,解說員幹不好。」把我所擅長的文學基礎發揮出來,延平郡王祠可以是一篇史詩、一本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小說。

走到大門,抬頭看到的是「明延平郡王祠」幾個大字橫在門額上。從這裡開始,進入庭園,日式「鳥居」(一說「華表」)上頭白崇禧將軍被竄改過之對聯,接著,「前無古人」匾與「奉旨祀典」碑,每個章篇都有訴說不盡之典故,更甭提進去大殿之後的各項文物。

2006年鄭成功文化節,文化局指派了嘉敏姐與我在重點期間於延平郡王祠駐點導覽解說,星期六上午祭典完畢,看著熙來攘往的人潮,扶老攜幼的,庭園裡不斷上演的各式節目,很猶豫:會有人願意聽解說導覽嗎?但還是得開張呀!於是打開腰際的小蜜蜂,吆喝一聲:「這裡有文化局提供的免費導覽解說服務,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先拉到客人再說。果真,往解說看板前一站,由介紹國姓爺開始,人群慢慢聚攏,大人手搭著孩子的肩,老人抓著同來的家人的手,深怕因專心聽講而與家人走失。

我們沉浸在國姓爺國破家亡的悲痛,艱危莫奪的執著與壯志未酬的無奈當中,文肅公沈葆楨為國姓爺爭取追諡褒揚,順應輿情為當朝收攏臺地民心,膾炙人口的對聯,一句「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讀來令人動容。監國祠前敘述著強敵環伺之下骨肉相殘之不堪,內鬥帶來的內耗,終至不可收拾,以史為鑑,吾等有多少感慨卻也無奈。太妃祠敘述著國姓爺母親的教忠與貞烈,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歷史殷鑑。甯靖王祠敘述國家覆亡之際,皇室與眷屬為維護皇室尊嚴與貞節,一幕幕血淚斑斑,令人蕩氣迴腸的場景,彷彿在眼前上映。

一波又一波的參觀人潮,緊跟著解說員的腳步移動,隨著解說員手上的光筆讀著牆上對聯,大家的心情激盪在時空交錯與歷史情境當中。歷史人物與事件沒有對錯,何妨以同情理解的心來看待歷史?身為一個解說員,我喜歡與遊客分享歷史知識,看著眼前一雙雙專注的眼神,謝幕時不吝惜的熱烈掌聲,原先:「誰會來聽解說?」的忐忑心情早已消失。這時我深深感受到,台南市民的教育與知識水平並不低,除了一堆神主牌位與對聯之外,還帶有幾分陰森的延平郡王祠,開放到晚上九點,居然還有人來參觀,居然還有人願意聽導覽解說,這實在令人感動,也反映了市民對這個城市的關心與熱情。

國姓爺與延平郡王祠在不同的時代,被不同的政權賦予不同的時代意義,當權的人可以詮釋歷史,但卻無法改變歷史事件的本質,與發生當時所代表的意義。「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延平郡王祠回顧台灣三百多年的歷史,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若能多一分包容與體諒,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尊嚴。




文˙圖/文化局古蹟導覽解說員 盧芳蕙

一種人與城市的另類年輕-台南少年十六歲

對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言,做十六歲,就是期待年輕人瞭解成長的意義。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強調這一個祭典習俗的意義是什麼?
無非是思考創造一座少年十六歲的歷史城市--台南。




做十六歲需要鑽桌腳,男左女右三圈,圖攝於1990年台南開隆宮


各地紛紛興起以十八歲或二十歲的青少年為對象的「成年禮」,台南的做十六歲似乎年輕許多,我不喜歡稱他是「成年禮」,除了不是法定的成年外,主要是這樣的一個儀式慶典,包含有更多的歷史意義與城市象徵,應該營造出他獨特的台南味來。

做十六歲的由來,原本是兩個簡單的民間信仰(註1),一是拜床母,另一就是七夕;台灣人認為從嬰兒誕生起一直到十五歲,都有一個稱之為「床母」的兒童神,住在寢室保護兒童,也稱這段時間為「花園內」,在男孩子的頭前會留少許頭髮,一直到十六歲時才剪去,七月初七這天要準備豐盛的供物菜飯來拜床母。


紙糊七娘媽亭已是做十六歲儀式中重要的物品,同時也是府城重要的手工藝品,圖攝於1990年新美街,陳姓藝師與作品。


這一天同時也是七夕,也是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沒有子女的祂能授子女,有子女的他能治子女的病,因此有未滿十六歲子女的家庭,為了讓子女有良好的發育,在一歲後都要給七娘媽「綰絭」(用銅錢穿紅線掛在脖子上,乞求媽祖或觀音的就叫媽祖絭、觀音絭),到了年滿十六歲那年,七夕這天來還願,感謝七娘媽保護;七夕同時也是「乞巧會」,相傳女子在月下擺香案供上鮮花、水果、白粉、胭脂、針線向天乞求能賜與像織女一般靈巧的手,現在台南的做十六歲的祭品就是混合了乞巧會的供品。


臨水夫人廟同樣是花園內孩童的守護廟宇,也是府城重要的做十六歲還願地點。


在台南、鹿港、澎湖及中國福建沿海,都有做十六的習俗,但以台南地區最盛大,台南的做十六歲興盛的由來其實十分的草根,起因於舟船繁忙進出的五條港地區,勞動力的需求十分高,而一般家中的男子如果是花園內的孩子未滿十六歲只能算童工的價錢,一旦年滿十六歲後就能算成人全薪,在勞動力匱乏又重男輕女的年代,家中有一男丁,就代表著一份收入,因此做十六歲這件事自然就成了家中的大事。

傳統的府城自有府城人的堅持與習慣,就拿祭典過程中的七娘媽亭來說,鹿港等地方的七娘媽亭是一個簡單紙糊的平面造型,在台南因為傳統紙糊匠師的工法,繁複地將七娘媽亭分成三層、五層等不同大小形式的立體造型,讓整個做十六歲的習俗充滿府城的特色,如何從傳統習俗中窺見新的意涵轉化到現代生活中成為新的詮釋,這其實是現代人對待或者延續傳統習俗的重要關鍵,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而言做十六歲是什麼?對城市而言強調這一個祭典習俗又有什麼意義?這些恐怕才是為文的重點。


2001年台南‧仙台七夕文化交流仙台市長藤井黎(右)、西澤啟文議員(左),示範台南〞做十六歲〞儀式。吳昭明/攝


七夕對大部分的華人世界,都是「中國情人節」,這其實是拜西洋清人節之賜,華人世界再重新找出一個傳說與節日來呼應,透過現代商業行銷手法包裝,成為一個看似華麗的現代節慶,府城的做十六歲近幾年來在媒體與相關文化部門的聯手打造下,已逐漸成為台南重要的象徵性節日,但是如何重新檢視祭典的現代意義才是這個節日可以永續並避免流於泛商業化或節慶平庸化。

做十六歲裡有幾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一是傳說與由來,就是習俗與五條港的發展關係,這是強化該習俗與府城關係最重要的連結意象;二是象徵物,習俗的過程有幾個最重要的物件:象徵孩童守護神的「床母」這個有著鳥嘴的神衹是孩童的守護神,這個形象相當容易透過現代手法再現,詮釋為「孩童與城市的守護神」,另一個象徵物是「七娘媽亭」。


臨水夫人廟旁三十六婆姐全都是孩童的守護神。


「七娘媽亭」這個特殊的祭祀用物件的背後象徵的是府城的傳統工藝在生活中的展現,台南的許多糊紙藝匠,一年的收入有將近半數都是靠一年一次的作十六歲販售精緻的七娘媽亭所得,這樣的工藝與生活習俗的關係,有可能轉化到其他傳統工藝的價值上嗎?或者可以轉化到學校或社會大眾的傳統手工藝的教育裡嗎?

最後一個關鍵是習俗的詮釋,由來是歷史根源的回溯,詮釋是未來的意義,鑽桌腳就是作十六歲裡十分有趣的儀式過程,男左女右鑽桌腳三圈,早期在家中用的是供桌,穿過祖宗神明的下桌,彷彿告誡孩子長大後要懂得尊重、忍耐,如韓信忍胯下之辱,或如人類爬行到直立的成長過程,是一種「蛻變」,一種成長過程,帶有過往時間的張力。

百年來,城市改變了,但習俗卻巧妙地維持下來,空間改變了習俗沒變,當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透過其他詮釋與媒體推動民間習俗時,這些遠到而來的遊人是如何看待這座城市?從年輕人做十六歲的習俗中,我們有沒有學習到為府城做十六歲的方法?開發前先學習「尊重」,老城市也要在歷史的紋理中成長蛻變,做過十六歲的台南市才是長大成人。

習俗是一種人與環境產生出來的行為,習俗還在但環境巨變,如何從「作十六歲」到一座「城市的再生」全盤地思考展現出老城市「渴望前進的活力」,從這樣的城市祭典中想想怎麼替府城這座城市也做做十六歲吧!年輕的活力與歷史的古城是不相違背的,做十六歲不只是期待年輕人瞭解成長的意義,同時更是一座城市的思考,創造一座少年十六歲(台語,年輕十六歲)的歷史城市---台南。


2001年台南‧仙台七夕文化交流之前,台南市代表團團員和仙台市議員西澤啟文,走訪台南〞做十六歲〞源生場域。吳昭明/攝



主祀孩童守護神七娘媽的開隆宮是七夕時最熱鬧的廟宇。



2001年仙台開府四百週年七夕祭,掛滿街道的巨型彩球。吳昭明/攝


註1 鈴木清一郎著,1933,台灣舊慣習俗信仰。






文.圖/黃建龍

盡情搖滾青春放送-搖滾音樂博物館

搖滾音樂是以肢體、歌聲、麥克風,融合了電子音響科技,展現出巨大的音樂感染力,這樣的型態,使音樂成為詮釋潛意識與熱情的組合。


搖滾音樂的名言:一場精采的演出可以改變世界(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can change the world.)

這樣的精神實踐在搖滾音樂博物館(Rock&Roll Museum)中。這座博物館位於北美克里福蘭市中心,靠近與加拿大相連的五大湖區旁。硬體建築是由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完成。這是一座三角玻璃帷幕的現代建築,蒐藏了各式搖滾音樂歷史起源的文物,從美國南方音樂的班鳩琴、布羅琴到黑人的靈魂音樂及爵士音樂歌手的吉他、低音琴、樂譜、服裝與紀錄片等,讓二十世紀重要的搖滾音樂物件,有了最好的歸屬。
博物館外是一片佔地約1500坪的表演廣場,只要是假日的午後,由博物館所邀請的搖滾樂團,就在廣場上表演,方圓一里內,充滿了青春的氣味。在熱情有勁的音樂聲中,只見不分男女老少,扭動著身軀,展開歡顏,盡情的與音樂共舞。

進入到被自然光穿透的博物館中,就看到挑高建築中,懸吊著曾經被瑪麗蓮夢露坐過的汽車,就像她在世時一樣的亮眼。賣店佔了一樓三分之一的空間,裡面陳列著各式的衣服、海報、文具與錄音帶,配合著特有的音樂節奏,遊客也不自主的就掏出鈔票,在各式的商品中,盡情的選購。利用特別設計的音樂來促銷,這是一項成功的策略,讓人樂在音樂所創造的購物天堂。


搖滾博物館的正門,就像是玻璃做成的金字塔,灰色的線條具有現代建築簡潔的語彙。


買了門票,跟著人群,魚貫的來到被燈光、色彩、搖滾樂器及紀錄片所包圍的常設展場。展示是以人物歷史為軸線,每個經典人物都有他的歌曲播放。遊客可以邊聽耳機的音樂,瀏覽著櫥櫃中的舞台服裝、新聞影片,以及樂手曾彈奏的吉他、敲擊過的鼓棒與演唱的麥克風,就好像經過了當時的演唱場景,讓人搖擺沸騰。

搖滾音樂的崛起,是隨著電子樂器的發展成熟,以及視訊傳播科技的放送下,經由商業包裝與典型人物的開創,所形成的音樂型態。

這些養分,最主要是來自於美國的黑人工作歌與白人的鄉村音樂,經由貓王艾維斯的「扭腰擺臀」式的開創,以及英國披頭四樂團的精緻塑造,再到黑人爵士音樂的形成,將二十世紀的搖滾音樂,融合成偶像塑造與熱情有勁的時代經典。

這些相關的流行音樂資料與紀錄,在搖滾音樂博物館內,隨著人物海報、書籍、服裝與演唱會的紀錄片,詳實呈現出這些新音樂元素的發展片段。

最受歡迎的當然是歷久不衰的貓王艾維斯的個人展場。從入口處,就看到醉死人不償命的笑容,經由吉他牆的引導,到達他曾經踩踏過的圓形舞台,四周播放著他的演唱會或是電影片,讓遊客搖頭擺尾盡情迴盪,不論是十歲以下的兒童或是八十歲的老阿媽,都陶醉在五彩燈光的青春舞台上。


進門的音響架與燈光台,隨時都可以有現場樂團的音響與燈光效果。


吊車


五彩繽紛的跑車


隱藏在這些展示內容與手法的背後,研究工作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而展示的「故事線」,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電影腳本,從研究歷史的脈絡中,找到「why、 how、 when 、where、 who」的重要事件,串連成搖滾音樂的全貌。就是因為這兩者的組合,才成就了展示的動人內涵。

博物館的研究員威廉(William)在常設展「Rock&Roll Style」的序言中,寫道:「搖滾音樂是以肢體、歌聲、麥克風,融合了電子音響科技,展現出巨大的音樂感染力,這樣的型態,使音樂成為詮釋潛意識與熱情的組合。」,擁有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的他認為,搖滾音樂從電子吉他與爵士鼓中,找到新的音樂型態,在社會中產生釋放社會壓力的集體情緒。只要有了電吉他加上爵士鼓與眼睛會放電的歌手,世界就變得輕鬆起來。


迷人貓王艾維斯開啟了現代電子音樂以肢體搖滾音樂的形式。


當然,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搖滾音樂也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以「夢的解析」,分析了潛意識、前意識、下意識的「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使得驚世駭俗的演出型態躍上舞台,一些魔鬼的裝扮,髒話連篇的歌詞,猥褻的舞動,就好像是地獄的試金石,堆砌滿身亮片色彩的圖案,來到人間。

在「The Dream V.S. The Face」的展區中,就有模特兒化妝成一邊黑,一側白的臉,誇張的黑白線條,勾勒出演變中的搖滾音樂舞台人物。另外,金色小可愛式的內衣舞台裝,性感十足,展現出聲色挑逗的服裝與人物的刻劃,令人目不暇給,彷彿活在舞台的夢幻空間中。


搖滾音樂用巨大音響創造虛擬的野性典範,打破了音樂必須精緻的藩籬,使得震耳欲聾的音樂成為紓解青年生理急躁的藥方,也讓民主社會的包容性,增長了容忍力。
最具有燈塔效應的是披頭四的搖滾音樂創作,增強了搖滾音樂的內涵與技術性的難度,消弭了精緻/通俗、古典/現代的音樂對立,從此樹立了搖滾音樂的里程碑。


嘻哈的故事從搖滾音樂的黑人工作歌中發展出新的時代律動。


歌迷群的不斷擴大,增加了搖滾音樂的世界影響力。在展場中鋪陳當時的報紙,表述以美國、英國為首的搖滾國家,運用了搖滾音樂帶動英文電影的通俗文化,販賣了可口可樂與麥當勞的好滋味。
從70年代開始,用搖滾音樂來傳播「美式民主」的美好,隨著韓戰與越戰,跨越了太平洋的文化鴻溝,將美國塑造成歡樂的天堂,淘金的樂園。

文化是軟性的國力,在搖滾音樂博物館的世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走出這些精緻的展區後,來到了6樓360度視野的餐廳,遊客面對著波光粼粼船影點點的五大湖區,品嚐著魚子醬與櫻桃調製的搖滾大餐,心中佩服博物館的動線操作,讓聽覺、視覺與味覺,有了完美的句點。

在結束這趟融合了音樂、美食與歷史記憶的搖滾博物館之旅時,還被陌生的拉丁女子,邀請跳了一首馬恰恰(Machacha)舞曲,幸好家傳的國際標準舞基礎紮實,讓她快意的與「老中」共舞一首,度過了歡樂的午後。音樂是不分種族、語言與階級的黏合劑,在搖滾音樂博物館裡,我找到了世界共通的律動。



皮革製的緊身衣。




文‧圖/周晶生

企業v.s學術 有什麼好玩?




我們到底在產學合作中可以看到什麼?為什麼誠品書店要做這個案子?當初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的林蕙玟老師向我們提這個計畫,我蠻感動的。本來其實沒有要跟劇場表演有關係,可是,空間本來就存有很多故事。台灣的所有城市裡面,台南是一個適合做這種案子的地方之一。我自己覺得:休閒的時候,如果可以在一個街角喝咖啡,看到街角發生的事情其實像在劇場看到的一樣,裡面充滿故事,老房子或新建築都有故事的可能性。把表演的東西跟空間設計做連結的想法,我已經想很久了。2002年崑山的學生們在自己的學校裡面做過類似這樣的呈現,他們利用廢棄的東西佈置了一個空間,然後下去做一個劇場表演,那是站在劇場表演的位置去看待這件事情。這次的計畫雖然也是先將空間設計出來,讓空間自己說了四個不同的故事,但不一樣的是,劇場演出的部分由專業的演員擔綱,重新解讀空間的故事,發展出另一個表演的故事。

產學合作的經驗很難能可貴!對企業來講,這樣的合作案不只有形象上的結合,還能跟一群有生命力的學生一起工作,這些學生對一個空間、一個故事的闡述有很多想像,但許多面向是不夠專業的;跟這些劇場經驗比較生嫩的學生一起工作,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過程,我們找來專業的表演者進來配合,把這些東西回到一個實踐的條件上,這樣的合作才可以引導出一些新觀點。回到工作的條件裡去,看到這些學生們在空間裡面,一遍又一遍地說故事,在過程中,他們的空間和故事不斷改變。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起來,我覺得對學生來說,應是學習;而對我們這些有專業背景的人,劇場表演甚至都重新變得比較有生命力、比較有趣!

觀眾要怎麼看這個事情呢?其實很有趣,我真的建議大家一定要先看完靜態展覽,再回來看動態的演出,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這個案子中,比較真實的部份,你才知道這樣的合作有什麼特色。觀眾來看的時候,應該奇怪這個案子怎麼會這樣安排?你看完整個演出,好像會發現:演出跟設定的空間沒有直接的關聯。通常設定的空間和表演會有直接的關聯,但這次的演出裡對空間的解讀和呈現面上,卻是二至三種觀看的角度。我們看到的各種可能性是什麼?其實是很有生命力的想像!所以,我覺得應該讓大家有機會看到這個生命力的展現和轉換。單獨看一個空間的形塑或演出都不會是最好的觀看方式,對這個製作來說,因為這是整個經歷的呈現,甚至你可以在展場裡面抓著一個學生問他想法,我覺得這都很好玩。這次的合作中,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經驗會累積在學生身上,也會累積到我們的工作裡面,以及你,觀者的心中。讓我們一起enjoy it。





文╱陳德安

交會時互放的光芒: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與誠品書店台南店的產學合作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的學生走出學校,嘗試將所學的專業理論應用在實際的空間規劃上,台南誠品書店的藝文空間讓他們能具體實踐創意,不僅提供展演場地,並引見了燈光、音樂、服裝、舞台等專業師資和導演來上課,透過劇場知識的輸入,讓學生分成四組進行不同的空間設計,以一齣戲來引導我們在同一時空進入四個相異的故事。

為期四天的活動,分別以靜態和動態展演來呈現空間設計與戲劇表演的多元結合,讓我們從三個角度:空間的、戲劇的和自行解讀的故事來進入同一個空間。這是學校與誠品書店的合作,也是空間設計與劇場表演的結合,除了突破單一的展現形式,讓兩種不同的元素互通聲息,也開啟了創意產學合作發展的可能。

有別於以往的劇場表演,這個展演是先有設計完成的空間,才出現四個故事性的戲劇演出,所以,故事的發展可能是被限制的,空間卻是開放的。謝喜納(環境劇場的理論建構者)說:「表演可以和空間有關,也可以無關」,空間設計者和戲劇表演者依循同一物件發展不同的對話,他們面對一樣的空間,卻說了兩種故事,而空間設計者又分別說了以旅行為主題,四個虛虛實實的不同故事:陳舊的相館和老去的記憶、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在時光隧道裡的衝突、人格分裂者在個體角色切換間的拉扯、犯案的人在鏡子前探索真相(找出兇手)的過程。這四個故事,讓我們在同一個時空下,從一處過渡到另一處,不停置換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而戲劇演員雖然在固定的場景中表演,卻不完全依照原本空間設計的概念進行,他們以連貫的方式,突破先行設計出來的四個空間。一個劇本書從寫到實際呈現是條直線引導我們觀戲的方式,但這個展演卻變成抽象地去閱讀空間的故事,且空間的故事無法在表演者身上完全印證。這樣運用空間的表演手法,讓空間設計者和戲劇表演者成為相互滋潤而又具有獨立個性的角色。

在空間的故事與表演的故事結合下,兩個腳本在同一展演空間裡平行發展,空間設計者和戲劇表演者合力建構出劇場的身體,徹底蠱惑我們,讓我們走進劇場,不只將感官聚焦在表演者身上,還開始注意並迷戀不確知從哪個方向投射出來的一道光束、從某個縫隙流洩出來的音樂或一座隱隱騷動情緒的舞台。劇場豐滿的身體以一強大不可分割的力量向內向外衝撞,觀者能夠更專注地接收不同元素,用自己的敘事方式表達出和諧凝聚的訊息。

這些師資引導學生從創作意念、表演空間設計規劃過渡到技術執行的層面,在有限的環境中創造無限;在雙向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自我成就的機會,誠品書店的藝文空間也能運用得更好。透過空間和戲劇有機的結合,能量間的匯聚構築出厚實豐美的藝術整體,我們看見展演的另一種風景。創意產業的結合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與他人或任一領域之間的關係不再平行,而是慢慢靠近的兩條線,交會時互放光芒!



向一雙靈魂世界的旅行出發
相館是旅人拾回記憶的一只盒子,也是影像記憶的故鄉。
擁有這只盒子的主人將引領你伴隨著顯影劑,進入一雙靈魂的隧道中,
帶領你進入虛幻與實際的空間氛圍與想像。

台南店B2藝文空間
靜態舞台裝置展:
06/15(四)~06/16(五) 14:00~20:00
演出時間:
06/17(六) 14:30、16:30、19:30
06/18(日) 14:30
●報名方式:演出觀賞座位有限。
●洽詢電話:06-2083977 分機轉836
●主辦單位: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創意媒體學院、崑山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處



空間的四個故事都是以旅行為發想,透過不同的詮釋來呈現旅行的概念。
空間入口處的牆面上會投射光影,營造荒謬而虛幻的氣氛。
1.陳舊的相館裡,蘊藏了許多記憶。觀者可以透過暗房和暗房裡的人,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當主角陷入自己的回憶時,空間中會浮現一條時光隧道。
2.進入時光隧道的主角,帶著一只回憶的箱子在世界各地旅行,他透過旅行來尋找自己。
3.雙重人格者的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同時呈現在一個時空裡,藉由狠狠地拉扯、掙扎和翻騰,啃食另一個自己。
4.這是一個探索事情真相的過程。在追尋的過程中,不斷出現鏡子,暗示事情的終點回到主角自己身上,鏡子裡的人,就是最初要找的人。





文╱吳俞萱

Microsoft企業公民-自覺˙關懷˙實踐

要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去改善國家的經濟與教育,
  去改善人民的生活?

    哪種軟體科技的力量可以在國家內傳遞?
如何協助弱勢的族群運用資訊科技?


身為軟體產業的領導者,微軟一直對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回饋理念有高度的認知與自覺。就如同大家已經很熟悉微軟的企業信念「用心發現,潛能無限」,就是要協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潛能,亦即「企業公民」的概念。微軟相信企業的目標不僅是獲利,更應幫助人民、社區,以及政府去實現他們的潛能。

要扮演好企業公民的角色,需要關心世界各國政府及社區所重視的議題,其中最被各國政府廣泛討論的便是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許多政府在思考這類議題時都提出過:「要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去改善國家的經濟與教育,去改善人民的生活?哪種軟體科技的力量可以在國家內傳遞?如何協助弱勢的族群運用資訊科技?」這類的思考方向。因此微軟推出一項名為UP (Unlimited Potential) 的全球性計畫,主要目標即是透過資訊科技訓練,為弱勢族群提供終身學習機會,並降低數位落差。

台灣也是UP計畫發展的重要國家之一,秉持企業公民責任與承諾之理念,除了深入瞭解當地政府的問題與想傳達的內容,確切的理解在地需求,並且與政府及產業緊密合作,投入一連串多項的公益計畫與行動,其中「數位鳳凰計畫」、「部落e樂園計畫」、全球夥伴學習計劃(PiL/Partner in Learning),以及「微軟讓愛更有力量軟體捐贈活動」都是微軟全球 UP計畫在台灣的投入。


WOMEN UP 數位鳳凰計畫,開啟資訊弱勢婦女事業第二樂章

在數位科技深入社會各個角落的時代裡,其實還有許多婦女朋友由於經歷、環境等因素,沒有機會學習電腦相關技能,對於電腦資訊仍然一竅不通。因此,台灣微軟在2005年投入80萬美元啟動「WOMEN UP 數位鳳凰計畫I」,透過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協助科技弱勢婦女運用資訊科技的力量。

在第一階段的計畫中,台灣微軟與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生產履歷計畫」的合作是最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部分,主要是希冀透過資訊力量的導入,提供農村婦女二度就業機會與資源。因此台灣微軟與農委會提供全省13個點在地授課,並由全省農業產銷班精選出312位農村婦女,提供她們每人18小時的電腦能力基本訓練。現在這些受訓過的農村婦女,已經能夠使用電腦登錄農產品的生產資訊,讓農產品的出處及生產過程等相關資訊更為透明化,不僅大幅提升人們食用這些農產品的安全性,藉由此計畫,亦有效地降低了偏遠地區的數位落差。

今年三月,台灣微軟持續秉持積極參與(Participation),以及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建立良好合作關係(Partnership)的核心理念,啟動「數位鳯凰計劃II」,提供資訊弱勢婦女線上微型創業所需的資訊科技與課程訓練,並計畫透過非營利組織與團體的資源連結,預計將提供超過15個商街聚落、850名婦女完成實體訓練課程,並藉由線上課程推廣至4,150位潛在婦女學員,協助她們跨越數位鴻溝。


「農業生產履歷計畫」的農產品上,都貼有由農業產銷班婦女用電腦所登錄的生產履歷資訊,讓民眾能夠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部落e樂園計畫──用科技保留原住民珍貴文化資產

由於文化與經濟上的弱勢,原住民長期以來處於社會就業的最底層,部落的空洞化與經濟的凋敝,使得青壯人口必須出外工作換得溫飽,人口外流的結果造成部落的問題更趨嚴重,傳統價值體系更加難以維繫,因此如何強化部落在地經濟發展,使青壯人口得以「在地就業」,就成為解決部落組織結構空洞化的重要目標,同時原住民部落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必須結合部落組織同步發展,才能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之上,強化組織的運作,讓原住民在自己的部落裡都能找到位置,投入發展工作。

有鑑於此,台灣微軟遂發起「部落e樂園」計畫,透過資訊教育與設備的引進,協助原住民部落建立社群網站對外傳達當地觀光與產業特色,藉以振興偏遠部落的經濟力與降低人口持續外流問題,預計要在每個參與的部落培訓出至少20位資訊人。目前已有11個部落已經成功經營出豐碩成果,約有220位原住民受惠。

如今,透過「部落e樂園」(http://www.e-tribe.org.tw/)網站,我們可以親臨體驗原住民當地的文化資產,包括農產品、民宿、文化遺址以及手工藝品坊的原始呈現。更重要的是,部落同胞因為有電子商務網站的建置與IT工具的訓練,帶動了部落的經濟收入與就業機會的增加,進而提昇部落文化的產業價值。

看到布農族部落打造「TAYOKA」品牌的葡萄禮盒在網站上直銷盛況,部落居民也感受到新興科技真正的影響力與便利性。他們在努力建立屬於部落自己的文化發展目標的同時,也啟動了真正讓原住民驕傲的「部落e樂園」計畫。


透過台灣微軟發起的「部落e樂園」計畫,茶山的原住民小朋友也能夠上網學習,完成資訊科技教育養成。


啟動人道關懷影響力,微軟讓愛更有力量

在國內,台灣微軟與聯合勸募共同推動的「微軟讓愛更有力量」軟體捐贈活動,目標在透過資訊產品授權的提供與協助,讓社會福利團體能運用資訊科技改善組織力與效率,進而得以協助更多的弱勢族群。

其中與「台北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的合作,是最令台灣微軟感到驕傲且辛慰的案例之一。2002年台灣微軟免費提供的Windows與Office軟體之授權,以先進的軟體來幫助多重身心障礙者從事資料輸入的工作,也讓社會大眾能夠瞭解到只要善用資訊科技並找出適合身心障礙者的特質,他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從事專業與技術密集的工作。

目前這些身心障礙者經過中心的訓練後,在資料輸入的專業表現不輸一般正常人,他們在資料的輸入正確率達99.9995%,獲得客戶的高度肯定,更開心的是他們在此找到職業生涯另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進而開創出美好的未來!


台北勝利的身心障礙者在經過完整的電腦技能訓練,不僅能自給自足,更能讓他們重拾信心,開創新的人生。


深耕校園,教育英才

台灣微軟亦投注了全球夥伴學習計劃(PiL/Partner in Learning),期望透過教育與資訊力量結合,藉以縮小數位落差的願景。現階段除了舉辦國際論壇及引進國際課程外,也與台北市教育局合作,在中崙高中成立全球第一座未來學校,今年內亦將與高雄市教育局合作建立五所未來學校。

此外,深耕校園人才培育也是台灣微軟一直不遺餘力的,其中為培育國內高科技軟體人才與豐富大專學生職場學習經驗,不僅連續2年舉辦「未來生涯體驗計劃」與連續3年的「潛能創意盃競賽活動」外,在去年更首開先例的啟動「校園菁英徵才計劃」,讓社會新鮮人有機會加入台灣微軟的工作行列,俾使整個人才培育的計畫臻至完備。


微軟每年舉辦「潛能創意盃競賽」,讓學生得以運用所學的最新科技,發揮創意實現潛能。左圖為微軟2005潛能創意盃台灣冠軍代表隊獲得授旗後興奮的合影,他們將代表國家與來自世界各國程式精英競逐世界總冠軍的殊榮。


開啟公益大門,開拓在地數位新視野


台灣微軟公司始終相信,只要給予足夠的資訊科技訓練,就能夠協助人們發揮其潛能。這些年來台灣微軟不斷地投注心力在各項公益活動上,漸漸地看到其開花結果,這些成果不僅給予台灣微軟公司正面的鼓舞力量,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能夠為台灣這片土地盡點棉薄之力是一件多麼驕傲的一件事。身為這片土地企業公民的一份子,唯有更加努力不懈的投入,才能讓縮短數位落差的願景得以實現,並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潛能,進而幫助更多人開拓更為遼闊的數位視野。

未來,微軟將持續投入更多的資源,並積極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合作,匯聚世界各地更多的正面力量,成就全球更多的人發揮潛能,實現夢想。




文˙圖/台灣微軟 王秀芬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現任台灣微軟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負責公司在台營運環境評估及參與政府、資訊產業等相關公共政策與事務。對外提供國際產業法規趨勢資訊及政策建議,與各政策制定、等相關行政、立法、智庫、學術單位等溝通,參與公協會運作,對總部提供台灣政府相關政策對營運之評估及建議,並負責協調微軟企業公民責任在台灣之落實。

東方茶該向星巴克學習什麼?

美國咖啡協會調查顯示,美國為全球最大咖啡市場,咖啡飲用人口達到6年新高,估計56%成年人每天有喝咖啡的習慣,已首度追平碳酸飲料。依數字顯示,星巴克去年銷售額激增7%,可口可樂下滑0.1%,百事可樂掉了1.2%。風靡全球的星巴克(starbucks) 咖啡店發展勢實迅猛,創下獨占市場35年,並無強大競爭者介入的奇蹟,到2004年它的銷售額達53億美元,在美國有六千多家,海外有2千多家店,目標全球2.5~3萬家連鎖店。美國《財富》雜誌評選出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星巴克以其突出的表現名列第九。從1971年成立,1992年上市始,十幾年間星巴克蒸蒸日上,目前已是全球知名的跨國連鎖企業,其咖啡味已飄香全世界,連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都聲稱:很想成為星巴克咖啡館的常客。

統一集團引進星巴克登陸台灣之時,美國總部曾經自信的表示,不用廣告,自然就會有人潮,且害怕人潮太多,影響經營品質。不管是在咖啡文化盛行的歐洲,還是以茶文化居傲的亞洲,對全世界咖啡消費者來說「對此無法抗拒的誘惑,除了欣然接受,别無選擇」。


多數報導都用奇蹟般的成功來概括星巴克所創造的咖啡王國。事實上在這所謂的奇蹟般的成功背後,除了創新價值的經營管理之外,還有是創始人霍華‧蕭茲(Howard Schultz)如何放棄一個優渥的薪資,離開紐約,去一個只有三家店的小規模西雅圖咖啡屋,追求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新工作和挑戰,秉著一份熱情加上一個理想,「將心注入」這一間西雅圖平凡的咖啡店,努力在平凡中創新,把存在幾百年的古老消費品,變成擋不住的新流行,改寫了現代的生活。蕭茲的成功,是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霍華蕭茲道出成功的契機為「我們喜歡打破規則,做到別人說不可能的事情」。這位對咖啡痴迷的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全球戰略官,每天考慮的是如何將星巴克绿色小美人魚標誌掛到更多的地方。目前,星巴克是唯一一個把店面開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儘管從表面上看來,出現在我們眼中的星巴克不過是一家以重烘焙咖啡豆爲基業,再轉進咖啡館、灌裝咖啡飲料、咖啡霜淇淋、咖啡館情景CD唱片和零售家用咖啡機具的垂直綜合企業。但其實星巴克的成功並不在於其咖啡品質優異,輕鬆、溫馨氣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勝不二的法寶。這也就是其引以爲豪的並且實實在在推動其走向成功的「星巴克文化」了。什麽是「星巴克文化」?它的核心是什麽呢?


1、以文化塑造品牌
星巴克在京津兩地咖啡店的顧客,可以一邊愜意地喝著咖啡,一邊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瀏覽國際互聯網——而且不需要電話線,筆記本成爲星巴克的「咖啡伴侶」。星巴克諸如此類的爲品牌文化加注的策略創新,在星巴克十餘年的發展中不斷地爲其獨有的「星巴克文化」注入活力且歷久常新。因此星巴克咖啡館能迅速受到人們的歡迎。所以,「星巴克文化」實際上是圍繞人和知識這兩個主題下功夫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是利用儘量舒適的環境幫助人拓擴知識和關係層面,挖掘人在知識上的最大價值。星巴克咖啡館所渲染的氛圍是一種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且帶有一點「小資」情調的文化。在「星巴克」咖啡館裏,強調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識。


2、精準的標準化管理
這個古老行業,過去從來沒有標準,現在不僅僅是咖啡的標準,還有水的標準,温度的標準,奶的標準,杯子的標準,星巴克都重新設計過了,標準化了。員工一進入星巴克,要學習每種咖啡豆的知識,還要熟背每杯濃縮咖啡要煮23秒,拿鐵的牛奶至少要加熱到華氏150度,但是絕不能超過170度。對於商品陳列的方式、甚至小到打開咖啡豆包裝袋、貼上包裝標籤這樣的瑣事,都有明確的規定——裝好1磅的咖啡豆後,標籤一定要貼在星巴克標誌上方1英吋半的地方。
星巴克的規定不是只有對咖啡,對人的互動也一樣。顧客進門,10秒鐘之內店員就要給予眼神接觸,星巴克的咖啡之父告訴他的員工,如果有客人不小心弄翻了杯子,你不要急着去收拾,而應該先安慰客人,告訴他你也曾將杯子裏的咖啡打翻過,不必介意,然後才去收拾残局。深入到细節的服務,還有全球化的眼神,咖啡之父的訓練守則上還寫著,客人推門進來的時候,服務人員的眼光一定要和其相碰,讓客人有被關注被關心的感受。還需要多少雙反應敏捷而靈動的眼睛,這不難,星巴克做到了。
星巴克的規定,真的是繁瑣又仔細。但是也就因為如此,星巴克的消費經驗才能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市場中,都引起同樣的星巴克旋風。


3、以創新帶動流行
花樣翻新,不拘一革,是人們心理變化的要求,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表現。星巴克不斷推出新產品。1995年,星巴克推出碎冰打成的法布其諾,讓向來喝熱咖啡的美國人愛上了冰品咖啡。現在星巴克推出新產品的速度更快,單單2002年就推出了7種新飲料,尤其是打破傳統調有甜味或是無咖啡的飲料,增加星巴克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

星巴克不斷發揮品牌力量,找新管道銷售更多樣的星巴克。1996年,星巴克與醉爾思合作,共同開發星巴克冰淇淋。1998年,星巴克與Kraft食品公司合作,把星巴克的咖啡豆送到全美國的超級市場。而且,星巴克在每個新領域,都做到第一名。

本土化的創新口味,符合消費者嚐鮮的需求,星巴克除了推出季節限量的各式口味外,今年台灣也特別與統一黃金豆漿合作,推出以健康為訴求的豆漿拿鐵。推出以來備受消費者喜愛。
總結星巴克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是其中西結合的氛圍,內部品味獨特的人文環境,優雅的爵士樂,悅目的圖畫,舒適的沙發和考究的西式吧台,透著濃濃的地方文化,又保持著原汁原味的美式風情,套用毛澤東經常引用的一句成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東方茶 V.S. 西方磨豆
東方的茶文化無論是從歷史起源,還是從其中蘊含的深邃的茶文化,都一定比類似於星巴克的咖啡文化要來得厚重和有內涵的多得多。尤其是在華人市場上理應顯得更加具有優勢。可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無遺憾地看到,我們引以爲豪的茶文化在今時今日竟然顯得有些難抵以星巴克等爲代表的「洋茶」的迅猛發展趨勢,原因何在呢?

國人喜歡喝茶的習慣,近年來從飲料市場的增長趨勢即可看到,早期茶飲料從紅茶開始,僅是有茶味的飲料,還引不起茶君子的興趣,直到開喜烏龍茶爆紅,才改變茶君子接受瓶裝茶的習慣,接著以茶裏王為首的綠茶,以製程技術突破,有健康意識,且口味回甘,更加鞏固茶飲料是飲料第一大品類的位置。統一抓住茶飲料年輕化的趨勢,紛紛調整旗下幾個大品牌的行銷策略,如具有14年歷史的麥香紅茶,從原先暗沉的咖啡色鐵罐,換上亮麗鮮紅和黃橙色的鋁箔裝,品牌精神訴求也試圖將消費者心中老而熟悉的「麥香」品牌,轉化為人和人,人和自然間彼此關懷,親近自然的核心價值。不斷的創新茶品牌價值,乃是看好未來數以十億計的中國人、亞洲人組成的龐大的消費群體,可謂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爲」。

台灣老牌子天仁茗茶以「老行業,新經營」的精神,除了將商品以茶為核心向各類型食品延展外,也開發「喫茶趣」( cha FOR TEA )複合式餐飲連鎖系統,以追求茶葉國際化、生活化、年輕化為目標,致力於產品創新、通路創新及組織創新。2003 年天仁授權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烏龍茶、綠茶飲料,創下國內傳統產業跨國性策略聯盟的典範,頗有東方的星巴克縮影。

星巴克用西式黑咖啡打開華人市場,其經營精髓靠的不在咖啡磨豆本身,更是充分反映出「文化行銷」的概念——它是忙亂、寂寞都會中的「綠洲」,讓奔波於家庭與辦公室之間的現代人,有個轉換的落腳點。台灣的貓空、鶯歌及九份茶文化的經營者,陶醉於怡然自得、閒雲野鶴的出世境界,寄情於品茗之時,是否也可從茶文化中提煉,並廣爲流行和具有明顯差異化的品牌文化內涵及氛圍。 加以標準化的複製與量產,將東方茶文化推廣至全世界。





文/統一夢公園 吳旭慧(本文作者為統一企業公關發言人兼統一夢公園事業部協理)

台南小吃,老外怎麼說(系列之二)

以最簡單的說法詮釋, 帶給觀光客們更深刻的體驗,
將台南常民文化的風味,當成食物之餘的額外伴手禮,表達出咱台南在地的心意。


肉粽meat dumpling、菜粽vegetable dumpling

端午節應景食物肉粽,雖不能說是台南特有,但台南肉粽用料之豐富,在台灣可說無出其右者。


台南人口味重,所以肉粽的餡大多會用「紅葱頭」red garlic bulb 爆香,作用就像中藥中的藥引,如此和豬肉、香菇拌炒,粽餡的味道更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炒過的湯汁再和糯米glutinous rice、花生攪拌,做成的「粽米」用竹葉包裹,加入豬肉、香菇後便能下水煮了。

有些粽子還加入蛋黃yolk、栗子chestnut、魷魚squid,甚至干貝scallop、鮑魚abalone,反正一分錢一分貨,要吃那種粽子,就看你的荷包了。 熱騰騰的肉粽,淋上肉汁,再灑上些許芫荽(香菜)coriander leaves 配一碗肉羹sliced pork thick soup,真的令人回味無窮。

相對於肉粽,菜粽或許是台南特有的,許多來自台中、台北的朋友在家鄉吃不到菜粽,所以也就特別懷念。菜粽用料簡單,只有糯米和花生,吃的時候加上香菜和花生粉,佐料則是甜甜的醬油膏thick soy sauce。 菜粽通常配味噌湯,但二、三十年前,許多菜粽攤會提供「茶米茶」(球狀茶葉泡的茶),因為糯米較「飽氣」,喝茶較能舒解脹氣。


球狀的茶葉、茶米, 是吃完粽子後舒解脹氣的最佳飲料


再發號、楊哥楊嫂、海龍、劉家、黃家、圓環頂, 都是人氣旺的粽子店;民族路的明和、圓典百貨旁沙陶宮前的菜粽攤是有名的菜粽攤,每天只營業三小時左右,圓典百貨旁那家到現在還提供覺明子茶給客人免費飲用,更能體會菜粽的古早味。


冬瓜茶winter melon tea

在咖啡、茶飲充斥市場之際,在講究養生的時代,古早味的冬瓜茶,正逐漸攻佔市場!

冬瓜有利尿、消腫、去濕、清胃降火等功效,在夏天喝最對時。冬瓜削皮後切塊,有的做成冬瓜條,是過年過節時拜拜的供品,也是有古早味的「細秀」(零嘴);有的下鍋熬煮,其間會因所放糖的種類、重量不同而產生不同口味的冬瓜汁。冬瓜汁可冷卻做成冬瓜糖,生吃或DIY加水煮成冬瓜茶, 悉聽尊便。 如果不想那麼麻煩, 也可買冬瓜露(原汁)回家, 加水稀釋便可以喝了! 有些店家還製成冰糖,其用途除一般食用外,並可做「藥引」入藥。冬瓜除了皮和籽,其餘各部份都物盡其用,真的是遺愛人間!

當然,到店購買是最簡單的,除原味冬瓜茶,還有加檸檬、波霸、珍珠(粉圓)pearl tapioca、愛玉Vegetarian gelatin等口味的。

台南的冬瓜茶以義豐最有名,因在赤崁園區,客人往往要排上許久才能喝到。民族路的「冬瓜王」則是走小巧的路線,但也在高雄市和鳳山開了分店。而在大天后宮旁有一家有八十年歷史的冬瓜茶店,店外掛著一面寫著「進來涼」(Come In Cool)的旗子,這個念頭以台式觀念發想, 帶著一種台式豪邁,表達著 「你進來我就讓你覺得涼」的味道,常常是這種「很台的」誠摯待客方式,讓外國遊客對台南更有興趣。


為堅持品質,「進來涼」特選產自東部的冬瓜


這家「進來涼」的門口還貼著一副對聯,讓人看了不覺莞爾一笑。上、下聯寫著「人客客人人客人,來多多來來多來」,橫批「人客來多多來人」(以台語發音) 。吳惠燕認為,以第一句來拆, 可以有好幾種解釋:「人客,客人,人客人」,代表客人多到人擠人。而如果拆成「人客客,人人客人」,人客客即人擠擠,客人眾多,生意興隆,而人人客人就轉成另一個意思:「來者皆是客」。這種回字文是方塊文字特有的文字藝術,外國是看不到的,在外國友人接觸台灣文化的時候,以這種方式解說,會讓他了解到我們語言文化上的深度及趣味性,說不定你的外國朋友會很崇拜的對你說,「Taiwanese is so fun.」 台灣話真好玩啊﹗


「進來涼」的對聯有濃濃的台味, 令人莞爾


吳惠燕並對各個詞做英文解釋:
人客 /客人 (customers),
人客人(people are crowded),
人客客 ( customers are crowded),
人人客人 (All visitors are my customers ),

這並不是一種絕對的解釋,而是就個人的體驗對這句話涵義上的分享,而「來多多來來多來」也是一樣有多種解釋方法。我們的駐足解釋會帶給觀光客們更深刻的體驗,將台南常民文化的風味,當成食物之餘的額外伴手禮,不也很有意義嗎?


英語小講堂,惠燕老師這麼說

台南人好客,全省聞名﹗而台南人的bi-su(害羞)也是鼎鼎有名,在台南劇場工作的期間常常與眾人一起接待外賓,劇場不乏「會做不會說」的「豪邁台客」,總是有滿腹的熱情,想招待外來客,卻一句英文也說不上來,困窘之情實在是憋到不行!!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驗,跟我們一起來練習,也教教老外學學幾句在地語言,以最簡單的說法表達出咱台南在地的心意!


今天我請客啦!Be My Guest today!

台南阿明:這裡的東西真的很好吃﹗The food here is really good!

阿兜仔傑克:那太好了﹗ Great!

台南阿明:台南的菜粽用的是糯米和花生做的,也叫做土豆粽。 The rice dumpling here is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 peanuts, also called “Peanut rice dumpling”.

阿兜仔傑克:喔,花生,真的嗎﹖在美國,我們最常吃的是花生醬塗在麵包上吧﹗ Oh, yeah? Peanut? In U.S., we often spread peanut butter on the toast.

台南阿明:是這樣嗎? Is that so?

阿兜仔傑克:對啊。喔,在菜粽上面這些粉粉的是什麼呢﹖ Yep! Oh, What's the powder on top?

台南阿明:是花生粉。Chopped peanut.

阿兜仔傑克:是喔﹗真好吃耶﹗Oh yeah? Great taste!

台南阿明: 喜歡嗎? 待會去喝杯冬瓜茶吧? You like it? Have a cup of winter melon juice later on?

阿兜仔傑克:當然好啊﹗ Of course!

台南阿明:今天我請客喔﹗ I will treat you today.

阿兜仔傑克:你太客氣了﹗我們各付各的吧 It's too kind of you. We should go Dutch.

台南阿明:不要跟我客氣,能請你我很高興﹗ Never mind. It's my honor to treat you!






文/陳俊傑‧吳惠燕
圖/陳俊傑

台南六月賞花記

六月的台南市,黃色的花迎接盛夏的到來,大家一定會想到林森路三段的行道樹「阿伯勒」,整棵樹開滿了一串串的黃花,微風吹過,小小的花瓣隨風飄下,伴隨細細彎彎的花蕊在地上拼湊出可愛的圖案,去年的果莢仍高高的掛在樹上,像是一根根黑色的棍子。阿伯勒在台南市很多地方都有種,主要的分佈以林森路三段、東豐路成大醫學院旁為代表。


阿伯勒


五月底至六月還有許多花,如九芎、紫薇、大花紫薇、肯氏蒲桃、穗花棋盤腳等,其中較特別的是穗花棋盤腳,這種屬於水岸邊的植物已不常見,宜蘭兩年前還有搶救百年穗花棋盤腳的護樹運動,花很特別一整串的,每一朵花也毛茸茸的就像棋盤腳花的縮小版,在台南市目前就只有在賢北公園種有30多棵。

白花的九芎,粉紅花的紫薇在湯德章紀念公園(舊民生綠園)近公園路那邊,各種有一棵,台南女中紅樓後面庭園也有一棵九芎的老樹。大花紫薇則以臨安路為主要分佈,府前路南門路口操場邊、台南女中紅樓旁、台南公園東北角也都有種,肯氏蒲桃的代表則在健康路三段,整條的綠蔭道非常美麗。


阿伯勒


穗花棋盤腳





文.圖/晁瑞光

府城老樹之旅


愛老樹,就如同關心「老伴」一般….(台南公園的榕樹)


開台之始在府城,本市擁有全台最多之歷史古蹟,其境內亦常分布著許多老樹,府城也因有老樹而更顯得古意盎然;然而諸多老樹卻多歷經滄桑,人們一般只知悉賞他、讚詠他的年老及在他的遮蔭下乘涼,卻大多忘了-他是ㄧ個賦有生命的個體,亦有生、老、病、死之表現,尤其平時忽略他的健康情形,一旦發現其大量落葉等病徵產生時,又往往束手無策,回天乏術,不襟令人感到無限地婉惜與懊悔。

其實對於老樹,若我們平時能知悉其樹種之生理習性,加強平時之養護工作,就能使其樹勢健壯,枝葉綠意盎然。


每逢週六下午,有一群社大學員總是全家總動員,一起來關心府城之樹木。(東豐路綠帶)


台南市社區大學之自然學程,自民國92年起開辦了「老樹巡禮」之課程,其旨在募集民間熱心於老樹保護之志工們,利用假日時間,尋訪府城內之各古蹟、學校等場所,大家於現場教學中,對本市之老樹,進行基本資料之量測與紀錄工作,並對老樹之健康狀況進行了解,適時地通報市政府進行處置。

老樹之認定標準
有關老樹之保護工作,早在在民國79年,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時代就已訂定老樹之認定標準為:「1. 胸高直徑1.5公尺以上(胸圍4.7公尺以上)。2. 樹齡一百年以上。3. 特殊或具區域代表之樹種。」,所謂的「老樹」需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當時全國各縣市,每年皆有「臺灣珍貴老樹與行道樹保護計畫」之提編,並進行「老樹調查工作」,編輯了各縣市之老樹專書,並嘗試對老樹之生長環境,進行生長基地改善等保護工作。


將「愛護老樹的心」傳承於下一代。(台南公園)


細心地體會林木「四季的風華」。(台南公園)


台南市之珍貴樹木
台南市政府94年8月1日公布了「臺南市珍貴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其條例內規定台南市內之「珍貴樹木」,皆受此法保護。
所謂臺南市內之「珍貴樹木」,係指本市轄區內,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1.樹胸高直徑1.2公尺以上者、2.樹胸圍3.8公尺以上者,已分枝者,各分枝胸圍合併計算、3.樹冠覆蓋面積達300平方公尺者、4.樹齡80年以上者、5.其他具有地方特性、歷史性、文化代表性或珍稀及學術研究價值之樹木或其形成之特殊景觀,包括群體樹林、行道樹、灌木、綠籬、蔓藤等,並經臺南市政府認定者。);因此本市之「老樹」皆包含於「珍貴樹木」中,所保護之對象亦將更為廣闊。


老樹之樹種
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民國83年10月起,著手進行之老樹調查工作,並於民國86年台南市政府所出版之「古城.老樹」中,登錄之府城老樹共有159棵,分布於古蹟、學校、公園、道路、一般廟宇、民宅及市郊荒地等地區;其較常見的樹種計有:「榕樹、鳥榕、菩提樹(桑科)」、「金龜樹、雨豆樹、鳳凰木、刺桐(豆科)」、「茄苳(大戟科)」、「銀樺(山龍眼科)」、「樟樹(樟科)」、「芒果、黃連木(漆樹科)」、「蘇鐵(蘇鐵科)」、「龍眼(無患子科)」、「緬梔(夾竹桃科)」等。

另外諸如:祀典武廟之老「梅樹、蘋婆」、孔子廟之「破布子、楊桃樹」、神學院之「大王椰子、木麻黃」、台南公園之「印度黃檀、瓊崖海棠、南洋櫻」、生產路之「可可爺子、大王椰子」、湯德彰紀念公園(民生綠園)之「九芎、羅望子」、舊台南市政府之「鳳凰木」、成功大學之「羅望子、瓊崖海棠、摩鹿加合歡、南洋櫻」等,因礙於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之老樹標準,尚未含蓋,而未能列入;但事實上這些都符合本市「珍貴樹木」之標準,皆應予以保護。


台南市老樹巡禮專題
極富正義感的您一定會質疑,我們府城之「老樹」到底有多少?該保護之「珍貴樹木」又有多少?其實目前亦無確切之答案,在筆者任教社大「老樹巡禮」之戶外教學課程中,每次皆有「新樹種」之意外發現;他們就像獨居老人一樣,存在這社會的冰山一角,正等待您我之重新發現,進而施以援手。

所謂「老兵不死 只是逐漸凋零」,保護老樹之工作是ㄧ項刻不容緩的事,大家都不忍心,讓我們古都的任何一棵「珍貴樹木」,在你我的有生之年提前倒下,未來筆者將以「尋古蹟 訪老樹(古蹟篇)」、「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校園篇)」、「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綠地篇)」、「古都有愛 老樹有情(其他篇)」等四個專題,帶您進行「老樹巡禮」…(待續)。


延平郡王祠之樟樹,九O年代左右死於褐根病。


偶爾!來去樹屋,看看「老朋友」。(安平樹屋之老榕)


在校園裏也有許多老樹,等著我們去發現,
像這棵台灣櫸,有可能是本市最年老的,卻一直靜靜地佇立著。(台南二中)







文.圖/蘇明志